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大量消耗化石燃料,过度开垦森林、草地和湿地土地资源等,导致全球大气中CO₂ 等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全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1880~2012 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2012 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 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全球已有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如冰冻圈的退缩及其相伴而生的冰川湖泊的扩张;冰雪补给河流径流增加、许多河湖由于水温增加而影响水系统改变;陆地生态系统中春季植物返青、树木发芽、鸟类迁徙和产卵提前,动植物物种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推移等。
研究还表明,如果未来气温升高1.5~2.5℃,全球目前所评估的20%~30%的生物物种灭绝的风险将增大,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等可能出现重大变化。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环境会有较大风险,盐沼和红树林等海岸湿地受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影响,珊瑚受气温上升影响更加脆弱。
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生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冰川、海岸带、沙漠化等领域受到的影响显著,对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保障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伴随着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重点领域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挑战。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剧,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对人民生活质量乃至民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需要对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及其时空格局有全面、系统、综合的认识。2014 年3 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正式发布的第五次评估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基于大量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以气候风险管理为切入点,系统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和区域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等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和风险,进而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了通过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推动建立具有恢复力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此之前,由IPCC 第一工作组和第二工作组联合发布的《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也重点强调了风险管理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以往研究由于资料、模型方法、时空尺度缺乏可比性,导致目前尚未形成对气候变化对我国重点领域影响与风险的整体认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国家科学报告》和《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的评估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研究比较分散,对过去影响评估较少,未来风险评估薄弱,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风险的综合评估技术方法落后,更缺乏全国尺度多领域的系统综合评估。
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的另外一个重要难点是如何定量分离气候与非气候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也是制约适应行动有效开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气候变化影响的复杂性,同时受认识水平和分析工具的限制,目前的研究结果并未有效分离出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我国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形成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统一认识,给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与政策措施制定带来巨大的障碍,严重制约着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实施与效果,迫切需要开展气候与非气候影响因素的分离研究,客观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
鉴于此,科技部接受国内相关科研和高校单位的专家建议,酝酿确立了“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主题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作为全国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力量,组织了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兰州大学等16 家全国高校、研究所参加的一支长期活跃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科研队伍。经过严格的项目征集、建议、可行性论证、部长会议等环节,“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于2012 年1 月正式启动实施。
▲ 2016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组织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验收会在北京举行(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项目实施过程中,这支队伍兢兢业业、协同攻关,在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与风险预估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从全国尺度,比较系统、定量地评估了过去50 年气候变化对我国重点领域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包括农业生产、森林、草地与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冰川、海岸带、沙漠化等对气候变化敏感,并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初步定量分离了气候和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基本揭示了过去50 年气候变化对各重点领域的影响程度及其区域差异;初步发展了中国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关键技术,预估了未来30 年多模式多情景气候变化下,不同升温程度对中国重点领域的可能影响和风险。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项目形成了“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一系列科技专著。值此“十二五”收关、“十三五”即将开局之际, 本系列专著的发表为进一步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宏观政策制定、环境外交与气候谈判、保障国家粮食、水资源及生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2016 年5 月
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丛书
丛书书单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与风险研究
气候变化对森林影响与风险研究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与风险研究
气候变化对草原影响与风险研究
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与风险研究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与风险研究(已出版)
气候变化对冰川影响与风险研究(已出版)
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与风险研究
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影响与风险研究(已出版)
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手册
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时空格局综合评估
本文为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CCG顾问刘燕华为“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丛书”所作序言,来源于《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与风险研究》(吴建国等著. 责任编辑:万 峰 朱海燕.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4)一书。
(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丛书)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ISBN 978-7-03-051897-2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与风险研究》从野生动植物、遗传种质资源、有害生物多样性方面,综合利用生物地理学、气候学、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统计学、计算机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分析生物多样性与气候要素关系的技术,提出了识别归因过去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技术,以及区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贡献的技术,发展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与风险的综合技术。系统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要素的关系,识别了近50 年来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贡献,评估了未来30 年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并提出了适应对策。全书共11章,第1 章为绪论,第2~6 章总结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与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第7~10 章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要素关系,评估了气候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和有害生物的影响与风险。第11 章为全书总结。本书中提出的技术,将为开展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与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书中的评估结果,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白皮书(2015年)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流域水循环 | 中国经济社会 | 水资源 | 冰川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 生物多样性 |
热点 | 可燃冰(中国工程院报告) |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 | 北京沙尘暴 |
作者 | 王文兴 | 彭建兵 | 施雅风 | 李德仁 | 邹逸麟 | 何一鸣 | 武芳 | 吴朋飞 | 黄汲清 | 刘东生 | 袁再健 | 刘国纬 | 王铮 | 吕宪国 | 王缉慈 | 白光润 | 李小文 | 丛树铮 | 李小建 | 尹祥础 | 龚子同 | 唐领余 | 叶大年 | 方创琳 | 刘敬党 | 吴时国 | 谢克昌 | 刘池洋 | 程维明 | 陈士林 | 胡兆量 | 刘晓燕 | 姚士谋 | 朱定局 | 王颖 | 姚鲁烽 | 范英 | 孙斌栋 | 周建华 | 尹章才 | 徐宗学 | 陈镜明 | 郑伟 | 余新晓 | 谢树成 | 廖小罕 | 周成虎 | 于伟 | 冯辉 | 张康聪 | 朱敏 | 阳友奎 | 陈鸣 |…
关键词 | 自然地理 | 历史自然地理 | 古地理 | 地貌 | 海洋地理 | 概率时间地理学 | 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 | 制度经济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 | 地貌图集 | 地球生物学 | 地震预测 | 历史水文地理 | 水科学 | 孢粉学 | 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环境科学Ⅰ、Ⅱ | 地理环境 | 创新集群 | 城市化 | 城市群新论 | GIS | 中国生态环境十年演变与评估 |
(本文编辑:刘四旦)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