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67期:涟源周氏金盆村和团山大屋
孙水河(原名涟水)从龙山蜿蜒而下流过杨市镇,再向东10里在这里向北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大湾。这里就是金盆湾,河两岸人家大多姓周,所以又名周家湾。
从天空上看,金盆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村中的那五口水塘,就像一个过春节摆点心的茶盘,水塘与水塘之间有小道相隔,但整个小道上未栽一棵树。沿小塘有几座青砖花屋,每座屋前有半月形圆卵石的站台。据老人们说这几口塘其实是当年建房时取土烧砖而留下的,反倒是给村中挖出了几口保家塘。原来整个村子还有一个朝门,叫余庆门,今不存。
正中最老的是聪彝堂,边上还有光裕堂、德建堂、石介堂、三楼堂、和家堂等
这个村子正中的聪彝堂,算是比较老的一栋。
这里的青砖做工比较粗糙,一些砖还呈土黄色,可能是烧窑的温度不够造成的,这也能看出当年建房时的艰辛。
在金盆湾我有幸看到了周家族谱。
这一支被称为梅林周氏的始迁祖是文旺公,明洪武18年(1385)自江西泰和迁居湘乡涟水金盆湾(今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金盆村)。生三子:景春、景聪、景源。景源裔数世而他徙,景春开明、华二房,景聪四传至嗣渊,由金盆湾迁秀溪,生兴禄、兴福,兴福由秀溪迁八湾,开八湾房。兴禄六传生召田、召朋,召朋由秀溪迁安化大福坪;召田三传至思印,迁西阳。清嘉庆2年(1797)建祠,道光14年(1834)始修族谱,班序:文景志武嗣。
这支周家在近代出过一位著名湘军将领——周宽世。周宽世(1827年-1887年)字厚斋,谱名懋台,湖南湘乡人,清朝将领。咸丰初,从湘军,隶李续宾部下。战城陵矶、花园、半壁山,皆有功,擢千总。从援江西,攻广信,战乌石山,宽世出左路突阵,为诸军先,复其城,擢守备。破贼义宁,擢都司。回援武汉,战通城,宽世驰斩马贼三,生擒七,以游击补用。从攻武昌,六年,李续宾夜出侦贼,遌之双凤山,突战,宽世潜绕山趾横击之,贼败奔;又战鹰嘴,受炮伤,假归。累功擢参将,赐花翎。既而罗泽南卒於军,续宾代将,召宽世回营。迭破贼於双凤山、鲁家港、小龟山,克武汉,复大冶、兴国,擢副将。七年,从攻九江,破援贼於童司簰,毁其垒,赐号义勇巴图鲁。破小池口贼屯,会克湖口,复彭泽。贼由临江犯兴国,宽世率千六百人击走之。八年,回援湖北,战麻城西南斗坡山。贼设伏,以马队诱战,宽世待其近,突击之,遂破其伏军,进克黄安,而麻城亦下。大军克九江,论功,以总兵记名。从李续宾进军安徽,战枫香铺、小池驿,克太湖、潜山,捣舒城,宽世皆为军锋。十月,进攻三河,续宾战没,宽世敛馀众守二日,弹丸俱尽,夜率亲卒突围,受重伤。是年冬,授湖南永州镇总兵。九年,石达开犯湖南,巡抚骆秉章令宽世募新军二千援祁阳。破贼长庆桥,又败之长叶岭。进援宝庆,屯城东,连败贼长冲口、五里牌。李续宜援师至,会诸军内外夹击,贼解围走。回剿永州土匪,平之。十一年,擢湖南提督。同治元年,赴安徽助剿,驻守桐城。二年,捻匪马融和犯桐城,击走之,移防六安。皖北渐定,调守安庆。三年,赴援江西,克东乡。四年,破霆军叛勇,追贼入广东,会诸军歼贼於嘉应。五年,回湖南提督任。伤发,乞休。光绪十三年,卒。他是为数极少的从三河战役死人堆里跑出来的人,回来后仍然为剿灭石达开、剿捻、平定地方匪患做出了巨大贡献。
梅林周氏来湘六百多年,历史上也经历多次劫难。在明代周家的嗣光、嗣富两兄弟在都团任赋税征收,在去甘溪征粮时被萧兴佐为首的同伙半路劫杀,这伙歹徒自知闯下大祸,还来人到金盆湾烧杀,六代没分家的周家人失去房产,举家逃离。后在嗣富之子兴珊公到湖南上道告状,才将萧兴佐等匪徒缉拿归案,为父辈报了仇。又经两百年清康乾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刚刚恢复的人口又被迁去一半。随着曾国藩湘军的崛起,周姓在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带领下,涌现出了很多名将,仅族谱记载的湘军各级将领达数百人之多,有与曾国藩同读同考的周少镰,有兵部尚书衔、湖南提督、建威将军周宽世,武功将军提督周懋贵、总兵周懋财、赏戴花翎副将周福简、周福性、参将周永和,周永道、周永远、周懋联、周朝俊、还有游击、千总、把总及五品军功的人数达数百人。
自晚清到民国,周氏人才辈出,民国时期,周家湾更有一大批地方官员和营团级官员,黄浦毕业生和留学英、美、法、俄的就有十多人,当时金盆湾有“四十八根勒皮带(指武官),四十八颗四方印(指文官)”的说法。有民国政府财政次长周伯勋,有国民党中将周自强,有民国反蒋斗士《與论导报》主编解放后当选民革湖南省委常委的周翊襄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周自强。周自强,字武叔,1909-1981,自幼饱读诗书,书画具佳,少怀壮志,有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中央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步科毕业。中央训练团星子特训班军官队、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四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长,教导队长,少校教官,中校参谋,上校教官,中校参谋,上校作战科长,军参谋处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苏鲁战区皖豫边游击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兼临泉指挥所主任,第一纵队副司令、少将司令。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随枣会战和豫南会战诸役 。1948年入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四期学习,毕业后派任京沪卫戍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参谋( 后改作战)处长、代军长。1949年4月到台湾 ,曾任第二军团中将参谋长,1953年入圆山军官训练团学习,毕业后退役 。1981 年7月11日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直到当代,周家人都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考上大学并取得高级学位的不在少数。
