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汝煌 || 略说钟家佐先生山水行吟诗人文情怀与智性审美的统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楼听雨诗刊」
 




形神兼备 智性审美

一一略说钟家佐先生山水行吟诗人文情怀与智性审美的统一

孔汝煌(浙江·杭州)



一、钟家佐山水诗观的独特意蕴


家佐先生自幼成长、毕生服务在山水之乡的广西,长期酷爱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生性爱好旅行,足迹遍于海内外,山水行吟诗在其诗词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综观家佐先生山水诗的创作诗观与创作实践,可以看出他对山水诗中融入人文情怀与取向智性审美并使之和谐统一,作了自觉与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山水诗创作特色。先看家佐先生的山水诗观,这可从其《山水旅游诗杂谈》(参见《家佐说诗与说家佐诗》第65~75页)一文中见其主张。山水诗的功能是“通过山水诗(词)可以审美,可以抒情,可以言志,可以明理。”这“四可以”突现了审美与言志(“志”含情、理)的相互包容与制约;山水诗的审美艺术要旨则是“要强调诗的个性化、形象化和人性化。”这“三化”涵盖了借意象而由特殊反映一般的艺术美学原则;山水诗诗情的主脉是“爱国之心,爱乡之心,爱亲人,爱人民,爱护大自然之心。”这“五个爱”强调了审美情怀的人文性及其价值取向。家佐先生“三化”“四可以”、“五爱”的山水诗观,既是对传统山水诗思想、艺术经验的简要归纳,更是他对山水诗创作鉴赏的感悟与主张。家佐先生的山水诗观突现了在山水诗中融渗饱满的人文情怀;在审美取向上,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儒家“比德”诗观等伦理美学的影响,也汲取晉宋时期以来崇尚适性自然、超功利的老庄美学的营养,而趋向于入世与出世兼容并蓄的智性审美。


所谓人文情怀就是指践行这样一种思潮主张的情感与怀抱。张岱年指出:“简言之,人文主义是一种反对神(包括神的世界、神的权威、神的力量等)而提倡属于人的東西和以人为中心的思潮 ”(《中国文化精神》第186页)。孔子说“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自觉肩负起挽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满腔忧国忧民的悲情,这便是儒家“诗言志”中的“志”所主要内涵之道。“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是中国传统士人的主流人文情怀。


所谓智性审美是当代艺术“从审美向审智过渡”的新趋势(孙绍振《演说经典之美》第186页),笔者曾在《当代诗词尚智论》(见李进才宣奉华主编《高等学校诗教工作暨当代中华诗教理论研讨会文集》第91~103页)中指出:“当代诗词应倡导渗透智性,它以对意义与价值的理智思考为骨干,以尊重社会感情与个人感情的想象力为驱动,通过意象语言,表达充满活力、情韵和智趣的形而上生命境界。”(同书第96页)這便是智性审美的境界,实质上是“诗性智慧”说发展的当代诠释:从维柯《新科学》以感性形象为唯一思维方式的原初诗性智慧说,到黑格尔《美学》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再到当代智性审美说。前述“里仁为美”的儒家伦理美学与“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老庄超功利主义美学的互补构成是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审美传统之一,是上述智性审美的重要民族文化样态。


综合考察钟家佐先生山水诗观与作品可看出,追求人文情怀与智性审美二者趋于统一是钟家佐山水诗观的独特意蕴,从而为当代山水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二、钟家佐山水诗的意象艺术

清朱庭珍在其《筱园诗话》(卷二)中对传统的山水诗创作有较细致的论述,大致分依次深入的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是所谓“外面功夫”,即描摹形胜,同中见异,且重在“扬其異而表其奇,略其同而取其独”。进一层次是“由景生情立意,以求造语合符理境”,“係由外达里,上阶功夫”,“亦非内心也。”最高层次则是“盖有内心,则不惟写山水之形胜,并传山水之性情,兼得山水之精神,探天根而入月窟,冥契真铨,立跻圣域矣。”(参见郭绍虞编撰《清诗话续编》第2218-2219页)就意象建构艺术手法而言,朱氏所言分别是指赋比、起兴与物我无对、双向移情三类,強分轩轾,无甚必要,创作实践中“宏斯三义,酌而用之”(钟嵘《诗品序》语),交互渗透,有所侧重。这正是钟家佐先生山水诗蕴涵人文情怀与智性审美相统一之艺术门径。




