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般舟三昧:念佛见佛的原理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2-12-24

 

 请点击,聆听

点击查看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门礼仪》

《佛经导读》

【看见佛陀在人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专辑

《人间佛教护教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

《佛学论文集》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闽院人的标志·菩萨道的精神《首届闽院校友会巡礼》专辑

       











般舟三昧:念佛见佛的原理


         缘 起  
      佛教自二千五百多年前,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早期的“格义佛教”,与中国文化逐渐适应,因时、因地在中国形成汉传佛教的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等八大宗派,完成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其中,“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在汉传大乘佛教区域非常盛行。
     “净土宗”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一个宗派,由于此宗派是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大家就称它为净土宗,又称为莲宗。“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的弘扬者,宣传其净土念阿弥陀佛的好处是:“简单、易行,万人修万人去”。
      那么,汉传“弥陀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源于何处?早期古印度佛教佛陀时代教导的念佛法门是什么?念佛功德是怎么一回事?

       在上一篇文章(点击阅读):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中,笔者根据《出别译杂阿含经》介绍了最早的念佛来源于“六念法门”。念佛(梵buddhānusmrti,巴buddhānussati)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印度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代,佛陀教导座下佛弟子们修习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下面,简介念佛三昧中的“般舟三昧”,念佛见佛的原理与修习方法。相关阅读:

1、大乘四种念佛法:念佛是自力or他力?

2、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3、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

         

 

         一、“般舟三昧”念佛见佛的原理
     般舟三昧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âvasthita-samādhi是大乘汉传佛教念佛法门中的“常行三昧”,以行走为主,口诵佛号,以此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直到证得念佛三昧的一种念佛专修法门。印顺导师在著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三节中说道:《般舟三昧经》为念佛法门的重要经典,其意义是“现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现在佛”,是指十方现在一切佛。

        般舟三昧是大乘汉传佛教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所共同修习的念佛法门之一。般舟三昧修习成就者,能够在“定中”见到十方现在的一切佛,所以,此念佛的修行方法名为“般舟三昧”。

     经过修习而成就“般舟三昧”之人,不但能见到阿弥陀佛,还能见到十方诸佛,并且,能够与所见的佛一问一答,听佛演说法义,这是修习三昧成就后,出现于佛弟子心中的事实。关于这一类修习三昧的宗教经验,在当时古印度的大乘佛教中很普遍,流行。例如:西元三至五世紀之间,从北印度传来,如果佛弟子心中有什么疑问,可以自己入定上升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Maitreya。又西元四世紀,无著菩萨夜昇天宮于慈氏菩萨住所,授《瑜伽师地论》。

     由上可知,修习“般舟三昧”的殊胜,它是人人可以修持实践的念佛三昧之一,更是念佛法门中“念佛见佛”有经典记载和依据的殊胜法门。

       


       二、《般舟三昧经》译本
     中国最早译出的净土经典《般舟三昧经》,是“般舟三昧“修习法的主要经典依据之一。《般舟三昧经》是净土实相念佛法门所依据的主要经典,现存汉译本共四部:
1、《般舟三昧经》一卷,汉支娄迦谶Lokarakṣa译。
2、《般舟三昧经》三卷,支娄迦谶译。
3、《拔陂菩萨经》一卷,失译。
4、《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隋阇那崛多Jñānagupta译。
(请看下文)
        

 ————————————————


附录:

