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尼奥 · 劳赫:“不和谐的统一”丨纪录电影《NEO RAUCH 》预告片

丁亚雷 / 文 原人绘 2022-09-05



尼奥·劳赫(Neo Rauch)是今天德国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是所谓“新莱比锡画派”的核心人物。他是在两德统一之后崭露头角的前东德艺术家,在他今天的作品中,仍然能够看到清晰的前东德的印记。劳赫用他的绘画将曾经的个人体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诠释了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充满怪异叙述性元素的不和谐但又是统一的画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1321nmctao&width=500&height=375&auto=0NEO RAUCH 2017年最新纪录电影预告片


2000年之后,尼奥·劳赫的影响超出了德国艺术界,开始受到德国之外的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近两三年,尼奥·劳赫的名字也已经开始被中国艺术界所熟知。2007年,北京望京酒厂艺术园内的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曾经举办了一场德国当代艺术展,展出了一批被称为“新莱比锡画派”艺术家的绘画,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便是被看作“新莱比锡画派”核心的尼奥·劳赫的作品。2008年,作为“德中同行”活动的一个项目,阿拉里奥的这批作品又在南京博物院展览过一次,并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了一次学术研讨会,展览的宣传海报用的是尼奥·劳赫的巨幅油画《报告者》(Der Vortrager)。同年5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题为“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的德国艺术展,其中也有尼奥·劳赫的作品。其后的“德中同行”历经广州、重庆、沈阳和武汉各站,几次展览下来,使更多国内的艺术家和观众知道了尼奥·劳赫这个名字,并进一步了解了“新莱比锡画派”。



尼奥·劳赫的艺术履历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他的成长历经了相同的德意志历史文化传统,却分属两种不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劳赫1960年出生在莱比锡,在他出生后不到一年,柏林墙被树立起来。因而,和他一起在1960年代出生的德国艺术家,有时也被称为“柏林墙一代”。这一代德国艺术家,无论成长于东德或是西德,他们的作品中总是或多或少的反映出德国战后特殊的政治历史面貌。这一特征在劳赫的作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尼奥·劳赫20岁时进入莱比锡版画与图书艺术学院(Hochschule fur Grafik und Buchkunst Leipzig),这注定他在未来和莱比锡艺术史乃至德国艺术史必将发生的联系。



莱比锡曾经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图书印刷出版之城,与此相关的版画艺术向来很发达,建于18世纪的莱比锡版画与图书艺术学院更是德国图书与出版人才培养的中心。但正是这种出于实用的手工艺制图的艺术教育传统,让莱比锡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单纯绘画的重视,这也是莱比锡一直游离在德国艺术史的边缘地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70年代。上世纪50年代以来,贝恩哈德·海斯(Bernhard Hesig)、沃尔夫冈·马托伊尔(Wolfgang Mattheuer)和维尔纳·图布克(Werner Tuebke)相继毕业并执教于莱比锡版画与图书艺术学院,他们的理念为莱比锡艺术创作确立了方向。他们将莱比锡绘画从单纯的手工艺制图带到了历史、社会和文化中。在他们的创作中,充满了社会现实元素,饱含了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到处都可以看到对历史图像的借用。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们的学生阿尔诺·林克(Arno Rink)和希格哈德·吉尔(Sighard Gille)继承了这种从当下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历史中撷取题材的创作方向,并对当时民主德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批判。在形式语言上,从林克开始,莱比锡绘画开始向平面化发展,形成了一种类似色彩平涂的波普性画面效果。围绕着莱比锡版画与图书艺术学院,形成了莱比锡当代绘画上承德意志传统,下接当下政治文化生活的主导风格。围绕莱比锡版画与图书艺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后来西方当代艺术所熟悉的“莱比锡画派”。



197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沟通东西方艺术阵营的努力。至少,联邦德国曾经希望建立与民主德国艺术团体的联系。我们不知道,如果没有后来的东欧事变和两德统一,德国当代艺术是否会依然延续此前这种渐进的了解和融合方式。也许,仍然会有东德艺术家跑到西德去,成就诸如巴塞利兹的神话。但对于民主德国艺术来说,197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最终的结果是“莱比锡画派”在西方当代艺术话语体系中的确立。最终,通过197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莱比锡画派”开始进入艺术批评和当代德国艺术史中。其后的莱比锡画家,似乎也更愿意留在这座深具传统的文化之城。在他们默默无闻的蛰伏到两德统一之后,继续又开创了承接新表现主义的德国现代艺术的新的辉煌。



