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洲:独创韵律择实修《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
终南山云海
樊洲:独创韵律择实修《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
傍晚,夕阳西下,我在翠华山天池旁听到一曲古琴曲《忆故人》,空灵琴声的弹奏者是一位浓髯的中年男士,他一人独坐于三层楼高的巨石之上,双手抚琴,神情悠然。
樊洲在终南山
旁边站着一位女士随着琴声附和着: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听得出,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一派悠然自乐之情。
终南山里隐藏着不少古寺
像杨过与小龙女一样怡然自乐
从附近居住者口中得知,弹琴之人叫樊洲,在山间隐居了近20年,清晨习拳练武,下午独坐抚琴。
樊洲作品《神会》
樊洲等人在翠华山西峰上练太极
樊洲和金枫夫妇就这样,每年在山上待10个月,爬爬山、打打拳,过着逍遥的生活,有点像《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与小龙女。
抚琴结束后,樊洲先生走下巨石,他介绍说自己从1992年开始隐居翠华山,醉心于琴拳书画。
对隐居翠华山的初衷,樊洲说,起因是1992年政府安排干部下乡锻炼,他就选择了翠华山。当时翠华山上条件很差,是一位村干部带着一位村民在山下接了他,帮他把一卷行李背上了山。那个时候,旅游还没开发,山上除了常住的村民,山外的人很少进来。从山上到山下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能抵达西安。
我跟随着他来到位于天池旁边的一处幽静之地,穿过一小片竹林后,豁然开朗,他的居室位于海拔1800米的一堆山崩乱石之旁,坠子中间一颗核桃树有30多米高,树冠极大,旁边一簇松树,一座石桥,一排顺势雕琢的自然石阶通向他的居室。这是一幢拙朴的汉式建筑,巨大的黑色木门中央,雕刻着四个大红篆字“众里寻他”,黑红对比分明,透出几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
樊洲对自己的这个创意十分满意,一说起来面露喜色。
走进屋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
观日赏月看山戏水踏雪赏梅听蝉,
读书作画吟诗舞文练拳操琴品茗。
看来,樊洲先生把文人追求的理想生活已经变成了现实。
樊洲告诉我,刚开始,他在山上住在四面透风的茅棚里。说起隐居翠华山,樊洲慨叹:“我之前游历了祖国的不少名山大川,却被翠华山巧夺天工的奇观和灵秀的景色、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于是就在此扎根。”
他独创了一个中国山水画的技法——韵律山水
初看樊洲近年来创作的山水画,纵横交错,让人眼花缭乱,有点纷乱如麻般的感觉。细看之下,这些乱象之下却是极尽韵味而富有章法;有专家称,樊洲独创了一个中国山水画的技法——韵律山水。
樊洲,字龙人,1953年生,早年师从石鲁、康师尧、叶访樵等先生,曾对优秀的民族绘画传统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花鸟画独具特色。1986年调入西安中国画院任专业画家。1990年后,研究水墨动物画、彩墨山水画,开创“韵律山水”、“曲线交织画法”。2001年在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修建樊洲中国画馆,潜心作画。曾在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现为西安中国画院院委、西安文史馆研究员。
艺术评论家李小山对樊洲的评价是:“樊洲的作品以‘道’‘气’为源,以音律入画,发现了曲线交织的画法,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内在律动,以及物体的内在结构。我发现,樊洲这批用线条构成的山水作品,达到了他与前贤对话的预期,而且,非常鲜明地表达出多年来他对山水画图的出色理解……他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肯定,一切皆岀于他精神上的自由。一个自由的人才能避免沦为名声和物质的奴隶,真正地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这便是樊洲的可贵之处,也是他在绘画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艺术批评家彭德曾言:“樊洲不留恋城市,不热衷名利,面对樊洲,你会感受到一派世外桃源的气息。樊洲刻画的是终南山,终南山也将会铭刻樊洲。隐于山野的樊洲,相对于市井画家,处世比较自我和独立。这种生存状态容易成全艺术家的梦想,尤其能成全别出心裁的画家之梦。樊洲隐居终南山,看山读山画山,寻找独特的表现方式。樊洲的山水画分为三型,都具有人文意味:一是寓意山水,二是书写山水,三是乐律山水。”
