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义词》:在犹太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之间流动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柏林电影节上周末落下帷幕,金熊奖花落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Nadav Lapid)的《同义词》。尽管影片首映后得到两极评价,但是在每日场刊中却依然以最高分(3分)名列竞赛单元榜首。相信有关注我电影公众号的影迷朋友一定不会对这位导演感到陌生,去年曾集中介绍过这位以色列导演的大部分作品,并配以影评文章供参考。多年前我看过他的《警察》后便觉得他是亚洲导演的新希望,现在可能要稍微改动一下,应该是欧洲电影导演的新希望,这自然与他的国籍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以色列虽地理位置属于亚洲,但其文化和生活习惯却更多受到欧洲方面的影响,自然也令这个犹太人国家处于亚洲传统与欧洲先进两种文化的对撞之中。


那达夫·拉皮德的作品主题无外乎在这两种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之间流动,从揭露以色列社会对艺术的忽视(《教师》),到批判以色列传统婚姻里男尊女卑的关系(《婚礼摄影师的日记》),又或者是刻画历史虚无主义、极端理想主义的青年男女(《埃米尔的女朋友》、《警察》),再到今年这部混合多个批判主题的新作,他的作品往往与社会政治宗教话题息息相关。这倒是与一向以政治挂帅的柏林电影节口味契合,今年顺利擒获金熊也不能说没有任何关系。


导演早期作品《埃米尔的女朋友》(Ha-Chavera Shell Emile)


《同义词》算是拉皮德的第一部法语片,明显夹带了很多私货,不少男主角融合法国社会过程中遭遇的趣事,想必是导演的亲身经历。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更像是他早期短片作品《埃米尔的女朋友》(Ha-Chavera Shell Emile)的扩展版。两部影片中都有一位叫“埃米尔”的角色,《同义词》里埃米尔是男二号,为身无分文的男主角在法国提供安身之地,而《埃米尔的女朋友》里却是从未露面的神秘人物。两部影片均以男主角裸露身体的场面拉开序幕,更相似的是两个男主角都在努力学习法语!《同义词》的男主为了融入法国生活买字典硬啃;而在《埃米尔的女朋友》磕磕碰碰地练习法语为的是跟埃米尔的法国女友交流,带她在特拉维夫半天游览。


这两部影片都有一个核心的话题:那就是以色列与法国的关系,这应该也是导演提炼了亲身经历有感而发的心声。在《埃米尔的女朋友》里,男主角练习法语来讨好埃米尔的法国女友,从厌烦不屑到最后和解示爱,暗示着以色列与法国在对立关系里经历不断磨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同义词》里则被详细延展为男主角充满矛盾而艰难跋涉,不断取舍却最终失落而返的故事。


导演隐瞒主角身份的手法延续着之前的惯例,开头我们只知道他是以色列人(下体赤裸的镜头),直到中段闪回画面才知道他曾是军人,再透过他与工作伙伴、极端分子好友及父亲的关系描写逐渐揭露出他的过往。他似乎为了逃避以色列的传统生活和价值观而奔往“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为了融入法国生活,他买字典学法语,却用词生硬,不断堆砌地念出同义词,而且一直拒绝说自己的母语希伯来语,甚至跟父亲也不想见面,企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断绝与以色列的所有关系,尽快融入到法国文化里。在这些情节里,导演隐秘的批判矛头指向了以色列的民族主义和盲目爱国主义,这种充满狂热与非理性的思想反复强调犹太人被残忍屠杀的历史,而这正是男主角想要逃避的原因。