(一)山水图画,略同取独


诗画同源,山水诗亦如山水画,其意象艺术均追求形神兼备,而“形象化”的图画山水是基本方面。山水诗的“形象化”更要重视“个性化”,略同取独,才能不“失却山川真面”(沈德潜语)。试看作于68岁时的《水调歌头·兴业县龙泉岩》(《钟家佐诗词选》第124页):

谁舞龙泉剑,劈出此奇岩。潜龙破壁飞去,曾否几回还?似见蜿蜒跃动,利角穿崖裂石,鳞甲尚斑斑。豪气惊心魄,触目尽奇观。   玲珑柱,琼花幔,雪珠帘。缤纷万象,更听流水作歌弹。才赏江南秀色,又叩蟾宫仙阙,欲去却留连。孰料僻乡里,别有一重天。


此词破题即见岩之奇特,以丰富联想与象征(民族复兴)手法、生动笔调,重点“画”飞动、拼搏之龙,泉瀑之胜则约略状之,结以秀逸之境、刚柔相济之美、使人留连忘返的评价。在龙的形象刻画中寄寓如《南丹九龙壁放歌》(见同书第191页)的奋起图強之人文精神,虽属“由景生情立意”的起兴艺术,但以比而赋的手法,略同取独,扬异表奇,生动刻画此山此水形胜之美,仍是本作的主要特点。再如作于80岁时的《高阳台·观哥斯达黎加阿雷纳(ARENAL)火山喷发(《海外游踪》第63页):

天下奇观,人间胜景,何方有此辉煌。争看火山,不辞远渡重洋。圣山云雾常笼罩,隐天威,秘府深藏。夜茫茫,万众围观,伫望遐荒。   惊雷忽爆云端上,看冲霄烈熖,破雾流光。喷礡腾空,火龙一逞疯狂。暮然浓雾皆消散,见巍峨,气宇轩昂。问尘寰,谁是雄豪,谁是强梁?


此词上片不少语句看似平平无奇,较费笔墨,却是引而不发,蓄势铺垫,以静衬动,強化“天威”爆发之震撼效果。精彩在全词对火山喷发前、喷发瞬间与喷发后的静-动-静相互生发的描摹,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此等独特的壮美境界,若谓前无古人,是山水诗题材、赋法描写的一大突破,亦言不为过。结尾设问,为私欲或集团利益崇武尚力者,在大自然的“天威”面前,等若浮尘之意,不言自明,且颇精到,但全词的着力点与出彩处仍在对火山形象的刻画,生动鮮活、维妙维肖。



(二)山水会意,情理兼备

李仲蒙论赋比兴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转引自《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第482页),言志亦可以因触物而兴起,“意”是“情志一也”(孔颖达语),故以“意”易“情”,李仲蒙语仍成立。而“议论须带情韵以行”(见沈德潜《说诗晬语》),即情理相融。山水会意,情理兼备是家佐先生山水诗的重要特色。如作于81岁时的《武夷三章》之一《过仙凡界》(见待刊诗稿〈续二〉第43页):

武夷山里觅仙踪,蓦见仙凡界可通。

直上云梯收宿雨,登临阆苑播清风。

恍疑化蝶飘尘外,犹记游园惊梦中。

天设景观人设险,无端猿鹤变沙虫。


首联赋法破题。颔联比而赋仙界景物触发直接感受:仿佛攀云梯而入阆苑,雨止风徐,一片清凉。颈联用两个熟悉的典故:庄生化蝶与游园惊梦进一步写仙凡之间亦真亦幻、阴阳可易的迷离恍惚之感觉,含蓄着情中哲理。尾联以自然景观“仙凡界”登陟之艰难,联想在特殊历史时期世路之人为险阻,感慨于猿鹤(喻君子)虫沙(喻小人)颠倒之速、之甚。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会意,情理兼备的佳作,触动熟悉那个特殊年代的读者情感共鸣之弦,启人以历史唯物与价值判断理性,给人以智性审美的享受。再如作于87岁高龄时的《夜游莫斯科河》(见待刊诗稿〈续四〉第7页):

