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德温·阿灵顿·罗伯逊诗7首

美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爱德温·阿灵顿·罗伯逊,Edwin Arlington Robinson),美国诗人。在缅因州加德纳镇长大。1891年进哈佛大学读书,两年后因家贫辍学,去纽约谋生,做过地铁稽查员。1896年自费出版诗集《急流与昨夜》(后易名为《夜之子》)。1902年出版的诗集《克莱格上尉》受到总统罗斯福的好评。1916年,诗集《天边人影》出版,确定了他在美国诗坛的地位。罗宾逊的叙事诗相当出色,其重要作品有长篇叙事三部曲:《墨林》(1917)、《朗塞洛》(1920)和《特里斯丹》(1927)。他是1922、1925、1928三次普利策奖获得者。罗宾逊早期的诗大多用传统形式写成,主要描述蒂尔伯里镇上各种各样的人物,这类诗被人们称做“人物肖像”诗。这些诗生活气息浓郁,表现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这些诗语言朴素,诗中的人物形象在美国家喻户晓。罗宾逊后期一些作品是以中世纪亚瑟王传为基础写成的长篇叙事诗,用抑扬格五音步无韵体。但他没有囿于旧形式,使古老的故事获得新生。罗宾逊力图摆脱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追求构思与意象的新奇,把激情、冷嘲与幽默熔于一炉,并注意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这些与后来的美国现代派诗人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他看做是美国现代派诗的先行者。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1869–1935


On December 22, 1869,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was born in Head Tide, Maine (the same year as W. B. Yeats). His family moved to Gardiner, Maine, in 1870, which renamed "Tilbury Town," became the backdrop for many of Robinson's poems. Robinson described his childhood as stark and unhappy; he once wrote in a letter to Amy Lowell that he remembered wondering why he had been born at the age of six. After high school, Robinson spent two years studying at Harvard University as a special student and his first poems were published in the Harvard Advocate.


Robinson privately printed and released his first volume of poetry, The Torrent and the Night Before, in 1896 at his own expense; this collection was extensively revised and published in 1897 as The Children of the Night. Unable to make a living by writing, he got a job as an inspector for the New York City subway system. In 1902 he published Captain Craig and Other Poems. This work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until President Theodore Roosevelt wrote a magazine article praising it and Robinson. Roosevelt also offered Robinson a sinecure in a U.S. Customs House, a job he held from 1905 to 1910. Robinson dedicated his next work, The Town Down the River (1910), to Roosevelt.


Robinson's first major success was The Man Against the Sky (1916). He also composed a trilogy based on Arthurian legends: Merlin (1917), Lancelot (1920), and Tristram (1927), which won a Pulitzer Prize in 1928. Robinson was also awarded a Pulitzer Prize for his Collected Poems (1921) in 1922 and The Man Who Died Twice (1924) in 1925. For the last twenty-five years of his life, Robinson spent his summers at the MacDowell Colony of artists and musicians in Peterborough, New Hampshire. Robinson never married and led a notoriously solitary lifestyle. He died in New York City on April 6, 1935.





