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丨谭启泰: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老编的话:1980年代的中国,是意识形态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是思想如白云苍狗、精神在雪地撒野的时代。每次读到追忆1980年的图书,如柳红《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査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王学典《怀念八十年代》,张立宪《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等,都令人心潮澎湃、激情燃烧。本号特辟“致敬”栏目,邀约追忆1980年代的文图稿件,以此向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致敬,向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每一个里程碑事件致敬,向曾经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每一个弄潮人致敬。
人物简介
谭启泰,1946年12月生于四川,长于福建,学成于上海,落户于广州。1970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5年。1985年调广州《南风窗》杂志社,曾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广州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理事、广东省公关学会理事,获“广东省优秀期刊工作者”“广州市优秀宣传工作者”称号。著有《商海弄潮录》《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等。1996年12月去世,享年50岁。
《南风窗》早期创刊团队:后排从左到右依次为:谭启泰、陈辉祥、饶原生、钟健夫、陈中(后任南风窗杂志社社长),前排从左到右依次为:赵洁、胡慧乔、廖陵儿。陈辉祥亦英年早逝。
壹
“风”往哪里吹
——说说我的恩师谭启泰
饶原生
前些天,正忙“挖地雷”的活,突然被叫去见朱学东。
“挖地雷”是什么活?期刊付印前,必须确保不出现错字病句,确保不出现语法、逻辑上的错误,确保所涉及姓名、职务、地名、数据以及有关专业概念的准确性,确保内容上的真实性,确保不违反宣传纪律和不出现舆论导向上的偏差,确保图片的正确使用,确保页码、栏标、作者署名的准确和不可缺少,诸如此类,总而言之要把埋藏在字里行间的所有会影响编辑出版质量的“地雷”都挖掘出来。
朱学东又是什么人?时任南风窗杂志社总编辑。《南风窗》是我的老家,1985年我刚入期刊这一行就去了那里,前后服务13年。在与朱学东谈一些其他事的时候,话题又兜到了老谭——谭启泰身上。那时候,单位里彼此以“老”“小”相称,称职务反显不正常,很怀念这样一种企业文化。
话稍扯远,说回正题。朱学东告诉我,有一篇叫做《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的文章,很值得找来看看,是老谭的儿子所写。
这两天上网搜索,果然就找到了。一读,再读,万千感慨。我怀念,我知道,“风”往哪里吹!不知不觉间,谭启泰已离开人世11年了。每每提起他,老谭,我的恩师,一种自豪感就油然而生。那回与老拍档胡慧乔闲聊老谭,都为初入道就能碰上这么一个绝对高手的恩师而唏嘘!
我想,以我差强人意的学历,之所以能干“挖地雷”的活,完全得益于投入“南风窗模具”后的严格训练,完全得益于有老谭这么一个要求严厉的师傅在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话说回来,“挖地雷”只是编辑基本功的其中一条。就一个人的编辑能力而言,发现选题的新闻敏感、策划选题的独到视角、组织稿件的多方调动、后期包装的百般手段,等等,都是不可偏废的。我现在每期要忙“挖地雷”,那是角色分工的需要,并不表明自己在别的方面就功能退化了。
《南风窗》早期编辑部全家福。从左到右依次为:总编辑吴迅、美编廖陵儿、饶原生、钟健夫、社长曹淳亮、编辑部主任谭启泰(后任副总编辑)、赵洁、胡慧乔。
从我的体会来说,只要是跟老谭干过活的人,采编的基本功是绝对OK的。《南风窗》创刊后好些年的日子里,编辑部从事文字工作的就谭启泰(主任)、钟健夫、胡慧乔、赵洁和我五个人,编采了多少极具新闻冲击力的好稿件啊!那时候,《新华文摘》《文摘报》《报刊文摘》等文摘类报刊所摘发的我们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要好好忆述老谭,不是我这样一篇小文所能做到的。他本人的情况,可以从其儿子谭春鸿的文章去进一步了解。“英雄莫问出处”,“说破英雄惊煞人”——也许,这两句话能含含糊糊地说明老谭的非一般的过去。总之,当我第一次知晓老谭还是“小谭”时的“威水史”,竟目瞪口呆,那感觉除了惊讶还是惊讶!还是就此打住吧,过去了的事情,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的就没有必要去细细追问了。
