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浅释66:若法师真正有德行,可以加以赞叹,但勿称其名称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3称)
宣化上人讲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当尔之时,佛欲重申此义,而说偈言:若有发大菩提心之菩萨,于将来恶世中,无恐怖畏惧之心,欲说法华经,应入身所行之安乐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着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着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修行菩萨道之修行者,应远离国王、王子、长官、做凶险演戏者、屠宰猪牛者,及一切修外道者和婆罗门。也不亲近增上慢人,贪着小乘不发大乘心之声闻缘觉,及修三藏之学者,不守戒律之比丘,或冒名伪称阿罗汉者。也不亲近破戒之比丘,好嬉戏说笑者,因彼等皆深着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五欲。求现生即得灭度者,这类优婆夷,皆不宜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若如是人等,以求道之心来到修菩萨道者处,欲求佛法,此菩萨则以无所恐惧心,不怀任何希望,或贪图供养之企图,而为之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街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寡女”即丧夫之女人,“处女”即未婚之女子。“不男”即生、键、妒、变、半五种不男,如是之人皆不与之亲近厚爱。亦勿亲近屠杀猪只及卖肉之人,狩猎野兽、网捕游鱼飞鸟之人,为图利而杀害众生者,贩卖肉类为生之人,或出卖色相以谋生的女人,以上这些人,都不宜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凶险相扑”即学习武术之人。种种玩耍嬉戏,及贩卖美色的女人,皆勿亲近。勿于屏帐单独为女子说法。若要说法,切勿一面说法一面嬉笑。人市中乞食,必须偕另一比丘同往。若无比丘相伴,则端然恭敬一心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摄心念。以上是修行菩萨道者之行处及亲近处,以此二处,安乐而无所为地为大众说法。
法界佛教总会在美国成立以来,尽心竭力弘扬正法。诸位若能发心建立广大的道场,能容纳数十万人、数百万,甚至能容纳数千万人更好。你们每人都应发愿建立道场,道场越多越好。每个家庭都成为道场更好,每个人都变成道场,每个国家都成为道场更好,乃至整个世界也成为道场,人人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则能杜绝世界一切恶业,使正气洋溢,福被寰宇。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修行菩萨道者不修行上中下法(上法乃菩萨乘,中法为缘觉乘,下法为声闻乘),有为法和无为法,实、不实法皆不可修行。亦不分别,是男是女。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定”“慧”如一,故不宜加以分别。因为无智亦无得,故“不得诸法”,更“不知不见”一切诸法,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即无常住,则无所执着,无所执便得解脱。观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是名智者”所应亲近之处。
不要颠倒,加以分别诸法之有无,此为实法彼为虚,此是有生彼是非生。应该在于幽闲之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犹如须弥山屹立不动。静观一切诸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没有自体,故无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无“有”“无”之相,故为“常住一相”;常住于非有非无之相上,是名菩萨修行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泸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若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进入如是菩萨修行的处所,及菩萨所应亲近之处,演说妙法莲华经时,无所恐惧,亦无所希求,“到无求处便无忧”。