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芙蓉:从孟母教子的故事看网课大潮中的家庭德育问题

钟芙蓉 中国伦理在线 2022-05-07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钟芙蓉


 

在抗击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交织在一起,给家长和孩子双重考验,既考验学校网课教育的效果,更考验亲子关系如何相处。孟母教子的故事是我国千百年来家庭教育的典范,其核心是家庭的道德教育。以古观今,仍然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孟母教子故事三则的启示


第一则,“三迁择邻”的故事,体现了孟母对教育环境的高度重视。汉代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记载:孟子与母亲原来的住处靠近墓地,年少的孟子以筑墓埋人为游戏。孟母认为不适合居住,于是搬家到集市旁。孟子又以沿街叫卖为游戏。孟母仍不满意,再次搬家,终于迁到学宫旁边。孟子以揖让进退的礼仪为游戏。孟母最终选择了这里,“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孟母为年幼的儿子三次搬迁,煞费苦心,终于搬进了学宫附近“学区房”。孟母搬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有学问的人,而迁入地的选择是为了寻找良好的教育环境。耳濡目染的无意识学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是教育的基础。孟母为孩子选择读书的良好环境,看重的是读书的前提——学习道德礼仪。住进“学区房”后,孟母并没有一劳永逸,而是言传身教,在智育和德育上不断激励孩子,方能成就亚圣孟子。


第二则,“断机喻学”的故事,体现了孟母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列女传·邹孟轲母》记载:孟子年纪稍长,上学回来,母亲检查作业。孟子对日:“自若也”,即马马虎虎。母亲愤而剪断正在织的布,告诉他“你荒废学业和我中断纺织是一样的道理,女子不能知纺织养家糊口,如同男人不能修身养德是一样的,不是沦为盗贼,就得去做劳役。”孟子惧怕,日夜勤学,终成天下名儒。孟母用生活的道理教育孩子读书必须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她首先用的是身教的方法,剪断手中织的布,让孩子看到荒废一件事情所产生的后果,再告诉他荒废学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先身教再言传,给予孩子深刻印象,从事理中悟学理,而不是滥用家长权威,站在高处训斥孩子,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第三则,“杀豚不欺子”的故事,体现了孟母对诚信教育的认真践行。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记载:孟子少时,东家边邻居家杀猪。孟子问为何,母亲说,“杀给你吃”。而后母亲自悔,认为欺骗了孩子,是教其不诚信。所以拿钱到邻居家买了猪肉,表明不欺骗孩子。这则故事发生在孟氏母子还居住在集市上的时候,可见孟母虽然重视教育环境,但并不把教育问题简单归咎于环境,即便身处不良环境,依然重视躬亲示范,传承诚信的美德。


孟母教子的故事古今流传,影响广泛,史上不乏对其的盛赞,视其为“完美的女子”。实际上,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随着时代的进步,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在知识学习上必然超越父母。而孟母也并非学问高深的女子,她靠织布养家糊口,寡母育子,生活艰辛。这样的家庭环境并不完美,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输在起跑线上”的条件。孟母之“完美”在于德美,在于“贤母使子贤”(《韩诗外传》)。她用朴素的生活道德,教会孩子学习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为孩子打下了读书做学问的基础。


二、古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辨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里“老师”的意义指的是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老师,而非应试教育意义上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素质教育的作用无人能替代的,家庭承载着德育的根基。但是在应试教育上,父母都是存在短板的。因此,在应试教育上,从无完美的父母。《弟子规》曰:“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即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学文章。孟母正是为孩子奠定了“学有余力”的基础,使孩子在学习上态度端正、动力不竭。


中国历来是重视应试教育的国度,从隋朝开设科考,在人才选拨上就非常重视应试成绩。但是古代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分家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具有重视道德的传统文化土壤,“文以载道”,道德品质本就属于诗词文章的基本考察范围。古代所谓“学”,首先是学“孝悌”、“亲亲”、“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认为,一个人只有涵养好个人品德,方能成就大事。第二,没有具体分科,文史哲不分家,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就不分家。不重视知识性、科学性的考试,学习技术被斥为“末流”。应试教育必然带有功利性,但古代应试教育的功利目的指向的是为官,而非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这也导致了古代应试教育的缺陷,道德礼义不乏伪善,诗词文章也不乏形式,社会改革难以推动,科学精神匮乏,最终流向八股文。


现代的应试教育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科学技术视为考试与成才的敲门砖,上世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正是随着恢复高考兴起的。知识性的考试成了应试教育的“硬核”,素质教育实际上被排斥在系统教育之外。当应试教育竞争过于激烈,琴、棋、书、画、舞蹈等素质教育又成为应试教育附加条件,培训机构让广大家长趋之若鹜。素质教育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存在的缺失主要有:第一,素质教育市场化、功利化、机械化。第二,加剧了教育不公正。第三,德育被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在古代,君子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是“六艺”之首,没有“礼”即德育的统率,其它“五艺”是学不好的。


在当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分离,虽然不完美,但也有其优越性,如专业性、系统性。学校主要承担了应试教育的功能,培训机构主要承担了素质教育的功能,而家庭必定是古往今来德育的承载之基。在学科分化的现代社会,把德育作为一门科目主要问题是缺少实践性,而实践性正是德育必不可少的土壤。因此,家庭的生活实践、亲子关系,是德育的丰富源泉,是培养孩子品德素质、奠定“学有余力”的原生环境。


