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伦原创:苗寨之夜
作者简介:王明伦,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先后在《海鸥(青岛文学)》《黄河诗报》《山东文学》《星星》等报刊发表作品。与人合著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苗 寨 之 夜
文/王明伦
为欣赏苗寨夜景,太阳尚未落山,我们便驱车前往西江。
此行要去的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雷公山麓,据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进寨的公路傍河而修,两侧群山连绵,一路走去不见人烟。偶尔遇到三两个牵马赶路的苗民,看那闲庭信步的样子,也无法判定在这暮色渐浓的黄昏,他们将要去往何处。公路呈S型在山谷中盘旋,于满目荒凉中又让人添了几分惊怕。大家私下嘀咕:如此荒山野岭,怎会成为著名景点?想到这里,对将要造访的千户苗寨不免心生疑窦。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因为车外景色单调,众人索性闭目养神。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忽听人声嘈杂,醒来发现已到景区,极具苗族风情的山门霓虹闪烁,灯光如练。这是一片开阔的谷地,群峰四围,陡峭的山坡上布满高低不一的吊脚楼。近年新建的房屋颜色金黄,年代久远的那些则呈黑褐色,仿佛沾满了远古的风尘。乳白色的晚炊在暮霭中缓缓升起,若白龙腾空,越飞越高,终与天空融为了一体。正欣赏着,远处忽有音乐声响起,仔细辨别,方觉是由两种不同的乐器组成:芦笙清脆悠扬,象脚鼓雄浑激昂,欢快的旋律,让大家的情绪也随之高涨起来。
我们入住的客栈是一栋新建的吊脚楼。走廊内挂满表现苗族人生活场景的照片和绘画,进入房间,一股浓郁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放下行李,大家便出门欣赏夜景。此时长街上已是灯火通明,经营苗寨特产的店铺鳞次栉比,为体现民族特色,很多店面都以银饰和牛角作为装饰,有的牛角已被苔藓覆盖,透出一种岁月的沧桑。此景此情,不仅让人想起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艰难之路,想起那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漫长岁月。
随着夜幕降临,原先山坡上朦胧的吊脚楼渐次亮起了灯火,由山下望去,房屋与灯火高悬半空,宛若天上宫阙。街道一侧便是那条穿寨而过的白水河,河道上每隔一段便建有一座风雨桥。夜晚的风雨桥被灯火镶嵌的流光溢彩,桥下河水载着波光潺潺流淌,漫步其间,一种清新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据说过去的风雨桥全为木制,常被洪水冲毁,现在采用的则是水泥木材混合结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些风雨桥虽为方便交通和挡风遮雨而建,却并非仅仅为了实用,而是飞檐斗拱,精雕细琢,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要欣赏苗寨全景,须去往高处俯瞰。电瓶车在山道上左盘右旋,只用数分钟就将我们送到了位于山顶的观景台。此刻已是晚上八点,但山上却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站在台上遥望对面的苗寨,只见灯火辉煌,左右两座山头的灯光呈金字塔状由半坡向山顶堆积,直到与星空相衔。据称苗族人并不赞成金字塔一说,而是将其比拟为他们民族所敬重的牛角形状,其实仔细打量还真与牛角有些相似。天上月朗星稀,四周漆黑如墨,只有这灿如明珠的灯火在眼前闪烁,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迷离世界。俯视山下,几座风雨桥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成为夜晚苗寨的亮点。据说满山灯火每晚都要亮到半夜方熄,追根溯源,则是当初苗人远道迁徙至此后,开垦耕种,每每劳作至夜深方归。于是,大家便于天黑后在自家门口燃起火把,为收工回家的人们照亮脚下道路,久而久之,夜晚亮灯便成了苗寨延续至今的传统。
因贪恋苗寨夜色,直到夜阑我们方返回客栈,谁知躺在床上却仍难以成眠。注目窗外,寨子里的灯火已渐次熄灭,长街更是鸦雀无声。苗寨的春夜,竟这样宁静……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河汉女 雪儿
执行总编:水木·顽石·四月天
总编:木子(相思枫叶丹)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主题处注明“原创授权文学沙龙”,否则不予受理,两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微信、QQ投稿;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本期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