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仰】-特里萨
名人的信仰
特里萨
(樊老师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写成巨著“名人的信仰”,兹借QT灵修平台网络发布。欢迎大家推介转载!)
特里萨
(印度修女、慈善家、传教士、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参戴安娜条
特里萨(又译“特蕾莎”、“德蕾莎”)不是大国的政要人士,也非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家,她只是一位平凡的修女,然而其动向能成为举世的焦点,影响更胜世俗的元帅和大财主。她有如此大魅力,是因为人们在她身上看到耶稣的样式。她忠实地活出了神的见证,不仅带给她所奉献的印度新希望,也让全世界在动荡不安、灾祸频传的环境中看到了属天的盼望。耶稣曾多次告诫基督徒两条最大的诫命:一是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7-39)。特里萨的一生,爱神也爱人。
1901年,特里萨出生于欧洲马其顿的富贵家庭,其父母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她的棕色脸庞深深地刻划着岁月的痕迹,一双蓝绿色的眼睛不时闪着光芒,这是由于生活中单纯的喜乐。她的双手严重龟裂,看来与做过许多活儿的老人并无不同。一双经年穿着罗马式带子鞋的脚,由于大趾内侧发炎肿胀而几近跛足。她把一生服侍穷人、麻风病人、艾滋病患者、孤苦老人、残疾儿童和濒死者视为服侍基督,因此获诺贝尔奖,被誉为“仁慈天使”、“贫民窟圣者”、“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指心灵美),她卖掉了诺贝尔奖章,把这钱连同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穷人和麻风病人,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随后又得到代表英国最高荣誉的英国功勋章,这种勋章向来很少颁给外国人。从印度伟大女儿奖到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从卡耐基奖到史怀哲奖,全世界至少有8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和国际组织,给特里萨颁发崇高的荣誉和奖项,所受勋章之多,超过许多沙场的老将。如果有人对她的圣洁表示怀疑,那么这个人就是她自己。
特里萨在修道院原可过舒适的生活,可是她却把一生献给了世上最卑微的人。她所以能这样做,第一,她用神的眼光看人,没有贵贱之分;第二,她用神的心肠待人,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最需要帮助的人。她努力活出耶稣的样式,降尊为卑。她死的时候,神所给她的尊荣,世人很少有人能相比。她说:“我12岁时,就意识到我有个使命,那就是帮助穷人,我想做一名传教士。”1929年,她受爱尔兰修道院派遣,也受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参泰戈尔条)的影响,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在女子学校任教,当修女。她为了表达终生与穷人在一起的决心,加入了印度籍。当时的印度,极为贫困,许多垂死的人倒在路旁无人理睬,各种病人随处可见。虽然她所在的学校环境优雅,但一墙之隔的校园外,贫困百姓的悲惨生活引起了她的注意,希望能为这些人做些什么,她不能对许多躺倒于街头奄奄一息的人视若无睹,不能假装看不到身上爬满蚂蚁、肢体被老鼠啃掉的病人。于是她离开学校,买了一件印度穷人穿的白色粗布沙丽,衣边掩上蓝色布条,在左肩绣上一枚小十字架作为她唯一的标志,又买了些肥皂、药品,便去寻找街头路边的可怜人,开始她的工作。她微笑着给病人擦洗敷药,微笑着给孩子洗澡,微笑着喂病人吃饭,微笑着陪孩子们玩耍,她的工作使愁苦的印度妇女和男人脸上也露出了一抹微笑。后来只身进入贫民区,进行各项慈善工作。她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今天神差遣了我们,如同他差遣了耶稣,来到世上向世人显明他的爱。我们应该为此牺牲以显明那份爱,正如耶稣为救赎人类,而作了最大的牺牲一样。”她于1950年创立“仁爱修会”,如今这个机构已国际化,3500名修女管理着115个国家的543个慈善机构,她认识其中的2000名修女。她把这一机构发展成了世界范围的典范,她也成了国际上家喻户晓的人。一些民意测验机构经常把她与国际上最知名的妇女进行比较,1987年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她成了介于英国女首相和英国女皇之间的世界第二著名的妇女。
非洲塞内加尔共和国的百姓有90%是伊斯兰教徒,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被西班牙《时代》周刊称为地狱。特里萨在该国首都达喀尔办了个“耶稣托孤所”,受到欢迎,当地人说“孤儿遇到了天使”。她还办有麻风病医院,医生和护士都是志愿的,这是修女们惟一可拒绝去工作的地方;但对于“垂死病人之家”,谁也不能拒绝去工作。在“弃儿之家”,这里的孩子多多少少有某种程度的残障,例如眼盲、大脑受损、脑性小儿麻痹、癫痫症,由于小儿麻痹或脊柱肺结核所致的跛脚,还有堕胎不成的早产儿。特里萨说这里最需要的是爱,这爱来自耶稣。西方有句谚语:“要有亚里士多德的脑、莎士比亚的笔(参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条)、耶稣的心。”
特里萨说:“从街上捡回病入膏肓而且奄奄一息的人,把他们当作神的儿女,以爱和尊严帮助他们离开人世。”“不管这项工作是如何地使人筋疲力竭,能把微笑带进一些人的生命中,把照顾和关心给予需要的人,实在是很美的一种体验,你还能享有比这更大的喜乐吗?”“从人类的体能来说,当然会 有疲倦的时候,但这工作是为耶稣而做的,因此,再怎么累都能支持下去。”
