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丨谭启泰: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2017-07-30 饶原生 茅廉涛等 新三届

        老编的话:1980年代的中国,是意识形态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是思想如白云苍狗、精神在雪地撒野的时代。每次读到追忆1980年的图书,如柳红《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査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王学典《怀念八十年代》,张立宪《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等,都令人心潮澎湃、激情燃烧。本号特辟“致敬”栏目,邀约追忆1980年代的文图稿件,以此向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致敬,向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每一个里程碑事件致敬,向曾经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每一个弄潮人致敬。


人物简介

        谭启泰,1946年12月生于四川,长于福建,学成于上海,落户于广州。1970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5年。1985年调广州《南风窗》杂志社,曾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广州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理事、广东省公关学会理事,获“广东省优秀期刊工作者”“广州市优秀宣传工作者”称号。著有《商海弄潮录》《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等。1996年12月去世,享年50岁。


《南风窗》早期创刊团队:后排从左到右依次为:谭启泰、陈辉祥、饶原生、钟健夫、陈中(后任南风窗杂志社社长),前排从左到右依次为:赵洁、胡慧乔、廖陵儿。陈辉祥亦英年早逝。






 “风”往哪里吹

——说说我的恩师谭启泰


饶原生

        

        前些天,正忙“挖地雷”的活,突然被叫去见朱学东。


         “挖地雷”是什么活?期刊付印前,必须确保不出现错字病句,确保不出现语法、逻辑上的错误,确保所涉及姓名、职务、地名、数据以及有关专业概念的准确性,确保内容上的真实性,确保不违反宣传纪律和不出现舆论导向上的偏差,确保图片的正确使用,确保页码、栏标、作者署名的准确和不可缺少,诸如此类,总而言之要把埋藏在字里行间的所有会影响编辑出版质量的“地雷”都挖掘出来。


         朱学东又是什么人?时任南风窗杂志社总编辑。《南风窗》是我的老家,1985年我刚入期刊这一行就去了那里,前后服务13年。在与朱学东谈一些其他事的时候,话题又兜到了老谭——谭启泰身上。那时候,单位里彼此以“老”“小”相称,称职务反显不正常,很怀念这样一种企业文化。


      话稍扯远,说回正题。朱学东告诉我,有一篇叫做《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的文章,很值得找来看看,是老谭的儿子所写。


      这两天上网搜索,果然就找到了。一读,再读,万千感慨。我怀念,我知道,“风”往哪里吹!不知不觉间,谭启泰已离开人世11年了。每每提起他,老谭,我的恩师,一种自豪感就油然而生。那回与老拍档胡慧乔闲聊老谭,都为初入道就能碰上这么一个绝对高手的恩师而唏嘘!


      我想,以我差强人意的学历,之所以能干“挖地雷”的活,完全得益于投入“南风窗模具”后的严格训练,完全得益于有老谭这么一个要求严厉的师傅在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话说回来,“挖地雷”只是编辑基本功的其中一条。就一个人的编辑能力而言,发现选题的新闻敏感、策划选题的独到视角、组织稿件的多方调动、后期包装的百般手段,等等,都是不可偏废的。我现在每期要忙“挖地雷”,那是角色分工的需要,并不表明自己在别的方面就功能退化了。

《南风窗》早期编辑部全家福。从左到右依次为:总编辑吴迅、美编廖陵儿、饶原生、钟健夫、社长曹淳亮、编辑部主任谭启泰(后任副总编辑)、赵洁、胡慧乔。


      从我的体会来说,只要是跟老谭干过活的人,采编的基本功是绝对OK的。《南风窗》创刊后好些年的日子里,编辑部从事文字工作的就谭启泰(主任)、钟健夫、胡慧乔、赵洁和我五个人,编采了多少极具新闻冲击力的好稿件啊!那时候,《新华文摘》《文摘报》《报刊文摘》等文摘类报刊所摘发的我们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要好好忆述老谭,不是我这样一篇小文所能做到的。他本人的情况,可以从其儿子谭春鸿的文章去进一步了解。“英雄莫问出处”,“说破英雄惊煞人”——也许,这两句话能含含糊糊地说明老谭的非一般的过去。总之,当我第一次知晓老谭还是“小谭”时的“威水史”,竟目瞪口呆,那感觉除了惊讶还是惊讶!还是就此打住吧,过去了的事情,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的就没有必要去细细追问了。


