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你和你的弟子们在忙什么呢?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应该用艺术的语言来研究艺术。”这个由“四月影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王志平在44年前振聋发聩的倡议,至今仍旧引人深思。
20世纪70年代末,一群怀揣摄影理想的年轻人时常在北京东四三条35号院王志平的家中聚会,他们热烈地讨论并畅想着中国摄影的各种可能,思想碰撞的火花催生了“四月影会”这个民间摄影艺术团体,以及在中国摄影史上无法被忽视的“自然·社会·人”三回展览。开启了新视野的中国摄影以“四月影会”为肇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王志平于1985年移居法国。从中国到法国,从胶片到数码,40多年来,王志平都没有放弃对于影像艺术语言的探索。 但是远离了中国摄影的文化圈,对我们来说,王志平近况只是偶有耳闻,很多人都在好奇:“王志平,你在忙什么呢?”
前不久,《中国摄影》编辑部接到王志平传来的一组名为“窑变摄影”的作品。王志平介绍说,这些作品特殊的视觉效果,来自他使用某些特定型号索尼相机的 HDR 功能时偶然发现的一个“Bug”——在影像合层过程中被拍摄对象的移动,会让几个图层之间形成交错、重叠、溶解从而产生奇异的画面。这种效果的出现让王志平欣喜若狂。“四月影会”期间,受到曼·雷作品启发的他就曾在暗房中以中途曝光的手段制作出类似的画面,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摄影出错的可能一再降低,同时也将胶片时代由偶然性带来的惊喜拒之门外,这让喜欢探索的王志平感到无所适从。如今这个“在索尼厚厚的说明书中都没有介绍”的功能,再次让他体会到了摄影的乐趣,已经 75 岁的王志平不知疲惫地游走在法国的大街小巷,使用“窑变摄影”这个独特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并且还因此结识了山东的鲁宁、福建的高卡等,愿意与他共同探索的弟子。
透过这些五彩斑斓、有着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影像,我们仿佛再一次看到了,当年那些为中国摄影文化投下一抹亮色的不羁灵魂。
王志平作品
鲁宁作品
我与志平老师相识于2011年7月28日,是在青岛市摄协举办的一次关于“恢弘抓拍”的讲座上,开始我们两人交流还是以邮件为主,从2015年9月份以后我们就多以微信图文、语音进行交流了。 关于“窑变摄影”,我们是从志平老师那幅《陌生人的午餐》作品中的人呈现出多只手臂的成因为由头开始讨论的,当时我们就HDR的这种呈现效果是偶然还是常态进行了充分交流。我们认为这种方式突破二维的局限,将时间因素嵌入了作品中。 志平老师在对我“窑变摄影”的拍摄进行指导时指出,要从拍摄前的观察做起,尽量做到画面中元素“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要善于使用“加法”把画面填满,创造画面中尽可能大的信息量。
——鲁宁
高卡作品
当我久仰的志平老师语音电话打过来的时候,我都不敢确认这是不是真的。我和志平老师相识于2020年11月22日的晚上,从那以后,他对我摄影创作的一点一滴的点拨都让我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让我的创作有序地向着一个更加有深度与温度的方向蜕变。说起来非常有缘分,“摄影的窑变”这个拍摄方式的命名,也同我所生活的建窑建盏的发源地——福建南平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卡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2年6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自由记录与人性关怀丨关于王兵的《铁西区》摄影
视频导读丨2022年6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17年沉淀、29个深度访谈、400幅照片丨江融的《探索摄影之旅》
2022年度TIPA大奖揭晓
邀您云观展|再看长城
杨安迪:燃烧之躯
张兰坡:失乐园
塔可:洞天新录
何为21世纪的摄影?
上海漫游者:陆元敏与八位年轻摄影师
从神五到神十三,航天员们在太空拍到了什么?
孙瑞祥:生活和摄影都远不止于秀场
镜在咫尺|“保持距离”后,我们如何观看?
争议|在苏富比拍出8万美元的中国老照片真伪存疑
后疫情时代,全画幅无反逆势崛起
视频导读丨2022年3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2022北京冬奥会:这些瞬间值得铭记
近乡情更怯丨致我们暂时回不去的故乡
冬奥来啦丨1980年中国冬奥首秀背后的故事
评选观察丨“侯奖”的铠甲与软肋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
魏德忠:摄影值得耐心地对待
看见八十年代,以一种设身处地的目光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