雪后,终南山里的隐修者在练拳
古代隐士里哪个该排第一
樊洲先生几位朋友远道而来,我也受邀上山。在这座终南灵秀之地,也是地质山崩奇观之处,几个人举杯小酌。樊洲说:“这是朋友特地带上来的龙窝原浆酒!品尝一下。”
几杯琼浆下肚,话匣子也打开了,天南海北无所不谈。
对于隐士,大家也开始了讨论。何为“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 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能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随后,大家谈到古代隐士里哪个该排第一,有的说庄子,有的推举陶渊明。
说起中国的隐士,似乎陶渊明当排第一,就像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
但我却不以为然。据了解,陶翁20多岁时开始出仕,虽然做的都是些小官,时仕时隐,隐隐仕仕,在41岁时(按当时年龄计算已经算是老年了)才出任了彭泽县令。人到中年了,只做了个七品芝麻官,想想还是不爽,于是卸任,用当今时髦的话说,就是辞职,炒了老板的鱿鱼,自此彻底归隐田园。做官做到老年才归隐, 能算得上第一隐士吗?和那些一直隐修者相比,陶翁是一个入行较晚者,在隐居界也算是大器晚成,但确实成功了。
陶翁有如此美名,皆源于他那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与《归去来兮辞》一起,在中国曲词歌赋里太有名了, 给陶翁赚足了声望和颜面。
有人说,“梅妻鹤子”的林逋当为第一隐士。宋代的林逋,名气也大得让人吃惊。林先生倒是未曾做过官,他是真心不屑做官, 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护“鹤子”,水清浅处疏影横斜,月黄昏时暗香浮动。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
只可惜他隐的地方距离城市太近,隐在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能隐得住吗?
反而是越隐名气越大,越隐拜访的人越多,最后连皇帝老儿都知道了他,在他死后,还赐予他一个“和靖先生”的谥号。试想,有哪个隐士能像林先生一样,“隐”得这样轰轰烈烈,让皇帝都“懂了”心思呢?
这两位都是隐士中的高手,隐后岀彩,越隐越红。
中国隐士有一种解脱自在的精神,即保持心灵,而不单单是身体远离城市的喧嚣。
随着美酒的入肚,酒酣耳热,大家谈到了许由、巢父、伯夷、 叔齐、鬼谷子、庄子、姜太公、王维、范蠡,还说到了“竹林七贤” 和“商山四皓”……
这些古代圣贤们的奇闻轶事,在每个人嘴角,随着琼浆玉液一起流淌着……
画家樊洲在雪中
与樊洲老师的约会数次都是在匆匆间,樊洲老师如闲云野鹤般,不温不火,斯文;我居于闹市,供职媒体,身不由己,每日都好像有忙不完的事;好在我们都是直性子人,说话办事的效率极高。与樊洲老师的交流中,他的言语不多,却往往富有哲理。他举了一个例子:“别人骂你,其实就是空气振动了一下,但有人执著放不下,烦恼生气。”
知道艺术创造的艰辛才有隐居实修的选择
2015年4月27 日,我对樊洲老师专门作了一次访谈。
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终南山不高,也没有神仙,你为何如此的喜欢终南山?而且在终南山一住就是20多年,远离尘嚣, 深居简出,以琴拳书画对语终南山水,最初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现世很多人艺术上并无成就,爱热闹,重宣传,知名度挺高,结果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们尊重艺术,知道艺术创造的艰辛,知道长期用功的必要,因此才有隐居实修的选择。在山中远离世俗喧闹,远离杂乱信息,可以更好地亲近自然,感悟山水的真相。山居生活清静,有更多时间加深人类文化知识的储备,促成艺术理念的提升,进行绘画语言的锤炼,真诚抒发情怀。在神奇灵秀的终南山中,朝夕与山水为伴,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有效地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心境。
问:山居终南,得天地之灵气,谈谈住山对你绘画的影响?
