查看原文
其他

做公益过度,会怎样&该怎样?

张以勋 公益慈善论坛 2022-03-21
申请转载本文或有意加入公益慈善论坛读者群交流学习的伙伴请长按右侧二维码,或搜索zhang_yixun加主编微信。

作者:张以勋(公益慈善论坛联合创始人、主编)

做公益不就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吗?
怎样做公益算过度牺牲呢?

在公益慈善论坛读者群里,曾经有公益伙伴问我。我就拿自己举例子:

比如我经常在群里跟大家聊天,讨论各种公益话题,我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分享知识和思想,这算是一种程度轻微的牺牲。但如果我一直跟大家聊天,到中午了都没有做饭给女儿吃(只是假设)。你看,孩子在挨饿,我却在和大家讨论什么公益,我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吗?!一个人为了公益,为了帮助陌生人,却置自己和家人正常的生活需求于不顾,没有履行基本的家庭责任,没有好好爱自己,爱家人,这就是过度牺牲啊!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做公益,必须平衡好公益与家庭生活、工作的关系。否则就会出问题!

你们看公益慈善论坛,以前我天天推送几篇文章,很少停更,但从两年前我生病住院到现在,时不时就停更几天,开始是因为我身体状况欠佳,后来又得忙工作忙赚钱,实在没空啊~ 而且大病一场之后,我也深感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家的幸福生活,比中国公益还要紧!所以,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搞得自己太累,让身体罢工,让我元气大伤,吃药治疗了两年多才缓过来了。

当然,真正的过度牺牲比我举的例子严重多了。


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做公益的人,有些人来去匆匆,终究是公益圈的过客;有些人一直都在,公益已经成为他们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有些人做公益,却是我不想看到的,准确说是不忍心看到他们这样做公益:

有人投入多年的积蓄创办公益机构,但机构的开支就像一个无底洞,又没有得到多少外来的资助或捐赠,为了维持机构的生存,他几乎掏空了自家的家底,日常生活开支都成了问题,但他仍然舍不得关掉机构,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

有人为公益痴狂,周末假期就去做志愿者,却没时间照顾家人老小,自己挣的那点工资全部用来做公益,家里的开支全靠他老婆。最后,老婆离他而去,父母也和他断绝了关系。但他跟我说完这些之后,仍然坚定地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做公益!

有人为了做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省吃俭用,生活清贫,也许是积劳成疾,他身患重病,却舍不得花钱住院治疗。身边的朋友以及其他知道他事迹的人们便捐了几万块钱,希望他去治病,结果他一转身又把钱捐了。

有人工资微薄,却每月捐出大部分给贫困学生,十多年间捐出的善款高达几十万元,而他每月留给自己的生活费却只有三四百元,也一直未成家。他的父母已年迈,仍旧要出去打工维持生活,有时还要接济他。

还有人为了做公益,卖掉自家的大房子,全家老小挤在出租屋里;也有人为做公益到处借钱,最后负债几十万,没有人再愿意借钱给他,为了躲债主,他都很少回家;也有人把业余时间都放在志愿服务上,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对家人的责任,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中甚是愧疚,但仍然放不下对公益的执念。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可能,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觉得他们很伟大,很高尚,让我们感动,应该向他们致敬。但每次,我都觉得心情沉重。他们的德行,或许可称之为伟大,但为了公益过度消耗和牺牲自己,实在让人心疼。


为什么总会有一些人过度牺牲自己,成为悲情英雄呢?根据这些年的观察和思考,我暂时总结出以下几类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1、无私奉献,变成无限奉献。

有些人将无私奉献,理解为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或者被错误的舆论宣传所误导而走向极端,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变成二选一的对立关系,无视基本的人性需求,结果就是喂饱他人饿死自己,让别人享福让自己遭罪。如此这般,无私奉献变成了无限奉献,苦难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换了不同的人承受而已。这显然不是我们做公益的初衷。

结论:反人性的牺牲不人道。

对策:理性认识。无私奉献,无疑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但此处的无私,是说行事以公共利益为重,不借公益牟私利,要克己奉公,不因私损公。一个人、一个群体,要维护公共利益,难免减损私人利益,比如捐款捐物、志愿服务;但公共利益原本就是众多私人利益的聚合体,无私奉献决不等于无限奉献,克己奉公也并非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减损私人利益也不是让私人利益归零。

2、盲目坚持,最后骑虎难下。

做公益和做任何事一样,都会遇到这些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我们期望太高,方向搞错了,方法不对,如果盲目坚持错误的方向和方法,一条道走到黑,拒绝放弃,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造成更大的损失

另外,有些困难太大,不是我们坚持努力就能成功克服的,有些根源性的问题也不是靠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如果眼高手低,贸然去做超出自身能力之事,不仅会得不偿失,一败涂地,挫伤自信心,还会影响他人对公益的信心。

