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墙壁方入道,活在当下是正途.至善幻法度幻众,真实名为报佛恩.
僧伽吒经解读23(回家人解读版)
一、妄心的争斗
经文:
唯有二虫,七日斗诤。过七日已,一虫命尽,一虫犹在。如彼虫斗临死不息。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乃至临终诤斗不息。不畏生苦,不畏老苦,不畏病苦,不畏死苦。如彼二虫至死不息。凡夫众生亦复如是。
经文大意:
“唯有二虫,七日争斗,经过七日以后,一虫命尽,一虫还活着。如那些虫子争斗,临死不息,凡夫之人也是如此,直到临终争斗不息,不畏惧生苦,不畏惧老苦,不畏惧病苦,不畏惧死苦。如彼二虫到死仍争斗不息,凡夫众生也是如此。”
讲解:
人将死时,神识没有完全离开肉体,而两只虫子相斗,实质上体现出内心善与恶的斗争……比如,一个人在街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他的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可能是:哎哟,有人摔倒了,得赶快把他扶起来。接着出来了第二个念头:我还有事呢,别扶他了。随即又闪现出第三个念头:不行。我是佛子,看到别人摔倒了,能不扶吗?……那么,这个人可能在起第三个念头时,因为自己的信仰,立即上前把老人扶起来。而如果换了别人,脑海中可能会继续冒出第四、第五个念头……就这样翻来覆去,不停地进行思想斗争。
在日常生活中,生起的种种善恶念头,到临命终时,因业风所致,就体现为两虫相斗。七天过后,其中一只虫死,另一只虫仍然存在。凡夫众生的争斗,其实并不是与外面的某个人斗,而是他自己的妄心在争斗,是一种内心的纠结。
有人学了一些佛法知识,知道身体本幻,是假的,但是当痛苦来临的时候,刚忍着说了句:“这是假的。”因为实在太难受了,结果还是忍不住呻吟了一声:“真疼死我了!”这一声呻吟过后,感觉疼痛好像轻了一点,又忍着念:“这是假的……”过了一阵,疼得太厉害了,又开始叫唤:“哎哟,疼死我了!”
从某些意义上讲,这句“哎哟,疼死我了”的告饶就是一种忏悔。凡夫众生就这样一直处在争斗不息、纠结不清的状态中,从来没有考虑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对此也不感到畏惧,因为已经把这些全都抛在脑后了。
经常打坐的朋友,会感到在静坐过程中脑海里有很多念头冒出来,有好有坏,在不停地争来斗去……这源自日常生活中对善恶以及善恶标准的争论。说白了,就是想得太多,导致了争斗……
这里,讲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位朋友打算买汽车保险,去年的保价是3800元,问了今年的保险费用,得知提高了400元,是4200元。过了一阵,他急着买完保险后用车,但一时又找不到那业务员的电话,就联系业务员的哥哥。业务员的哥哥立即给他妹妹打电话:“你给那个人办的保险怎么样了?人家打电话问呢!”
他妹妹心想:已经跟那朋友讲过了,去年3800,今年4200。他是不是嫌贵,要去找别人办保险啊?思前想后,最后她给那个人去了电话:“保险我给您办好了,没按4200算,只算了3900。这个单子,我原来能挣300块,现在拿出200块钱返还给您,我就挣100块吧……”
想多了!在日常生活中,当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想得很多。这就是争论。
如果一个人把心思集中于自我利益得失的争论上,就会忽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同贪吃毒蜜的人,只知蜜甜,不知其毒。他甚至不知道,在他的身后,有人拿着刀,专等他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将他的头砍掉。而他根本没有顾得上回头去看……身后的那把刀便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就是用心用错了,以及不知“僧伽吒”的原因。
心如墙壁方入道,活在当下是正途。至善幻法度幻众,真实名为报佛恩。
二、我们擅长做什么?
