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讲记 105:你能够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深信不疑,你就入了名字位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法华经 105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未完)
妙法莲华经讲记 105
净界法师主讲

《妙法莲华经》课程研讨,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我们这一堂课是把我们这一期的课程,做一个研讨跟复习。这次研讨的内容包括《化城喻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这是迹门的三品,那么迹门流通有五品,就是《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跟《安乐行品》,总共八品。那么这八品当中的题目,我们这个题目主要来于现场的听众,也来于我们网路班的,跟我们同步学习的听众,大概有一千多位,所以我们把这所有的题目汇集起来以后,我们根据两项原则,第一个相应性,就你那个题目跟我们上课的主题,是相应的;第二个普遍性,这个问题是普遍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所以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就删掉了。

那么我们等于是汇集了四个主题,因为我们这次的课程虽然有八品,其实它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就是会权入实,就是我们怎么把权法的事修跟理观的智慧,把它对接起来,所以这次讨论有三个主题,第一个有关理观,第二个有关事修,第三个有关净土,这三个主题。那么这三个主题你把它弄清楚了,你就对这一期的课程,整个《法华经》的迹门,开权显实,就有一点概念了。

好,我们看第一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呢,第一大主题有三个小题,第一大主题是有关《妙法莲华经》与一佛乘法门的理观智慧,这有三个小题,我们先看第一个小题。

一,师父曾讲过,初地之前,对于因缘所生法我们是要远离的,也强调《法华经》核心是会权入实,要用摩尼宝珠与外在因缘贸易所需,这就意味着又不能完全舍弃因缘,又则作为仅仅还是资粮位的我们,离初地尚远,离相很信,著相乃常态,请师父慈示,那我们怎么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那么这个题目是问理观,当然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其实理观的智慧,它是离不开因缘法的,你一定要面对因缘的挑战,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这一句话,百花指的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它是很多元化,有玫瑰花,有牡丹花,各种花,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在因缘当中,走过因缘所生法,到临终的时候能够片叶不沾身,如果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的理观是非常坚定的,他的心是安住真如本性,破无明证法身,他的确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的,法身菩萨他每一期生命,他来的时候是清净本然,他走的时候也是清净本然,这中间对他来说完全无住。

那凡夫呢?凡夫我们这一期生命,从小到大,走到临终的时候,如果他都完全没有修学,那一定是沾满身,你看每一个临命终的人都是怎么样?心有千千结,来的时候带着业力而来,走的时候带着业力跟妄想这两个东西去投胎,所以生死凡夫他是沾满身,那如果一个凡位的菩萨,就是我们开始修理观了。

那么我们这一期走过来会怎么样?答案是:有些会沾身,有此不会沾身,就是我们资粮位的菩萨理观薄弱,虽然有理观,薄弱,那你遇到了人事因缘,如果跟你的业缘比较轻,比方说你去超商买东西,你看到很多的人跟你在那边排队,这些影像也落入到你的心中,但是你回去以后就忘掉了,它不会沾身的。它是有些影像在你心中,它会轻轻的走过去,但是你的六亲眷属,他一定会沾身的,所以凡位的菩萨,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不成立,我们在《安乐行品》里面讲到身安乐、口安乐,就是有些人你要避免掉,就是理观你不能够去否定事修的,你比方说做官的,从事淫业的,从事杀生的,邪知邪见的外道,二乘人,你都要远离的。你不能够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我要无差别的面对一切众生,你别忘了你是资粮位的菩萨,我们看佛陀在《劝持品》的时候,佛陀对于法身菩萨他什么规矩都没有,他只告诉你,你就看我的面子,看佛的面子,安忍就可以了,他这个就过关了。

到了《四安乐行品》那规矩就多了,你的身业哪些因缘是不能碰的,口业什么话是不能说的,你意业什么念头是不能动的,它是有一个,就是有些花你可以走过去,有些花你是不能走的,就你走不过去的,所以我们临命终为什么,印光大师到晚年说要收心,如果你是圣位的菩萨,你有什么好收的呢?你收什么心呢?对你来说,顺逆皆方便,所以诸位,就是说你不是学完《法华经》,你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然后你就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理论上是没有错,但事实上因缘上你过不了关的。

