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升起的戛纳新一代宠儿——奥利维尔·拉克谢和他的极简主义实验作品(二)
▲奥利维尔·拉克谢(Oliver Laxe)
在过去的十年间,一位年轻新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Oliver Laxe)引起影评人的注意,他进步的速度令人咋舌。他先后拍摄的三部长片全都在戛纳电影节的平行单元里首映:2010年处女作《你们都是队长》入围“导演双周”单元,获得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二部作品《含羞草》入围2016年影评人周单元并获得该单元大奖;去年,第三部长片《大火将至》入围“一种注目”单元,最终获得该单元评审团奖,百分百中的获奖率令人赞叹!相比之下,他的成长经历丝毫不逊色于他在戛纳的认可程度。这位80后导演出生于巴黎,全家人是西班牙移民,他先是在巴塞罗那学习导演专业,之后前往摩洛哥的丹吉尔,一呆就是12年。他在丹吉尔创立自己的电影工作室,专门为当地贫困学生而设。他还招募学生参与电影拍摄,而这段经历成为了他处女作《你们都是队长》的故事情节。
▲奥利维尔·拉克谢的第二部作品《含羞草》
奥利维尔·拉克谢(Oliver Laxe)拍摄完导演处女作《你们都是队长》的六年后,带着第二部作品《含羞草》再次回到戛纳,入围影评人周单元,并意外地获得该单元大奖。这部影片和处女作如出一辙,也是叙述发生在摩洛哥的故事,据说灵感来自他在摩洛哥长达十年的生活经历。这段时光让他有机会充分游历了这个北非国度,他更一度沉迷于当地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Sufism),相信这就是本片散发出神秘气氛的重要原因。这部影片延续了处女作的导演标签风格:非职业演员、真实外景地,以及16毫米胶片拍摄。两条故事线索:一队中世纪打扮的民众护送垂死的酋长翻山越岭返回故土安葬的情节,另一条则是一位来自现代世界的本地人接受了任务前往加入这支队伍,确保他们能顺利抵达目的地。这两条线索逐渐交错汇集,打破了时间的壁垒,营造出怪诞神秘的观感。这个反类型的西部公路片与凯莉·雷查德的《米克尔的近路》有相似之处,同样是由一个“先知”领导着众人在荒漠里寻找出路的苦行僧故事。
然而,这个反类型的文本里加入更多神秘的宗教元素,令情节在神秘主义里蹒跚前行。酋长在半路上死去,剩下两个心怀鬼胎的护送者与后来加入的本地人继续上路,抱着希望能完成这趟旅程。这个神出鬼没的本地人性格质朴天真,也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者,摇身一变成为“先知”,深信神明会保佑他们顺利,转眼间却又遭遇凶险的袭击,最后似乎又在这种神秘信仰的保佑下完成了任务。这些具有时空暧昧感以及戏仿古人的情节无法不让我联想到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的《堂吉诃德》,尤其是这位“先知”的无知无畏行径简直就是面对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再现!
遗憾的是,导演在叙事上制造出极大的障碍,缺失的人物动机、不知所踪的目的与晦涩莫名的宗教色彩令观众一时难以理解人物与情节的内在关系,自然也逐渐丧失对叙事文本的耐性与兴趣。同样是具有实验意味的影像风格,导演的处女作《你们都是队长》在风格化的外表下仍可见自省的现实思考,而这部建构在神秘教义和抽象理论的公路西部片则令观众坠入茫然的境地。导演想用这个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苏非主义的理解,却因极简叙事和神秘主义而令人却步,尽管16毫米胶片摄影依旧惊艳:雪地、沙漠、河流以及在尘土飞扬里奔驰的出租车。
【延伸阅读:对摩洛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戛纳“导演双周”精选
《鹿皮》 《初恋》 《我的情敌是冰箱》
《给我自由》 《潜行苍茫大地》 《狗不穿裤子》
《多余的恩典》 《冥王星时刻》
《然后我们跳了舞》
《自由了!》 《候鸟》
《灯塔》 《僵尸儿童》 《罗姆男孩》
《佛罗里达乐园》 《我不是女巫》 《童女贞德》
柏林电影节精选
《37秒》 《蜂鸟》《我离家了,但……》
《身体》《同义词》
《芭芭拉》 《鬼镇事件簿》 《再见 南屏晚钟》
《不要碰我》 《梦鹿情缘》 《超神》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猴子》
《大象席地而坐》
电影作者
皮耶特罗·马切罗: 《马丁·伊登》丨《遗失与美好》丨《狼的嘴》
乌利胥·柯雷:《平顶房》丨《窗户周一到》丨《嗜睡症》丨《我房即世界》
贾法·帕纳西:《出租车》丨《这不是一部电影》丨《闭幕》丨《三张面孔》
昆汀·杜皮约:《鹿皮》丨《在警局!》丨《错》、《恶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丨《白日焰火》 丨《夜车》丨《制服》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212号房间》丨《喜欢、轻吻、快跑》丨《浴男》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