在加尔各答的街头救起那些垂死者,很可能在死前15分钟得到特里萨等人的爱心照顾,安然离开这个曾遗弃他们的世界,这比起现代人显露同情的各种恐怖办法——堕胎、杀婴、安乐死等,她们所作的,是何等美好的选择。每当特里萨到麻风病院探访时,麻风病人都会围绕着她。上至总统,下至麻风病人,都会被她的芬芳香气所吸引。既然大多数人认为印度人口过剩,何必多费力挽救那些濒临死亡的儿童。她对此并不作答,只是用手举起其中一个瘦弱不堪的女婴,满有成功感地说:“你看,她里面有生命。”是的,其实我们对周围世界有痛苦、困难、贫穷的人都应有同样的看法:“看,他们里面有生命。”这生命不是一个由进化或别的过程而来,这生命显示神是创造生命和宇宙万物的主宰,而我们,包括那个瘦弱的女婴,都是在其中有分参与。特里萨敢于坚持真理,在美国国家早餐祈祷会上公然反对堕胎。事后虽遭一些人的反对,但她决不道歉,不向罪恶低头。
记者古德温与特里萨一起工作一星期。她每天早上四点半起身,晨祷之后就照顾麻风病患者,为垂死的病人洗净伤口。对她来说,只要能助人所需,没有一件工作是卑下的。一次,她在一个排水沟中发现一个垂死的病人,她把他的身体弄干净,让他躺在床上。病人对她说:“我的一生都在街上流浪,就像动物一般。但我将死时,如天使一般,受到关心和照料。”三小时后他死了,但脸上带着安详的微笑。记者到垂死贫民之家后,仅是参观,便需要鼓足天大的勇气。一踏进,就得竭力按捺住胃内的翻腾,何况在这房间服侍病人呢?在弃儿之家,有240个从刚出生到十岁不等被生身父母遗弃的孩子。修女们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读经、默想,从基督有所领受,以期在行动和生活中多多施给别人。晚上她们十点上床就寝后,特里萨还要在仅设一桌一床的斗室内回复各地函件。她在这世界上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十字架、两双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棉布衣服。这三件衣服,一件穿身上,一件待洗,一件要修补,而且自己洗换,脚上不穿袜子。她曾将一天三餐减为一餐,以致高层出面干涉。她总是说:“现代的人并不认为穷人与他们一样是有感情的人。在这世界上导致贫穷的惟一原因是缺乏爱心,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她的言行难道对我们没有启发吗?她与别人谈话,或有记者采访她,总不愿多讲自己,她说:“我个人并不重要,要了解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慈善工作。”
特里萨说:“缺乏安静,便没有祷告;缺乏祷告,便没有爱心;缺乏爱心,便没有委身;缺乏委身,便不能服侍有需要的人。”安静、祷告、爱心、委身、服侍是生命操练的历程。身传重于言传,这是传福音的基本原则。特里萨有段话非常美妙地说明了什么是身传:“你得让别人在你身上看见耶稣,看到你如何祈求祷告,看到你如何过圣洁的生活,看到你如何与家人相处,看到你的家庭得着平安。”
特里萨出席一场聚会,与会者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君主、总统和政治家。会上一位贵族问她在加尔各答“穷人中的穷人”工作,对自己的事业成就是否感到灰心。她回答:“不,我并不灰心,你晓得,神并没有呼召我去做有成就的事业,他呼召我去做怜悯人的事。”她又说过:“我们都不是伟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每一件平凡的事。”她没有耶稣医病赶鬼,使死人复活的大能;也没有摩西分开红海的神迹,没有保罗(参摩西、保罗条)伟大布道的见证,但她能做好每件有爱心的小事。
特里萨的事业得到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1962年印度航空公司和铁路部门遵照尼赫鲁总理的指示,免费向她提供各条线路的机票和车票。1986年,印度总统向她颁发希洛曼尼奖,褒奖她“给贫穷者中之最贫穷者、卑贱者中之最卑贱者点燃了爱的明灯”。
1997年9月5日,特里萨辞世,举世哀悼。有人想贬低她,一位读者气愤地投书英国《泰晤士报》,说出了许多人对她的看法:“要贬低她是容易的,但要达到她现在的成就是困难的。她不是一个天使,可是她至少要比你圣洁。”
特里萨的著作《活着就是爱》中译本已于200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何光沪写的序言摘要如下:
特里萨创建的慈善组织有4亿多美元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住的地方,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在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富豪,对穷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开办了不少孤儿院和养老院。然而,特里萨不是富豪,因为她没有留给自己一分钱,她也不去挣钱,不去募捐;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为她的目的,不是仅仅为穷人和鳏寡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不是仅仅为病人和遭灾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要给这些人带去爱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尊严,感到自己被人爱!为此,她愿意向这些人下跪;她放弃了安适的修女和教师生活,过上穷人的生活,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之中,50年如一日;她的追随者们也仿效她的榜样,过着穷人的生活,以便成为穷人的朋友。这种远远超过一般慈善事业的宗旨,体现在她的这句话中:“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及以色列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参卡特条)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特里萨,把诺贝尔和平奖殊荣授予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她。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一向克己的她还请求取消照例要举行的授奖宴会。诺贝尔委员会当然答应,并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赠予她领导的仁爱修会。与此同时,瑞典全国掀起了向仁爱修会捐款的热潮。自此以后,她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