米 斯 特 拉 尔、聂 鲁 达、帕 斯 和 博 尔 赫 斯

1916年,尼加拉瓜诗人鲁文·达里奥的去世,标志着拉美现代主义的结束和拉美当代诗歌的开始。在从现代主义向先锋派诗歌的过渡时期中,产生了著名女诗人米斯特拉尔。先锋派诗歌中的杰出代表是聂鲁达、帕斯和博尔赫斯。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1957) ,原名卢西亚·戈多伊·阿尔卡亚加,智利杰出的女诗人。1945年,“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 ,她成为拉丁美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作品是《柔情》。
米斯特拉尔于1889年4月6日出生在智利北部一个小镇。1914年,她参加在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花奖赛诗会”,以三首怀念不得志而轻生的未婚夫所写的《死的十四行诗》获得金奖而蜚声文坛。1922年,纽约的西班牙研究院出版了她的《绝望》。这部诗集共分七卷,其中五卷是诗歌,涉及生活、学习、童年、痛苦、自然等方面。另外两卷是散文诗和短篇小说。诗歌中除了表现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之外,米斯特拉尔开始表达她对教育儿童、拯救贫民以及对西班牙美洲人民的关注。在艺术上,她的诗歌文字笔触细腻生动,感情真实,在形式上力求突破传统,锐意创新。
1924年,米斯特拉尔的第二部诗集《柔情》出版。之后,她进入外交界,先后任智利驻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的领事,晚年还曾任智利驻联合国特使。1930年发表《艺术十条原则》,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神论的艺术;美就是上帝在人间的影子;美是指灵魂的美,美即是怜悯和安慰。1938年,她的第三部诗集《塔拉》问世。诗集歌颂大自然的美丽,抒发对母亲的挚爱,反映被压迫的痛苦。《塔拉》中的诗歌都是象征主义的佳作。米斯特拉尔还出版了《白云朵朵》(1934)、《智利掠影》(1934)、《母亲的诗》(1934)、《有刺的树》(1938)、《葡萄压榨机》(1954)、《智利的诗》(1966)等作品。另有散文集《智利信札》(1957)和《旧金山的主题》(1965)问世。她的作品题材广泛,艺术水准极高,她成为一代女诗人的代表和中心人物。她在拉丁美洲诗歌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对智利乃至拉丁美洲许多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柔情》是米斯特拉尔的第二部重要诗集,共百余首诗。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是献给母亲和儿童的,此外也有一些儿歌。这些诗格调清新,意境美丽,内容健康,诗句朴实易懂,感情真挚、热烈。墨西哥曾经举行由四千儿童组成的大合唱,演出这些歌谣,以表示对歌谣作者的敬意。“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成了象征母爱的诗人。” 
如《摇篮》一诗这样唱道:
木匠,木匠,
给我的娃娃做个摇篮,
快快锯些木材,
我在迫切等待。
……
木匠,木匠,
我摇我的娃娃入眠,
但愿你的小孩带着笑颜,
今晚睡得香甜。 
这首小诗以母亲要木匠做摇篮一事入诗,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像这样的小诗,情境交融,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柔情》中的诗一般都讲究形式,有的可以朗诵,有的可以歌唱,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即母亲对婴儿、幼儿和儿童的爱心和柔情。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 ,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是智利伟大的民族诗人。1971年,“因为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 ,凭借着《情诗 哀诗 赞诗》,以其无可比拟的境界和成就,聂鲁达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马尔克斯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1904年7月12日,聂鲁达出生于帕拉尔城。1920年起,出于对捷克现实主义诗人杨·聂鲁达的仰慕而开始启用巴勃罗·聂鲁达的笔名。1923年,聂鲁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他的第二部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问世。此后,诗集《奇男子的引力》(1925)、《戒指》(1926)和小说《居民及其希望》(1926)相继出版,当时被称为智利三大诗人之一。从1927年开始,聂鲁达进入政坛,供职于外交界,先后出使仰光等多地,任驻外领事、总领事和大使等职。1935年,诗歌集《大地上的居所》(第一、二集)出版。聂鲁达用充满象征、比喻、神秘莫测的语言和自由体诗歌来发泄绝望、苦闷的情绪,表现畸形的阴暗世界。
1936年6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聂鲁达回到智利,创作了著名诗篇《西班牙在我心中》(1936),热情讴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1939—1940年,他出访苏联、美国等许多国家,陆续写下了《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情歌》、《献给玻利瓦尔的歌》、《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新情歌》、《歌颂红军到达普鲁士门口》等诗篇,这些作品连同《西班牙在我心中》等其他作品一同收录在诗集《大地上的居所》第三卷(1935—1945)中。他的诗歌在结构和形象上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但在内容上则已经出现了向政治诗的转向。1945—1949年间,聂鲁达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并完成两部长诗《1948年纪事》和《漫歌集》。