晚霞散淡上游船,灯火楼台不夜天。

异域风情似相识,名城景致惹流连。

雷霆霹雳声犹震,世事沧桑话变迁。

伏尔加河闻旧曲,抚弦无语忆当年。


不同于前面引述各例,如以画为喻,此诗是大处落墨的写意画,而非工笔或工、写结合之画。但仍具画面感,只是扩大了取“象”的范围:此诗不仅有物象(晚霞、游船、灯火、楼台等),有事象(夜游莫斯科河、船上话世事沧桑变迁等),更多用了心象(想象中的红色革命的雷霆霹雳之声、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的伏尔加船夫曲、纤夫曲、由河水联想抚弦无语而忆及当年等),后者即心理活动中的可感知之象(参见陈圣生《现代诗学》第124页)此诗由夜游莫斯科河的似曽相识之景,兴发了对中苏关系由密月期的流连到交惡、继而随苏联解体而化为陈迹的感慨与思考,开放式的结句把家国情怀的空间和智性审美的境界,留给读者自己去感悟、填充与营造。



(三)意象互宅,双向移情

歌德曾说:作家笔下的自然不是第一自然,而是“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即“第二自然”。别林斯基指出:“莎士比亚的人格照彻在他的作品中”(转引自童庆炳《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第19页)。钟家佐山水诗正是通过“不惟写山水之形胜,并传山水之性情,兼得山水之精神”,反映了诗者心目中的第二自然,寄托了理想人格的完美自然,实现了“意”与“象”互藏其宅,人与自然双向移情,完善了人文情怀与智性审美的契合。试看作于64岁时的《鹿寨香桥》(《钟家佐诗词选》第94页)曰:

人间道路万千条,飞架青山化石桥。

树木藤萝为彩绘,烟霞鸟兽作浮雕。

雄风日影龙蛇动,静谷泉声云雾飘。

欲觅仙踪桥上过,劳人到此亦逍遥。


此诗即景起兴,以入山赏景的石桥意象象征追求美好人生境界的现实通途。中两联承写山水图景借喻美好境界的样貌与氛围。结到追求美好境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劳人”。颔联为情中景,落地在人间;颈联为景中情,升华有仙气,转启尾联逍遥之境,又借觅仙境之桥回环照应首联隐含之毛泽东《送瘟神》句“青山着意化为桥”,再由“六亿神州尽舜尧”而思极劳人的自在自由美好之境,活法借鉴,同中见異,构思智巧,美感独特。


又如作于65岁时的《大藤峡》(同书第96页)曰:

滔滔一水劈千山,汹涌波涛百里滩。

夜过闻雷疑战鼓,昼行惊魂畏狂澜。

夹江剑戟森如削,举目风光秀可餐。

跨峡大藤何日断,无情刀斧叹摧残。


此诗头三联写峡中景色,从峡江汹涌到声闻感受再及夹江两崖风光或险或秀,层次分明,动静相生。尾联宣示义为藤桥被砍,生态遭到破坏而忧;深沉义似在叹息前进道路被某种人祸阻断,则前三联似为在相应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革命、建设形势蓬勃复动荡的象征。


诗人对广西最大最长峡谷的大藤峡甚是钟情,17年后82岁时《再游大藤峡雨丝洞》(待刊稿〈续三〉第79页)曰

此日心闲身未闲,沿溪曲径听琴弹。

一簾春梦潇潇雨,两岸修篁叠叠山。

绿野情怀宜淡泊,老夫诗癖近痴顽。

半生随处添愉悦,一线飞流足解颜。


比较前诗,体贴山情水意入微,仿佛老人在与溪山对话中,体味宁静淡泊、出世之美,更为敏感细腻。


再如作于74岁时的《水调歌头·三访长白天池》(同书第184页)二阕曰:

长白远召唤,万里驾云来。天池果是吾友,胸袒向天开。吞吐风云气概,磅礴豪情关外,纯净绝纤埃。寰宇一杯酒,四海俱欢怀。    山之颠,海之角,见蓬莱。一方瑰宝,千秋身隐大荒垓。溢出飞流激浪,一泻三江浩荡。桑海几兴衰,河岳为俦侣,日月共徘徊。

 

三度访长白,不惜古来稀。天池风月如昨,白玉嵌琉璃,转眼十年人老,白发肖疏秋草,何故更情痴?大地当书卷,山水是吾师。   登山顶,攀危石,上高坡。崖前飞瀑,终年宣泄任奔驰。却见湖波常满,何处源长水远,冰雪化泉溪。涓滴入江海,天地最无私。


家佐先生对长白山天池情有独钟,曾于62岁时《游长白山天池》;于69岁时《再游长白山》;上录之水调歌头词则是三游之作。将长白山天池拟人化、人格化,从而化身其中欣赏天地大美,是这兩阕词的主要创作特点。视长白山天池所代表的祖国河山为亦师亦友,“天池果是吾友”,“大地当书卷,山水是吾师。”天池象征什么样的人格?性格是坦直、纯真而豪放:“胸袒向天开。吞吐风云气概,磅礴豪情关外,纯净绝纤埃。”本份是奉献:“溢出飞流激浪,一泻三江浩荡。”“寰宇一杯酒,四海俱欢怀。”“涓滴入江海,天地最无私。”因有根有源而見其坦荡、奉献为常态:“却见湖波常满,何处源长水远,冰雪化泉溪。”此种理想人格最契诗人衷怀,自应“河岳为俦侶,日月共徘徊。”上面所举数例可见,家佐先生在山水诗中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人性化”,使内心的性情精神在山水与我之间互动互契。




三、钟家佐山水诗的文化诗学意义


童庆炳在1998年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文化诗学”命题,并在以后的研究中提出了文化诗学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是指文学审美特征而言的。”两个基本点则是指“历史语境”和“文本分析”(参见《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笫496~511页)。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其与文化的关系应有内外两个维度,内在维度是指“从文学的艺术文本的内部可以反观整个文化。”当然,首先是审美文化。外在维度则指“作为文学的文化样式与别的文化样式相互影响的考察”(参见同书第476~480页)。先此,童庆炳就说过:“文学艺术的对象和内容只能是,交融了认识、道德、政治等文化价值的审美价值”(该书第45页)。关于文化诗学的思想可谓渊远流长,“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和荀子的‘美善相乐’说都是最早的文化诗学”(同书笫467页)综上言之,文化诗学是指以诗文本内部的审美特征及其与外部社会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诗学范畴。


若从文化诗学的视角,考察钟家佐先生山水诗观与创作实践所遵循的人文情怀与智性审美相统一,这种统一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不妨从中国文化与诗词审美传统的关系,对这种必然性和可行性作进一步考察。


张岱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指出: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该书第009页)“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与“天人协调”是中国文化思想体系的四大要素,其中“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纲。以此为中心,不仅形成了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且对文学艺术包括典型人物塑造与诗歌意象的建构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乃至在山水诗中寄托“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地之大德曰生”以及“民胞物与”的意识与理想,这便构成了中国诗词意象-意境审美的文化底色。(参见该书第014~018页)传统艺术提倡的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意境”说实即儒家提倡“中和之美”,上述儒道互补的智性审美是中和审美观的表现形态之一,本质上“是中国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映显。而“由《诗经》发端的忧国忧民的传统,由《楚辞》发端的爱国主义传统,也是传统文学艺术渗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明证”(参见该书第204页)。意象一意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审美核心与深层次。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指出:意境的美学本质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该书第276页)前句说意象世界,后句说意象一意境中所蕴涵的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文化精神。这些关于由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决定的诗词审美“意象-意境”论的简要回顾,为山水诗创作中实现上述人文情怀与智性审美的统一,提供了必然性与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钟家佐先生山水诗中人文情怀与尚智审美相统一的理念与创作实践,合于当代诗词艺术美学主旋律。




