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5后编剧辞职做铁匠:挥起铁锤,砸碎焦虑

2016-06-01 孙静 每日人物


他叫杨地,28岁,之前是个电影编剧,现在人称“打铁的”。


当厌倦了被设定好的看似平稳的程式化生活,杨地决定重新审视自我价值。想通透了,这名85后抡起铁锤,把焦虑击了个粉碎。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孙静



杨地设计打造的盔甲


“通州小铁匠”



杨地算不上传统铁匠,因为他只做一种铁器——甲胄。
在遥远的冷兵器时代,甲胄能在战场起到防护作用,隔阻刀箭侵袭。而在北京东五环外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平房里,这种安全感通过锤打得以延续。
2014年末辞职前,他在东三环某写字楼里当编剧,有干净工位,跟过剧组、剪过片子,五险一金齐全,税后收入5000多元。还有一个女朋友。在大连老家的父母看来,这份职业稳定、中规中矩,可以终老。他们无法理解,杨地彼时正承受的压力。
当他提起职业是电影编剧,圈外人总要追着问:你拍过哪部电影,我们看过没?这种对话让他无从解释:“我真的是个编剧,但我写的东西你可能看不到。”总有圈里人找来,说某某有个项目,你先写一个大纲。两天后,没信儿了。再或者,本子送到国家广电总局,没过审,夭折。
编剧是个没有反馈的活儿——这个结论充满挫败感,他陷入困顿与焦虑。抑郁像支利箭,将他钉在寻常生活的靶心。
他曾无数次想到辞职,却总是告诉自己“再等等”,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在这个行业里,或许自己能一直生存,但其实没有未来。 “我可以在这个再等等的幻象里孤独里生老病死,却仍然无法干我要干的事情,去我想去的地方。”
杨地同自己有过一场对答:如果得了绝症,你此刻最想干什么?
答:做一副盔甲。他希望像蒙古、辽金武士那样死去时披甲入棺,身旁掏空的木头里盛放着武器。千百年后出土时,人们会说:啧啧,这是一个战士。
他看到了自己想要去较真的东西。此后小半年,他断断续续打造出一套盔甲。那会儿还没工作室,为避免扰民,周末他就跑到通州的郊野上敲敲打打。“通州小铁匠”的花名由此在朋友间传开。

盔甲做完了,女朋友也掰了。他在纠结中辞职了。



杨地在工作室打铁


“我要打铁”



朋友说,杨地对不喜欢做的事情有拖延症。不过打铁时,他像换了一个人,可以一坐四五个小时。干活时,他可以几个小时不看手机,不刷朋友圈。这个身高1.86米,体重200多斤的男人,闷头伏在小木桩上方,只听得锤子有节奏地敲打,铁板便逐渐成形。


曾经的同事kingfisher邀他去看编剧比赛,直接被拒:“不去,我要打铁”。
“我请你吃饭。”
“不要,我要打铁……”杨地慢吞吞地说。
所以当知乎上有人问“现代人能不能做一名铁匠”时,kingfisher分享了杨地的“打铁”经历,得到数千名网友点赞。还有很多人想给他当学徒。
上高中时,同学之间聊起以后想干什么,别人都很实际,要么考某所大学,要么出国。只有杨地的回答显得像是儿戏。他告诉同学:想学射箭,再搞身铠甲,骑马沿丝路骑行到君士坦丁堡,看永恒之城。自然没人当真。
他和外教说过同样的话,外教劝他“Don't be silly, you need an offer.”
普通生当然羡慕班上的学霸,但感觉自己“总像被什么东西撵着一样,赶不上趟”。只有在历史、甲胄、弓道与电影中,他才找到安全感。他喜欢《魔戒》中的精灵王子莱格拉斯,喜欢黑泽明的《七武士》,喜欢《天朝王国》(一个法国铁匠参加十字军东征耶路撒冷的故事)。

大学填志愿,他想报考古专业,父母的忠告紧跟过来:“你要考虑一下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他顺从地选报了电影系,私心却是或许能做些古代道具。


但真工作了,见多了国产古装剧道具的不讲究,杨地有点“受不了”。比如正在播出的《武神赵子龙》,军事迷只需看一眼海报,便知赵子龙穿的盔甲脱离历史考据。
杨地工作后真去过伊斯坦布尔(原君士坦丁堡),在大巴扎深处,他访到一位仍然坚持做手工铠甲的当地铁匠。