所以我们对于人生要怎么过?要选择,我们只能够面对,就是我的理观的所缘境只能够面对什么,就是不可避免的因缘,不可避免的,就是我学了理观,我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我这个摩尼宝珠到底要来面对谁?面对是你无可选择的,比方说你的子女,那你没办法选择,你的家人,你的六亲眷属,因缘跟你特别深的,这个业力,你是该还的就是要还,那这个时候,你只能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把它的势力降到最低,所以理观是怎么样?是面对于你不可逃避的因缘,去面对的。所以我们净土宗就是该收心还是收心,但是有些因缘你收不了,你不能够否定因缘果报,你该欠人家的,他一天到晚刺激你,你只能承受的,那你只能够说,我面对这个因缘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可以的。

所以你要知道,理跟事要清楚,事,要揀别,有些因缘你不能碰,你过不去的,你把这些佛陀规定的因缘删掉以后,那你其他因缘你只能硬着头皮认命了,但是基本上就是你不跟它互动,这个花对你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个就是所谓的凡位菩萨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这个概念。所以你要知道我们理观面对的所缘境,是不可避免的因缘。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说你要有一些事修的方便,比方说菩萨戒,为什么你要看看菩萨戒?说我怎么知道哪些因缘要避免?是的,你不知道,所以你要看佛陀怎么说。有些因缘要离开的,有些因缘你不能碰的,这个一些事修的防护作用,你都要,就是说我们该有的身口意的防护,都是要建立起来,然后才能够说,我尽心尽力的去做,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所以凡夫是有条件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好,这个题有没有问题?

好,就过了,看第二题。这也是理观的。

二、请师父慈示,在法华会上龙女转身成佛,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能否请师父再解释一下,刹那无生的道理。

刹那无生这四个字,是指我们一念的心跟清净心接触的那一个刹那,叫做刹那无生。所以无生指的是清净心,因为清净心没有生灭相,它离一切的生灭相,所以它是无生,其实无生就是无灭的意思。为什么我们跟真如的相应是刹那的?是瞬间的,是圆顿止观,是当下的,这个观念很重要,你看我们事修,比方说你修布施,布施是当下成就的吗?当然不是,你可能今天布施一点,明天布施一点,那你布施了一辈子,你才有福报出现,布施它是点点滴滴,所有的事修都要渐修的,持戒也是这样,你今天持戒,明天持戒,他要经过三年小成,五年中成,十年大成,所有的事修都没有所谓的刹那这两个字,凡是刹那一定是理观,就所谓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诸位,我现在考你一个问题,你们听了师父这么多课,为什么理观是顿悟的、是顿入的?就蕅益大师说的顿入不思议境,为什么?给你们想三十秒。这个很重要,这对你临命终很重要,为什么事修不能讲,我刹那去修布施,刹那去持戒,不可以,持戒只能够累积性的,我一辈子去修布施,一辈子修持戒,只有理观叫刹那,想到了?因为理观的真如是你本具的,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你不用去修它,你只要怎么样?你知道觉悟就好了。哦,原来我一念打妄想的心的本质,是清净心。

在整个佛陀的教法当中,有资格称为刹那这两个字的,就刹那相应的,只有两个法门,一个是真如,一个是净土宗,净土宗临终的感应道交也是刹那,一刹那间离五浊,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功德也不是你修的,也是本具的,它是本具的,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我们只是转他成自,我们把弥陀的功德以及现成的功德,跟它感应道交,所以在佛教里面凡是谈到刹那的,就是这个东西已经成就了,你看你要不要跟它感应道交,看你要不要去接受它,去承认它而已。就是说你看很多人,你看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过去业障深重,造了很多的罪业,临终的时候,突然间当下安定下来,念佛往生。