【附诗二首奉钟老】


读钟家佐先生山水诗会意赋赠二章并序

孔汝煌

余与家佐先生交往凡三次,均在会议之暇。2007.9月衡阳,2012.10月扬州,2017.12月镇江。钟老每次皆以诗书多种相赠,曾谈及诗词创作与评论。尤其是在镇江会议临别之日,佐老约我至他住处夜谈,概述平生“左”祸经历,释然而馀叹息,并签赠诗书籍六种,嘱为甲乙。奈精力日衰兼杂务覊绊,今春三月始通读各诗集和评论集《家佐说诗与说家佐诗》,断续改易,间曾与佐老交流得失,近日才成初稿:《形神兼备,智性审美-略说钟家佐山水行吟诗人文情怀与智性审美的统一》。余今亦已八一初度,乐山乐水略同佐公,虽云泥两途,然遭际感受亦有相似处。感佐老之平易近人,遂草此文以奉,别有会意,再赋俚句以酬云尔。

 

次钟老八十初度韵

奇山异水万年新,我亦耽游过八旬。

撷秀裁奇入诗画,移情任兴别疏亲。

溪泉曲折如经意,岭壑幽明亦费神。

莫叹人生多坎坷,此中别有四时春。

 

次家佐先生老人自语(2010.6.21)

智水仁山引兴长,斜阳可惜借朝阳。

溪琴别奏歌兮哭,鸟语如闻炎矣凉。

树石顽冥持故态,烟云变幻应时方。

归途苦累都忘却,只带岩花入梦香。

 

【附钟家佐原诗】

八十初度(2009.5.26)

儿时幻梦忆犹新,倏忽衰龄步八旬。

对镜萧疏关塞运,开怀坦荡友朋亲。

且斟杯酒酬风雨,自许平生鄙鬼神。

品茗笑谈桑海事,放歌高唱九州春。

 

老人自语(2010.6.21)

人世途长也不长,朝霞转瞬见斜阳。

路弯赚得行程远,年迈休嫌茶水凉。

喜看长江掀后浪,欢呼华夏立东方。

烟云过眼多忘淡,剩有心花带墨香。


孔汝煌于2018.4.11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作者 | 孔汝煌  书法 | 钟家佐编辑 | 章雪芳  审核 | 沈利斌


戳它会是什么样.......

小楼周刊(98)

每周试玉(92):嘉宾【苏小隐 天许 大有同人】

章雪芳 ‖ 偶于衾枕畔 拾掇数青春

教师节 ||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当代诗家】沈利斌诗词十首

【当代诗家】 沈利斌诗词简评——移情参活法,新奇并清远

《杨叔子槛外诗选》读后感一一孔汝煌

【小楼诗话】孔汝煌:赋颂艺术与核心价值观的诗表达刍议



一楼看天下:

中华诗词研究院 叶嘉莹 周退密  杨逸明  林岫   

郑欣淼  寇梦碧 曹长河 周笃文 李树喜  范诗银

赵仁珪  王蛰堪 熊东遨 叶元章 魏新河 赵京战

楼立剑 熊盛元 钟振振 刘征  吴祖刚  蔡世平

王翼奇 尚佐文 林峰 杨金亭 刘庆霖 田遨 星汉 

陈仁德 安全东 林从龙 邓世广 周啸天

王海娜  苏小隐 郑力 蒋世鸿  陈良  李文朝

崔广礼 谭伟媛  殊同 喻蘅   刘郎  雷海基   

郭定乾  谢莹  李昊宸  杨子怡  李荣聪   刘川

方益洪 丁欣  王志伟  曼珠  苏俊卿  马星慧  

凌钺一  苏王曦  朱汝略   杨启东  高先仿  

无名  叶文范   孟云水   李海霞  三江有月  

潘乐乐   崔杏花  郭顺敏  凌大鑫  范东学   

西风钱塘   严野夫  周达  哈声礼  叶向东   

巴晓芳  李国军   张家安  李国新     冯南钟  

程皎  周戊香   席度   陈琳藩  秦绍遥  

张海鸥 吴未淳 姜玉峰 孔汝煌 杨敏 张淑萱

张家安  江合友   梦烟霏  抱朴书生  何振山   

刘利漫   由社   郑晓京 王海亮   凡无尘   

杨新跃   郭庆华   高求志   王婉丽   弄影   

韩丽阁    戴根华  王建强  曾少立   王一川   

冉长春    康福    黄旭   李恭震   徐鹏   

白秀萍 孙延红 毕小板   胡逆风  杨琀  任倞   

于钟珩  陈兴  杜琳瑛   凌泽欣   李亚丹  了凡

 孙临清   石屋诗舍    麦笛儿    郁时威   

化谷金青  王跃东  肖三羊  梁鸿鹰  杨勇民 

 孙琴安  马力   林峰(香港)  林培养   梦欣  

叶良俊  胡文汉 陈继豪  风清 金水  老树画画 

苏些雩 池健 詹骁勇  邹国荣 黄祥寿  海上清音   

陈少平 大有同人  林崇增  苏俊  韩倚云 楚之氓  

陶汉清 曾少立  刘学敏  班美茜  黄浴宇  洪君默 

郭爱萍  醉龙  蔡世 曾齐禄  张柳  刘继鹏  

时间鸟 空空  皇甫国 周粟庵 沙漠海 杨光胜

郑玉伟 沈旭納  张海燕 章一菲  诗词家人

郭宏伟  王震宇  陈引奭  姚海宁 徐中美   江岚

雪馨  胡迎建  王国钦 张忠梅  徐中秋  陈一凡 

毛谷风  阿袁  何其三  何鹤  汪超英  李利忠  

汪冬霖  何智勇 汪 亮  古汉新  省吾 张梅琴  

汪康哉 何春英 丁金潮  赵玉  任战白  李含江  

孔梅 张文富 程良宝 缥缈鸿影 刘南陔 邢容琦   

 张明新  时新  包德珍  如果   姚泉名  李伟亮  

独孤食肉兽 李致音 廖国华 龚霖 古求能 烛焰

武立胜 高中昌 蓝天孤鹤  李蔚斌  张栋  楚成 

孙寅   韦树定  张青云    刘能英  傅璧园  

陈衍亮  梦也无声   卢竞芳  蝴蝶庄生   楚家冲  

常永生  成德俊 王德珍   焚琴煮鹤 李明科

王跃平  王艳玲  葛勇  了了堂  吴承曙  晋风  

李育林 李梦痴  寒颤星 一粟斋 兰心 梅子卿卿 

 何革  李葆国  高昌  刘雁来  曹辉  布凤华   

莫真宝  宋彩霞  袁履庄 郑万才 李文庆  贾智德  

张立挺 张晓虹 潘朝曦 留取残荷 孙怀中  平沙

李宗健 胡社桥   沈沪林  王卓平 四知堂主人

孙全元  季军 潘泓  邱红妹 常立英 喻军 邓建军

黄旭 王传明 武阳 鲍淡如 李爱莲  段维  安燕梅

赵玉林 余一睿  秋水轩  张春义  喻石生 倪卓雅

冯晓  汤敏  祁冠忠  刘刚  许锦星    王義勝  瞿若

冬宁 沈利斌  周铭耿  甄秀荣  史济民  陈逸卿     

施提宝 那成章  王敬仁  曹世清  莫林  陈良誉  

胡树民  丁汉江  胡立宁  丁德明  卢景沛    曹森  

张祚勋  陈繁华  李忠利    落日长河 寒剑 蓝青  

北极狼獾 周向东 何湛兮  孙德生 杨厚均

王善同 赵宝海 寤堂 张比 白衣卿相 李经纶

冯仲平 章旭 梅庐 杨雪窗

李元洛  杨叔子 王玉明 吴硕贤 刘鲁宁 章雪芳

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或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今日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网】【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等平台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小编由于精力有限,不再一一转发。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