另一方面,他身边的好友埃米尔和他的女友,以及摄影师、法语课老师等人,表面上在向他不断伸出援助之手,提供阔绰的物质生活条件,实质上却是利用他异族文化背景而占尽好处。埃米尔是最明显的例子,尽管他对男主角有同性爱慕之情,也愿意将女友亲手奉献,却不断索取男主角亲身经历故事来创作自己作品,跟《教师》里面向天才小诗人偷取灵感的女教师如出一辙。埃米尔女友跟他一起也非出于真爱,看重的只是他完美的肉体和享受欲望之欢,而摄影师在拍摄时的举动(命令男主用希伯来语表现呻吟)更一针见血地挑明了他身上异国元素的吸引力之所在,至于语言实质何谓根本无心关注。入籍课程上的法语老师将法国言论自由等西方价值观用填鸭式的手法灌输给学生,尽显出讽刺的意味;而他用喊叫的方式“唱”出马赛曲,也恰好印证着他与现实中的法国文化格格不入的尴尬状况。他逐渐意识到,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也有局限性,并非能完全包容其他的表达自由,在最后他决意跟女友分手的音乐会后台一幕,便将这种独特尖锐的立场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拉皮德的作品影片里,“二元对立”的人物和概念总是背靠背地呈现:反恐警察和极端青年、孩童与大人、世俗和诗意、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这种鲜明的作者特色在这部新作里表现得更为强烈:以色列的传统犹太民族主义与法国的普世价值观。导演将亲身经历过两种不同的文化以及被灌输过的价值观逐一拿来反思和批判,却由始至终保持着冷静客观的态度,这种不偏不倚地呈现主题的手法令观众有更多开放性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跟着所谓的既定观念钻入到导演的牛角尖里,这一点也是本片值得仔细品味之处。


然而影片仍有不足之处,前半段透过男主角学习法语营造出的荒诞感,跟影片的主题有所脱节;男男私情以及以色列伙伴段落处理不够紧凑,感觉导演构思出很多精彩的段子,爱不释手却不分轻重地堆砌而成,有点像去年金棕榈作品《魔方》。这种充满作者意识的“缺陷”早在《警察》里已出现,前后两段是刻意造成强烈的断裂感让人难以适应。幸好,相比起前半段剧作濒临失衡的节奏,后半段有渐入佳境的掌控功力,无论是男主对自我身份的迷惑与质疑,还是对法国言论自由的思考,都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和细节,比如刚刚提到法语课上的马赛曲,以及最后音乐会的段落,还有令人难忘的结尾:男主角在用尽全力想撞开埃米尔的家门,却发现丝毫没有作用。这个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画面不仅遥相呼应了影片开头,他遭遇洗劫一空后受到友好救助的局面产生强烈对比,更鲜明地指出:法国对以色列人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实际上并没有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似乎也是欧洲当下的愈加残酷的现实环境。


2018年度十佳影片


小偷家族

幸福的拉扎罗

骑士

扎马

廿四格

野梨树

罗马

此房是我造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网诱惊魂





电影作者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死于明日》《玛丽真快乐》《恋爱诊疗中》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梦呓》《食人录》《利维坦》

伊利安·梅泰夫 《索菲亚最后的救护车》《四分之三》

阿兰·吉罗迪 《勇者不眠》《湖畔的陌生人》《保持站立》《时候到了》《给乞丐一点阳光》《老梦前行》《逃亡大王》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 :《喜欢、轻吻、快跑》《变形记》《浴男》

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海街日记》 《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第三度嫌疑人》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私人采购员》 《登机门》 《迷离劫》 《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

欧格斯·兰斯莫斯 《龙虾》  《犬齿之家》 《非普通服务》《圣鹿之死》丨 《基尼塔》

伊莲娜·卡泰特 / 布鲁诺·福扎尼  《妖夜迷情》 《晒尸体》

乔纳斯·卡皮纳诺 :《罗马男孩》 《地中海》

张作骥 :《醉·生梦死》《暑假作业》《当爱来的时候》

安德鲁·海格 :《周末时光》《45周年》《寻:电影版》 《赛马皮特》

琳恩·拉姆塞 :《凯文怎么了》《你从未在此》《游泳者》《煤气收费员》

阿兰·克拉克 :《大象》《克里斯汀》《英国制造》

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 :《聋哑部落》《核废料》

夫·拉皮德 :《警察》《教师》《婚礼摄影师的日记》《埃米尔的女朋友》

彭力·云旦拿域安 :《异梦卡拉OK》《69两头勾》《宇宙只有我和你》《暗涌》

德尼·科泰 :  《静观百兽》 《小薇小芙看见一头熊》《机器造人》《极柔之肤》

肖恩·贝克 :《佛罗里达乐园》《橘色》《外卖》《百老汇王子》

萨弗迪兄弟 :《好时光》丨《天知道》《长腿爸爸》被抢劫的乐趣

凯莉·雷查德 :《某种女人》《温蒂和露西》《米克的近路》《旧梦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