蕅益大师说,这种五逆十恶带业往生,都是过去生理观很强的,否则他说你做不到,你有本事你做做看,你造五逆十恶你临命终是躁动不安的,那个业力会压迫你的,你那时候内心的,弟子心不安是非常严重的,虽然果报没有现前,那个花报就够你受了,那个罪业的花报,他为什么能够造了五逆十恶的时候,临终就瞬间,突然间安定下来,不随妄转,提起佛号往生,这种人,蕅益大师说,百千万中难得一个,就这个人是过去生理观很强,今生是一时的糊涂犯了罪业,但是理观的智慧不会退失,所以理观,因为它本身,你观照的是你一念的真如本性,是清净心,它是摩尼宝珠,你本来就有摩尼宝珠,你过去不知道,所以你知道你有摩尼宝珠了,你心安定下来了,你以为摩尼宝珠是你修来的,当然不是,所以诸位,凡是跟修德有关的,你说持戒,你本身有持戒吗?你当然没有持戒嘛,你内心是清净的,哪有持戒?持戒是后来的庄严嘛,持戒要去修吗?要。布施要修吗?当然要修嘛。

所以事修是要靠外在法门,托彼法门来庄严你的内心,这个是慢慢修的,修多少算多少,但是理观你是直观你的真如本性,当下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它是本来它就存在在那里,你过去把它忽略了,所以它叫刹那无生,它重点在刹那。能够称为刹那只有两个,一个是真如法,一个是净土法门。他力门,果地教,因为这个都是现成的,这对临命终很重要,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很多妄想干扰你,你要快速的把心安定下来,只有一个方法,跟你的真如本性对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主题我们待会会说明。你马上就能够不随妄转。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刹那无生,这四个字很重要,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刹那这两个字,因为无生,你的心本来就无生的。所以你看那个净土忏里面它说,我们凡夫在无生中妄见生灭,在菩提中妄起烦恼,就是一个清净的镜子,我们自己在跟灰尘在互动,结果自己跟灰尘互动,那个镜子,我们不认那个清净的镜子,我们去注意那个因缘所生法的假相,就弄得自己在清净心中去显现生死轮回,所以你现在重点是把那个清净的镜子找出来。好,下一题。

三、如果选择真如,就要放弃有所得心,但凡夫难免有所得心,学了《法华经》以后受到鼓励,如何判断自身因地发心的真伪呢?

理观的智慧的生起,就是我现在去回光返照,我一念的清净心,理观当然讲的是安住,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指标,因为理观是无形无相的,有没有什么指标可以判定你真的是安住心性,而不是安住自我意识,有两上指标:

第一个寂静,就是说你发觉你学了《法华经》以后,你的人生没有太多变化,你还是跟谁互动、跟谁互动,但是你发觉,你比较不容易受外境给你的影像的干扰,就是百花丛里过,虽然不是片叶不沾身,沾得比较轻,就你内心有某种的寂静的力量出现,淡泊寂静,对得失的心也淡漠了,所以刚开始你可能会不适应那种寂静,因为我们的内心习惯在垃圾里面活动,就他房子弄得很脏就习惯了,突然间这个房子变干净了,你会觉得好象人没什么滋味,对了,人生本来就是要从没有滋味中建立法喜的滋味,所以你一开始寂静的心,慢慢寂静的时候,你会发觉好象不习惯,但是你习惯以后你就非常喜欢寂静了,就是你慢慢体会到祖师说的,好事不如无事,那种寂静的力量,它生起的时候,也恭喜你,代表你的生死业力开始沉淀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愿望,三乘的修学都有寂静,我们怎么去区别大乘的寂静跟小乘的寂静,小乘的寂静是空、无相、无愿,所以你在寂静的时候你要注意,说我这寂静,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抱有希望,包括对佛菩萨的功德,也不抱有希望的寂静,那这个寂静你就要小心了,这个寂静就不对了,那你这个寂静就不是清净心的寂静,你是跟空性相应的寂静了,就断灭性的寂静了。

