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庭相册中藏着我最难忘的记忆

中青报·中青在线 守候微光 2020-09-06

每到逢年过节之时,我们总会翻开那些尘封已久的家庭相册,祖辈的珍贵记忆、父母的青春时光、儿时的桩桩糗事……伴随一张张老照片,时代的轨迹缓缓铺陈在我们面前。

年前,守候微光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起征集,并与头条图片共同发起话题#春节翻开家庭相册#寻找记录时代、表达情感的老照片。它们既是每个家庭的独家记忆,也反映着历史变迁里中国人真正的面貌。


青葱岁月

下乡知青


1970年春,重庆开县赵家镇开竹乡坪山的一个村庄,我们几名来自重庆沙坪坝区老三届(初68、67、66和高68、67、66)的下乡知青合影。这群当时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是重庆市的第一批下乡知青。


1969 年2 月9 日清晨,我们下乡的1000多人和送行的几千人混杂在一起,在大雾弥漫的重庆朝天门码头告别亲友。船离离靠靠了几次,快中午时才得以驶离码头。今年是我们上山下乡50 周年。(藕节节)


长城上的春游


1987年春,大家期盼已久的春游终于到来了,作为高中时代最后一次春游,是在当时刚刚开放的慕田峪长城。我们在爬完长城后意犹未尽,在停车场等待返回时几位同学互相打趣,留下了这张照片。现在已经过去32年了,同学们毕业后也各奔东西,但是纯洁的同学友情则深藏心底。(张冬岚)


农场中学的毕业式


1983年6月1日,我从原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八五一〇农场中学毕业,当时这所中学的学生都是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北大荒的转业官兵或知青的子女。


这张毕业合照上写着“83届高二1班全体师生毕业合影”,1982年-1983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将高中改回三年制,我们是这所中学最后一届高二毕业的学生。(孔松)


80年代的交谊舞传授班


1985年,当时流行跳交谊舞,从部队文工团二次转业的妈妈(左一)在山东省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辅导班教市民跳舞。妈妈13岁就参军当舞蹈演员,曾随团到北京演出并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2016年4月,妈妈73岁这年突发脑梗导致半身不遂。经历了康复治疗,她如今依然热爱舞蹈,还会在病床上辅导孙女跳舞,“你可以不把跳舞太当回事,但一定要把自信当回事。”(郝鑫城)


中山陵前的结婚照


1973年1月,那时我刚刚结婚,这张照片是我与丈夫在南京中山陵拍摄的旅行结婚照。那个时代人们结婚时都会选择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度蜜月”。(李春莲)


团员青年的野餐


1992年春末夏初,我们味精厂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到市区内的公园活动,中午大家带来面包、火腿、茶叶蛋和粽子野餐,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很有野餐经验的女孩带来的一饭盒百搭菜——青尖椒拌疙瘩头咸菜丝。


微风拂面,青年们开大录音机的音量跳起了迪斯科,《路灯下的小姑娘》、《吉米》等流行歌曲的旋律在空气中流动。(雨薇)


血脉亲情

父亲和他的表姐


1930年代,浙江杭州,年幼的父亲与表姐在家中合影。父亲1929年生于杭州一个书香门第,抗战时期爷爷奶奶因不肯为日本人做事贫困早逝,父亲和弟弟成为孤儿,由小伯抚养成人。


1949年,父亲离开杭州,先后在绍兴、无锡、武汉学习工作。此后母亲在绍兴生下了我,又在我4岁时举家移居山东青岛。辗转多年,父亲终于在他喜欢的地方安下了家。(空谷幽兰)


排排站


奶奶出生于1934年的上海,她的父亲是资本家,每年都会带几个孩子去照相馆去拍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41年的上海,右边第二个是奶奶,奶奶那一年7岁,其他几个是奶奶的姐姐和几个弟弟。现在奶奶已经85岁了,身体依然硬朗。(暗夜)


为你遮伞


1981年,上海长风公园,从北京回沪探亲的姥爷为睡着的小姨披上外套、打伞遮阳。


1962年,姥爷到北京工作,离开了上海的亲人。在那个年代,只能通过书信或电话与远在外地的亲人沟通,见上一面更是困难。1981年国家出台了探亲假政策,姥爷带着家人回上海度假,才第一次与自己两岁的小侄女、我的小姨见上了面。