           佛说般舟三昧经

                   后汉月支三藏  支娄迦谶  译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加邻竹园中。与大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阿须轮诸夜叉迦楼罗甄陀罗摩睺勒等。无央数众。一切都在大会坐。是时颰陀和菩萨。从坐起整衣服。长跪叉手白佛。愿欲有所问。听者今当问。佛言善哉。恣汝所问。今当为汝说之。颰陀和问佛言。菩萨当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揽万流。云何行。博达众智所闻悉解而不疑。云何行。自识宿命所从来生。云何行。得长寿。云何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亲知识无不爱敬。云何行。得端正颜好美艳。云何得高才与众绝异。智慧通达无所不包。云何行。功立相满自致成佛威神无量。成佛境界庄严国土。云何行。降魔怨。云何行。而得自在所愿不违。云何行。得入总持门。云何行。得神足遍至诸佛土。云何行。得勇猛如师子无所畏。一切魔不能动。云何行得佛圣性。诸经法悉受持。皆了知而不忘。云何行得自足离谀谄。不着三处。云何行。得无挂碍持萨云若教不失佛意。云何行。得人信。云何行。得八种声入万亿音。云何行。得具足相好。云何行。得彻听。云何行。得道眼睹未然。云何行。得十力正真慧。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诸佛悉现在前。云何行。知四事之本无。云何行。便于此间见十方无数佛土。其中人民天龙鬼神及蠕动之类善恶归趣皆了知。所问如是。当云何行。愿佛说之释一切疑。佛告颰陀和。善哉。汝所问多所过度。不可复计。汝所以能作是问者。汝乃前世过去佛时。所作功德。供养诸佛。乐于经法。守禁戒行清净所致。常行乞食不就请。多成就诸菩萨合会。教语令弃众恶。视一切悉平等所致。常有大慈大悲所致。汝功德不可复计。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问悉可得也。颰陀和白佛。愿为说之。今佛说者。多所过度安隐十方。为诸菩萨现大明相。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定意。菩萨常当守习持。不得复随余法。功德中最第一。

 

行品第二

       佛告颰陀和。菩萨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发许。是定意法。名为菩萨超众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随所闻
     念其方  宜一念 断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进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与无
     勿念进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后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无 勿念有  勿念远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痒
     勿念饥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热 勿念苦  勿念乐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身  勿念命
     勿念寿 勿念贫  勿念富
     勿念贵 勿念贱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长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丑 勿念恶  勿念善
     勿念瞋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经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舍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识 勿念断
     勿念着  勿念空 勿念实
     勿念轻  勿念重 勿念难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浅
     勿念广  勿念狭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亲  勿念疏 勿念憎
     勿念爱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败 勿念清
     勿念浊  断诸念 一期念
     意勿乱  常精进 勿懈怠
     勿岁计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独处 勿聚会  避恶人
     近善友 亲明师  视如佛
     执其志 常柔弱  观平等
     于一切 避乡里  远亲族
     弃爱欲 履清净  行无为
     断诸欲 舍乱意  习定行
     学文慧 必如禅  除三秽
     去六入 绝淫色  离众受
     勿贪财 多畜积  食知足
     勿贪味 众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绮饰  勿调戏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贡高
     若说经 当如法  了身本
     犹如幻 勿受阴  勿入界
     阴如贼 四如蛇  为无常
     为恍惚 无常主  了本无
     因缘会 因缘散  悉了是
     知本无 加慈哀  于一切
     施贫穷 济不还  是为定
     菩萨行 至要慧  起众智

  佛告颰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譬如人梦中所见。不知昼夜亦不知内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碍故不见。颰陀和。菩萨当作是念。时诸佛国境界中。诸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无所蔽碍。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譬如人闻堕舍利国。有淫女字须门。复有人闻淫女阿凡和利。复有人闻优婆洹复作淫女。时其人未曾见此三女人。闻之淫意即动。是三人皆在罗阅祇国同时念。各于梦中到其女边。与共栖宿。觉已各自念之。佛告颰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为喻。汝持是事为人说经。使解此慧。至不退转地无上正真道。若后得佛号曰善觉。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不坏色。何以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不坏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佛告颰陀和。是菩萨三昧谁证者。我弟子摩诃迦叶因坻达须真天子。及时知者。有行得者。是为证也。如是颰陀和。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譬如人远出到他郡国。念本乡里家室亲族。其人于梦中归到故乡里。见家室亲属。喜共言语。觉为知识说之如是。佛言。菩萨闻佛名字欲得见者。常念其方即得见之。譬如比丘观死人骨。着前观之。有青时有白时。有赤时有黑时。其色无有持来者。是意所想耳。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自在。欲见何方佛即得见。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譬如人年少端正着好衣服。欲自见其形。若以持镜。若麻油若净水水精。于中照自见之。云何宁有影从外入镜麻油水水精中不也。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镜麻油水水精净故。自见其影耳。影不从中出。亦不从外入。佛言善哉。颰陀和。色清净故。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是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佛尔时说偈言。

