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旅游自拍 可能正在改变全球建筑风格

中青报·中青在线 守候微光 2019-07-12

火遍社交网络的伦敦“网红墙”。图 / Assemble



曲俊燕 / 文

 

很多去伦敦旅行的游客,都在寻找一面墙。

 

它不是什么古老的城墙遗迹,也不是工业时代的建筑奇观,而是一个被无数人自拍打卡、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网红景点。这面墙实际上是一块巨大的木板,上面贴着马卡龙色的水泥瓦片,看起来十分梦幻,尤其受女性游客的喜爱。

 

4年前,当Assemble建筑工作室在自家院子里竖起这面墙的时候,根本没想过它会红,后来它却成了很多旅游博客上推荐的伦敦必游景点。这面墙的形象甚至还漂洋过海,启发了各国的商家。在淘宝上,搜索“网红墙”,就会找到图案类似的墙纸,还衍生出了手机壳、钱包等非官方周边产品。

 

2016年,Assemble建筑工作室迁址,这面墙也随之被拆除,但现在还是经常有不知情的游客看了网上的照片后找过来——结果当然是失望而归。

 

这面墙的走红或许是个意外,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塑造我们生活环境的一股巨大力量。如今,是否能引起人们拍照、分享的欲望,已经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了。


今年6月,“攻略全世界网红墙”展览成都站,3名女孩在伦敦网红墙复制品前。这个展览中汇集了全球最热门的打卡地,比如东京原宿“爱心墙”、芝加哥“火烈鸟墙”、加拿大“天堂墙”等等。 图 / 视觉中国

 

在芝加哥千禧公园,一座名为“云之门”(Cloud Gate)的雕塑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拍照。这座雕塑由168块不锈钢片焊接而成,光滑的镜面看不到任何接缝,外形宛如一颗巨型豌豆。远观时,它可以反射出周边的街景和天空;近处自拍时,拍照者自己在镜中的影像也变成了景观的一部分。从2006年建成以来,这颗“大豌豆”就成了在芝加哥旅行必去的打卡景点,全球很多城市也在建造相似的、能引发人们拍照的街头建筑。

 

纽约哈德逊广场上在建的一处地标建筑,就是网红设计的典型。这个建筑名叫“血管”(Vessel),造型灵感来自印度的阶梯井,高46米,内部是高低错落的阶梯和连接阶梯的80个观景平台,游客可以爬到任意高度观赏外面的景色。该建筑的投资人、地产商史蒂芬·罗斯直截了当地说,希望这里能成为“纽约的埃菲尔铁塔”。

 

去年在莫斯科落成的扎里亚季耶公园,可以说完全是顺应社交网络潮流而建造的。公园里最吸引眼球的“浮桥”,更是成了朋友圈常客。这座70米长的“V”字桥从岸边伸向莫斯科河上方,可承载三四千人的重量,却没有任何支撑结构。浮桥未来感十足的造型,吸引了全球无数游人打卡拍照,风头甚至盖过了不远处的传统景点——莫斯科红场。在国外社交平台上搜索以上网红景点的关键词,都能看到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网友的照片分享。


芝加哥“云之门”雕塑。图 / Jewel Samad


纽约哈德逊广场在建的景点“血管”概念图。图 / Heatherwick.com


俄罗斯扎里亚季耶公园。图 / 视觉中国


视线转向国内,随着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旅游景点的影像分享成为更加便捷的事情。事实上,美景类视频也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重要内容。在算法的作用下,再小众的地方,也可能很快进入大众视野。看了别人的分享,更会激起用户旅行的欲望。就算博主本人没有提及景点的信息,评论区也总会有人发起讨论,并告诉你景点的具体位置,甚至无私地分享游玩攻略。

 

风靡社交网络的新建筑,催生了大量分享性的影像。当一些游客在炫酷建筑前发出美美的自拍照,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慕名而来。商家深谙社交网络的力量,越来越熟悉人们心目中的“网红”风格。在营销策略中加入“网红”两个字,也会无形中增大景点的影响力。这个过程无疑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越是火热的现象,越需要我们冷静看待。当人们的新鲜劲头一过,除了新奇的造型,这些建筑还剩下什么?

 

能够成为“网红”的建筑,大都有着直白的设计意图。在图像时代,有时候建筑的视觉形象会先于空间、技术和材质。对此,有人提出了对一些网红建筑质量的担忧:为了快速建成吸引游客,一些难度不大的建筑往往会采用不坚固的材料,“山寨”建筑也层出不穷。而游客蜂拥拍照的场面,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罗马许愿池前,曾有两位游客为了抢到完美的自拍位置打了起来,后来罗马市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要求拍照的游客排成一队。在香港彩虹邨,篮球场上不是打球的居民,而是爬到篮球架上或躺在地上拍照的游客。还有一些建筑的原始功能不再是人们的第一诉求,在各大网红图书馆、书店里,看书学习不再重要,打卡拍照才是正事。


 香港彩虹邨。图 / Finbarr Fallon


今年国庆期间,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成为热门景点。图 / 视觉中国


对旅行本身来说,当相同视角的影像开始泛滥,人们对一个场所的关注点可能更加受限,旅行会变得越来越去个性化。不过,个性化或许并非旅行的必要条件,有时候,我们更在意照片呈现出来的、在异国他乡美妙建筑前神采飞扬的自己,以及随之而来的赞和评论,而非旅行本身的体验。建筑变成了想象的建筑,旅行变成了观念的旅行。

 

不过退一步看,在社交媒体时代,建筑本身就在扩大边界,变得更加大众化,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很多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登上了TED等公众演讲节目,建筑工作室在社交平台上解释自己的设计观念,并将公众的观点纳入考虑。不断迭代的社交网络文化,也在推动建筑师创造更加多元的建筑语言。人们对自拍的迷恋,的确正在改变建筑师们的思维。

 

后社交媒体时代,图像和建筑之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吗?具体点说,“视觉系”的网红建筑会不会越来越多,新兴的旅游景点是否会越来越相似?到那时,当我们行走其间,还会有拍照的冲动吗?这些问题,也许都要交给时间来作答了。


编辑 | 孔斯琪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以下 关键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张家口爆炸

捏脸 | 游戏摄影 | 春光照相馆

摄影记者小微 ①  ③ 

向中国摄影提问 | 马格南的筷子

透纳奖 | 东欧摄影 | 薇薇安·迈尔的彩色照片

 电影中的摄影师 | 全球最大摄影收藏地

照片里的抑郁情绪 | 00后为何发重复照片

改革开放四十年 | 1998九江决口 | 奥运开幕十年

大货司机 | 去北京过国庆 | 江河人家

2018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 美图参赛 | 获奖名单

微光体验营 | 入选名单 | 回顾① 

漫说:世界杯上的父亲节 | 世界杯

新一届国务院 | 部长面孔 2018两会

暗房师退休了 | 中国青年报最老的摄影记者走了告别铁矛

第61届荷赛 | 最有名图片编辑去世

守候微光放映会  微光和朋友们

家在东北 | 雄安春节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党代表朱日和全运会偶像

我是摄影记者年终特别版

我是摄影记者 12345 | 7891011 | 12 | 13 14 | 15 | 17

微光专访14位中外女摄影师 |  摄影与留学

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 翻开家庭相册 | 耀邦百年

【头版半月图】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国外报纸头版中的APEC

中青报2017年度照片 | 2016年度照片 | 2015年度照片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中国青年报大理影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