1950年,聂鲁达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嗣后访问中国。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他得以返回智利。此后,他完成了《元素之歌》(1954)、《葡萄和风》(1954)、《新元素之歌》(1956)等。《葡萄和风》创作于聂鲁达在访问欧洲、苏联和中国以后,是他一系列保卫世界和平政治活动的记述。而《颂歌》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颂歌》中的作品富有哲理性,普通人和平凡的事物成为歌颂的对象,描绘了社会生活的细节。在表现形式上,语言简短、活泼,节奏较为平缓。
《黄昏》是聂鲁达于192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其中不乏带有神秘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之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1924)是他的第二部诗集。诗集形象地展现出美丽的自然风光,歌颂爱情和青春,也表现个人爱情的悲欢。诗中感情真挚、文字朴实,风格清新。《漫歌集》(又称《诗歌总集》)是聂鲁达的巅峰之作。诗集分为15章,共248篇。它具有史诗般的品质,述说了美洲的历史、古代印第安文化的历史、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史、独立战争的斗争史,总结了20世纪40年代的世界形势。第一章《大地上的灯》象征着人的潜意识中,美洲大地对人的召唤,一直到第十五章《我是》,写出了战士和诗人的责任。其中包括对西班牙征服者的描述,对美洲解放者的颂扬,对压迫者、独裁者的谴责,对普通劳苦大众的赞美,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和理想。其中第二章《马克丘·毕比丘之巅》,是诗人在1943年结束墨西哥总领事工作的归国途中,参观秘鲁的印加帝国遗址——马克丘·毕比丘后而创作的,长达3500行,是《漫歌集》的精华所在。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 ,1990年瑞典文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这位墨西哥诗人、散文家,认为“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帕斯成为拉美第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帕斯出生于墨西哥城一个书香门第。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1931年他与人合办《栏杆》杂志(1931—1932),后来创办《墨西哥谷地手册》(1933—1934),介绍英、法、德等国的文学成就,主要刊登西班牙语国家著名诗人的作品。第一部诗集《野生的月亮》于1933年问世。1937年,《在你清晰的影子下及其他关于西班牙的诗》出版。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出版了《在世界岸边》和《复活之夜》(1939),并创办墨西哥后先锋文学的重要刊物《车间》(1938—1941)、《浪子》(1943),成为“车间”派诗人的重要一员。1949年,帕斯第一部重要诗作《假释的自由》面世。1955年,帕斯创建“诗歌朗诵”小组,推动诗歌戏剧运动。此后,他又创办《墨西哥文学杂志》来捍卫和实践现代派艺术理论。1956年,帕斯的诗论专著《弓与琴》出版并获得墨西哥文学的最高奖赏——比利亚马鲁蒂亚文学奖。1957年,出版文学随笔集《榆树上的梨》和第一部长诗《太阳石》,后者标志着帕斯诗歌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次年《狂暴的季节》出版,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墨西哥现状所持的批判态度。此后,他专业从事文学创作。这一时期发表的主要有《蝾螈》(1962)、《旋转符号》(1965)、《交流》(1967)、《可视唱片》(1968)、《东山坡》(1969)、《回归》(1976)、《内心之树》(1987)、《另一个声音:诗歌与世纪末》(1990)等一大批作品。
《太阳石》是帕斯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诗之一,写于1957年的墨西哥城,收录在《语言下的自由》中。诗人写诗“是对墨西哥心理和神秘的底层作深入的探索”,“也是对我本人的一种深入探索”。他写社会,也写他自己。因此,他的“诗歌是对当时、对我们面对的时刻产生的内心和外部反应作出的回答”。
这首诗共有584行。太阳石即阿兹台克族的太阳历石碑,生死轮回、昼夜交替、时空置换,就像太阳历本身的循环一样,没有穷尽地轮转下去。《太阳石》描写了这种循环运动。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以相同的诗句表达了这种循环:
一颗晶莹的垂柳,一颗水灵的黑杨,
一股高高的喷泉随风飘荡,
一株笔直的树木翩翩起舞,
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
前进、后退、迂回,总能到达
要去的地方:…… 
这首长诗从15世纪的阿兹特克太阳历石碑切入,借赞扬阿兹台克太阳历石碑来赞美灿烂的美洲古代文明。诗的主题是描绘世界万物的特点、人类命运的变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打破时空的界限,用蒙太奇、联想波、套合术等手法,将现实、历史、神话、梦幻、回忆和憧憬融会贯通,充分显示出帕斯通古博今的学识和激越奔放的诗情。从形式上看,长诗以十一音节的无韵诗写成,一气呵成,被切分成几十个段落,却没有使用一个句号,表达了帕斯那一代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思考和切身感受。这首诗被评论界认为是一部罕见的“当代史诗”。《太阳石》的问世使帕斯声誉鹊起,跻身世界文坛。