       心者不自知  有心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  无心是涅槃
          是法无坚固  常立在于念
          以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愿


事品第三

       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是为四。复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会人至佛所。二者合会人使听经。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学佛道。是为四。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二者持好素写是三昧。三者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佛尔时说偈言。

    常信乐于佛法  精进行解深慧
       广分布为人说  慎无得贪供养
       意善解便离欲  常念佛有威德
       悉见知无数变  过去佛及当来
       并现在人中尊  诸相好若干种
       黄金色无秽漏  坚固教无极慧
       听是法无乱心  常舍离懈怠行
       无恚害向他人  敬于师当如佛
       慎无得疑斯经  一切佛所歌叹
       常造立佛形像  常教人学是法
       行如是得三昧

   佛告颰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譬喻品第四

  佛告颰陀和。菩萨得是三昧不精进行者。譬如人载满船珍宝渡大海。船中道坏。阎浮利人皆大愁忧念失我尔所宝。菩萨闻是三昧不学者。一切诸天人民皆悲忧言。乃失我尔所经宝。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举。闻是深三昧。不书学诵守持如法者。是为愚痴。譬如痴子人持栴檀香与之。而不肯受谓之不净香。主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谓不净。嗅之知香。视之知净。其人闭目不嗅不视也。佛言。闻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痴子是为无知。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自谓如法。反作轻戏言。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乎。佛言其人从持是三昧者。所去两两三三相与语言。是何等说。从何得是语。为自合会作是经。非佛所说。佛告颰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评此直几钱。贾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满中宝。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与我者善。不肯者休。如是颰陀和。菩萨闻是三昧不信。反形相者。如彼痴子。佛言。菩萨闻是三昧信受持修行者。四面皆拥护无所畏持戒完具。是为高明。智慧深入当分布语人展转相教。当令是三昧久在世间。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不供养作功德。反自贡高。多行诽谤嫉妒。贪财利故欲求名誉。但欲哗说不信深经。闻是三昧不信不乐不学。反诽谤是经。言非佛所说。佛告颰陀和。今我故语汝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持珍宝满三千国土布施。设有是功德。不如闻是三昧信乐者。其福过彼上。

  佛告颰陀和。如我所说无有异。今故说是语耳。今见我说是三昧有疑者。其人却后除在恶师边。正使善师所其功德不足言。如是辈人。转与恶师从事。闻是三昧不信不乐不学。何以故。其人所更佛少。智慧少故不信耳。佛告颰陀和。其有闻是三昧。不轻笑不诽谤。不疑不乍信乍不信。欢喜乐书学诵持者。我悉豫知见之。其人不独于一佛二佛所作功德。悉于百佛所闻是三昧。却后世时闻是三昧。书学诵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计。自致得阿惟越致。所愿者得。佛告颰陀和。听我说譬喻。有人取一佛刹悉碎如尘。取一尘皆复尽破。如一佛刹尘。云何是尘数宁多不也。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有菩萨尽取一尘置一佛刹。其数尔所佛刹。满中珍宝悉持供养诸佛。其福功德少少耳。不如闻是三昧学书诵持。为他人说守。须臾间闻。是功德不可复计。何况已得是三昧悉具足者。佛尔时说偈言。

   若有菩萨求众德  当说奉行是三昧
      信乐讽诵不疑者  其功德福无齐限
      如一佛国之世界  皆破坏碎以为尘
      一切佛土过是数  满中珍宝用布施
      不如闻是三昧者  其功德福过上施
      引譬功德不可喻  嘱累汝等当劝教
      力行精进无懈怠  其有诵持是三昧
      已为面见百千佛  假使最后大恐惧
      持是三昧无所畏  行是比丘已见我
      常为随佛不远离  如佛所言无有异
      菩萨常当随其教  疾得正觉智慧海

  