所以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安住一心真如即空即假即中呢?两个指标:第一个寂静的心生起,但是寂静当中带有一种菩提的愿望,就是说你不见得马上会去实践,但是你有那种理想在,所以当你的心中出现又寂静又带有愿望,愿望中又带有寂静,应无所住而生菩提心,这个就对了就表示你这个安住是正确了,继续走下去是对了,你这个方向已经走对了,套一句咱们的古代的说法,你修行上路了。你上了高速公路你后面的路就好走了,你成就佛道是迟早的问题了。看你精进而已,我们最怕的是,你学了《法华经》,你还在市区里面打转,你找不到高速公路,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连安住都没有安住,你后面就很难修了。你就活在那里躁动不安的阶段,那什么叫安住呢?两个指标:寂静,愿望。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提问:师父,阿弥陀佛,弟子这边想问的是刚才第二题。师父:第二题,好。

提问:刚才没有机会。师父:就是刹那无生是吗?

提问:是,师父提到一个概念,就是说理观的智慧之所以可以刹那,是因为我们本来本具的,所以刹那是可以入,那龙女她刹那间入这个理观的道理,她就不退转,那我们凡夫,我们也常常在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我们还在这边。那弟子想请教师父,就是说,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说,那像我们跟龙女之间的差异在哪里?那这理观是不是也有次第性?学习的次第性?我们是该怎么样逐步逐步的让理观能够变得这么有力道?谢谢师父。

师父:好,请坐。诸位有没有听过六即佛的思想,有没有,六即佛,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有没有。有。就是说,真如本性它是不可切割的,它跟事修不一样,像布施,布施可以切割,就我发心我要布施一万块,我可以今天供养五百块,明天供养五百块,它是慢慢可以累积起来,理观智慧不可切割,但虽然不可切割,它也有浅深的差别。就是你的无生跟文殊菩萨的无生,说我安住无生,我们不能否定你,但是你的无生叫做什么?名字即无生。有没有听过,名字位的无生。就是你的无生是怎么建立的,靠你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哦,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你没有看到无生,但是你透过这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几句话的引导,你随顺于无生,哦,名字位的无生。名字位的刹那无生,名字位。那你好过那些什么都不懂的。这个无生,你一分的相应,一分的力量,然后名字位,接下来是什么?对,观行位,智者大师就是观行位的无生,观行位,他要有禅定了,他是进入这种更深层的调伏的力量,那么到了观行以后下一个是相似位,就是六根清净位,这个断见思了,入了圣人,但是这个时候无生还没有出现,要到这个分证位,分证位就是大乘的见道位,破无明证法身了。见道位再一个修道位,最后究竟位。

所以无生这个真理,由浅入深是即而常六,它有六个阶位。但是虽然六个阶位,都不离开无生,所以也是六而常即。这样懂吗?所以有阶位的,就是说,理论上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我们可以说,就蕅益大师说的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佛陀的知见就是站在一念心性,来看十法界的因缘法如梦如幻,对不对?那佛陀的一念心性看十法界的这种即空即假即中的无生的真理,跟我们的知见是随顺的,就是佛陀是父亲,我们是小孩子,但是我们是怎么样呢?一脉相承的。

你看,我问你,一个七十岁的父亲,跟一个二十岁的小孩子,这两个有没有差别,你可以说有差别,你也可以说没有差别,是吧,差别在于,父亲他的经验老到,他对各种家业的掌控,对这种财产的分配,他是非常的自在。这个小孩子呢?你说,欸,他什么都不懂,但你别忘了,他是他儿子,他是一脉相承的,他以后他是继续家业的,你今天你隔壁的邻居他表现再好,他会继承你的家业吗?不会吧,是吧。三乘的圣人他再怎么修,关键你一个生死凡夫,但是你是佛陀的知见,他是三乘的知见,他要成佛,对不起,请你来学《法华经》,因为你这个空性的智慧,跟佛道是不相应的,你只能解脱,到了解脱道以后他无学了,这个轨道没路走了。

