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7 十八界就是自己,十八界就是宇宙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17

会通四科之四 十八界即如来藏性 舌味识界 身触识界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这一段是舌、味、识界,格局与前面几段完全相同。所以这个一看就懂的,我们就不必解释了。需要解释的地方,我们就简单地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那么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讲舌识是单因舌根所生,不需要借外面的味尘,自己就能够分别的话,要是这种情形呢,则以舌为识之界限,就是说舌自能生识。如果果然是这种情形,经文里面就说啦,佛再叫着阿难讲了。外面这个味尘也是无量无边的,可是归纳起来呢,不外乎五类,就是五大类。经里面举的这个比喻,就是酸甜苦辣咸,这个甘蔗是甜的,乌梅是酸味,黄连是苦,石盐是咸味,细辛、姜桂啊,都是辣味。如果这个舌头自己能够生舌识,那就不需要味尘,自己就能够分别味啦。佛是将这一个大前提先给我们说出,然后再来做深入的讨论。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如果舌识是由舌根生的话,舌没有接触到五味,这个时候,佛教阿难自己试验试验,你尝尝你的舌,你这个舌啊,到底是甜味还是苦味呢?那么我们晓得,舌能够辨味,一定要根与尘相接触,这个里面才有五味的辨别。假如没有味尘的接触,舌是没有味的,那么这是我们一般人的常识都能够明了的。下面经文就说了:【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这个意思是说,假如这个舌性,它是苦,是苦的味道。那么就是舌性已经变成苦味了,还有谁来尝苦?【舌不自尝】,这一句话很重要,既然不能够自尝其舌,你怎么晓得舌有苦味呢?!所以在结论上讲,【孰为知觉?】哪一个知道这个苦的味道呢?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这是说舌性如果要不是自苦,味不自生者,那么诸味,我们讲这个味尘,酸甜苦辣咸,都是不生于舌,就是这个诸味皆不自生。那么舌在此地,也就失去了作用了,所以说是【云何立界】,这个舌识的界限从什么地方建立?我们一般讲呢,是根与尘当中生识,这在唯识里头也常常发明这个道理。实际上这个理很深很深,根尘生识,这个识啊,没有边际。实在讲呢,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要说它有吧,此地佛给我们分析,于根于尘,找不到它的生处。你要说没有吧,确实有这个现象。如何能够得其真相,这是我们当前所要求的。那么这一段呢,是给我们说明,这个舌识,不从舌根生。这个界的意思,就是生因,云何立界,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是舌根所生,不能以舌根为生识的因由。这个界就是因由,不是它的原因,不是它这个缘由。

那么舌根既然不生识,再看看与舌根相对的味尘能不能生舍识呢?【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这个几句话说得很好,确实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的。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这个舌识是从味尘所生的,那么识已经变成味了,识变成了味,识就是味尘,那像前面那个例子一样,舌不能尝舌,味当然也不能够尝味啊。味既然不能尝味了,那它怎么知道有味道或者是没味道呢?【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这是假设的话,如果我们一定要执著这个味能够生识,可是这个味的种类太多了。我们讲这个五味,五味再加上淡呢,淡而无味啊,这个淡也算一种的话,那么这就是六种、六大类。这个六类一调和啊,这个味也是无量无边啊。那么味要是能生识的话,舌识是一,味又那么多,识只能有一个生因,那么要是味能生识的话,这个识就变成多体啦。这个在理上讲啊,是讲不通的。