《语言下的自由》(1958)是帕斯的重要诗集之一,收录了诗人1935年至1957年的诗作。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包括历年创作的名篇,即《在你清晰的影子下》(1935—1944,六组诗,共40首)、《灾祸与奇迹》(1937—1947,两组诗,共31首)、《为一支颂歌准备的种子》(1943—1948,三组诗,共37首)、《鹰还是太阳?》(1949—1950,包括散文诗33首)和《狂暴的季节》(1948—1957,包括9首诗),总计150首。这些篇章是帕斯对时代和他自己关心的问题的思考。《语言下的自由》之所以如此命名,源于诗人对自由的不懈思索。他认为自由不可或缺,它是必须的面具,自由与命运互相依存。这部诗集的特点鲜明:一是题材广泛。人的生死爱恋、肉体情感,宇宙的时间空间、黑夜白天,大自然的花鸟草木、湖海山川、风云雷电,古往今来的社会事件,以及诗人的生活写作,应有尽有。二是形式多样。自由体诗、十四行诗、散文诗、叙事诗都有,长诗和短诗交相辉映。三是艺术手法丰富。象征、明喻和隐喻交替出现,充分运用了形象重现、诗句重叠及标点省略等各种手法。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富有家庭。1914年,全家迁往日内瓦,博尔赫斯在那里接受中学教育。1919年至1921年间,他在西班牙参加了极端主义文学运动。1921年,博尔赫斯回国后,将极端主义引介到阿根廷,同时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1923年,博尔赫斯出版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他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此后,他又出版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札记》(1929)、《诗人》(1960)、《另一个,同一个》(1964)、《为六弦琴而作》(1965)、《诗选》(1923—1967)、《影子的赞歌》(1967)、《老虎的黄金》(1972)、《深沉的玫瑰》(1975)、《铁币》(1976)、《夜晚的故事》(1977)、《天数》(1981)和《密谋》(1985)等。有评论家评论说:“他的诗作形式简朴,内容却深奥复杂,将逻辑的迷宫、直观的形象和神秘的寓言融为一体。” 他的诗歌涉及了很多主题:时间、梦幻、迷宫、死亡、镜子、图书馆、无限、永恒、宗教、神和“另一个我”。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其诗歌中包含有“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辩证法思想和“怀疑主义”与“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他认为,古往今来的诗歌在题材上是相同的,诗歌永恒的本质在于典型和纯粹的形式。他的诗歌汇集抒情和叙事、激情和理智、思考和感受于一体,既有源自生活的灵感,也有深思的果实。对东方文明的向往构成了博尔赫斯诗歌的一个特色。他的作品用简练、明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奥和玄妙的哲学思想。博尔赫斯被聂鲁达誉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由于在文学上的卓越贡献,他一生获奖无数,如1956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等,唯独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博尔赫斯的创作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更高。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5)、《永恒的历史》(1936)、《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等。散文作品有《探询集》、《我的巨大希望》(1926)、《新时间论》(1947)、《阿莱夫》(1948)和《死亡与罗盘》(1951)等。他的诗歌、小说和散文是交相辉映的。尤其是他的小说,获得高度的评价。评论者称:“博尔赫斯的小说短小精悍,却隐藏着一种深奥的哲理;运用典故和象征,制造梦幻、神秘的氛围。小说的情节扑朔迷离,结构新颖,充满了想象力,有的评论家把博尔赫斯的小说归入幻想文学。”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是诗人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23年。除了“序言”以外,共收录33首诗。博尔赫斯在1969年为诗集再版作了新序。他说:“我发觉1923年写下这些东西的那位青年本质上已经就是今天或认可或修改这些东西的先生。我们是同一个人。我们俩全都不相信失败与成功,不相信文学的流派及其教条……” 博尔赫斯保持了早期的信仰、理想和追求,是让人认清自己的本质并在其中看到自己成长的一面镜子。街道、广场、庭院、黄昏、思念与离别成了他这部诗集的主题。该诗集中最出色的一首是《分离》,“三百个夜晚必定变成三百堵高墙/无情地将爱侣与我隔断/大海将成为我们之间的梦魇。可能有的只会是思念。…… ”这是一首爱情典范之作,表达了一种浓烈的爱意和思念。类似的爱情诗还有《星期六——致C.G.》等。
《面前的月亮》创作于1925年,博尔赫斯在1969年再版时加了一篇“序言”,收录了17首诗。《圣马丁札记》作于1929年,1969年再版时作者补充了一篇“序言”,共计9首诗歌。《另一个,同一个》写于1964年,博尔赫斯为这部诗集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声称“我与世无争,平时漫不经心,有时出于激情,陆陆续续写了不少诗,在结集出版的书中间,《另一个,同一个》是我偏爱的一个” ,该诗集共计收录76首诗作。篇章是在不同时间写成的,最早的是1934年写就的《英文诗两首》,有的则没有标明完成时间,可以说是一个汇编。这部诗集涉及的题材很广泛,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对日耳曼语言文化的研究、怀念先人、时间的流逝,还有一些涉及《圣经》的内容或荷马史诗等。