      随便说一则轶事吧。有一回,有朋友找到我,说一个本事不在王志纲之下的人物,急需做一做像“谋事在人”一样的文本包装。我摇了摇头,“除非老谭,别人拍马难追。”朋友先为老谭的辞世表示惋惜,然后表示,“你来试试?”我赶紧摆手,婉拒了这一件非自己能力所做得到的差事。要补充说明的是,王志纲首度以中国策划界奇才进入人们视野,并引发举国性的一波又一波“策划热潮”,完全是因为老谭以王志纲为主人公所著《谋事在人》而起。


      老谭那一年的离开,感觉实在太突然了。原来,只说是胃部有点问题,要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把肝部的大毛病也给检查出来了!肝癌的突然肆虐,令他正当盛年的生命匆匆划上了句号。总之,一切发生得太突然了。


          “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是老谭极钟爱的一句格言,他的儿子在悼念文章中也讲了其中缘故。但我从老谭的去世,产生了另一角度上的理解——正所谓一语成谶,老谭,在一个与“风”相伴的岗位上殚精竭虑——“蜡烛”(当然是能力超一流的“蜡烛”)熄灭的同时,“吹旺了篝火”!这就是《南风窗》当时成为期刊界传奇的事业,就是王志纲的策划佳话,就是……


      我写一个省略号,省略许多。留下许多,思念许多。

 

        【作者附注:本文写于2007年7月,略修正于2017年7月,时间一推算,我的恩师谭启泰辞别人世已经21年了,深深地怀念他!】

 

作者简介:饶原生,《南风窗》创刊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第一批编辑、记者,曾任该杂志社编辑室主任。现为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并为广东广播电视台《原生话岭南》、《广府街》等节目策划兼特约主持人,是2012年南国书香节获颁首届“书香岭南. 阅读大使”,凤凰网评选出的2014年度广府影响力人物。


饶原生近影

 




难忘同学情

——忆谭启泰


茅廉涛

      

       日子过得真快,谭启泰离开我们快20年了。赤脚,光头,与人闲聊时,使劲地捶着他人的肩膀,笑得前俯后仰……启泰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曾记得,1985年春天,启泰在第一时间向我透露了一个重要决定:离开复旦,南下广州。对于他的这个决定,我颇为不解,因为那时他虽未从事教学工作,但笔耕不辍,已经单独或与其他老师合作,陆续出版了《简明新闻辞典》《邹韬奋年谱》《新闻心理学漫谈》等著作,在新闻史、新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正方兴未艾。


       于是,在一个星期天,我将启泰请至寒舍,喝点小酒,吃顿便饭,算是为他饯行。天南海北地聊了会儿后,我忍不住问他:“为啥非得离开复旦,把小游调来不行吗?”我竭力想挽留他。


谭启泰在复旦大学参与编著的部分专业书籍。


        面对这一话题,他神情落寞,欲言又止,随后终于敞开心扉:“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不太现实。”显然,他的决定虽然痛苦,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一天我们说了很多很多的话。我默默祝福老同学南下广州后有个崭新的开始。


       事实上,启泰的抉择是正确的。南下广州后,他参与创办《南风窗》杂志,先后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压抑许久的能量井喷,策划、编辑了许多脍炙人口、极具冲击力的稿件,他也被一些青年编辑誉为“高手”、“恩师”。那时的《南风窗》办得风生水起,名噪一时。38 40091 38 15535 0 0 3032 0 0:00:13 0:00:05 0:00:08 3032an>


       曾记得,1987年,由文汇报驻广州办事处主任、资深记者钟锡的推荐,启泰担任了文汇报特约记者。后来随着文汇报驻广州办事处的撤销,启泰全盘承担了文汇报南方的报道任务。那些年,他以“南音”的笔名,为文汇报提供了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大量信息。可以说,当时文汇报的南方报道亮点叠出,启泰功不可没。


        我因分管国内记者部,与启泰的来往也更频繁了。在那文汇报特别重视特约记者工作的年代,每年都要召开一至二次全国特约记者会议,启泰几乎每会必来。我们北上沈阳,南下成都,一起交流选题,传递信息,畅叙友情。启泰是特约记者队伍中最活跃的一员,他说话灵气毕现,气势非凡,伴随着他的开怀笑声,那个曾经的“阳光少年”又回来了!