所以佛在底下讲啊:【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这也说得相当之好,这是什么?前面两句是说,识一,味也是一。假设舌识之体,是味所生的,那么这个时候啊,应当出现一个什么现象呢?就是不能辨别味的现象。所以佛在经里面讲啊,这个酸甜苦辣咸,那都变成一味了。既变成一味了,酸甜苦辣咸,谁能够辨别呢?不能分别了嘛。这是说味尘、一个味能够生这个识的话,就会有这个情形。【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我们晓得,称之为识,识就是有分别的作用,失掉了分别的作用,那就不叫做识了。这在唯识里面呢,经论都给我们分析得很详细。识有了别的作用,了就是明了,别就是分别。舌,它能够了别味尘,所以才称之为舌识,如果要失掉了分别的作用,那当然就不能叫它作舌识了。那这样一看呢,舌识既不从舌根生,又不是从味尘生,根与尘,都不能生识。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这个心识,就是指的舌识。舌识为什么叫心识呢?凡是能够了别的,我们都称之为心,所以八识啊,也称作八心王。此地这个意思是讲,既不是根生,又不是尘生,总不能说是虚空生吧。【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这个头一句啊,是讲的共生,也是我们一般最容易发生误会的,根尘和合,识生在其中。可是下面三句呢,这就是说明了,自性属于谁,为能生识呢?即于是中元无自性呢,自性就是识的自体性,有没有自体性呢?没有自体性。那么我们在唯识里面来讲,特别是这个《八识规矩颂》里头啊,说得很清楚。眼耳鼻舌身啊,这是前五识,那么这个是舌识,舌是前五识。前五识是性境,是现量,通三性。在阿赖耶识里面说,前五识各有它自己的种子。遇到缘,种子起现行,所以舌味为缘呢,把这个舌识的种子引发出来,是这么一个情形啊。因此,它确确实实不是根身,不是尘生,也不是根尘和合而生。这个根与尘的功能,引发识的种子起现行,这个是它的真实相,这个才是真相。

那么像前面讲的啦,这个舌不能够自己尝,味也不能够自己尝,那么合二为一啊,哪有当中的这个界限呢?说是舌跟味两个和合的时候,这个识生在当中,这个当中的界限在哪里呢?界限也找不到啊。佛的这些话,显示出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什么呢?就是舌识本自无生啦,舌识根本就无生。无生呢,就是清净,就是妙真如性。所以这个结论上讲:【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那么这个是这一段的结论。这个六段经文,一段懂得了,其余的五段都很容易明了。说明十八界是清净本然,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啊。可惜的啊,我们见不到。我们见不到的原因,是自身有障碍。什么障碍呢?实际上楞严经里面已经给我们分析得非常的透彻。凡夫的习气,无论对哪一法,都要去追根究底,要找出它的本源,找出它的根源,哪里晓得,这是一个错误的妄想啊。为什么呢?一切法没有根源。

佛在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试问问,我们对于一切相的看法怎么样呢?都把一切法样样都看做真实,读了楞严经,还不开悟。楞严经讲到这里,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这不就是说明了一切法是无生的嘛,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所以我们这个学佛始终不能够开悟,道理就在此地啊。读经呢,贵在言下大悟啊,贵在这个地方啊。这一切法有没有?有。有是什么有?有叫幻有啊!不是真有啊!这是我们一般人参不透的地方。参透了一切法是幻有,我们在一切法里头就不执著了,就不会再起心动念了,那么你的心呢,当下就获得了清净了。清净心,就是自己本来面目啊。一乘了义的经典,我们修的什么?就是修的清净心。可是,事实真相不能够明白,清净心不能现前。所以我们每一读到“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念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实在是要觉悟啊。