所以阿罗汉他为什么一定要学《法华经》?因为在他的这个四谛法门当中,他这个铁轨走到无路可走了,他小乘的无学位了,他大事已办了,就是说你要么就入涅槃,要么就是换跑道,因为你这个跑道没地方走了。你从《阿含经》来修行他到顶了。要换到一佛乘的跑道,才有办法从空出假,回小向大,所以我们现在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无生叫做,叫做所有阶位里面最低的,名字位,但是你别忘了,你以后的成佛,你有一天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的成佛,你要感激现在的你,因为你现在种下一个菩提的种子,后面才有你无量劫的成佛那个果实,因为一佛乘的思想它好就好在,它因果是完全一致的,你成佛也是靠一念清净心,只是那个清净心加上六度的功德庄严,事修,就差在这。但是本质,那个清净心跟你现在悟的清净心是没有差别的。

就是说,佛陀的清净心加上很多六度万行的这种资粮力,加上很多的经验,我们是刚开始出生的小孩,但重点是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无生虽然分成六个阶位,说是即而常六,但是也六而常即,这样懂吗?就是说我虽然业障深重,烦恼很多,但是你已经是投生在佛家,;因为佛法的种性只论知见不论修证,你修证再好,你隔壁的人表现再好,你不是我们一家人,对不起,继承财产你是没份的,所以理观决定你的种性,事修决定你的资粮、功德力,所以这个刹那无生,它是佛陀、法身菩萨跟圆教的名字位以上,才有办法进入这个领域的,就是佛陀的知见。好,这个有没有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的阶位叫,如果你对这个无生的真如本性,能够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深信不疑,你就入了名字位。这个名字位范围非常广,很广,你刚开始知道也是名字位,你看蕅益大师他谦卑,他也说他是圆教名字位,但是他是圆教名字位的尾端了。他即将进入五品观行位了。五品观行位力量就大了,他那个调伏力,圆伏五住,到六根清净位那就断见思了,所以我们现在等于是怎么样,我们现在是进入一个成佛的跑道,但是还没有开始走,但是这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吗?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因为这个跑道,你是坐大白牛车。

好,可以,我们看第三题有没有问题。第三题就是怎么样判断我们的安住真如本性?就是寂静跟愿望。好,看第二大题,前面理观,我们看第二大题,有关《妙法莲华经》的事修法门,好,看第一题。

一、请师父慈示,用恭敬心读诵《法华经》,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每天读诵一品,行有余力,进而书持供养,为人解说

好,这个题目好就好在,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是的。就是理可顿悟,事要渐修,其实理观是一刹那相应,但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有一些事修方便,那当然就是书写读诵,书写读诵当然就是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是的。在读诵的时候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的:第一个是方法,为什么文字相能够熏习内心改变思惟,它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文字般若,第二个观照般若,第三个实相般若。首先你要把文字相变成观照,观照智慧,这个时候你对《法华经》要先怎么样呢?你要先学习,如果你对《法华经》的义理完全不懂,什么叫做约迹门开权显实,什么叫约本门开近显远,你完全没有学《法华经》,你就去读诵,你只得到文字相的般若,为以后的修行种下一个久远劫的善根,成就善根,这个上善根今生不会起作用,因为你不能把文字变成观照,所以你必须把道理懂了以后,你才能够随文入观,把文字相转成观慧,第三个把这个观慧变入实相,第三阶段把观照变成怎么样?法法会归你的心性,你看《法华经》有前半段,主要是加强清净心,到后半段本门,那就是菩萨的妙用,就讲到菩提愿了,菩萨的普门示现,都是愿力的显现。

比方说你读《见宝塔品》,你看《见宝塔品》你读到从地涌出,住在空中,这宝塔什么意思?你不懂。你就哦,这个宝塔很漂亮,那你就活在文字相,但这个宝塔所表法是菩提愿,说哦,这个是多宝佛过去所发的愿,这宝塔才会出现。然后宝塔为什么在空中呢?因为这个菩提愿相应于清净心,因为法身菩萨的愿,它不是坐在地上的,在空中的,在离相的清净心的空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怎么样?要先受持,你明白道理以后再去诵《法华经》,那么这个文字相它可以转成你心中的观照,最后能够加强你的理观智慧,入实相般若。就是会到你一心真如的实相的安住里面去,这个是方法。从文字入观照,观照入实相这是方法。