答:我早年曾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研读中外文艺理论,进山后对释道典籍尤为用心,为提升艺术境界奠定了基础。隐居终南后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992年进山,持续传统的创作方式。
1995年,开始探索彩墨山水的表现语言。英国丙烯、日本矿物颜料、水粉颜料、金属颜料都在实验范围,熟悉这些颜料和中国宣纸之间如何配置,产生何种效果。
1996——2002年,彩墨阶段,传统山水偶尔为之。常用长峰蘸多种颜色一挥而就,亦用金属颜色进行线条或局部的填充。
2002年起,重新回到水墨。追求潇洒、实验性。
2005年起,放弃材料探索,专注佛学、道家思想表达。代表作《一阴一阳谓之道》。
2008年起,抛弃表象描述,专注音乐表述。代表作《华彩终南》。
2009年底开始“曲线交织”画法,更加自由、完善。代表作《山脉血脉文脉》《高山流水》。
我不惑之年开始隐居,终在2010年寻得法门,成就“自在”境界。均得益于终南山水的滋养。
问:你的山水与别人有所不同,看介绍,叫做韵律山水,说说来龙去脉?
答:与今人与古人不同是必须的,不然你的存在毫无价值。我经过50年学习研究实践,终于发现了新的领域,概括而言是发现了物体内在结构和山水的内在律动,绘画语言开创了曲线交织画法。这些成果是要历史鉴定的,也许30年后自有分晓。
学习与师承,至要在自身的用功钻研
问:有人说,随着经济的高速飞速发展,而中国人的信仰也在日渐缺失,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慢慢消亡,你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答:乱世百年,西学东渐,世风日下,中国文化的高度已被国人漠视久矣,中国文化包括建筑服装等已荡然无存。中国的院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不肖之子,这些人用西方理念武装了头脑,是诋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但是中国文化并未消亡,有相当一批人很好地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只待时运到来,自然开花结果。
问:作为一个文人,你是否在坚守着传统文化?在你的身上仍保留着哪些传统文人品行?
答:复兴弘扬中国绘画是理想,更重要的是学术上要有所建树。当代文人如能保持“朴素”“勤劳”“真挚”“诚敬”的品质,自然就会一身正气,光彩照人。
松树顽强的生长在石头上
问:有一句话叫做“名师出高徒”,不少的书画家或者别的行业从业者,也都给自己的简历上打上名师的标签,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您先后跟随李西岩、叶访樵、康师尧和石鲁四位先生潜心学画,这四位先生对您的影响最大的是哪位?能否说说和他的往事?
答:李先生功德,启蒙入门。叶先生指导,正脉传承。康先生引路,写生创作。石先生启示,立高格,行大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我因为家教和喜爱书画的特点远离了喧闹,开始自修中国画,学习二胡演奏。1968年拜西安名家李西岩先生为师,开始学习工笔青绿山水。两年后老师将珍藏的清代名家任伯年的作品让我临摹,并大为惊叹:“真没想到你画花鸟手气这样好!跟我来,我带你去见叶老。”
花鸟画大家叶访樵(1897—1976)先生出身名门世家,工书擅画。曾做过某县县长,因厌烦官场拂袖而去,周游各地卖画为生。早年师从徐青藤、烽南田,中年后受任伯年、吴昌硕、张书旗影响,继承传统,自成一家。叶老晩年定居西安。我拜师时17岁,时年叶老八旬,六年内详细传授所藏古画和近现代名家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郭味渠、王雪涛的精品百余幅,每次课后他都让我带两幅画回去学习。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学到了构图、设色、笔墨、皴法、落款、钤印等国画创作基本规律。
1974年,我经挚友汪秦生(陕西图片社主任)引介拜见长安画派代表画家康师尧(1921—1985)。康先生教导说:“学习中国画,初始应以临摹为主,掌握相应的技法,随后应该到生活中选择古今画家没有画过的题材,这必然要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是成为画家必然要走的路子。那些仅知临摹的学子成不了真正的画家。”“文革”后美协复工作,有一次组织画家赴秦岭山区采风,康先生凌晨到长途车站送别,车驶出很远仍看到先生徐徐挥手,这个画面永远印在了我的心中。
我经过了对近现代大师的深入研究后,作品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带着“外界的赞誉和自我感觉甚好”的作品拜见石鲁先生,不料画被掷还,还冷冰冰说了一句:“这不是你的画!”我原以为会听到勉励和指点,谁想一盆凉水从头流下,冷静下来反复咀嚼着这句辛辣的话,才意识到自己被前人技法淹没了,只会模仿。石鲁(1919—1982)先生在“文革”中受尽磨难,身体状况极差。“文革”后住院治疗,我曾表示想辞去工作随在身边服侍,先生坚决反对,且语重心长地说:“我的病也不知道能否治好;你还年轻,来日方长,况且画画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任何行业的学习与师承,至要在自身的用功钻研。有句话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此话有真意,达者自明。
问:您曾多次携书画作品走出国门,赴国外举办展览,外国友人怎么看您的作品,他们对中国画如何评价?