1981年,尼奥·劳赫成为贝恩哈德·海斯和阿尔诺·林克的学生,他的早期创作从总体上继承了民主德国时期莱比锡绘画的风格。在90年代之前,劳赫的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带有立体性特征的表现主义风格,更多地以色彩和笔触作为画面的主要元素。劳赫自己也承认,他的作品中的叙事性特征,最初是来源于莱比锡画派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柏林墙倒塌之后,为原本属于东德的莱比锡艺术家赋予了新的创作可能。随着社会结构所发生的变革,劳赫作为莱比锡年轻一代画家的代表人物,在承接了旧的社会习得的同时,将一种新的叙事语言和观察视角带到了他这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中。这种转变,被认为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系统向另一个社会系统激烈转变的彻底变革。东欧剧变之后,莱比锡破败的工业废墟和闲置厂房,失去效用的军事区和武器,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突然成为激发尼奥·劳赫创作灵感的源泉。当然,在绘画语言上,原本被隔绝于藩篱西侧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劳赫90年代之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诸如工厂、建筑模型、机车和操作员这样的主题,这些元素在劳赫的创作发展中曾经扮演了过渡性的角色。如果仔细观察他在这一段时期创作的作品,诸如《模型》(Modellbau,1995)和《房屋》(Das Haus,1996),你就会不难发现,这里面有许多画面元素其实都是一样的,它们也在他其它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并持续到今天。这一时期的作品,从画面看,有着一种奇妙的机械式的和谐。但从2000年起,这种表面地和谐被打破了。劳赫在新千年之后的创作,叙事性元素在不断地增多,但这些元素基本上都是乖张怪癖、不可理喻的图像,它们被联系到了一起,所有的元素被融到了一个统一但是非常不和谐的结构中。随着创作尺幅的扩大,劳赫作品的内在张力也在不断的膨胀。莱比锡美术馆馆长汉斯-维尔纳·施密特(Hans-Werner Schmidt)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劳赫身上存在着无数不和谐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发生转变所引起的……现实的变革以及德国历史上的其他困难的重建……越来越多的影响了劳赫的想象力”。



也正是从2000年开始,尼奥·劳赫从莱比锡开始走向世界。继2002年获得文森特·凡高欧洲现代艺术大奖之后,劳赫的作品不仅获得了艺术界的肯定,也得到市场的认可。劳赫的成功带给莱比锡青年画家一种潮流。以尼奥·劳赫为核心,迅速崛起了被称为“新莱比锡画派”的德国当代青年画家群体,劳赫的转变将莱比锡画派带到了“新莱比锡画派”时期。甚至,在整个德国当代艺术史的视野内,他也已经被认为连接7、80年代和90年代之后艺术史的重要环节,被看作是继“里希特、巴塞利兹、彭克、伊门多夫、基弗和吉彭贝格之后,德国最成功的当代艺术家”了。




劳赫2004年的作品《水》(Wasser)所体现的似乎正是上述的这种“不和谐的统一”。毫无内在联系的画面元素全是出于艺术家的想象。穿制服的人、扛着类似火箭筒的人、燃烧的汽车、浮动的建筑物,所有的元素给观众带来的只能是一种不解之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烦乱不安。打眼看去,作品很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的政治宣传画,但细细看来,你会发现,画面中的这种统一性,其实完全是由毫无关联的不和谐元素构成的。难怪有的深谙当代艺术之道的艺术家,在第一次看到劳赫的作品时,也免不了会觉得费解和难懂。 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将超现实主义元素和来自个人体验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了一起,其结果,是使作品完全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创作。但同时,这种使人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也表明,熟悉的地方在于劳赫作品中的那种东德社会主义文化元素,而陌生的是劳赫站在德国统治之后的后社会主义废墟上,对这种文化元素进行的怀旧式的诠释。唐纳德·库斯皮特(Donald Kuspit)所提出的疑问可能是对劳赫绘画最好的注脚:“劳赫的作品是德国历史的寓言。可是难道它全部的主题就是只是那些悲观的讽喻吗?”



《报告者》是劳赫2006年完成的新作品,作品尺幅巨大,这也是劳赫近期绘画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画面充满怪异的形象,同样带有让人难解的感觉。画面中的“报告者”手捧一本书,正聚精会神向一群“听众”作报告。而这些听众却是一群奇怪的生物,有的人头蛇身,有的长着古怪的动物脑袋,坐在婴儿车里的“婴儿”却长着一副成人的嘴脸,报告者的前方,赫然停着一辆坦克,坦克的炮管正指向这位作报告的人,而他却浑然不知。坦克上立着一位英雄般的男子,身上挂满雷管,左手提着装饰了坦克的彩带,右手正把一个红衣女子从炮塔中拉出来。炮管下,一位老者注视着远处,那是一片城市的风景,但却像是画在墙上的壁画。劳赫的绘画不是按照理性的原则构建出来的场景,但却充满了现实性的元素。他在作品中安置的人物没有必然的社会联系,没有明确的目的,似乎相互间是隔绝的,但画面中的一切元素却又是具象的。劳赫的作品漂浮在一种不确定的现实基础上,《水》中颤动的庙宇,《报告者》中古典的立柱,都是一种不确定的存在。诚然,劳赫的作品是属于个人的,但同时又是开放的,但正如汉斯-维尔纳·施密特所说,这种开放“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无法在任何团体或整个国家的层面上进行探讨”,或许,这种开放只在于具体的每一个观众自身。