底下是第五段,身识。【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身根,触外面的境界,这个触尘。这个里面呢,我们这个身呢,跟外面境界一接触,有了觉知性。这个觉知性呢,是身识。那么佛再问了,这个身处接触外面境界,这个觉知性,就是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就是以身为生识之界,还是因触所生,以触为界呢?一个是从根上说,一个是从尘上说,触是尘。先把这个大前提确立,然后再从下面两方面来观察。【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那么这个话很好懂,如果身能够生识,识为身所生,这个身的觉知啊,必定有合离这两种境界为助缘,身的觉知性才能够显现得出来。如果没有离合之缘,这个识就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也就谈不到什么叫做身识了。这个几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触是讲触尘,外面境界来触我们身体。触要自己能生识,那用不着我们身体啦,不必来触我们身体。为什么呢?它自己就分别了嘛。所以说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呵呵。这个几句是辨别境不能生识,单境不能生识。凡是我们讲接触,一定是有两个东西相接触。在此地,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根身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接触在我们身体,我们身体有感觉,你比如说是冷暖涩滑这些感觉。我们手拿着这个扇子,这个是尘,接触到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它很硬。接触到这个海绵,海绵很软,它有觉知性啊。如果要没有这个外面的尘来接触,那我们就没有感觉。也许诸位说,没有外面境界,这个天气冷了,哎呀我的身体觉得很冷。诸位要晓得,冷暖也是触,也是触尘。(接触冷暖的空气)那么这些触尘呢,还是属于色法。如果尘自己要有觉知性的话,诸位想想,还用得着身体吗?不需要身体了。但是,你曾经见到什么人不需要身体,他有觉知性的?!这个实在事理上都讲不通,没有这个道理的。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物是指外面境界,物不触知,这是讲物不知有触,它没有知觉,尘境没有知觉啊。知觉是谁呢?身有知觉。换句话说,这个触知啊,一定是因为外面的境界跟我们身体相接触,而后身才有这个觉知性。这个才是事实啊。【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这个几句话说,要知道即触所生,绝不是从身出的,那么这就是非身啦,所以说【即触非身】,这是这一句的意思。若知即身所触,绝不是触尘所生的,那么触即非触也,所以说【即身非触】。这个四句,是破共生。前面第一小节里面,单根不生;第二个小节里面,单尘不生,触尘不生。那么根尘和合生不生呢?根尘和合也不能生。

所以佛接着说,【身触二相,元无处所】,这就是说明没有一定的处所。如果我们要说这个身的觉知,是离触而合身,你要是合身,这个身是有知啦。这个觉知性啊,那就是身的自体性。既是身的自体性,当然就不是触尘了。可是末后两句说,如果这个身识离身而合触、合触尘的话,那么这个觉知性啊,就等于虚空而非身了啊,所以说【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啊。这个虚空等,等是指一切色法。为什么呢?因为合身就没有触这个现象,所以佛才说,【即为身自体性。】这个离身呢,没有触的作用,所以说【即是虚空】。这个几句话,诸位要细细地去想想。经里面所说的这些道理与境界,通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时一刻都没有离开。那么我们讲这个总说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就是自己,十八界就是宇宙。我们无时不刻不生活在这个范围里面,就是不得其真相啊,所以是迷在十八界里面。如果一旦觉悟,了解其真相了,那么你就超越十八界了。为什么呢?晓得十八界根本就没有啊。正是唯识里面所讲的,五法三自性俱空啊,都没有啊。不但五法三自性是虚妄的,是梦幻泡影,八识二无我,也是虚妄的。你了解真相了,你才能够突破这个境界。不了解这个真相,这个十八界啊,那就是牢关啦,怎么样也出不去。

这个末后啊,这是将要说到总结了。【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头一句是说触之性,在内在外,没有一个毕竟的所在。那么怎么可以说,身触合起来,这个里头有个当中?【中云何立】,中在哪里呢?我们这个物体接触到这个身了,这个中间在哪里呢?是不是在这个物跟这个肉体交界的地方呢,那识从这里生的吗?如果你要说识从这里生的,那楞严经从头你都没懂。前面七处征心你要懂了,你就晓得,后面都明了啦。后面经文实际上说老实话,都是七处征心的注解啊。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201 凡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没有自体,就是虚妄的

202 佛陀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孔子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

203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不疑就不悟

204 因为我们动念心不清净,开口便错,动念皆乖

205 我们燃香里头没有观照不能见性,真正的功德就是能入观

206 障碍在自己的心,障碍不在境界不在别人,要牢牢记住了

207 听闻佛法要这样听,这个音声一历你的耳根立刻消融没有痕迹

208 戒定慧这个尺码,是天天量自己,不是量别人的

209 没有开悟、没有恢复我们的五眼圆明,我们身心就是带着重病

210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我们应当守住这个原则

211  老师的本分就是开示;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212  佛法之建立是一种权巧的设施,就好比众生有病才建立的有药

213 我们眼前这个相,没开悟的人是业力在支持着,开悟了的人是愿力在支持着

214  不晓得所受的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有这个不平之心、好恶之心就是造业

215 佛法兴隆,国运就昌隆,一定要发心弘扬大经

216  相信佛所讲的是真实,自己如何去证得佛所讲这个境界,就是疑情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54 (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