答:有超越传统价值的作品才值得面向世界,决不可忽视世界人民的眼光与感悟鉴赏能力。在法国展览时易夫•米勒冈(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说:“樊洲画里的线条很优雅。能感觉到画家内心的纯净,作品洋溢着与大自然的和谐。有巴赫的静谧,也有喜多郎的空灵”。他看懂了我的画。
“琴拳书画”中无“棋”是因其暗藏杀机
问:古人讲究琴棋书画四艺,你已做到了,而且还习武,在这几个里你更偏好哪一个?这几个不同门类之间是否相通?
答:棋中暗藏杀机,我不玩。我修的是“琴拳书画”,它们四位一体,深入到核心其内在是完全一致的。即表达“中道”“和谐”。达此境界便是养心怡人的艺术。
三只喜鹊中,一只飞离树枝
问:“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山居20多年你是如何养生的,请给世人开示一二?
答:近两年微信盛行,犹如“现代毒品”般使“不究竟”的学说流通泛滥。城市所有之处,人人手持一机频频翻屏,更有甚者夜以继日,难割难舍,杂乱信息眼花缭乱,充斥了人们的头脑,令人颠倒梦想,心神恍惚。
养生的初步功夫其实很简易:远离杂乱信息先静下来!
其次,适度的运动劳动可使身强力壮,气血通畅,红光满面;睡眠充足自然精神饱满;读有“真意”的书使神清气爽;还有许多法门都有实效,那必须是有高人指点迷津,层层上进,才能最终达成身心和谐,明心见性,中道不二,圆融无碍之佳境。
后记
2004年7月15 日,我在《华商报》上做了一期视觉专题《修道八仙宫》,介绍了道士的修行生活。实际上,我接触修行者和隐士这个群体的时间更早一些——2003年的春天就开始了。时至今日,从一篇新闻报道到系列图书《终南隐士》《终南访禅》,我满怀虔诚,靠近真相。对我来说,拜见到每一个人,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都是一次开悟和“修行”的过程。
随着《终南访禅》即将付梓,这些修行人是如何生活的?拍摄采访了这些隐士的生活之后,你如何看待“修行” ?诸如此类的问题被再次提及。
说真的,尽管我10多年间接触了上百位修行者,但仅仅是一个寻访者、旁观者和记录者而已,不敢妄谈修行。而对于修行,似乎也没什么标准答案。在我看来,修行太深奥了,远非我这个凡夫俗子所能领悟。表面看来这些修行者素衣素食,诵经礼佛习武,减少社交活动,修行方式上大同小异,但我感悟到他们每个人修行的心境却大不一样,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禅”。“修行”究竟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抵达那个彼岸?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觉悟之门。
或许“修行”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运动,给生命以时间,终将到达;而“修心”才是灵魂深处的洗礼,虽远及未,但却漫长。我经历过的大多数隐士在谈及“修行”时都会讲身之所向、心之所往。
《终南访禅》中所选的10个人物代表着不同的群体,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几个人物在《终南隐士》出现过,是这样的。比如本如、释永净等。经过持续到关注和交流,我想我对他们的了解更深入了一些,故而在文字和图片方面做了补充。
在一次次的寻访过程中,我也发现,《终南隐士》一书中的很多隐士 “消失” 了,如同清晨的露珠,朝阳升起便难觅影踪。顿融师傅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我接触较深的一位,原本我们相约日后畅聊,可惜去时已成惘然,他居住的那个石洞人去洞空,悄无声息地走了,亦如悄无声息地来。他曾在西安城中的寺庙里住了5年,在终南山里住了5年;他曾经说过想去种种地,也许此刻正在某一田珑躬耕。与常住一地的修行者相比,他毫无牵挂,四海为家,飘忽不定,相见随缘,离别无信。
我在整理大量的采访笔记和照片时发现,自己所寻访过的隐士群体,是“有迹可循”的:有的是有稳定居所,有的活跃在网络上。在古代,寻隐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若要列举,孙思邈、徐霞客等绝对是历史上一等一的“寻隐高手”,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信息发达而纷杂,和古代的他们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有人不解为什么有人能舍弃家人、舍弃百万年薪而归隐终南? 如果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容易理解多了。在我多年的拍摄和寻访中,很多隐士之间也是有往来的,他们相互交流着,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隐士圈”。