尼奥·劳赫已经成为今天德国当代艺术的代名词,2010年上半年,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即莱比锡版画与图书艺术学院)为他的50岁生日举办了大型的回顾展,用莱比锡女艺术史家西格伦·赫尔密西(Sigrun Hellmich)的话说,当代艺术家中几乎还没有一个人像尼奥·劳赫那样赢得了如此的荣誉。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从劳赫的身上,我们似乎能够看到许多属于自己的东西。劳赫所成长的东德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其实和今天许多成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曾经的成长环境非常的类似。甚至他们的发展和成功模式,看起来都非常的雷同。如同在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坚持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在90年代之后走向世界,有着种种特殊的非艺术原因一样,以尼奥·劳赫为核心的原东德艺术家之所以以具象的架上绘画的形式被西方所接纳,也有着西方人了解和探究原东欧政治文化影响,甚至对冷战历史追思怀旧的缘故。还有一点,当然,这或许不仅仅是巧合,孕育莱比锡当代艺术的孵化器是莱比锡布拉格维兹的旧纺织工业区(Plagwitz Baumwollspinnerei),劳赫的工作室和代理其作品的Eigen+Art画廊都建在这里,这是一处原计划经济的遗址,因为艺术的注入,重新焕发了活力。这和北京798艺术区是何其相似。原本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东德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在新千年之后同样以架上绘画的形态打入国际艺术圈,取得不俗的市场成绩,瞬间使人产生架上绘画复苏的错觉,这确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很有意思,同时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原       人      绘

用纪录的眼 看见艺术





往期文献精选目录


艺术家个案

63位艺术家的108部影片

中国艺术家

巴黎梦-落魄终生的画家常玉            

刘小东:我针对现实画我的匪夷所思丨纪录片《易马图》

刘小东:我依然渴望看到好的画家,用深刻细致的描绘,揭示世界的秘密丨纪录片《盐官镇》

徐冰:烟草计划-弗吉尼亚 项目 纪录短片

谭平:彳 亍 

谭平《覆盖2号》            

回来吧、放下吧,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回归心灵宁静的原风景丨 蔡国强纪录片《归去来兮》

严培明 丨纪录片《 Invisible Presence 》

毛焰丨纪录片《隐秘的线索》

何多苓丨纪录片《隐秘的线索》

张恩利 丨纪录短片《 The Box 》

陈箴 丨 Fragments of eternity  永恒的片段

喻红丨纪录片《 撑起半边天 》

曾梵志丨纪录短片《 如果艺术是一场冒险》+《后背后》

向京:这个世界会好吗?

丁亚雷 | 寻找髡残(正片)            

刘商英丨空故纳万境(正片)            

李洪波:令人发怵的伸缩纸雕!            

李莹《今日放映》丨射乌山GOGO            

张超《诱惑与尘埃》                    

上海隐二 、 南京张雷最新动画短片《夜游》            

独家解密丨2016·南艺毕业展最具神秘感作品《Reigor nav red Nedyew’s sgnitniap》

独家解密丨2016 · 南艺毕业展起源于“Photoshop”的舞台剧创作《金瓶梅词话2016—Depth》

一座岛,一群人,一部电影,一个自古不变的故事:际遇与离散  

李莹丨为孩子画书是这世上顶有意义的一件事    

30年前,我们父母的样子丨稀有纪录片《1984年的中国音乐景观》 


国外艺术家

罗丹遗嘱: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丨纪念罗丹逝世99周年            

惠斯勒 丨 纪录片《灰与黑的改编曲:画家的母亲肖像》

安迪 · 沃霍尔:我每天都画画

基弗丨纪录片《 Remembering the Future.铭记未来》(中文字幕版)

安塞姆 · 基弗丨纪录片《 故城草木深 》(中文字幕版)

我画一个苹果,它就必须是这个苹果,而不是任意的一个苹果 丨 阿利卡纪录片《只是朴素的爱》

两部纪录影片看见“20世纪最后的巨匠”巴尔蒂斯!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就不能畏首畏尾丨 安德鲁 · 怀斯访谈短片 & 纪录片

来,悄悄地呆在大卫•霍克尼后面,看他画张画!