1991年文汇报全国特约记者会议期间茅廉涛与谭启泰摄于九寨沟。


       曾记得,1996年秋天,我应邀前往福州参加全国省级党报总编会议(那次会议元才同学也参加了)。会议中,我接到启泰从广州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因胃部不适正在住院检查,没什么大问题,他显得十分乐观。电话中,他对将在文汇报刊发的一篇报告文学与我商讨修改意见,就连某个词语的使用也反复推敲。


        他对工作就是这样精益求精。即使在他身染重疴之时,他还独立完成了《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这部著作。这本浸透了他心血的作品,是他生命中的绝响。曾创下发行量百万册的纪录,至今洛阳纸贵。


        谁也没料到,当年12月,启泰病情突然恶化,不久便传来他与世长辞的噩耗。才华横溢的启泰英年早逝,年仅50岁。当我和国内部副主任季四元赶往广州,启泰的追悼会已经举办。在他家中,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他夫人游日英女士表达了无尽的哀思……


       小游告诉我,俄罗斯一位著名作家的格言“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是启泰生前最钟爱的。这句富有哲理、意蕴深长的格言,不也是启泰一生的写照吗!


作者简介:茅廉涛,1946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4年从南京日报调任上海文汇报,逐步升职为副总编辑,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现已退休。






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谭启泰十周年祭


游日英


《南风窗》早期编辑部人员。前排左起:胡慧乔、赵洁;后排左起:钟健夫、饶原生、谭启泰、黄瑞德。



       不知不觉启泰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短短十年,历史已经很淡忘,人也很淡忘。蓦然回首,恍如隔世。


       记得在《南风窗》杂志创刊8周年时,“一席之地”栏目的编辑要每一位同仁都写下一句话,时任《南风窗》副总编辑的谭启泰就写了一句:“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这是俄罗斯一位著名作家的格言。他解释道:“多年前,我在人生的风雨路上一个困难的时刻,读到了它,立即抄写在身边的小本本上。从此,它伴随我的一生。”


       1985年春天,谭启泰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毅然南下广州参与创办《南风窗》杂志。当时他的行李并不多,就是几箱书,一个大书柜和一张书桌。


        在“拨开南风窗,甘为开荒牛”的这段时光,启泰压抑许久的能量得到了如火山般迸发,他在方寸之地纵横笔墨,把那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时代谜局”,如庖丁解牛一样条分缕析,又上升到理论高度,立体而又鲜明地树立在成千上万读者的面前。


       旺盛的创作热情,让启泰战胜了病魔的缠绕,即使是身怀重疾,还根据王志纲的策划实践经历独立撰写完成了《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一书,一经推出,即不胫而走,创下了发行量高达百万的纪录。


       “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不但是启泰喜欢的格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启泰身后并没有留下什么财物,却留下了厚重的“精神食粮”:满满几大书柜的藏书,还有他笔耕不辍四十载所留下几百万字的文章和著作。他临终前的遗言,我至今记忆犹新:“我这一生问心无愧,今生无悔。”





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谭启泰


谭春鸿


《南风窗》早期同仁。前排右边是曹淳亮,先后担任《南风窗》编辑部主任、社长,《羊城晚报》社总编辑、社长,广东省文化厅厅长。2008年12月因病去世。中间是谭启泰,曾任《南风窗》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1996年因病去世。

 

        不知不觉父亲谭启泰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短短十年,历史已经很淡忘,人也很淡忘。无论远观近看,人生的评说尽已带有几分朦胧,蓦然回首,恍如隔世。有些人死了,但依然活着。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父亲的生命早已依附到创办《南风窗》杂志的十数年历程之中,尤其是凝聚在他生命中临终的心血之作《谋事在人》;他的高风亮节,他真诚的亲和力将永远存于我们心底。


        记得在《南风窗》杂志创刊8周年的时候,“一席之地”栏目的编辑要每一位同仁都写下一句话,时任《南风窗》副总编辑的父亲就写了一句简洁而意蕴深长的格言:“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这是俄罗斯一位著名的作家的格言。他解释道:“多年前,我在人生的风雨路上一个困难的时刻,读到了它,立即抄写在身边的小本本上。从此,它伴随我的一生。”


        表面上看,这描写的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风风雨雨,对于人生来说,可能是压力,是考验,是逆境;也可能是动力,是源泉,是舞台。有人被冲刷,被压倒,被淹没,也有人被锤炼,被造就,被推动。这里,关键在于人的素质、品格、修养、能力。是“蜡烛”,你就熄灭,是“篝火”就燃旺!