经文:
死至之时贤圣呵言。丈夫。汝作不善。汝岂不见世间苦耶。不见生苦,不见病苦,不见老苦,不见死苦。答言。如是已见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汝若见如是苦,何不作诸善根。何故不为后世乐故修诸善法。丈夫。我复问汝,何不作善离于生苦老苦病苦及以死苦。云何不修正念之观。
经文大意:
“死亡来临之时,圣贤之人斥责道:‘男子,你造作不善之业。你难道不曾看见世间的苦吗?不见生苦,不见病苦,不见老苦,不见死苦?’此人答道:‘如是,我已看见生苦、病苦、老苦、死苦。’
“圣贤之人说道:‘你若见如是苦,为什么不作各种善根?为什么不为后世安乐的缘故修习各种善法?男子,我再问你,为什么不行善以远离生苦、老苦、病苦以及死苦?为什么不修习正念之观?’”
讲解:
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有一位圣贤告诉他,你造作不善业,为什么不去考虑如何行善以获得后世更大的利益,并远离生、老、病、死之苦?……
一次,参加朋友聚会,见其中一人非常精于劝人喝酒,他把自己的才华都用到如何掌控酒桌局面上去了……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都擅长做什么,才华都用到什么地方上了?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人擅长跳舞,有的人擅长开车……但不知大家是否考虑过,如何远离生、老、病、死之苦,获得究竟的安乐与解脱?生死在呼吸之间,才华应集中到一点——“无四相地度尽因缘幻众,了生死”上。
三、众生各不相同的价值取向
经文:
汝于阎浮提,岂可不闻揵椎[1]声耶。不见众生行布施耶。不见众生于佛福田种善根子香华幡盖施佛之时汝不见耶。如来所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佛法中有此四众能救苦厄。贤圣呵言。不善丈夫造作如是不善之业。
经文大意:
“‘你在阎浮提,难道可以不听闻寺院打板的声音吗?不曾看见众生行布施吗?不曾看见众生在佛福田植种善根子,以香、花、幡盖布施佛时,你不曾看见吗?如来所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佛法中有此四众能救拔众生离于苦厄。’圣贤之人斥责道:‘不善男子造作如是不善之业。’”
[1] 揵椎:又作揵迟、揵槌、揵抵。为寺院中敲打用之报时器具。据五分律卷十八与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所载,或于布萨,或于诵经,或于集会众僧饭食等诸时皆可敲鸣犍稚,一如今世寺院中之打板。然据诸经所译,或作板,或作钟、磬、宝铃、铎等,所用名称不一。其敲打之法,据《四分律疏饰宗记》卷八本之说,初敲时轻缓,其后渐急渐重;将欲收音时,亦须渐细渐没。如是而鸣击之,称为一通;前后凡三通。后通于声没之次,大打三下,或二,或一,以表声绝,即完成犍稚敲打之法。参见《佛光大辞典》,星云法师监修,“犍稚”条。
讲解:
如果一个人只迷于眼前的小利、小乐,不知生、老、病、死之苦,不知自己的慧命根源所在,就不会真实见到众生行布施并照着做,也不知佛陀的四众弟子能救众生的苦难。即使这样的善事发生在其身边他也会错过,故而他没有善根因缘。此为造作不善之业的人。现在大家得闻此经,是因为无量劫前曾供养过不可思议多的诸佛如来,才有这种机缘。
