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她,非“如我所愿”——读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Mike 风铃童书 2022-12-23

     关注孩子的感受,无条件地爱孩子,给予孩子平等与尊重……道理似乎都懂,现实中却有无尽的烦恼

  • 迷上了游戏,沉迷其中荒废学业怎么办?

  • 十二点了还不睡,会不会养成不良习惯?

  • 什么都给买,会不会让她追求物质,不懂珍惜?

  • 即便是她最近一帆风顺兴高采烈,还是会担心你万一她遇到挫折打击不能承受怎么办?

为了孩子好,父母永远在为孩子焦虑,不管顺境逆境。其实是爱让父母盲目,夸大了危险,看不见孩子的需要也感受不到孩子的内心。我们太爱孩子,希望他幸福就得把控他的生活,因为我们很清楚什么是“正确”的。

一直努力为孩子好,到底是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解决的是父母自己的焦虑? “看着孩子不写作业,真想给他两个耳光!”这样说的父母,不是要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而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可是孩子那么多问题,我怎么能够放心……"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她的存在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望。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正确”观念,规律的生活、节约不浪费、吃苦才能成功,这些观念真的正确吗?即便正确,我们一直用这种“对错”评判孩子,能达成效果吗?

1.  放下评判,看见孩子的真实感受

当我们委屈哭泣时,只是希望有人能单纯的陪伴倾听,而不是讲道理指出我们的问题。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更不必说。因为孩子最希望父母看到的是她的感受,与父母分享她的喜怒哀乐,而不是通过一堆“正确”的数据评判和矫正自己。

当孩子输了比赛,鼓励“孩子不哭,继续努力以后还有机会”,还是劝慰“重在参与,结果不重要,毕竟只有一个冠军”,还是共情“输了比赛,真的好难过”。此时其实无需多说,陪伴就是最好的鼓励和安慰,和孩子一起感受失败的难过就好。此时急于鼓励和劝慰的父母主要是不忍心看到孩子难过,急于解决父母的难受问题。情绪不管是喜悦还是悲伤,都是正常的,没有悲伤怎么描述喜悦?父母最常见的问题是急于解决孩子悲伤、哭泣、愤怒等“负面”的情绪,本质上是的确是出于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

对于孩子,尽量少评判,和她一起感受她的感受,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过多的评判,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期望转,焦虑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然后压抑自己打起精神表现出让别人喜欢的样子,在他的眼中只有别人感受,唯独没有自己的感受。就像我们的父辈,他们的眼中没有自己,只有孩子。他们把他们的爱一股脑倾卸下来,让我们不堪重负,却因“爱”之名令人郁结于胸。

如果父母不能控制住自己,至少需要注意尽可能不给予负面评价。“你总是这样……”的负面评价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潜意识的厉害之处不是像《盗梦空间》一样创造梦境,而是它能创造现实。潜意识里面相信什么,现实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子。抱怨“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女人,每次都会遇到渣男,相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的人,总会遇贵人波澜不惊。就像哈佛大学罗森塔尔教授的“聪明鼠笨拙鼠”实验:一群小白鼠被随机分成“聪明鼠”“笨拙鼠”两组,让两组学生们分别训练它们穿越迷宫,一段时间之后“聪明鼠”的成功率远高于“笨拙鼠”,不是聪明鼠真的聪明,而是学生受到暗示从而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而已。

父母只有放下那些所谓“正确”的道理,才能放下评判,感受到孩子的感受,看见孩子最真实的需求,也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2.  无条件的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

延迟满足能力的真正成因,恰恰是父母及时的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得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而不是一直处在被评判、被否定、总是得不到的恐惧之中。就像上公交车都争先恐后,上飞机却不会,是因为公交车上不是人人都有座位。

无条件给予,“无条件”意味着不需要找任何理由,痛痛快快的给予。就像商家的无条件退货,不需要说明理由才是无条件。孩子想做什么、喜欢什么,有能力的话就满足,不需要找到诸如“开发智力、强身健体”的理由,孩子想要,这一个理由足够。一直无条件满足,孩子看见什么都要买怎么办?这种担心纯属父母的焦虑想象,现实生活中,只有要求和欲望总是被拒绝,活在“得不到”的恐惧之中的孩子,才会看见什么都想占有。