随便说一则轶事吧。有一回,有朋友找到我,说一个本事不在王志纲之下的人物,急需做一做像“谋事在人”一样的文本包装。我摇了摇头,“除非老谭,别人拍马难追。”朋友先为老谭的辞世表示惋惜,然后表示,“你来试试?”我赶紧摆手,婉拒了这一件非自己能力所做得到的差事。要补充说明的是,王志纲首度以中国策划界奇才进入人们视野,并引发举国性的一波又一波“策划热潮”,完全是因为老谭以王志纲为主人公所著《谋事在人》而起。
老谭那一年的离开,感觉实在太突然了。原来,只说是胃部有点问题,要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把肝部的大毛病也给检查出来了!肝癌的突然肆虐,令他正当盛年的生命匆匆划上了句号。总之,一切发生得太突然了。
“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是老谭极钟爱的一句格言,他的儿子在悼念文章中也讲了其中缘故。但我从老谭的去世,产生了另一角度上的理解——正所谓一语成谶,老谭,在一个与“风”相伴的岗位上殚精竭虑——“蜡烛”(当然是能力超一流的“蜡烛”)熄灭的同时,“吹旺了篝火”!这就是《南风窗》当时成为期刊界传奇的事业,就是王志纲的策划佳话,就是……
我写一个省略号,省略许多。留下许多,思念许多。
【作者附注:本文写于2007年7月,略修正于2017年7月,时间一推算,我的恩师谭启泰辞别人世已经21年了,深深地怀念他!】
(作者简介:饶原生,《南风窗》创刊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第一批编辑、记者,曾任该杂志社编辑室主任。现为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并为广东广播电视台《原生话岭南》、《广府街》等节目策划兼特约主持人,是2012年南国书香节获颁首届“书香岭南. 阅读大使”,凤凰网评选出的2014年度广府影响力人物。)
饶原生近影
贰
难忘同学情
——忆谭启泰
茅廉涛
谭启泰在复旦大学参与编著的部分专业书籍。
面对这一话题,他神情落寞,欲言又止,随后终于敞开心扉:“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不太现实。”显然,他的决定虽然痛苦,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一天我们说了很多很多的话。我默默祝福老同学南下广州后有个崭新的开始。
我因分管国内记者部,与启泰的来往也更频繁了。在那文汇报特别重视特约记者工作的年代,每年都要召开一至二次全国特约记者会议,启泰几乎每会必来。我们北上沈阳,南下成都,一起交流选题,传递信息,畅叙友情。启泰是特约记者队伍中最活跃的一员,他说话灵气毕现,气势非凡,伴随着他的开怀笑声,那个曾经的“阳光少年”又回来了!
1991年文汇报全国特约记者会议期间茅廉涛与谭启泰摄于九寨沟。
他对工作就是这样精益求精。即使在他身染重疴之时,他还独立完成了《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这部著作。这本浸透了他心血的作品,是他生命中的绝响。曾创下发行量百万册的纪录,至今洛阳纸贵。
谁也没料到,当年12月,启泰病情突然恶化,不久便传来他与世长辞的噩耗。才华横溢的启泰英年早逝,年仅50岁。当我和国内部副主任季四元赶往广州,启泰的追悼会已经举办。在他家中,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他夫人游日英女士表达了无尽的哀思……
(作者简介:茅廉涛,1946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4年从南京日报调任上海文汇报,逐步升职为副总编辑,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现已退休。)
叁
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谭启泰十周年祭
游日英
《南风窗》早期编辑部人员。前排左起:胡慧乔、赵洁;后排左起:钟健夫、饶原生、谭启泰、黄瑞德。
在“拨开南风窗,甘为开荒牛”的这段时光,启泰压抑许久的能量得到了如火山般迸发,他在方寸之地纵横笔墨,把那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时代谜局”,如庖丁解牛一样条分缕析,又上升到理论高度,立体而又鲜明地树立在成千上万读者的面前。
肆
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谭启泰
谭春鸿
《南风窗》早期同仁。前排右边是曹淳亮,先后担任《南风窗》编辑部主任、社长,《羊城晚报》社总编辑、社长,广东省文化厅厅长。2008年12月因病去世。中间是谭启泰,曾任《南风窗》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1996年因病去世。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父亲的生命早已依附到创办《南风窗》杂志的十数年历程之中,尤其是凝聚在他生命中临终的心血之作《谋事在人》;他的高风亮节,他真诚的亲和力将永远存于我们心底。
谭启泰著作选:
《谋事在人》(上)、
《商海弄潮录》(下)。
部分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致敬:1980年代
记录最直白的历史
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