有人问:“我既然曾经供养过那么多的诸佛如来,为什么现在还这么穷啊?”在他看来,拥有世间财富的多少,是当前社会中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在厕所里的蛆的眼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便。哪怕给它一万美元,它也会从钞票上爬过去,看都不看一眼,因为那一万美元对它没有任何意义。天界和鬼界的众生,看重的是光明和福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场。而对于真正的学佛修行人,看重的是心住佛道的功德和法力……“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同的众生,其价值取向是各不相同的。一个人供养不可思议多的诸佛如来,应是为了让自己因缘福德具足,最终成佛的。至于世间财富,仅是修行过程中的下脚料。如果想从这个不善的圈子里出来,首先要学会不争论,然后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非工师所作,业感自然生
经文:
尔时法王说偈告曰。
见如来出世,闻击法鼓音。见演说法时,寂灭至涅槃。
见于多众生,作福者甚少。福能后世乐,何故而不作。
尔时彼人,以偈答法王言。
我愚痴无智,亲近恶知识。造作不善业,由欲迷于心。
我以多习欲,今受苦痛报。多杀害众生,破坏和合僧。
破坏佛塔寺,愚痴无智慧。口作不善语,呵骂于父母。
我以不觉知,自多造众过。我见所生处,在于大叫狱。
于众合地狱,受于大苦痛。复有阿鼻狱,受无量剧苦。
大莲华地狱,受于无量苦。黑绳大地狱,百千生受苦。
于一切地狱,遍受诸苦恼。无数百千劫,受于大苦痛。
行于黑暗狱,不见其门户。复堕火镬中,展转受众苦。
复有一地狱,名曰刀剑狱。百千亿刀剑,行列在我前。
以此割截身,自业受苦恼。非工师所作,业感自然生。
大风吹令起,割切遍其身。我应受如是,地狱诸苦恼。
一切诸众生,见我受此苦。我所有财宝,尽留在世间。
经文大意:
“这时,法王宣说偈子告曰:
‘见如来出兴于世间,听闻击法鼓之音。见如来演说佛法时,无量众生证入寂灭,得至涅槃的境界。见于众多众生,行善、积累福报者太少。培植福德能得到后世的安乐,为什么不去作呢?’
“这时,那人以偈答法王道:‘我愚痴无智慧,亲近恶知识,造作不善业,由于被五欲迷住了心。我以多生习染于五欲,今世受到苦痛的恶报。多杀害众生,破坏和合僧,破坏佛塔、寺院。我愚痴无智慧,口说不善的恶语,辱骂自己的父母。我以不觉知的缘故,自己多生造作众多过错。我看见自己所投生之处,在于大叫唤地狱,在众合地狱,遭受极大的苦痛,又堕在阿鼻地狱,遭受无量的剧苦,在大莲华地狱,遭受无量的苦报,在黑绳大地狱,百千生受苦,在一切地狱中,遍受各种苦恼,无数百千劫,受到极大的苦痛。我流转行于黑暗的地狱中,不见那些地狱的门户。又堕入火镬中,展转遭受众多苦楚。还有一座地狱,名为刀剑地狱,百千亿刀剑,排列在我面前,以此割截身体。以自己造作的恶业而遭受苦恼。这一切非是工师所作,乃以自己的业力招感自然而生。大风一吹令我又活过来,切割之苦遍其身体,我应遭受如此的地狱众苦恼。一切诸众生看见我受到这样的苦痛,而我所有的财宝,尽留在世间。’”
讲解:
造作不善之人讲说自己所作的种种恶业:杀生、破和合僧、破坏佛塔寺、辱骂父母……这些恶业多与毁佛和伤害父母有关,都是极重的地狱罪业,死后堕入地狱,受无量苦……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讲道:“造作五逆重罪的众生,死后落入无间地狱,即使这个世界坏了,他的神识也会因业力招感,到另一个世界中的无间地狱继续受苦。除非业尽,才能到他处受生……”[1]
“非工师所作,业感自然生。”一切的境遇,不论好坏,都是自己的业力招感而生。发善心,行善事,感得善果报;发恶心,行恶事,感得恶果报。“自业受苦恼”,怨不得别人。
[1] 参见《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无间罪报,其事如是。……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五、贪着五欲,永世轮转
经文:
男女及兄弟,姊妹亲眷属。父母及知识,奴婢作使人。
牛羊诸畜生,我意迷于此。贪着金银宝,及精妙衣服。
贪着造舍宅,善工画舍宅。众婇女娱乐,箜篌箫笛音,
以此痴心着。香汤自澡浴,如是自娱乐。顽痴无智身,
种种而供养。我亦无兄弟,虚妄心贪着。今日受无量,