菩萨有时入静室中,以正念亿及佛法之道理。讲经前先静坐一小时,静止杂乱妄想,于静虑中悟出之道理来讲经说法。出禅定后,为诸国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罗门等,开演畅言妙法莲华经无上之妙理,其心平稳安乐,无所恐惧。文殊师利!你应知道,这菩萨安住于初步法门,彼能如是修行,将来末法时,则能讲说妙法莲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今得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菩萨!”在如来灭度后,于末法时欲说此经,应住于安乐行门上,若口宣说或读诵此经时,不乐于诉说他人的过错或经典的过错。佛乃因人说法,观机逗教,应病予药,故吾人不应妄加评论。也不轻慢其他经典或法师,例如对法师所说之法起分别心,而厚此薄彼,也不论及他人之长短。对于声闻人,亦不直称其名。美国人无长幼尊卑之别,儿子竟直称父亲之名,此乃不敬之举。在家人不应直称出家人的法名;称呼其字,则可。例如万佛圣城中的出家人的法名为果X字恒X,在家人祇可以其字称之,如X法师。对出家人尚且不可直称其名,对师父更不应直称师名。弟于若直称我为度轮法师或宣化法师,实属不敬之举,目无尊长。如直称度轮或宣化,更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出家人与出家人彼此之间也不可直称其法名,祇可以其字相称。唯有师父可称徒弟之法名。
对小乘法师既不称名说其过,也不赞叹他。若法师真正有德行,加以赞叹则无可厚非,但勿称其名称。又不生怨恨嫌弃之心,假如你没有以上所说的种种毛病,心中无贪瞋痴,自然得到安乐。对于一切来听法者,不逆其意而观机逗教。彼若有所质难请问,勿以小乘法答之,而依照大乘经典中之道理为之解说,令问法者获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着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此义,而以偈颂再说一遍:修菩萨道之菩萨,常欲令众安隐道及安隐果而为说法,即入如来室。于清净之地施敷床座,即坐如来座。以香油涂身,即着如来衣。洗净一切尘秽,“着新净衣”,即着如来衣,内外皆清净,内无妄想外无尘秽。安处于如来座,随所发问而为说法。若遇比丘(男出家人),及比丘尼(女出家人)、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及百姓,应以微妙不可思议之义理,和颜悦色地为之说法。若有疑难请问,则随大乘义理来答覆,以各种因缘及譬喻为之敷演。以方便法,使之发菩提心,并且日益增长,成就佛道。除去懒散惰慢之意,及一切懈怠之想,离一切忧愁烦恼,慈心为众生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昼夜六时常为说法,以慈悲心教化众生,演说佛教里无上之道理,唯恐众生不明妙理,故以种种因缘,无量譬喻来开示,令大众皆大欢喜。于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以上种种物质无所期望,但以一心念,为众生随机说法,愿成佛道,亦令众生成就佛道。作如是想,才是大利一切众生,安乐众生之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忆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在世是正法时代,佛灭度后有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若有比丘即是行菩萨道的出家人,“能”即能力所及。譬如,若你能翻译而不作翻译,即能为而不为。若你不能亦尝试去做,则是不能也能行。“演说斯”,即是能演说此经。讲经本无能与不能之分。我本来不能讲经,但既然没有人讲妙法莲华经,我就试着讲。一试之下如此多人来听,我便越讲越起劲了。其实我连听经也不会。
演说妙法莲华经之法,“心无嫉恚”:我人心丢掉了而不寻觅,学习佛法就是为了寻找真心。心无嫉妒瞋恚,则离诸烦恼,也无障碍。不但自己无障碍,而且对人亦无障碍。若你内外均无障碍,就算有旁人障碍你,此障碍也不起作用。亦无“骂詈”者,何以有人责骂你呢?因你常责骂他人,故别人亦责骂你。你不责骂旁人,就没有人责骂你了。“又无怖畏,如刀杖等”: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二祖神光法师,他的头被刽子手砍下,他却泰然不动,当时即有白浆冒出,皇帝始知错杀了圣人,遂为之建塔造庙,予以纪念追思,但岂不是悔之已晚呢?