看见大师弗洛伊德最后的岁月丨纪录片《J.R visits Lucian Freud in his studio》

这个苹果它仿佛来自过去,显现于现在,且还将流变向未来丨 贾科梅蒂纪录片《流变》

画布和材料只是用来呈现我所见所闻的载体,唯一重要的是创作主题丨贾科梅蒂访谈短片

一间厕所不能说是美的事物,但对我来说这是美的 丨Lopez Garcia访谈短片        

当你做艺术品修复时,你会感觉自己和艺术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丨基弗代表作修复的幕后故事    

达明·赫斯特丨纪录片《 Relics》

大地艺术家 安迪 · 高兹沃斯 纪录片《河流与潮汐 》

独木舟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双重人生,是未知世界的奇妙反光镜丨彼德 · 多依格 Peter Doig

Luc Tuymans:如果你无法自由发声,如何成为当代画家?

迈克尔·波瑞门茨纪录片:眼中刀 Michaël Borremans: A Knife in the Eye

吕克•图伊曼斯:The first three hours of painting are like hell 

威廉 · 肯特里奇丨 How we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Enrique Martínez Celaya 作品 

玛玛·安德森:题材就是生命的寓所 丨 短片 M.A at Crown Point Press , 2013

马琳·杜马斯:将绘画作为自己研究历史的方式丨纪录短片《 The Image as Burden 成为负担的图像 》

马琳·杜玛斯:我生来就是画家!

恩佐·库奇: 我把一本书砸向老师,他们把我赶出来了  

美国动力雕塑艺术家Anthony Howe作品集锦  

木版上的蓝调丨“2016 · 诺托登蓝调音乐节”海报制作过程

他在学校是平凡的教师,回到家里是前卫艺术家丨井上有一纪录片《守贫挥毫三十年》

能够获得美丽的意外,我感到很幸福丨≒舟越桂:低语呢喃的凝视

Jockum Nordström:用孩童般的天真对抗成人世界的复杂 

巴基斯坦裔女艺术家 Anila Quayyum Agha 装置作品 《Intersections.交集》

魔幻现实主义画家 Paco Pomet 近作74幅+纪录短片

杜尚:别处,正在死亡的是别人丨纪录片《 A Game of Chess 》

温故莫迪里阿尼

温故柯克西卡 

温故爱丽丝·尼尔

温故本·沙恩

温故马克思·韦伯


图片摄影师

关于图片摄影师的146部纪录片

她的出现,改写了摄影史 丨 纪录片《寻找薇薇安 · 迈尔 Finding Vivian Maier》

马克 · 吕布 (Marc Riboud )纪录短片 

中平卓马 :为思想发起挑衅的文献 丨 纪录片

李俊金《无名之路》

黑暗中的那一道光丨纪录片《摄影师:苍穹之下》    


视觉艺术公开课

艺术公开课

震撼!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的孕妇解剖素描!

挪威画家Tor-Arne Moen绘画过程            

法国超写实画家克劳德 · 伊维尔油画技法视频教程  

画家必修课丨解剖            


古典摄影工艺公开课

12部影片,看见摄影史和古典摄影工艺            

摄影术发明的奠基时期:摄影史前史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达盖尔银版法        

塔尔博特“正负摄影”:19、20世纪制作照片的标准流程

约翰·赫谢尔:蓝晒印相工艺

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湿板火棉胶工艺

19世纪最热门的古典印相工艺:蛋白银盐印相工艺

艺术摄影师喜爱的摄影工艺:铂金印相工艺

碳素印相和树胶重铬酸盐工艺

摄影术和印刷术结合的照相工艺:凹版印相工艺

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与摄影关系的明胶银盐工艺

再现周围世界的颜色:彩色摄影

人人都是摄影师:数码摄影


学者观点

中国的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需要什么?丨纪录片《中国当代艺术》

《观看之道》(中文字幕)丨缅怀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            

诺曼•洛克威尔:一个对美国社会与文化影响深远,却几乎被艺术史忘却的艺术家!            

梵高的启示

艺术的标准随着一代代人下降,直到它荡然无存 丨 为何当代艺术如此没落

艺术中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丨迪士尼短片《 4 artist paint 1 tree 》            

8 位艺术大咖对青年艺术家的建议!            

原人绘与戴丹对话 论摄影            

戴丹谈基弗:对任何一位当代艺术家进行定位都不合适


艺术院校学生稿件

全球共享经验的再创造丨短片:徐震-MadeIn, Manhattan            

王槐杰:贾科梅蒂 · 空间表现丨学·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