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虹霓(安徽六安)
《南歌子·消夏忆童年》
绿树粘知了,银塘捉蟹鱼。花裙总被湿泥污。鞋子孤零,归路两踟蹰。
篱落寻萤火,开灯哭鸭雏。阿娘摇扇说诗书。凉露清泠、伴我梦如酥。
杨逸明点评:
热爱生活的人,都有美好的童年回忆。作为诗人,写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场景。此词将童年的场景一一写来,字里行间充满留恋之情。最后以“凉露清泠、伴我梦如酥”作结,收束全篇,使得全词似散而不散。当代许多诗词作者,往往向古人搬运典故和词藻,堆砌了许多典故和词藻以为就有了书卷气和典雅的韵致,但是却忘记了炼意。如果思想情绪和生活场景都是向古人借贷得来,当代人写的诗词就失去了自己活色生香的现代元素。有专家说:“彼将求古人之残骸于墟墓中,而不顾其远于现实之生活,抑亦非善学古人者。”(林庚白语)此首词遣词造句有书卷气,但是有当代人的生活气息,不枝不蔓,可读。
高海生(山西)
《金缕曲·爱妻三周年祭》
寂寞空余悔。悔那堪、卅年一梦,孤坟相对。深杳泉台无邮路,三载离怀难寄。痛彻了、肝肠心髓。争奈兰因成絮果,一生情,遗失严冬里。风冷落,云憔悴。
他乡凭酒消年岁。却消得、愁多绪乱,笺疏词费。残梦茫茫浑无迹,惯看夜窗明晦。滴尽了、千行清泪。旧事再三重头数,待掰开、心上轻揉碎。长夜里,耐回味。
杨逸明点评:
悼亡诗词,古来多有佳作,元稹的“昔日戏言身后事”、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诗句,都读来使人掉泪。此首词也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如剥蚕茧,层层抽丝,似乎总在伤口上撒盐。读此词中“一生情,遗失严冬里。”“残梦茫茫浑无迹,惯看夜窗明晦。”“旧事再三重头数,待掰开、心上轻揉碎。”使人想起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的句子:“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前人评纳兰此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移来评高词亦甚允当。
林峰(香港)
《沉疴初瘉咏怀二首》(选一)
余抱恙久矣,几曾心冷。幸蒙亲友嘘寒,诗朋问暖,始现康复曙光。转觉岁换新年,雅怀一振,披襟遥望,得句几行。云尔!
沉沉病榻卧多时,几度风寒几度思。
多少梁材终易老,万千诗稿不堪遗。
应怜弱骨他乡瘦,更慰清怀故友知。
闻道暖阳春有力,待看云树发新枝。
杨逸明点评:
老诗人经历了风风雨雨,人情冷暖,自然会感慨万分,更何况是“抱恙久矣”之时。但是有了“亲友嘘寒,诗朋问暖,”适逢新年,竟然觉得“雅怀一振”,写下此诗。首联叙述所遇,颔联抒发感慨。颈联写感激之情。尾联写顿觉回春之感。老诗人在遭遇不如意事身心疲惫之际而不消沉,诗中透露的是热爱生活的心态,倔强不屈的性情,积极向上的能量,能让读者会心一笑,点头称善。古人云:“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此诗并无惊天动地之语,然处处流露真情实感,平易感人。
孙延红(山东)
《元旦》
韭叶葱心白玉虾,擀皮包馅捏成花。
欢愉不为迎新岁,儿女今天要到家。
杨逸明点评:
前两句只说包饺子之事而已,写得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两句紧扣题意,写的自是新年应有之景。第三句忽然一转,明明是元旦,却说不为了新年,有话欲说,又偏不说出缘由。所谓蓄势,为下句留有施展的余地。尾句说出心事,原来是儿女今天要来。儿女上门,本是平常事,竟然惹得父母如此看重,不同寻常,甚至大惊小怪,喜出望外,可见儿女不常来,好不容易到了新年才来,让父母久盼才至,这竟然成了当今一大社会现象。父母之心,如此可怜,儿女知否?此诗章法,先是铺垫,不紧不慢,一转后忽然抖出包袱,发人深思,教人感慨。有包袱不可急于抖出,要卖关子,铺垫足了再抖,才有效果。这首诗就有这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