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浅释37:人有业障才有烦恼,应消除业障,修忍辱行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3称)

宣化上人讲述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大长者,财富无量”:即佛所说种种诸藏,包括一切法,总而言之,即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单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须切实修行,才能直达涅槃彼岸。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是逆来顺受,无我相、我执、我见,常观想:“未生之时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假名我,转眼蒙眬又是谁?”去我相,就可逆来顺受。学佛法是必须躬行实践,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动,才真正领悟到妙法莲华经之妙处。不要执着“我”相,这个“我”终会死,何必为这个“我”争名夺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业的果报。你今生骂人,来生就会被人骂;你今生给他人添麻烦,则来生他人也会给你添麻烦,所以因果丝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应作“无我”观想,如果你难以放下这个“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当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门框上;有人骂你,你可自我解嘲,当他在唱歌,或说某种外国语言而你听不懂。你能用这种种的反面方法以对治,烦恼自能消除。人有业障才有烦恼,既有业障就应消除业障,修忍辱行。如弥勒菩萨偈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罗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无明火起,能把日积月累的功德烧尽。因此,人学习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罗蜜,不为外境而生烦恼。

精进是昼夜六时勤精进。禅定是静虑。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是为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罗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谓“种种诸藏”。“悉皆充满”:譬喻权、实二智。权智充满为“溢”,实智充满为“充”。权实二智都圆满,故谓“悉皆充满”。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长者而作是念,我这法财乃至高无上,不应以小乘法教导一切众生。“与诸子等”:诸子即声闻、缘觉、菩萨。“今此幼童”:譬喻以上三乘诸子初发心,皆是无智无识,犹如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他们皆是吾子,我对他们一律平等看待,并无轻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譬喻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称三十七道品,以庄严这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我应当平等以待之,皆与之大车,不宜有所偏差。“所以者何”:是何缘故呢?“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一国”譬喻常寂光净土,“不匮”譬喻佛法永不缺乏。“何况诸子”:我的法宝布施给全国人民犹不缺乏,何况是我的儿子呢?

我们要认真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是否有烦恼,若无烦恼,即已得佛法的好处,否则更要切实修行,到有八风吹不动的定力,才算得到佛法的好处。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长者赐与诸子大车之时,言长者就是有财富无量。若诸子非其儿子,则不会与之大车。若是其子,而长者无财亦无以与之。是长者既有种种诸藏,诸子乃真佛子,故佛等赐与大车。本来诸子只求得羊车或鹿车,已心满意足,长者因财富无量,乃赐与大车给其子,即佛以大乘法救度众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是诸子从未见过如此上乘法,并非他们意料所及。譬喻二乘人本来修小乘法,已了分段生死,现藉着他们本来修习小乘的法门回小向大,成就大乘法,了变易生死,此乃超乎他们本有的希望。“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舍利弗!你意下如何?是长者平等与诸子珍宝大车,是否适当呢?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舍利弗尊者答佛道:“否,世尊,此长者并没有打妄语,他确能使诸子免于被火烧之难,得保全性命,非为妄语也。何以故?人身命诚可贵,若已保其身命,已算得到好玩之器具,何况长者广设方便,把一切众生从三界火宅中救出,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一小车不与我们,亦不算虚妄。何以故?因这位长者在未救出诸子之前,已作如是想:我要以方便权巧之法,令诸子从火宅中逃出。以这因缘故不算打妄语。何况是长者,自知有财富无量,使诸子得好处,如得大车。”前文谓佛以大乘法救度一切众生,故非妄语。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言,佛救众生如长者救诸子一样,如来是一切世间众生之父。众生被一切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所遮盖,如今把这一切烦恼一扫而尽,成就一切佛知见。正如舍利弗尊者乃从佛智慧门开佛知见,得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从神通门开佛知见得天眼第一,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佛有大神力救拔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有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佛具足权巧方便法门,智慧波罗蜜——乘般若船登彼岸。大慈是予众生乐,大悲是找众生苦,永无懈倦。佛以教化一切众生为本怀,这也如阿难尊者发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佛怜愍众生在世界上颠倒度日,终日东奔西跑,认假作真,不知出离三界火宅,故佛以大神通力、大智慧力,以利益一切众生,而生于三界苦宅中,为救拔众生,令之醒悟,愿求出离。