三、从网课大潮看家庭教育的得失


在抗击疫情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要求下,从学校到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纷纷响应,开设网课。与以往教育不同,网课教育的媒介是互联网,授受教育的地点在家庭。这就给了家庭教育极大的考验,家庭本不是应试教育的主战场,当老师在监督学习的角色中不得不缺位,家长则当起了“临时教师”和“全能督导”。在国内的家长被网课“逼疯”以后,随着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国外的家长也纷纷“吐槽”。这虽然不是教育的常态,家庭本不应该承担如此沉重的教育责任,但是在开学之前,家长仍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网课给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考验主要有:第一,对家长的知识水平的考验。家长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在辅导功课上容易捉襟见肘,即使是“学霸型”家长,也不可能精通所有科目。第二,对家长素质耐心的考验。孩子不好好学了,孩子看手机、看电视了,家长如何应对,是循循善诱,还是“河东狮吼”,全方位考验个人品质、素质和耐心。第三,对家长处理教育子女与自身工作关系的考验。复产复工后,家长或在线办公,或回单位上班,这对兼顾孩子学习是更大的考验。由于时间上的紧迫,更容易把家长“逼疯”。


以上问题归结到一点,其实是对亲子关系的考验。在非常态的教育机制之下,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的常态?这才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家长确实不是传授知识的最好老师,家长有自身的时代局限性和专业知识局限性,在学习知识和技能上,“完美家长”、“全能家长”是不存在的,这是我们需要教育社会化的根本原因。当社会化教育的重负都压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在千头万绪中为孩子的学习指出一条明路,而不是做哪里有火灭哪里的“消防员”,在网课之间疲于奔命。互联网信息的丰富,使孩子上网课的诱惑和干扰增多,学校和家长平时不准学生用手机的规定,此时也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悖论,家庭再也不能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净土。


真正的学习净土在何方?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到底是什么?亲子关系应该如何相处?回头看孟母教子的故事,仍然充满智慧启迪:学习的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学习的内在态度和动力更重要;“拼爹拼妈”固然重要,但是爹妈的胸怀和素质更重要;应试教育与技能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良好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才能让孩子行稳致远。既然无法做到知识型的“完美家长”,何不回到亲子关系的本真状态,做孩子“学有余力”的奠基人?


要启发孩子“学有余力”,则对家长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短时间能够成就,需要家长长期的自我修炼。疫情解除之后,孩子回到学校,家长也并非完成了任务。居家隔离上网课恰恰是一个深入思考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契机,对于学校的教育和人生的教育,家庭应该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基础,这是为人父母必修的功课。人无完人,孟母也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她搬过三次家,前两次是失败的,关键是她能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寻找更好的。她也并非大富大贵,经济困顾之中,仍然品行端正为孩子做榜样。可见,家庭教育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依据现实条件给孩子进行实践教育,使孩子认识自我,正心诚意,才是孩子一生用之不竭的财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冉越


抗疫专题

1、梁立智:医生是战友而非神!

2、王福玲:瘟疫当前,我们该如何面对脆弱?

3、喻丰:这10个道德心理学思考,让我们看清疫情中的人心与人性!

4、曹刚:如何化解疫情防控中的七个道德风险

5、曹刚:关于疫情防控的七个道德主张

6、曹刚:疫情防控带来的七大伦理问题

7、乔法容:“发国难财”之恶

8、传染病爆发时的伦理问题应对指南

9、请善待和保护“逆行者”

10、曾建平:滥吃动物为什么不道德?

11、邱仁宗:如何控制流感大流行的传播?

12、杨通进:疫情防控、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13、李义天:保卫平凡生活

14、周中之:湖北红十字会令人痛心!慈善组织更要有良心!

15、致敬李文亮,致敬疫情中的每个普通人!

16、“毒”眼看生死

17、王露璐:应用伦理学如何面对疫情中的道德两难

18、张雪松:“不惜一切代价”是对谁说的?这是一个伦理问题!

19、龚正伟:疫情防控,也是体育大考!

20、原理:“后真相时代”,我们能否了解真相?

21、席玥桐:疫情防控之下的国人美德

22、冯涛:疫情防控的伦理守护

23、龚群:说真话,就是在护卫我们的生活世界

24、李慧琳:瘟疫防控要有人本精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思考

25、王荣发:抗击疫情、“守土有责”的伦理意涵

26、王伟: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消费伦理旨趣

27、中国人民“正在为全人类作贡献”——抗击疫情海外观点综述

28、温海明:如何运用《道德经》哲学智慧解读当前疫情?

29、朱慧玲:应激性奖励不是公正——从给抗疫医生子女高考加分说起

30、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抗疫留下的宝贵财富

31、疫情防控中的群己权界

32、中国伦理在线文章被卫健委直属《健康报》转载

33、许川川:抗疫医用物资为什么不能唯市场论价格?

34、王文东:方舱医院的创举及其伦理学意义

35、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临床研究伦理指南

36、郭敏科:疫情防控中的义利抉择

37、曹刚:疫情过后的七个道德愿景

38、曹刚:《方方日记》的写作伦理

39、专访伦理学家周中之:疫情大考呼唤加强慈善伦理建设

40、张永超:疫情防控下的公德意识与多元他者

41、李金亮:疫情之下,如何实现人的社会价值

42、李石 | 该救谁:紧缺医疗资源如何分配?



中国伦理在线

小编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http://www.ethics.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