据说这是周宽世的祖居三锡堂。
周宽世后来在附近的枧埠村建了一栋规模更大的宅子——山背第,可惜前些年建沪昆高铁时这栋老宅被拆毁,我们现在只能从一些老照片上来看这栋宅子当年的气派了。
这是三楼堂,保存相对完整,有三进两横。
脊檩上有题记,“四十二都太学生周朝志凌云XX姪等鼎建”。
“大清同治九年庚午岁季秋月中浣九日午时”。
这是金盆湾北侧的和家堂,规模较大,但保存也不太完整了。
在金盆村孙水河对岸还有一座康弗堂。我想,建康弗堂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金盆湾里土地狭小,只能跟周宽世一样在外面寻一方宝地了。
康弗堂是梅林周氏始祖文旺公的十五世孙朝廷公率四个儿子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建的。这里到对岸的金盆湾老屋只需在冷水凼渡口乘船过去。
康弗堂占地近4000平米,座南向北,三进六厅五天井,朝门两边各有一个山字垛,上开扇形花窗,朝门外有半圆月台。
朝门内有一小戏台。
戏台的壁上还有“光风霁月”四个大字。
正屋是湘乡传统的五开间重檐硬山顶。
后堂屋是用红砖修缮过的,天井两边的八角门也是老湘乡人喜欢做的一种造型。
天井内四角突出部分是用来搭木板摆酒席的。这里是以前村里人聚会的场所。
这是堂屋里的神凳,两个都在,保存完整。
当年朝廷公率四个儿子建房时就是节俭、大方、美观为目标,所以这里成了孙水河边不多的相对完整的大屋。
这是我航拍的金盆湾视频。
离开金盆湾在杨市镇北边不远还有一处团山大屋也是梅林周氏后裔所开。
团山大屋座落于一处向北突出的台地上,背后是龙山。
这个村子规模要小于金盆村,大体上是由公孝堂,率真堂,友道堂等几处院落组成。以前有五个朝门,目前只剩下三个。此处周姓为金盆七世祖迁来老团山,再由十一世祖在此所新建。
这是重修的南边的柏树朝门。
朝门内是公孝堂。
这是中间的朝门。
一位老人家带我在这处房子的护坡上找到一处刻有“道光廿四年”题记的石块。
这里是率真堂,看样子年代久远。
这是村里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友道堂。这里就是曾国藩的同学周少濂的故居。周少濂是曾国藩的同学(是涟滨书院还是岳麓书院的?待考),当年读书的时候两人关系不错。《曾国藩日记》明确记载道光十九年九月廿五日,曾国藩中进士后来杨家滩拜客的第二站就到了周少濂家。这里的老人家告诉我友道堂屋后原有一座“陪宾楼”,曾国藩来周家时就在那里休息。
周少濂家家境殷实,友道堂的朝门也是最气派的。
进入朝门里面是一大片用石板铺成的大坪。
这些石板并没有裁成整齐的方形,而是用石板自然的形状拼接,再用小石头填补缝隙而成,很有特色。
正屋门上原有“旌表节孝”四字竖匾。
正堂屋里原来还挂有曾国藩亲笔题匾“名標友道”,还有对联,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全部毁于破四旧。
从曾国藩家书里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的《致沅弟: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沅甫九弟左右: 十三日安五等归,接手书,俱知一切。……杨家滩周俊大兄号少濂,与余同读同考,多年相好。频年先祖、先考妣之丧均来致情。昨来家中,以久试不进,欲投营博一功名,求荐至吉营。余以功牌可得,途费可赠,保举则不可必。渠若果至吉营,望弟即日填功牌送之,兼送以来往途费。如有机可假,或恰逢克复之日,则望保以从九县丞之类;若无机会,亦不勉强,以全余多年旧好。余昔在军营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是以人心不附,至今以为诟病。……”看得出周少濂平日比较重情义,对曾国藩家不错,曾家白喜事从来都不落场,曾国藩也觉得欠了他人情,所以周来有求时也只好应付一下。给周家还一个人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并不是真的给一个官来当,而只是一个虚名,这种情况在晚清社会十分常见。湘军中也有相当多的人也只得到了提督之类的虚职。曾国藩也从一个有道德洁癖的愤青转变成了处事圆滑的官僚。他也明白了以前“军营不妄保举”带来的是自己的队伍不好带了,人心不附,想要弟兄们好好跟自己干,那就要用保举的手段来拉拢人心。
村里人还保留了神龛上的花格窗,为防偷盗把这几块金漆窗格锁了起来。这原先应是“缉熙敬止”四字花窗格,可惜现在只剩下“缉”和“止”。
在村里还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应该是周氏族学的办学规程,落款日期是咸丰五年。周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正是在“耕读养家,文武兴族”的精神带动下,几百年来梅林周氏人才辈出,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扬光大。
特别指出有谢光辉先生、李超平先生、刘建海先生三位仁兄提供了大量关于梅林周氏和曾国藩的相关历史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团山大屋视频。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