苦痛不可尽。世间胜上味,贪着而噉食。香泽以涂发,
宝珠以为鬘。贪色自迷醉,今无救济者。眼为恶业因,
见已则生贪。耳因诸音声,闻已则生贪。臂贯以宝钏,
指着金宝环。咽颈着宝璎,脚着于金钏。作金宝罗网,
交络覆其身。身着种种宝,以此自庄严。世间第一者,
以为身庄严。细软上妙触,增长于爱欲。种种妙床榻,
以自悦其身。种种妙好香,以涂其自身。栴檀龙脑香,
以此自涂身。麝香等诸香,用之自涂身。瞻卜[1]须摩那[2],
以此涂其发。第一精妙衣,白[疊+毛]自衣身。若舍白象乘,
复乘于马乘。为王治国政,人众悉敬重。宫中诸妃后,
善学歌舞戏。禽兽在旷野,无事猎残害。作如是等恶,
不知后世报。食噉他肉故,受如是苦报。愚痴无智慧,
不知当有死。我以愚痴意,养育于身命。今日至死门,
无能救济者。汝等诸亲族,何用视我为。何不服胜衣,
何故自忧哭。何故不梳发,而受于苦恼。我命终不存,
造恶增多故。狐狼乌鹊等,食我此身肉。长养此身体,
为诸虫所食。生死因此身,众生则有生。应如是授药,
令得离此难。世医不能治,无人救济者。今日授法药,
令灭烦恼病。种种养此身,会必归于死。
[1] 瞻卜:又作瞻波树、瞻博迦树、占婆树、瞻婆树、占博迦树。意译为金色花树、黄花树。产于印度热带森林及山地,树身高大,叶面光滑,长六、七寸,叶里粉白,并有软毛;所生黄色香花,灿然若金,香闻数里,称为瞻卜花,又作金色花、黄色花。其树皮可分泌芳香之汁液,与叶、花等皆可制成药材或香料。以此花所制之香,即称为瞻卜花香。参见《佛光大辞典》,星云法师监修,“瞻卜树”条。
[2] 须摩那:又作修摩那,苏摩那,须曼那。花名。《玄应音义》三曰:“须摩那花或云苏摩那华,其色黄白,亦甚香,不作大树,才高三四尺,四垂似盖者也。”《慧苑音义》下曰:“须摩那花,此云悦意花。其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故名之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须摩那,亦云苏摩那。玄奘云善称意。”《法华义疏》十一曰:“须摩那,此云好意花。”《陀罗尼集经》十二曰:“须曼华,此云相思。”参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经文大意:
“‘儿女及兄弟,姊妹亲眷属,父母及老师,奴婢和佣人,牛、羊诸畜生,我的心沉迷于此。贪着金银财宝以及精妙的衣服,贪着建造舍宅,雇用能工巧匠为房舍绘画,与众多婇女娱乐,听闻箜篌、箫、笛吹奏的音乐,以此痴心贪着于此。以香汤为自己洗浴,如是自娱自乐。对这个顽痴无智的身体,用种种方法而供养。我也无有兄弟,以虚妄心贪恋、执着外物。今日受到无量苦痛,不可穷尽。世间殊胜、上好的美味,对其贪着而食啖。以香水涂发,宝珠以为鬘,贪恋美色,自我迷醉,今日无有能救济我的人。眼睛为恶业之因,看见外物后则心生贪着。耳朵因听闻各种音声,听闻后则心生贪着。手臂贯以宝钏,手指戴着金宝制成的指环,脖颈戴着宝璎,脚上戴着金钏,制作金宝罗网,交络覆盖着自己的身体,身上佩戴着种种珠宝,以此庄严自身。认为世间第一人,应以此庄严自身。轻细、柔软的衣服带来最上、殊妙的触受,而增长于爱欲。种种精妙的床榻,以此来愉悦自己的身体。种种美妙好香,以此涂在自己身上。栴檀、龙脑香,以此涂在自己身上。麝香等各种香,用之涂在自己身上。瞻卜花和须摩那花制成的香料,以此涂在自己的头发上。第一精妙衣,以白色的细棉布作成,穿在自己身上。若不乘坐白象车,就又乘坐马车。身为国王治理国政,国内人众全都敬重我。后宫中的各位妃后,善于学习歌舞戏。禽兽在旷野,我闲来无事打猎,残害它们。我造作如是等恶业,不知后世所受的恶报。以吃众生肉的缘故,受到如是苦报。我愚痴无智慧,不知当有死。我以愚痴的想法,养育自己的身体性命。我今日到达死亡之门,无人能救济。你等各位亲族,来看视我还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穿上胜妙的衣服?为什么各自忧伤、哭泣?为什么不梳理头发而承受如此苦恼?我的性命终将不存,以我造下太多恶业的缘故。我死后,狐狸、狼、乌鸦、喜鹊等,吃我此身肉。我长养的这个身体,被诸虫所食。生死轮回因有此身。众生则有生,应授如是法药,令其得以脱离此难。此难世间的医生不能医治,无人能救济。今日授予众生法药,令其除灭烦恼之病。以种种方法长养此身,会必归于死。’”