如今姥爷已经81岁了,他学会了微信聊天。今年除夕,姥爷顾不上看春晚、包饺子,而是整夜忙着和上海的亲人打视频电话。去年,他的侄孙女在上海出生,他第一时间从手机上看到了孩子的照片。(宋欣然)


全家福


1971年春节,大哥和大嫂结婚时回老家拍摄的全家福。大哥从部队复员后去支援三线山东临清棉纺厂,难得回家一次。当时拍照片属于高消费,拍全家福那天我们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戴着毛主席纪念章。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张老照片成为了成了我回忆逝去亲人的钥匙。(亮剑)


我的父亲母亲

爸妈的婚礼


1989年正月初四,爸妈结婚,邻居仗义地免费出了车,老爸很高兴,毕竟那时候不少出租车还只拉外国人。今年翻相册时,爸妈才记起已经结婚30年了,当年的伴娘伴郎后来相继出了国,邻居们也随着拆迁各奔东西。以前我总是不懂妈妈为什么那么喜欢拍照,现在终于有点明白了。(冬天)


母亲的天台“走秀”


199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母亲在辽宁沈阳一家中港合资的服装厂工作,那时正好有个时装大赛,母亲便客串了一把模特,穿着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在天台拍了几张“时装大片”。(斯琪)


橱窗中的倩影


1981年,妈妈18岁时的照片。画面中的动作是妈妈特意要求的,小提琴也是她专门带去的。妈妈去取照片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她因为这张照片拍的很好,他们已经给照片上了色,希望先放到橱窗里展示几天再给妈妈。就这样,这张照片在橱窗里挂了几个月……(豆芽)


父亲与我


上世纪80年代,我的父亲和我在家中,旁边放在我小时候的玩具之一:不倒翁。如今时过境迁,我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女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孩子的衣着和玩具都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刘嵩)


美丽照相馆


1981年,妈妈在山东荣成的一家工厂做会计,那天,镇上的“美丽照相馆”照相师傅来厂里,问大家有没有要照相的,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妈妈手里的花就是照相馆的假花。神奇的是,这家照相馆现在还开着。


那时候,妈妈爱美却没有条件置办好衣服,身上这套西装还是借来的。如今她的衣柜里有各式各样的衣服,但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雀儿)


“木棉”定情


1991年夏天,辽宁阜新,23岁的母亲抱着父亲送给她的吉他。受到90年代初港台流行乐的影响,母亲也一直想要一把自己的琴,而这把“木棉”吉他用了父亲当时一个月的工资。琴现在还放在卧室,面板已经有点开胶了,琴弦也早已松了,直到今天还没有学会弹琴的母亲依然把它视作珍宝。(茶)


母亲的钢琴梦


上世纪90年代初,妈妈背着年幼的我练琴。我妈从小喜欢音乐,但当时家庭条件不支持,生下我后便每天给我放乐曲。抓周时她特意将电子琴放在我面前,只是我到底抓了什么她却不愿意说了。


五岁时,我妈开始给我报班学琴,当然后来我没能坚持下来。大概每个孩子的童年都会帮父母尝试几个他们的梦想吧,至于能否真的实现,反倒没那么重要了。(大宝)


孔斯琪 | 编辑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摄影专题 农村生活 | 百年铁路 | 重庆森林 | 大货司机 | 进博会 | 江河人家 | 网吧的日本人 | 草根排球 | 北京国庆 | 人工智能 | 快递小哥 | 妈妈 | 海外工厂 | 家在东北 | 雄安春节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影像思考 旅游自拍 | 捏脸大战 | 透纳奖 | 重复照片 | 特朗普的摄影师 | 新闻中的视觉 | 时尚报纸 | 马格南 | 春光照相馆 | 中国筷子 | 大卫·霍克尼 | 东欧摄影 | 经典电影摄影师 | 最大摄影收藏地 | 宝丽来工厂

中青摄影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 西沙群岛 | 九江决口 | 耀邦百年 | 告别铁矛 | 暗房师退休了 | 2018年度照片

微光活动 微光体验营 | 放映会微光和朋友们 | 年度影展 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