第二个是心态。这个心态是所有修行的心态,就是诸位,你做功课的目的,是要让你进步的,要增上,你不是只是做功课,所以从进步的角度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宁可少念,不可草率。我们很多人做功课,他没有注意到你做功课是要你增上进步的,他就是把功课做完就算了,就含糊笼统,就是说,我过去,以前我做过老法师的侍者,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我有一次见海公师父,跟他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我从门口要进去的时候,我从窗户看到他老人家在打坐,他那个打坐的时候前面放一本经书,是《楞严经》的经书,他老人家是读一段以后,他就静坐在那边思惟,他读一小段,他眼睛闭着,在思惟这个《楞严经》的义理,就是说,你今天你做功课的目的,不是把它念完就算了,你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文字的相,转到你内心去变成一种光明,那你的闻思就很重要了,你要怎么样,细嚼慢咽,学佛最怕囫囵吞枣,你慢慢慢慢的去体会,这里面到底佛陀想告诉我们什么,在我们内心当中会建立什么样的观慧,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心态。一定要知道,修行是要进步,这你每天要进步,而不是把功课做完就好,那交代功课而已。

这个就是两个,第一个方法,第二个心态。好,这个有没有问题。你掌握这两个原则,你就会受益了。好,我们看第二题,事修的第二题。

二、《法华经》上描述了很多时空相貌,有龙女的刹那转身,有无量的过去相,也有佛陀给阿罗汉授记后,讲他未来的各种时空相,无尽时空都不离现前一念心性,那么阿罗汉和菩萨在佛陀授记前后,对时空相的体验会有所不同吗?

这个时空相就是我们说的法界了。凡夫的时空相是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先谈炎凡夫的时空相。凡夫的时空相是单一的时空相,你看你,你今生的轨迹,你有你的时间相,你看你有时候,有些时间过得很快,有些人过得很慢,一般痛苦的时间会过得比较慢,快乐的时间过得很快,比方你小时候很痛苦,你觉得小时候时间拉得很长,在你的时空相里面,那么你的空间,你遇到什么人,你遇到什么事,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今生要走的时空相,那这个时空相是单一的,就完全由业力变现的,就是你要面对的,过去有些人他在那个佛教文章里面说,他说我们一个人死了以后,如果变成蚊子,他可以变成一百只一千只蚊子,这个解释是错的。你没有学唯识了,我们今天的人,比方你是人,你的整个生命,你的时空相是你的生命的全部了,你就算变成一只蚂蚁,就算你变成一个微生物,你的时空相也涵盖你全部了,就全体不变,全体随缘,不可能说你一个生命变成一百个生命,除非是法身菩萨,凡夫没有那么多时空相,凡夫呢,你记住,任何时候你只有一个时空相,不管你是变成什么,你就算变成一个非常微小,用显微镜看到的微生物,你也是只有一个时空相,就是凡夫的时空相。就只有一种时空相。那我们的时空相是片段的,这个时空相结束了,换另外一个时空相,就是生死轮回嘛,分段生死。

那么法身菩萨的时空相就不一样了,你看初地,他证得真如本性以后,他可以有一百个时空相,那么那个时空相不是业力,叫做愿力,他可以随愿受生,他可以选择到畜生道去做一个蛇王,现出蛇的时空相来度化跟他有缘的众生,他变成鹿王,他可以变成猴王,各种各样,他也可以变成人,当然他也可以现成佛法界,变佛法界困难度高一点,我们说过,你从法身要转成应化身,你要发愿,你要修六度,你要去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你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都成熟了,然后投胎到你的地方去,那你本身要成就,你还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你还要等待他的善根成熟,所以这个初地菩萨,他可以同时现一百个时空相,就看他要不要,但是现佛身相对困难,你不能说,一般九法界你随时可以现,现佛身就不是你要不要而已了,那你要去修了,这应化身的佛是要修的。那么凡夫的时空相是业力,法身菩萨以上的,佛菩萨的时空相是愿力,他有很多自在力,他随时可以,这个时空相结束了,这个蛇后来被杀了,他随时又变一个时空相出去。

