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翟博教授:实体瘤CAR-T治疗——远方千万里,已经在路上

翟博 仁医界 2021-04-01

翟博教授在会上的精彩演讲报告视频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大会暨第十九届中国肿瘤消融治疗大会在长沙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翟博教授带来《CAR-T细胞治疗肝细胞癌——初探与思考》的精彩主题演讲报告。

 

翟博教授首先介绍了肝细胞癌的治疗发展历史、现状和困境,并分享了他和团队联合上海科济生物李宗海团队2015年开始在全球率先开展的以GPC3为靶点的CAR-T细胞治疗晚期HCC的探索性临床研究。该研究前后治疗了21例GPC3表达阳性的晚期HCC患者,重点聚焦受试者的安全性评估,其中13例二代CAR-T治疗的临床数据发表在今年5月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研究显示,GPC3-CAR-T 细胞治疗肝细胞癌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相对可控;GPC3-CAR-T 细胞输注后体内持续时间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有着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

 

同时,翟博教授表示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当前也面临着难以解决肿瘤复杂微环境、T细胞浸润、肿瘤异质性以及大剂量T细胞回输严重CRS防治等问题。从临床医生角度出发,参考2例CAR-T治疗伴有下腔静脉癌栓HCC患者的良好结局以及CAR-T在血液肿瘤治疗上的完美数据,翟博教授大胆提出不妨调整CAR-T研究策略,换个思路,探索将实体瘤当作血液肿瘤实施CAR-T治疗的可行性。也即通过较小剂量的CAR-T细胞主旨清扫循环肿瘤细胞(CTC),重点发挥其抗复发抗转移、杀灭或抑制微小子灶形成及进展等作用,同时明显降低严重CRS的发生风险。

 

尽管理想的实体瘤CAR-T治疗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可预见的未来,CAR-T细胞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系统药物治疗,以及与主旨清除或灭活成型肿瘤团块的外科切除、微创消融等局部治疗的分工与协作,有潜力成为实体肿瘤治疗的主流模式及策略。


专家介绍



翟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

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微创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培训专家组副组长等。2006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专职从事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等微创治疗,2010年转业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工作,2013年7月担纲成立肿瘤介入科。截止2020年10月,个人独立完成各类肝癌、肺癌、肾癌、肾上腺肿瘤、胰腺肿瘤、甲状腺、腹腔种植或转移瘤等良恶性肿瘤局部消融及粒子植入等介入性微创手术11000余例。《Sci Trans Med》、《Cell Res》、《Clin Cancer Re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和副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4部。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上海科委各类科研基金6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和华夏医学奖三等奖各1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推荐阅读

翟博教授:CAR-T治疗肝癌初显实力,未来联合治疗潜力更大

徐开林教授:CAR-T存在前线治疗的可能,有待解决副作用和高费用问题

薛胜利教授:敬畏疾病 感恩患者,不断探究更优的治疗方案

李振宇教授:2020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亮点更新,推荐复发适合患者优先进入CAR-T研究

黄慧强教授:淋巴瘤PD-1单抗进入PLUS时代,探索更安全高效的联合治疗策略
陈文明教授:治疗复发难治MM,多药联合是未来趋势

张会来教授:霍奇金淋巴瘤的未来治疗趋势是传统治疗与靶向治疗的结合

张明智教授:十年探索 不断创新——NKT细胞淋巴瘤治疗经验分享

梁爱斌教授: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日趋成熟,临床研究及应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

高力教授:ASCT治疗T细胞淋巴瘤(新桥)经验分享

朱军教授:淋巴瘤治疗进入新时代,需探索规范化诊断与分层治疗新模式

宋玉琴教授:CAR-T细胞治疗毒副作用处理(北肿)经验分享

刘洋教授:国内首部淋巴瘤CAR-T相关AEs指导原则解读

钱文斌教授:携带IL-7/CCL19的第四代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疗效优异

邱录贵教授:中国MM CAR-T研究占国际同类研究半壁江山,未来应加强前瞻性、大系列、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李玉华教授:CAR-T桥接DC疫苗输注疗效显著,或是CAR-T联合治疗策略新方向

侯健教授:当前老年MM患者诊疗挑战众多,需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

刘澎教授:大多数中国MM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早期干预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傅卫军教授:多发性骨髓瘤新型治疗药物研究推进,有望带来治疗策略的改变

郝思国教授:脐血移植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临床对照研究

陈方平教授:基因治疗遗传性血液病疗效令人振奋,未来进入临床应用可期可待

马军教授:免疫靶向治疗方兴未艾,联合治疗是未来发展方向

王建祥教授:CAR-NK细胞疗法—治疗血液肿瘤的又一利器

周剑峰教授:进一步优化CAR-T疗法向终极治疗方向发展,更好地融合于现有治疗体系

朱军教授:国内CAR-T研究数量多但原始创新不够,未来应深化研究做出中国特色

梁爱斌教授:管控CAR-T治疗相关毒副作用是未来需努力的方向

胡永仙教授:CAR-T桥接allo-HSCT临床获益明显,未来通用型CAR-T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曦教授:CAR-T和移植结合应用前景可期,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若干问题

周剑峰教授:双靶点CAR-T临床表现良好,多靶点是CAR-T研发必然趋势

李振宇教授: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初有成效,未来还需加强研究

张明智教授:CD7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T-ALL/LBL,早期临床研究疗效优异、意义重大
黄慧强教授:PD-L1治疗复发难治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临床试验疗效突出,未来前景可观
周剑峰教授:血液肿瘤分子诊断逐步升级,全程精准管理未来可期

侯健教授:坚持与多发性骨髓瘤斗智斗勇,不断寻找治愈的希望

蒋慧教授:在临床中深化科研思路,探索儿童血液疾病的更优治疗方案

郝思国教授:脐血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疗效显著,未来前景广阔

赵明峰教授:CAR-T疗法—细胞临床应用的“升级武器
常春康教授:MDS治疗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再往前一步就能看到曙光
邵宗鸿教授:探索血液疾病的源头,向医学科研上游进军
杨建民教授:CAR-T研究如火如荼,临床需要理性思考,基础研究更需创新
宋献民教授:“精准管理”,勇探白血病的高龄“禁区”
齐军元教授:期待CAR-T细胞治疗纳入肿瘤一线治疗方案
陆佩华教授:一切以患者为导向,瞄准医学前沿阵地
付海英教授:不断认识复发难治淋巴瘤,探究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杨林花教授:白血病不再是绝症,规范治疗是关键

林海锋教授:如何给晚期肿瘤患者更好的治疗?

赖洵教授:攻克难治复发性血液肿瘤,CAR-T细胞疗法未来可期

吴秉毅教授:多药联合治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未来发展方向

李本尚教授:细胞治疗或是血液肿瘤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朱军教授:2020年COSO淋巴瘤诊疗指南亮点解析,新药物新方案带来新突破



仁医界

用科学进步之术给患者希望之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