特里萨选择在印度加尔各答的贫民窟里工作,那里的贫民窟又多又脏,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以至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她所住的修会就位于其中最贫穷最肮脏的地区。在这位过去过着优裕生活的欧洲女子看来,对周围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环境和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薰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人,不但不应躲避、漠视,而且必须去帮助、爱他们。她身无分文,先到一个美国医护修女会学习医疗护理,然后申请到一间旧神庙中的两个房间,收治被遗弃的危重病人,给予细心的护理,让他们在爱抚中得到临终的关怀。后来她设立一个露天学校,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不久又开始关注麻风病人,这种可治愈的疾病被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人遗弃,心灵的痛远胜于身体的病痛。她为此开办许多麻风病人的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后来从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而独立)吉大港的麻风病治愈率达到100%。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新瘟疫,一般人对病人避之惟恐不及时,她又在欧美各国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这方面她不仅表现了罕见的组织才能,更表现了真诚的爱心。她细心地从腐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所有这些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她的追随者们已达到自我牺牲的程度,越是人们自私自爱不愿去的地方,他们越要去:大城市的贫民窟、荒凉贫瘠的高寒山区、饥荒和瘟疫流行的穷国、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震区和战区、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区等等。
特里萨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及其资产,都来自她个人的奉献和人们自愿的捐款。她要求手下的人只为受苦人服务,绝不要操心金钱问题,这听凭神安排。她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你们不必注重成果数字,凡是有益于穷人和被弃者的爱的行动,不管怎么微小,在耶稣看来都是重要的。”1969年,被这种精神感动的人们成立了“特里萨嬷嬷合作者国际协会”,现有会员数十万人。他们不筹集资金,只是通过“祈祷、克己和为穷苦人服务”来支持仁爱修会的工作,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组织的组织”。一位大学教授义工说:“这里的体验使我自问,我是不是真正地爱过别人,给予过别人?”
当特里萨去世的消息传来,引起了全世界巨大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她,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我自信有时能写漂亮的文章,特里萨从不自信。她说:“我微不足道,主才是一切。”却终身做着天下最美丽的事。我相信,这篇文章一点儿也不漂亮,恰恰是因为她做的事太美丽。
特里萨提醒我们:“世上有那么多人死于苦难,只是因为没有人伸出援手,将我们可给出的食物、衣服和爱心带给他们!”我们不感到羞愧吗?(编者按:在一个大城市的贫民窟中,有位赤贫的人信了主。虽然他的经济情况并没有立即改善,他却能安贫乐道,满有喜乐。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试图动摇他对神的信心,问他:“如果神真的爱你,为什么他不照顾你的需要呢?为什么他不派人给你带来鞋子、衣服和食物呢?”他想了一会儿,眼中充满了泪水说:“我相信神已告诉了他们,只是他们忘了。”)
在一个玩世不恭盛行、贪婪压制人性的时代,特里萨能挺身出来,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能量,感召了如此众多的民众,靠的只是她那份坚韧的爱。
樊老师近照
关注QT灵修公众号,请搜索:lxrj2016
亲爱的读者朋友:
感谢您关注福音媒体:“QT灵修”!本平台由一线福音牧者、婚恋辅导专家、基督徒学者及教会同工组建。意在致力传播纯正福音、推动信徒灵修及学习圣经、普及当代护教、传播优质咨讯、在线解答读者信仰生活问题。
诚邀您为我们守望、祷告、推介,感谢您对福音媒体事工的支持!
分享是一种美德和奉献,也期待您的原创投稿,或者美文推荐给我们,投稿邮箱:
472076103@qq.com
ronjoy@126.com
转载请留言授权/尽情分享见证
如果QT灵修让您受益,欢迎转发支持,使我们的侍奉可以持续且拓展:
往期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QT灵修)
为更好以文载道牧养众弟兄姊妹,本平台即将推出手机APP操作系统,安卓和苹果系统都可兼容运用;
新推出的APP提供更多灵修信息,且增加查经版块、婚姻辅导版块、护教类版块、见证版块等内容!
为届时及时推送该APP链接,请弟兄姊妹快速加以下微信,将来我们会第一时间向你推荐我们的新平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