那阿罗汉的时空相呢?阿罗汉时空相也是单一,但他比较简单,他的时空相就是涅槃寂静,他没有其他的时空相,就是你不管对他做什么,他的心永远是涅槃寂静乐,就这样。他跟外境是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因为他不受一切法,他的六根的受已经被破坏了,你怎么对他都是一样了,他大不了就提前走而已。那么如果阿罗汉他听了《法华经》,佛菩萨给他授记,对的,他时空相改变,他从一种涅槃寂静的时空相,转成一念心性的时空相,这个时候会权入实,那他就是,他又回归到一念心性了,那他的时空相又变成初地了,就是一百个分身了,那他还没有听《法华经》之前,他的时空相就很单纯,就是涅槃寂静相,就这样。我们凡夫的时空相是多彩多姿了,尤其富贵的人,他有各种各样的人事的因缘。阿罗汉在受完记以后对时空的体验,他会不同的,是的,他从一种空性的寂静转成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功德妙用,就是这个时空相不同。

好,有没有问题。好,下一题。

三、《法华经》的经文里,有很多次使用涌出,甚至有一品的品名直接就是《从地涌出品》,这个词如此频繁使用,是不共于其他经典的,请示师父有何深意?

从地涌出,佛教很喜欢用这个大地来譬喻我们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呢?因为大地能生万法,它有能生的功能,而我们的内心也能够去创造万法,当然凡夫可能创造的是六凡法界,佛菩萨创造的是整个功德庄严,那么我们先谈谈凡夫的大地。凡夫的大地叫做什么呢?叫做杂草丛生,我们这个大地,它这生出各式各样的杂草,都没有用的,也不能吃的,也不能做药。三乘的大地呢?三乘人的心,他这个地,它从地涌出什么?三乘,你可别忘了,他虽然不能成佛,他是有果实的,他是一个果树,他是有各种的三乘的道果,三乘是有道果的,所以三乘的大地是各种的药草果树。那么佛陀的大地呢?佛陀的大地有无量无边的果树,无量无边的果树,万德庄严,修行就是先改变你的大地,这个很重要,就是你不要马上去种果树,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先修理观再修事修?诸位,你知道为什么开智慧那么重要吗?

就是说,好,你现在这个大地只能长出杂草,你现在不换这个大地,你不断的种,你只能够长出漂亮的杂草,漂亮的杂草还是杂草,为什么?你不可能变成药草或者果树,因为你这个大地就是只能长出杂草,所以你今天的智慧理观不建立起来,你广修福德,到最后叫做你修了很多美丽的杂草,庄严的杂草,人天的有漏福报。所以为什么佛陀用大地,就是说你要先把你的大地给换掉,把这种贫瘠的大地转成佛陀的大地,就是把你的心态先转成佛陀的知见,然后再去修事修,就是修行先从根本上改变大地,然后再去从大地里面去种事修的因果的树。

但是这个大地,他有时候讲凡夫的无明妄想的大地,有时候讲佛陀的一心三观的大地,比方说我们看迹门,迹门《见宝塔品》是不是宝塔是怎么?从地涌出住在空中,这个地是指什么地?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地是无明妄想的地,因为迹门它的目的是怎么样?因地,它是要破无明,它是要成就般若德,它破无明证法身的,所以这个大地如果出现在迹门,那这个大地指的是凡夫的无明妄想,如果这个大地出现在我们以后的课程,从地涌出,在本门出现,那就是功德妙用,那个地就是真如本性了,这样懂吗?就是果地的妙用了。