父母不是神仙,必定有无法满足孩子的时候。无法满足孩子是父母的原因,不是孩子的问题,直言相告就好,切忌找理由附加一堆道理,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类似:父母工作这么辛苦,你怎么这么不体谅?咱家经济条件不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是把父母的内疚转嫁到孩子头上。让孩子痛苦的不是愿望不能达成,而是“我的要求是错的”。所以,有能力也愿意满足的情况下,就轻松愉快的立刻满足,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诚实面对:“我没有那么多钱”“我舍不得花这个钱”。没有父母时完美的,父母也无需完美,需要的只是诚实。

很多时候,根本不是经济能力的问题。父母会给孩子买很贵的衣服文具,交各种高昂的学费(有用的,正确的),却不肯买下孩子喜爱的娃娃(家里已经够多了)。衣服文具,那是父母想要的,而娃娃才是孩子想要的。不必担心要什么买什么是溺爱,越是小时候得不到,长大之后才会一直买买买。物质需要得到及时回应的孩子,人生的追求不会之停留在“赚钱”上,安全感足够的孩子,也不会在婚姻中把“稳定”放在第一位,小时候得到充分满足的孩子,长大后才不会执着于此才会去体验更高层次的需求。

比起积极回应和消极回应,最让孩子受伤的是“无关回应”。当孩子玩了一身泥巴的时候,你不会说“太脏了,赶快去洗澡”,可是当孩子与你分享喜悦的时候,很多家长会用一句“作业做完了吗”来回应。那种迫切与人分享体验的喜悦还不只是被泼冷水那么简单,不是简单的难过,而是发自心底的孤独感,还有因为无从反驳而带来的压抑。

 

3.  爱她,非“如我所愿”

很多父母的头脑中都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式”,“我要求他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是为了他好,是有道理的”。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我们、要求我们的,我们的人生因此而快乐精彩吗?如果父母不强迫孩子做到父母想象的样子,孩子的成就将会远远超过父母的期望。比起我们的父辈,我们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想象,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局限,而是因为没有人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对于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放下一些“正确”,不设限会让孩子有更广阔的空间。

放下那些“正确”的评判,与孩子一起感受,无条件的及时回应和满足,不需要孩子“如我所愿”: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当我遇见一个人》是讲母婴关系,似乎更适合给婴幼儿的父母,其实是在剖析和完善自我,让我们内心深处的婴儿成熟强壮。武志红说李雪悟性极高,看行文的确随性跳跃,当然也可解读为浮光掠影、论述武断。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读书本就很私人,于我而言,能够有所启发,一点点儿的思考和改变就是极大的意义。

哪怕只是一段话。比如:“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给他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孩子珍惜花钱,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请不要再倾述养家多辛苦,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的丰盛,请收回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下一代。”



【风铃原创】好文精彩回顾


教养话题

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陪伴的艺术——耶鲁妈妈郭力老师教育理念分享

致家长的信

小孩子要到海外求学?

足球,从娃娃抓起——聊聊德国小学生的课外班

小学生是否需要1小时的自由?

德国的中学生轻松吗?

语文课里的“写情书”作业

德国小朋友是如何开始幼儿园生活的

让孩子看见更美的世界……

皮实的的德国孩子


家长论坛

合格的“看”客

昆明的空气


海外游学话题

美国夏令营的那些事儿(上)

美国夏令营的那些事儿(下)

Apple 的夏令营

在加拿大,小学生是如何对付霸凌的

在德国小学校跳级


与小朋友聊钱的话题

和孩子谈谈“钱”

德国小朋友是如何使用零花钱的


学习的话题

陪儿子走过的英语学习路

玩转数学——聊聊幼儿数学启蒙(1)

玩转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游戏、绘本(2)


艺术与美 话题

你会给孩子选电影吗?听听8岁小朋友老爸的分享(后附观影清单)

走,带孩子去逛博物馆!

最爱巴黎――流连博物馆

塑造一个真实的英雄——《萨利机长》


原创小说连载

【原创小说连载】莉莉①

【原创小说连载】莉莉 (大结局)


海外自驾话题

说走就走  海外自驾攻略(一)   租车

说走就走 海外自驾攻略(二)  住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