结论:无谓的牺牲不值得。

对策:量力而行。对个人或组织来说,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评估哪些事是我们能做的,哪些事是做不了的,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取舍,必要时懂得放手,不要让自己太累,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要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做公益需要坚持,但应该是坚持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事,降低期望,调整方向,尝试新方法,及时止损,将试错成本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总结得失,反思教训,同步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3、道德绑架,终为虚名所累。

做公益,行善助人,因具有利他性,确实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美,优秀者也可获得各种荣誉,成为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这些“名”,原本自然而生,无须强求,也不该成为负担和牟利的工具,更不该成为过度牺牲的缘由。

因名声、荣誉导致的过度牺牲,主要源自道德绑架。当一个人因公益而获得某些荣誉,可能会被他人道德绑架,也可能被自己道德绑架,然后不得不违背自己真实的意愿,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若超出自身的能力,就可能出现过度牺牲,比如苦活累活非他莫属,带病工作、经常熬夜加班,结果在岗位上累倒、病倒甚至猝死;有些人则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做志愿者,却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影响夫妻或亲子关系。

结论:多余的牺牲不好受。

对策:保持平常心。如果荣誉是你该得的,继续做自己该做事的,一切如常,无愧于心即可。你无法决定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但你可以决定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做到什么程度是自己可以承受的。

4、不懂拒绝,欲承救世重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看到身陷困境的穷人、孤苦无依的老人、流离失所的难民、被虐待的小动物,我们都会生出不忍之心,欲助其自苦难中解脱。但有些人在面对遭遇悲惨的求助者时,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即使自己能力不够也不忍拒绝,为此散尽家财,卖掉仅有的住房,捐光养老钱,最终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虽然令人感动,但也唏嘘不已。

结论:被迫的牺牲不持久。

对策:别把自己当作救世主。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即便家财万贯也救不完苦难众生,所以我们能救一个算一个。但我们可以专业救助机构合作,一起号召更多人伸出援助之手,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政策建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法律制度更加完善,这才是长久有效的济世良策。

5、人单力孤,却又不善合作。

有的人之所以成为公益路上的“独行侠”,主要是因为个人不擅长与人沟通合作,获取外部资源的支持(比如在亲友、同事中筹款),甚至有些孤傲自负,就算力不从心,也会拒绝接受他人的帮助或合作请求。所以只能不断“压榨”自己和家庭的有限资源用于公益,自己清贫度日,家人也身受其累。

结论:孤独的牺牲不该有。

对策:与他人一起行善。公益并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了一点点。所以,若非万不得已,不要一个人做公益。公益之路与志同道合者同行,以团队的力量做公益,分工合作,分担责任,减轻自己的压力。同时也需要发展更多支持者,为团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让团队走得更远,做更多的事。

我相信每一个良善者,都不忍心看到有人为了帮助他人、改善社会而过度牺牲自己。就算是受助者,他们也不愿意、不忍心看到有人为了帮助自己,倾家荡产、背负债务、妻离子散、积劳成疾、有病不治……。如果一个人通过过度牺牲满足了自己的道德追求,却让受其恩惠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负罪感;再加上媒体的过度宣传、拔高放大,又在无形中为众人树立了高冷的道德标杆,提高了行善的道德门槛,让人们以为公益就是道德高尚者、有钱有闲之人才能做的的事,从而让更多想行善的人望而却步,无法效仿。如此,自然算不上圆满的善行善德。

公益当然可以做,但何必过度牺牲自己呢?何必把自己当作救世主呢?何必独自上路承受重担呢?能够做到量力而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持续做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已经很不错了!

有个词叫“爱人如己”,意思是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我非常赞同。如果只对别人好,自认为把爱给了别人,却没有好好爱自己,不舍得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幸福,这是对自己残忍,对自己不人道啊!如果不懂得爱自己和家人,何以爱天下人?!

但我并不同意有些人提出的“先爱自己再爱别人”这种非要排出先后顺序的说法。因为,爱自己和爱别人这两件事,其实也可以同时进行;因为,很多善举都是随手可为的,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反而能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快乐,提升自己的人生幸福感。比如公交车上给有需要的人让个座,帮倒地的病人打120,转发公益相关的文章……。所以,不提倡过度牺牲自己,并不是不让人行善做公益,而是在帮助别人时量力而行就好

人人公益的时代,必定是量力而行、各尽所能的时代。

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中级社工,资深素食者,为自媒体平台“公益慈善论坛”(公众号ID:loongzone2006)联合创始人、主编,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

推荐阅读: 




 


聪明干啊公益,有效做慈善!
关注我,一起学习公益慈善知识!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见“公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