因为本门是指佛陀的果地的功德妙用,所以我们到了下一堂课,讲到从地涌出的时候,你会发觉,里面的经文跟前面的完全不一样,前面我们所学的都是凡夫跟二乘人的心态,攀缘,执著,凡夫攀缘因缘果报,二乘人攀缘空性,这是比较不圆满的一种思想。到了本门以后,你只能够合掌,随喜赞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庄严王本事品》,全部是讲佛菩萨的功德妙用,所以这个地指的是真如本性,所以这个大地,诸位,如果它是在迹门出现,这个地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它怎么突破,它会告诉你,怎么突破无明妄想,到了本门以后这个地就真如本性了,所以你一看就知道,反正有三种大地,凡夫的大地,三乘的大地,跟佛陀跟法身菩萨的大地,三种大地。

所以从修行的角度,先把大地变成佛陀的大地,然后再去种树,就是为什么先理观再事修,是这个概念。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未完)

法华经讲记 71:你要让自己先成就安稳,然后再跟无上菩提对接

法华经讲记 72:菩萨因地发的愿越复杂越困难,他要成佛的时间就拖得越长

法华经讲记 73:你什么都讲清净心,你不会精进的。

法华经讲记 74:你不跟三宝结缘,没有招感佛陀出世,后果就是变邪见

法华经讲记 75:很多人用生命经验取代智慧的观照,这是不对的

法华经讲记 76: 十二因缘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爱、取、有这三支,其他的全部认命

法华经讲记 77:你要想尽办法跟十方诸佛菩萨结缘;想办法跟佛陀相遇

法华经讲记 78:没有净土宗的话,绝大部分人退大取小

法华经讲记 79: 学法华经以后,你的因缘会得到十方诸佛一种特别的护念

法华经讲记 80:你在初地之前的因缘果报都不能受用,因为这些因果都带业

法华经讲记 81:你离不开三界火宅,不要说行菩萨道,你自身难保

法华经讲记 82:一个人最难的就是面对自己,你自己永远不可能破恶

法华经讲记 83: 初地前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长养圣胎,你没有资格讲历事练心

法华经讲记 84:你听完《法华经》不是把宝珠放在衣服,你要拿来贸易

法华经讲记 85:如果你帮助众生去做义工还想着人天果报,那你就完了

法华经讲记 86:若没有正见越精进越糟糕, 一旦堕入魔道以后便失菩提种

法华经讲记 87:听完《法华经》,你每一天诵一品,你就是五种法师了

法华经讲记 88:末法时代想要受益,你不管别人怎样,自己先修皈依保持恭敬心

法华经讲记 89:到了十年以后就不是拼你的精进了,看你的心理素质了

法华经讲记 90:你没有看完所有经典之前,你最好是保守一点, 把嘴巴闭起来

法华经讲记 91:你只要不内观就跟成佛之道完全没有关系了,不管你修什么法门

法华经讲记 92:要改变我们的依正二报,不能先碰业力,这不是你该碰的

法华经讲记 93:你什么时候离相清净了,你就进入法身了

法华经讲记 94:你能够听懂《法华经》,就是你的大乘根机已经成熟了

法华经讲记 95:大乘佛法既然不能思惟不能表达,那就要有传承了

法华经讲记 96:中道的实相不是你自己可以无师自通的,一定要有一个老师教你的

法华经讲记 97:法身靠理观成就,应身是靠事修,先把理观事修分清楚

法华经讲记 98:到了晚年成败关键就是理观的智慧了,就是回光返照

法华经讲记 99:不用感受来引导生命,你只要重视感受就被业力牵着走

法华经讲记 100:凡位菩萨弘扬佛法要选择性的去弘法,要先让自己的善根不受伤害

法华经讲记 101:修习《法华经》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少跟这些有权势的人亲近

法华经讲记 102:到你晚年经常去憶念的某个人某件事,这就是你临终的罣碍

法华经讲记 103:用圆教的思想去问难权法,若是他的根机不够就变成一种恼乱了

法华经讲记 104:发愿在你未来的时候弘扬《法华经》,先把这个因地种下去

视频目录(2019.11.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2.28)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