讲解:
接下来,造作不善之人讲了他因一己之私,贪着五欲所造作的种种恶业。虽然人性本善,但因为经不起外面所谓好东西的诱惑,从而放逸自己,无法自立,甘为这些表象上的东西所奴役,不知这些珠宝首饰、漂亮衣服、上妙好香、绝色美女……本是自作相,实为幻化。
很多人想让自己好起来,于是努力修行,布施、持戒……但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止步不前了,原因就是内心产生了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会成为一个魔障,深深地诱惑他,牢牢地控制他,让他放逸,不能自制,甘愿成为欲望的奴隶。如果沉迷于这些欲望生成的魔境,就像服食毒 品一般,逐渐被其所控制,没有了自己……这样,也就丢失了后面更好的事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畅游如来法身圆觉[1]大寂灭海。
这里,实际上说了“贪”的错误。少众生由贪而心动,开始有了所谓的智慧,知道所谓的对错……最后,逐渐变成了老众生。天下万事万物都处在变易、交换中。有盛世,就有衰世;有天堂,就有地狱……一个人能够待在天堂,是因为前世努力行善积德,获得了一个待在天堂的机会,但如果他在里面放逸、享受,天堂就变成了诱惑人的魔境。等福报耗尽,他又会落入地狱,从而永远跳不出天堂、地狱……的循环,一直在六道轮回……为欲望所迷,便在六道中流转,永无解脱之日;只有学佛修行,方能超越种种束缚,入于究竟的涅槃之境。这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真正原因和目的。
[1]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参见《佛光大辞典》,星云法师监修。
(未完待续)
往期阅读:
解读22:人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内心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挂碍
解读21:报佛恩、报父母恩,是修行成就、广度众生的两个根本基础
解读20:学佛修行的关键:不再被幻化的东西所骗,故而要逆“幻化”这个流。
解读19:学佛修行人自己业力招感的因缘幻众不入涅槃,自己也就不能真正入涅槃
解读18:二人种树的故事:每砍一次树,反而生出更多的树,并且越来越漂亮,甚至生出了七宝鸟和甘泉美水.
解读14:大家以饭食供佛时,如果内心还有供佛的念头,那么还是在修人天福德.
解读13:修学“僧伽吒”的一个关键点——大出离心!
解读12:来此集会的所有众生,在过去的某一瞬间,曾经丢掉我慢,对“僧伽吒”生起大恭敬心
解读11:轮回是因无明妄见而有;身体的种种感受,是因我执分别招感而生
解读10:“僧伽吒”可因众生的因缘,化现出仙人像,如来像.此法是显示如来身的,故此法的力量与佛平等
解读08:一定不要以“为自己有所求的心”去受持,流通此法.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解读06:如果我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就不会在今天这个地方听到“僧伽吒” 解读05:“僧伽吒”真正的法力来自于出离心.如无出离心,便会沉沦六道无有出期
解读04:大恭敬心是学习“僧伽吒”的基本条件之一,否则易事倍功半解读03:“僧伽吒”是一切正法聚,如失去一切正法,众生就没有了根基,像浮萍一般漂泊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