        我的父亲谭启泰生于四川,长于福建,求学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由于动荡的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科研、编学术刊物达15年之久。那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在旁人看来,这是一段沉寂于世的蹉跎岁月,父亲却乐观地把这段时光视为韬光养晦的美好光阴。


        父亲自认是两袖清风的一介文人,因为心存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总能笑看世事风云变。他坚信无论人的命运被什么样的力量所影响和改变,只要永远不放弃心中追求,始终有一天会重新获得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只要心存使命,命运始终会把你带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是“篝火”就必会燃旺。


        1985年,父亲作出了此生一个重大的决定,毅然南下广州参与创办《南风窗》杂志。当时他的行李并不多,就是几箱书,一个大书柜和一张书桌。


        在“拨开南风窗,甘为开荒牛”的这段时光,父亲压抑许久的能量得到了如火山般迸发,他在方寸之地纵横笔墨,与诸多同辈学人以文会友,在新观念的擂台上对垒,新提法、新思路、新火花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南北反差、城乡区别、今昔对比、中外比较,左右逢源,旁征博引;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史学、哲学,融会贯通,相互映证,把那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时代谜局”,如庖丁解牛一样条分缕析,又上升到理论高度,立体而又鲜明地树立在成千上万读者的面前。


        旺盛的创作热情,甚至还一时战胜了病魔的缠绕。即使是在父亲身怀重疾之时,还根据王志纲的策划实践经历独立撰写完成了《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一书,一经推出,即不胫而走,不仅创下了发行量高达百万的记录,而且远走海外,“摆满了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许多华文书店”(贵州日报副总编刘庆鹰语)。而父亲却无缘一睹著作在其身后的风光,带着不舍带着慈祥的微笑离开了人世。


谭启泰著作选:

《谋事在人》(上)、

《商海弄潮录》(下)。

 

        “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不但是父亲喜欢的格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父亲身后并没有留下什么财物,却留下了厚重的“精神粮食”:满满几大书柜的藏书,还有他笔耕不辍四十载所留下几百万字的文章和著作。每每翻读他与人合著之《新闻学辞典》《新闻心理学纵横谈》《邹韬奋年谱》《公共关系学趣谈》及个人新闻作品集《商海弄潮录》等书籍,睹书如睹人,令人感慨万分,不禁联想起他一生的辛劳和勤奋。他临终前的遗言,我至今记忆犹新:“我这一生问心无愧,今生无悔。”


        如今,经历了二十年发展,父亲倾注了后半生的心血参与创办的《南风窗》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南风窗》的这二十年,不仅仅是一个刊物从草创到成熟的媒体发展史,在它身上更浓缩了中国社会二十年前行的历史,以及包括父亲在内的这些《南风窗》的创刊者们为中国社会进步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


        十年来,父亲所著之书香语墨流传至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于2007年1月再版《谋事在人》),已陆续为国内外近五百多家图书馆收藏,还登堂入室进入了网络新天地,在新媒体上继续燃烧着思想的火花,延续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样的事实足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也再次验证了那句格言:“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部分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致敬1980年代

钟健夫:1980年代的政治激情与《南风窗》

郭少达:与肖晓琳道别

周其仁:纪念杨小凯

朱学勤忆杨小凯:有一件事我抱憾终生

杨小凯: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华人

周其仁:三次近距离观察赵紫阳

帮着"摸石头"的人——回忆张少杰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张宝林:大保,永远的学长和老兄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肖玉环:长歌当哭  送君远行

肖玉环:告别白南生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马小冈:走下莫干山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徐建:中国缺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律师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胡舒立:缅怀一位值得尊崇的长者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鲁晓晨:新闻人虽力薄而努力不懈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祁林一路走好,天堂没有杀戮没有伤害

张善炬: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

蔡晓鹏:最难风雨故人来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庞松:党史研究的小风波记事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骆小元 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吴小军:回望校园三十秋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徐世平:三十年如烟往事

郭少达:在废墟里推动变革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黄清水:30年前农村大包干采访追忆




记录最直白的历史

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