常驻寺庙的僧侣,彼此间互通有无;临山而居的隐士,相互赠送供养;穿梭不同隐地的居士,来来往往……在这些人中,唯有苦修者心中少有“牵挂”,居所、食物、衣服,甚至自己的身家等等一切都是暂时的,从不谋划将来, 更不享其拥有,一切随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生活在山中的隐士,一样逃离不开“江湖”,只是山中“江湖”行走的方式不同,他们大多“来无踪,去无影”,他们不需要靠迎合谁来创造生活,更无需靠富足的物质来满足生活,用当下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任性”地活着。如果你也可以如此“任性”,那便是“大隐于市”。换言之,供养与被供养着,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一种“修行”。2015年3月16日,在终南山的嘉午台顶上,我见到了在五华洞修行演妙师傅。他从东北云游而来,居于山巅,笑呵呵犹如弥勒佛一般,他告诉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祖。”回到山下仔细想想,其实我辈凡夫俗子,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禅”,只要心存善念,一样也可渡人渡己。
《终南访禅》是《终南隐士》的续集,这些人物是从众多的接触过的修行者中甄选而来的。他们有长居一地的隐者,有飘忽不定的行者,有寺庙里的高僧大德,有皈依佛门的居士,也有心向往之的凡夫俗子,禅意自在人心,如何寻访?我是想通过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给大众带来一些开悟。
终南山太大了,隐士个体或者群体就像一粒尘埃,而终南文化远不及此。记得我在《终南隐士》一书的座谈会上说,终南隐士文化不仅仅是神秘,而是博大精深,我只揭开了一个神秘的面纱罢了。《终南访禅》依然是在叩敲修行的神秘之门。
《终南隐士》这个选题的第一次亮相是李德林老师在《中国摄影家》杂志上以专题的形式刊发;随后陈小波老师、巩志明老师多次鼓励督促我,要把这个选题长期坚持下去;柴选老师曾在《中国摄影报》上专题刊发,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社长王刚亲自写评《不以表象看世界》。
在寻访过程中,杨小兵、张继敏、李杰、李建利、樊强、王欢、郭欣荣、狄蕊红等人曾断断续续与我一起长途跋涉。
在此书的编辑过程中,王乐军、贾旭彪审阅了第一稿,订正了不少错误和瑕疵;青年篆刻家钟镐先生特地治印一枚“终南访禅”;编辑李勇鸿、王宝红、蔡静、侯苍峰、苏战冰、周励等也为此书的编辑付出了不懈努力……
对于诸位师友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人在哪里,修行的道场就是哪里”。谨此与各位共勉。
陈团结
2015年11月10日改就
37 壶公 ▎38 蓟子训 ▎39 李少君 ▎40 孔元方 《神仙传》
清明节和寒食节 ▎清明,是节日也是节气 ▎刘邦清明扫墓 ▎清明祭祖的演化
佛禅大智慧:出家要清闲 ▎身是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 ▎佛法在世间(禅诗 拾得 神秀 慧能)
102 阿罗汉弟子逝世的方式 ▎103 涅槃 ▎104 ... ▎105 ... ▎106 ...《尊者阿迦曼 传》
07 阿难不敢自谓多闻 ▎08 众香国菩萨问法 ▎09 佛说如何修持▎10 … ▎11 …《维摩诘经讲记》第11品 菩萨行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第一章 玛尔巴与藏密转世秘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4 安布罗斯(Ambrose)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下)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 (上)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2——莱奥尼德(Leonid)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1—— 圣山 ▎俄罗斯的隐士 ▎第一位灵性导师 ▎小隐修团 ▎圣母进堂小修道院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6)关于 “顺服”|“虚荣心”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5) 关于 “禁食”“贫穷”
* ❈ *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净土 教导汇集(解脱 入内 回撤)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银线 教导汇集(回撤 入内 解脱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