他也想当这样的人——一辈子做贴近史实的中国古代盔甲。



盔甲设计草图


愚笨也是一种财富



杨地在用一种看似愚笨的方式锻造盔甲。
为找一张沾水缩紧的优质生牛皮,他会耽搁几个月工期。鞣制连接甲片的细绳时,他靠手把牛皮搓成绳。
有朋友建议他学点CAD绘图或把部分活计外包给金属加工厂,他却只愿意用铅笔在本子上画图,然后手工剪铁板,用锯打磨,像旧时作坊中性子执拗的手工艺人。
“现在有个误区,好像只要塞进电脑里,这东西就很先进。按照网游感觉建模,挺帅,但真做出来就完蛋了,一抬胳膊先把自己扎死了。”
他并不追求效率,反而享受每块铁片的形变。打造一套盔甲,就像一次同古人的对话,精神交流通过钢铁介质完成。当然,眼下订单也没多到需要他在乎效率。
他的想法看似傲慢——做得慢,售价就提高一些,“爱买不买”。他相信,按一下按钮出来一大堆东西是价值,用手工打出一件东西也是价值。
手头正在做的凤翼盔已断断续续做了一个月,买家来催,杨地倒不急,慢悠悠铆每颗钉。单论做,这个盔工期不会超过5天,但花在前期构思、试错环节的时间要长数倍。他给这个头盔定价3000元。为了质感,他故意不使用新的铁砧,甚至收过两个伪满时期的锤子。
相比传承不曾中断的欧洲甲,中国古代甲胄资料极少,杨地更乐于贴近史实,不跳出那个年代的技术限制。他从古书、出土文物图片、博物馆展品里搜集史料,进行考证。“如果唐代长安甲,配个渤海地区头盔,得有多奇怪。”
他甚至会想到,淬火时要保证头盔外硬里软,这样打到才不会碎,只会凹。“战场上盔碎了,人就完蛋了。” 尽管冷兵器时代早已远去,现代收藏者几乎没可能再披挂上阵,杨地仍希望自己做的盔甲,是能带给人安全感的真东西,穿得上、能实战。不像有些白铁皮敲的道具,看上去华美,穿上后却无法动掸。

第一个“客户”张圆圆找杨地定制了一套唐甲,花费两万元。2014年年底定制,2016年年初完工。网友见到照片,有人评价“太酷了”,也有人挑剔做工粗糙。


“很多人比我更聪明、手更巧,但呆不住,等于零。”杨地将愚笨看作工匠的一种财富,他相信“有灵魂的手做出的东西,即使愚笨,也会被人发觉”。
没有高超技术,他仍将自己定位“匠人”,而非工人。这种底气源自自由创造。尽管包括父母在内的很多人不理解,他仍沉浸于冷兵器营造的成人童话里,享受发自内心的轻松。

“也许你在街边吃一屉小笼包、觉得味道还不错的时候,就已经尝到了这个时代最写实的工匠精神。它朴素、自发,与情怀、极致无关。”杨地说。



杨地在草原引弓射箭


另一个热血世界



你们做的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有网友问杨地。
“高兴啊。”有网友替他作答。
但现实中打铁的杨地显然不止高兴一种心情。他坦承,盔甲市场属于小众,光靠干这个难以为生,顶多挣个“零用钱”。“属于冷兵器时代的铁甲,如同渐被电影行业淘汰的胶片电影一样,均湮没于追求技术革新的时代,最后成为少数爱好者圈中的奢侈品与精神图腾”。
近一年半,杨地订出两件全套盔甲,其他买家都是订头盔之类的小件。而漂在北京,杨地的房租一年就要两万多元。
《琅琊榜》热播时,曾有人问他能否复制剧中战甲,被他拒了。他观察,剧里的盔甲“美观但不合理”——侧面环形收腰,显得主角身材很好,但若真上战场,估计腰都弯不了。
有网友留言:我觉得你们好寂寞。杨地没回。
第一套盔甲呈现在眼前时,他触摸到实打实的成就感。出一套是一套,摆在那儿,至少有个成型的东西可以分享。顾客的意见反馈也清晰可见,不像那些没有回音的剧本、大纲。
尽管这套甲日后可能同他再无关联,杨地仍觉得自己“人生中好像又经历了一种升华”。
他站在盔甲前,想象它主人的身世。他甚至把人物细化到性格特质——这名将士作风彪悍,当地人送其绰号“阿尔斯兰”——意即狮子……
“当用笔和嘴难以说服他人,最好的方法便是挥起锤子砸出个虫洞。”从亲手打造的盔甲中,杨地遥望到另一个热血沸腾的世界。
“我没辜负我自己。我按造物主赋予我的特性行事。我尽我所能行事。”杨地对自己现在的状态颇为满意。

他跟朋友在知乎开了专栏,名字就叫“铁甲依然在”。




每人互动你是否还有勇气去完成自己未尽的梦想?

文章为每日人物(ID:meirirenwu)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推荐阅读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学区房天津爆炸活人出殡爱人同志引力波天才之死买房女童保护赵丽华诗歌之王李根余秀华柯洁陈年算命村枣糕王学渣班盲女杀夫同志婚姻川师大杀人案地震宝宝长江刀鱼暴食症 | 陈忠实 | 俞敏洪 | 秦昊 | 大柳树鬼市盗墓空间车延高曾鹏宇 |毛大庆 | 龚琳娜 | 修笔店 | 杨绛 | 青山周平夜班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