推荐阅读:

乌拉·哈恩诗3首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7首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11首

A.E.史陶林诗12首

阿方斯娜·斯托尔妮诗7首

埃利蒂斯诗4首

蒂姆·利尔本诗11首

简·赫斯菲尔德诗13首

罗伯特·瓦尔泽诗3首

迈克尔·杜曼尼斯诗9首

马斯特斯《匙河集》38首

洛尔娜·克罗齐诗13首

普拉斯诗3首

萨拉·基尔施《乡村之行》12首

塔尔科夫斯基诗6首

保罗·穆顿诗27首

穆罕默德·达维什诗7首

安娜·斯维尔诗3首

米沃什诗15首

帕沃·哈维科《冬日宫殿》

穆罕默德·达维什《爱德华·赛义德:一种对位的阅读》

根纳季·艾基诗3首

露易丝·格利克诗5首

翁贝托·萨巴《山羊》

凯瑟琳·巴内特7首

安娜·斯维尔《夜间一场悲哀的对话》

阿尔·珀迪诗11首

安娜·斯维尔诗12首

布伦达·希尔曼诗10首

凯瑟琳·巴内特诗4首

玛丽亚·科钦诗3首

莎朗·奥兹诗7首

翁贝托·萨巴诗4首

阿尔冯西娜·斯托尼《伤感》

阿米亥诗16首

阿方斯娜·斯托尔妮十四行诗4首

罗伯特·哈斯诗3首

尼克拉斯·尼尔松《乌托邦》

萨巴诗5首

莎朗·奥兹诗7首

西奥多·罗斯克诗7首

约翰·阿什贝利诗4首

博尔赫斯诗92首

杰佛瑞·希尔诗5首



风动残灯摇绣幕 花笼微月淡帘钩 陡然旧恨上心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