“亦无摈出”:大家聚居一起修道,应融洽共处,否则,互相磨擦,终会排除异己者,此谓“摈出”。若互相忍耐和气相处,既不障碍他人,就是他人脾气古怪,你亦无所执着,能忍能让,“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有智慧者不会执着小事而发脾气。他乃“善修其心”:能住于安乐行门上,如以上所说之道理,修行菩萨道,其人功德,纵“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又文殊师利及所有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于末法时代法将断灭之时,人寿命减至二十岁或十岁时,能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之人,心无嫉妒谄媚,不可嫌贫重富,亦不可随意责骂修佛道者,不可评论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道者(修四谛法),求辟支佛者(修十二因缘),求菩萨道者(修六度万行),不可得罪以上诸人,令之生烦恼,而致生疑悔及退转心。譬如对其人言:“你们离道甚远,始终不会得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俗谛,种智是真谛,非俗非真是中谛)。何以始终不能得一切种智呢?因为你是最放荡安逸之人,修道时懈怠。不应该对人起轻慢而说出这种话,又不得于佛法中生出戏论,有所诤论。当对一切众生常起大悲想,对一切佛起慈父想,对诸菩萨起良师想,对十方诸大菩萨,则常诚心恭敬礼拜。”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地说法,由于随顺法故,不会因某众生恭敬以待,则多为此众生说法;而某众生未能恭敬以待,则少为此众生说法。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之多说法。文殊师利!你当知此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于后世正法灭时,可成就第三义安乐行者,说此妙法莲华经时,一切天龙八部皆来护法。并且因为在你往昔生中不种恼乱之因,故现在没有众生会来恼乱。得好同学,一同读诵此经。又得大众同来听受,听经后并能受持。又能背诵,且能讲解、书写此经。
若请他人书写此经,以供养礼拜此经,要恭敬尊重赞叹诸佛如来皆来证明妙法莲华经。若生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感应;生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感应。吾人如能遇此妙不可言之经典,切勿当面错过,交臂失之。当知此经乃百千万劫难遭遇,若无大善根,则难遇此殊胜因缘,学习佛法。
来佛教讲堂听经的信众日益增加,现在这佛教讲堂恐怕不够使用,我们都希望速能成就一所能容纳四、五百人的讲堂,大家都诚心地诵持大悲咒,相信很快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犹如普陀山的普济寺,它的大雄宝殿看上去似不大,但纵然有一千信众进这大殿也能容纳,甚至有一万人,这大殿也能容纳。就算有十万人这殿也可容纳。可谓不可思议的一个“宝殿”。这回我们诚心念咒,成就一个“宝堂”,此宝堂也是能大能小。(未完)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目录
法华经浅释64:忍辱仙人答,若我生瞋恨心,将来就不能成佛,乃至堕地狱...
法华经浅释63:我们常穿忍辱的铠甲,为弘扬流通妙法莲华经甘愿忍受种种难忍的事
法华经浅释62:劝说他人读诵奉持这部妙法莲华经,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法华经浅释61:要相信生生世世来反对你、给你苦头吃的人,都是在帮助你成佛
法华经浅释59:假使有人能护持妙法莲华经,等于供养佛和多宝如来一样有功德。
法华经浅释58: 结跏趺坐的功德能生戒力、定力、慧力,三力具足
法华经浅释56:你所见物质的见其实也是假的,看不见的那个才是真的
法华经浅释53:悭法是修行中之大障碍,果报不只是愚痴,还会得哑吧之果报
法华经浅释51:佛法本来是只有佛乘才是实乘,没有缘觉乘、声闻乘之分
法华经浅释46:现前听法所得之功德及果报,使我们与之前判若两人,但自己不知道
法华经浅释43:能有机会听闻法华经的人皆有大善根,否则不得入此法门
法华经浅释42:若人能信解经中之义理,继而躬行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法益
法华经浅释40:佛历尽千辛万苦 久经劫数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种子根基
法华经浅释38:精进分身精进\心精进。拜经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进。
法华经浅释35:学佛法不可有分别心,无论任何法师说法,都应虚心地听法
法华经浅释33:妙法莲华经乃是至高无上法中之王;佛说此经去权智而说实智
法华经浅释31:能听过妙法莲华经的人不容易找到,犹如优昙华那么罕见
法华经浅释30:如果有人对于其他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法华经浅释29:不要把念佛看得那么容易,一旦业障障住时你想念也念不出来
法华经浅释26:三世诸佛的目的就是教化众生令发菩萨心,使之成佛
法华经浅释24: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
法华经浅释21:佛之所以成佛,皆因“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
法华经浅释20:切记修行者要仗自力---佛陀本无种,众生当自强!
法华经浅释13:释提桓因、四大天王、龙王等与其眷属,同时到法华会上。
法华经浅释11:我们对于佛法有真正的大信心,我们也就是菩萨摩诃萨
法华经浅释05:唯有莲华才真正可以比喻妙法。因为莲华是花果同时
法华经浅释02:无论任何修学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谦、恭、和、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