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生于火宅为救度众生,众生无恐无怖,受众苦交煎而不知。生时如生龟脱壳,老时各器官机能衰退,病卧床上苦不堪言,求死不得,行动不能,死时如活牛剥皮。充满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以及贪、瞋、痴三毒之火。佛教化众生,令得无上正等正觉,得佛果位。佛时刻等待众生成佛,我们应早离此三界,免令佛久等。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迫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交煎,皆因贪求五欲故,五欲为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人常被五欲所转,而颠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则能放下贪着,作种种功德。人若明白财、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来时,一切也得放下,就不会再贪着五欲。楞严经上载: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恋则贪着,看破则放下。人由于贪求故,求不得而生种种苦恼。在世上贪求而造罪,至死后堕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间,则受贫穷困苦。境况贫困时,欲造功德亦无法布施。又有爱别离苦,与心爱的人分离,难舍难离。怨憎会苦,乃与所厌恶的人,却狭路相逢,如是种种诸苦。沉没其中,欢喜游戏三界中,不知苦集之烦恼,故不惊不怖,不生厌倦,不求解脱。于三界中东西驰走,所遭所遇虽然尽是苦恼事,却不以为患。佛谓舍利弗,佛见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长者,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救拔彼等离苦难,更与以无量无边佛智慧之乐,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游戏作乐。

人贫穷当然困苦,但富贵亦有乐苦,乐极生悲,所以说:“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亦能学道。在佛住世时有一公案:佛前燃点的油灯,本是晚间才燃点,日间熄掉。一日,有一穷人供养油作佛前灯用,庙上的香灯师按照平常的习惯,于日间欲把油灯熄灭,可是,该穷人所供养的油灯,总不熄灭。此人往告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风,也吹不灭那盏油灯,复从须弥山后使出毗蓝风,亦吹不灭此灯。众人不明其故,往请问佛,佛谓:“此穷人以他一生之积蓄,购油以供养,诚志可嘉,故此灯长明不灭。”人在困苦中仍作布施,是真布施,这比起富人布施,更为难能可贵。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释迦如来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舍弃方便法门,为众生赞叹一切佛的知见、十力及四无所畏,众生不能以这因缘而得度脱。何以故?因为一切众生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苦,及忧愁苦恼,犹如幼子般无知,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烧,何以知道如来的智慧呢?

人若从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从未听过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惧心。人都有掩耳盗铃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错,总不愿面对现实,改过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错,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后仍明知故犯,则罪加三等。有过者,宜改之;无过者,则勉之。愈勇猛精进,精益求精。人有过而屡犯不改,罪业弥增而致堕落。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应知痛改前非。孔子曰:“过则勿惮改。”言有过应勇于改过,不怕改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乘中智高而为上者,但在菩萨乘中上智者则为文殊师利菩萨。佛谓舍利弗,如前文所载之长者,虽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实智不用,而用方便权巧之法——说三乘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救度诸子,即三十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众生),免于在火宅中,被三毒(贪、瞋、痴)之火所烧。长者以鹿车、羊车、牛车置于门外,诱幼子往门外,然后各赠与大白牛车。大车有六度万行严饰之,即惟一佛乘。佛观机逗教,见幼子根机所限,故先与之鹿车、羊车、牛车,即小乘法。佛先说小乘法,及至法华会上才开权显实,示众生以大乘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十智力及四无所畏,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众生被贪、瞋、痴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盖着。贪者贪得无厌,毫不知足。瞋者遇逆境,即大发雷霆,无明火起,现修罗相。痴心蒙蔽众生之良知良能,令他们昏昧因果,做颠倒事。人常被这贪、瞋、痴之火所烧。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使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九法界之众生,闻佛所脱之法,皆发菩提心。佛于三界救拔一切众生。

