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2016-12-18 范大喜 太原道

在太原的老街巷中,五福庵应该是个有年头的地方,因为在清道光二十三年编制的街巷图中就标有五福庵了。我随父母是1961年搬到五福庵的,五福庵位于解放百货大楼东南侧,是一片老居民区,丁字形的街巷四面贯通,它北边与东仓巷相邻,南边与东缉虎营相通,西毗多马巷,东接王家巷,整个街巷布满大大小小四十多处院落。在丁字形巷子的东北角西北角又各有一个封闭的小丁字巷,东北角的叫福安里,里面排列着规格一样的六个小四合院,其中两个院是山西机床厂的宿舍,其余大都是私产。



█ 清道光二十三年太原街巷图中的五福庵


五福庵巷因有五福庵而得名,这是一处姑姑庵,居民们都习惯的称之为姑子庙。该庙宇居于丁字街巷的正中间,香火一直延续至“文革”开始。当时庙里只有一位老尼姑,每日打坐诵经。好奇的孩提时曾从虚掩的大门进去,留下的记忆是里面静谧、神秘,甚至还有些恐惧。19668月份,附近中学的红卫兵来街上造反“破四旧”,把姑子庙给砸了,庙门口扔了一大堆庙里的东西。老尼姑也被赶出庙门,还遭到批斗。包括各家院门口的石狮子、门墩的石雕,甚至屋脊两边的兽头都被这帮人砸了,弄得我们家的房顶开始漏雨了。


█ 五福庵方位图


如果从东辑虎营进五福庵,最外面15号俗称“河南会馆”,居住的大多为河南人。再往里走是一个小城门楼子,门楼上不大的木制小庙里供奉着弥勒佛和韦陀塑像。这座庙与姑子庙一南一北,形制少见,据说是高人指点,福佑全街。过门楼后会看到街两边一家挨一家的大小四合院。四合院是明清以来中国北方城市民宅的最普通形式,而院门是门户的标志与象征,讲究一点的四合院保留着抱鼓石、门枕石、照壁,雕刻的细微精致。五福庵的四合院有大有小,可说是大中小俱全,且不但有一进四合院,还有两进、三进四合院。四合院四周是房屋,中间是庭院,组成了一个封闭的居住空间。正房最好,不但地势高,而且敞亮,南房最差,终年不见阳光。有句话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正是这个意思。五福庵的地理位置挺好,有人形容这里是闹中取静,最适合居住。距离学校、商店、医院、公园都不远。

五福庵面积最大、设施最好的一处院落是位于五福庵正街中段西侧的32号院,在1949年以前是“黄国梁公馆”。该公馆的正门在五福庵,后门则通到了多马巷。公馆内由多处宽大的院落组成,由长廊相连,花园假山,一应俱全,还修建有防空洞。上世纪70年代街道搞战备演习时五福庵的居民们还曾被组织钻过这个防空洞。黄国梁的公馆还与清末民初太原辛亥起义的一段往事有联系,宣统三年九月初七(19111028日),即太原辛亥起义的前一天,同盟会山西支部核心人物阎锡山、黄国梁、赵戴文、温寿泉等聚首黄之寓所,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起义事宜。计议结果终使山西巡抚陆钟琦上当,太原起义成功,有力回应了武昌起义。现在文瀛公园内的“孙中山纪念馆”里就有相关的记载。


█ 五福庵32号院黄国梁故居,见证了山西辛亥革命


1949424日太原解放,五福庵还先后驻过多个政府机关,如194910月太原市第三区人民政府成立,第三区政府机关就设在五福庵。19502月太原市第三区和第四区合并为太原第二区(杏花岭区的前身),而区委也设在五福庵18号院内。五福庵32号院挂过省妇联的牌子,31号院是太原市公安第二分局(太原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前身)所在地,35号院曾是检察院办公处,12号院曾是太原市北城区机关幼儿园。五福庵的居委会组建于19556月,也是太原市组建较早的居委会之一。

我们住的五福庵福安里全是小四合院,有东西南北房,院子虽不大,但院门还挺讲究,门洞进深较大,有一间房大。门前有几个台阶,门洞内有一对石狮子。门楼大屋顶,两出水,屋檐下配有托梁,托梁的外端镶有图案,在大门的顶部和门洞左右两侧的墙上也有装饰,配有砖雕,画有图案,门枕石门外部分雕有花草等装饰物。院门是两扇厚厚的朱漆大门,下面是一尺高的门槛。6号院门上方木框内刻有“致远”二字,其余五所院子院门上方所刻俩字都不一样,但似乎又有联系。据说这些院落当年是黄国梁属下军官们的居所。

四合院住一家一户最舒坦,但在五福庵一院住一户的院子并不多,小一些的院落都是住了五六户,大一些的甚至能住十几户,形成了大杂院。一般私产原业主大都住正房,其余交给公家的分配给其他市民住。我们所住的福安里6号是单位宿舍,也住了有五户人家,大家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正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每家每户从事的工作不同,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习惯。做饭就在自家房檐下生个炉子,使用煤炭、煤糕、蜂窝煤。有谁家改善生活吃点好的,要给邻居家的孩子送点过去。家家都注意环境卫生,每天早晨自觉打扫院子。装垃圾的箩筐放在门洞里,每天下午听到垃圾车到来的铃声再拿出去倒掉。最糟糕的是上厕所,每个院子只有角落一间厕所,不分男女,进去前都要咳嗽一声。



█ 五福庵老照片


那时,大多数院子里都没有自来水,整条街上的居民都要去姑子庙旁的公共自来水管接水。而且只有一个水龙头,到了高峰期还要排队等候。有的人家是准备了一付扁担、两只水桶,挑水吃;有的人家则是备个安装小轱辘的车子,把水桶放车上拉回去,轰隆隆的水车声成为老街的一道特色。接水成了人们每天必做的活儿,这里也成了人们碰面聊天的所在。到了冬天,水龙头周围会冻上厚厚的一层冰溜子,人们走上去都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会滑一跤。五福庵还有一处热闹的地方在丁字形街的最东头,那里有个五福庵粮店,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都靠每月的供应粮生活,这里是人们离不了的地方。来五福庵粮店买粮的不仅是五福庵的居民,其他不少街区的人们也来这里买粮。每当发下粮票时,排队买粮就成了这里的一道风景线。特别是文革中,为了买到粮甚至要排一夜的队,有人还组织发号,为此发生争执甚至是肢体冲突。

槐树,又名国槐,是太原市的市树,五福庵就有两株被市政府登记保护的古槐,编号128号的国槐位于五福庵7号院内,编号129号的国槐位于原五福庵7号院厕所外墙里。这两株老树的命运如何,就不太清楚了。因为在2001年有开发商对这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这年63日的《太原日报》报眼登了一则消息:“我市又一个旧城改造工程启动•东仓巷五福庵危房开始拆迁。”消息传来,五福庵大部分居民对此表示欢迎。虽然不少人生与斯长于斯,对这里的老屋充满了感情,但毕竟因为年代久远,加之一些人为的私搭乱建,使许多院落的居住条件已大不如前,人们都向往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动迁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开发商承诺两年原地回迁,并签了协议……谁知这个动听的改造项目并不顺利,有好长时间五福庵的废墟上依然静悄悄,而这一拖就是许多年。再后来连“大复盛”这个开发商也消失了……13年后,几栋三十多层的高楼才终于建了起来。五福庵,这个古老的街巷只能留在老住户的记忆中了。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欢迎各位关注我们共同家园的老太原人和新太原人加入《太原道 | 家在太原》微信群,入群请先添加太原道编辑微信并注明“家在太原”,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查找wwwtyda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