佛不怕被火烧死,而发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佛把我们从苦中拯救出来,我人实应发大菩提心,生忏悔心不可再常发脾气,须知佛在等待我们!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说“不怕死呢?”佛确已了生死,但众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觉有切肤之痛,如同身受。我们要猛然醒觉,痛改前非,精进修行,以免牵累佛久等矣!佛为救拔众生,分别为彼等说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车、羊车、大白牛车,让我们随意选择。(未完)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三(新关注的师兄入)

《金刚经》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

要学得佛的那个法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做到,做得很圆满

要修出一种清贵的气息出来

现了神通一定就走,这是佛法里面是一种规矩

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灾难一样,是业报

护法神有两种

世间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喜欢博学多闻,因此心不能专,志不能一

南怀瑾讲关于治疗抑郁症的故事

法华经浅释23:一般众生无论到那一个境地上,亦有他的执着

能有个好环境来学佛,也是自己过去生种的福报

老师责备学生也是为了爱护他,对不爱护的学生一定是当宾客看待

学点佛法可以摆脱抑郁症

法华经浅释24: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

这些祖师也靠诵佛经的力量来度化人,诸位切莫轻看

没有吃亏的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法华经浅释25:你生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没有完成

彭鑫博士:怎么治疗抑郁症?

很多人信佛是迫不得已的信,无路可走了才来试一试的

我们有愿而没有心。只要你存这个心,都是招一切障碍的根源

法华经浅释26:三世诸佛的目的就是教化众生令发菩萨心,使之成佛

法华经是修清净最好的经典,不仅能开智慧,还能圆满世俗种种愿力

出家的弟子接受在家人供养,一定要给人说法才合法

法华经浅释27:真正修道者,不会怕别人比自己好

永明延寿禅师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阎罗王在地府都顶礼他的画像

背诵是三学等运三慧齐修---不是叫你背文字,而是借这个做自己修心的功夫

法华经浅释28:在末法时期能来此学佛听经者,如黄金一般罕有

要做一个真修行人,唱诵和参禅这两样都要会

求学的态度就是这八个字: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法华经浅释29:不要把念佛看得那么容易,一旦业障障住时你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环保酵素使用方法分享

要进入修行,就要舍弃应酬、无效的社交等不必要的东西

我学佛学了三年,才肯跪下来拜一拜啊

法华经浅释30:如果有人对于其他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尽一切处,都是佛的法身

当你没有信心时,就要记得回归到地藏法门来

初学的时候,解就是行;老参的时候,行就是解。

法华经浅释31:能听过妙法莲华经的人不容易找到,犹如优昙华那么罕见

佛法要以做到为主。你能做到多少就得到多少

今天要想挽救这个世界从不妄语救起,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法华经浅释32: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

看不起身边的师父,仰慕远方高僧和风景,是我们凡夫的毛病

读佛经乃至古人的注疏不要受他的拘束,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

含藏识只有三句话可以解决: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法华经浅释33:妙法莲华经乃是至高无上法中之王;佛说此经去权智而说实智

学佛后,切莫求什么事情都顺利。

喝水或见到水时,请念护生咒

七处征心之二:执心在身外

法华经浅释35:学佛法不可有分别心,无论任何法师说法,都应虚心地听法

功德天,黑暗女

学佛的两大重点:是庄严自己,同时让更多的眷属庄严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七处征心之一:执心在身内

法华经浅释34:那些人乐于诵经、学佛及助印经典,故得智慧

你有没有学佛的童子功?

七处征心之三:执心潜眼根

法华经浅释36:人若能保持无漏,定会成佛。无漏即驾上白牛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