四辈品第五

  颰陀和白佛。难及天中天。若有弃爱欲作比丘闻是三昧。当云何学。云何持。云何行。佛言。弃爱欲作比丘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如毛发。常当怖畏于地狱痛苦。远离于谀谄。是为清净。云何为缺戒也。佛言。求色。云何为求色。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后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如是为乐爱欲。是为缺戒。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学是三昧者。清净自守持戒完具。不谀谄。常为智所称誉。于经中当布施当精进。所志当强。当多信当劝乐。承事于师视当如佛。得三昧疾设不恭敬。轻易欺调于师。正使久学是三昧疾忘之。佛告颰陀和是菩萨若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三昧当视如佛常敬尊。不当持谄意向。菩萨不得有谄意。常当至诚。常乐独处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请。自守节度所有趣足而已。经行不得懈卧。如是经中教。学是三昧当守如是。颰陀和白佛。难及天中天。后世若有懈怠菩萨。闻是三昧不肯精进学。当云何若有菩萨精进欲学者。我辈当随是经教之。佛言。善哉颰陀和。我助其欢喜。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助欢喜。佛尔时颂偈言。

  如我所说悉受持  常独处止行功德
    自守节度不聚会  常行乞食不受请
    敬于法师视如佛  除去睡眠志开解
    常自精进无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颰陀和白佛。比丘尼求菩萨道。欲学是三昧。当云何行。佛言。比丘尼求是三昧者。不得自高。常当卑谦。不得自贵。不得自大。不得嫉妒。不得瞋恚。不得贪财利色。常当清净不得惜躯命。常乐经法念多学问。当弃淫怒痴不得贪好服饰珠环。当为智者称誉。当敬善师视如佛。不得有谄意。佛尔时颂偈言。

  若比丘尼求三昧  常当精进勿懈怠
     无得听于贪欲心  除去瞋恚自高贵
     不得慢欺及调戏  常行至诚立一信
     恭敬善师视如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颰陀和白佛。若有居士修道。闻是三昧欲学者。当云何行。佛言。居士欲学是三昧者。当持五戒令坚。不得饮酒。亦不得饮他人。不得与女亲熟。不得教他人。不得有恩爱于妻子男女不得贪财产。常念欲弃家作沙门。常持八关斋。当于佛寺中。常当念布施。布施已不念我自当得其福。用为一切施。常当大慈敬于善师。见持戒比丘。不得轻易说其恶。作是行已。当学守是三昧。佛尔时颂偈言。

  居士欲学是三昧  当持五戒勿毁缺
     常当思欲作沙门  不贪妻子及财色
     常八关斋于佛寺  不得贡高轻蔑人
     心无荣冀思所欲  奉行经法心无谄
     弃舍悭贪常惠施  常当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  学是三昧当如是

   颰陀和白佛。优婆夷闻是三昧欲学者。当云何行。佛言。优婆夷欲学者。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有色想。不得有贪欲之心。常当念布施。欢乐欲闻经。念力学问敬重善师。心常拳拳不得有懈。若有比丘比丘尼过者。以坐席宾食之。佛尔时颂偈言。

  优婆夷欲学三昧  奉持五戒勿缺毁

     承事善师视如佛  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杀盗及嫉妒  不得两舌斗彼此
     不得悭贪常念施  见恶覆藏唯叹善
     不得谀谄有邪淫  常当卑谦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  如是行者得三昧

  

拥护品第六

  颰陀和菩萨。罗邻那竭菩萨。憍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是八菩萨。见佛所说皆大欢喜。持五百劫波育衣布施。持身自归。持珍宝供养。佛告阿难颰陀和等五百人。人中之师。常持正法随顺教化。莫不欢喜。乐随侍者心净无欲。时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颰陀和白佛。菩萨持几事。疾得是三昧。佛言有四事。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断爱欲。三者当清净行。四者无所贪。是为四。如是行者。今世即得五百功德。譬如慈心比丘终不中毒。兵刃不加。火不能烧。入水不溺不害。正使劫尽烧时。堕是火中火即为灭。喻如大水灭小火。菩萨持是三昧者。若帝王若贼若水火。若龙夜叉蟒师子虎狼。㹢玃薜荔鸠坻。一切毒兽及鬼神。欲娆人欲杀人。欲夺人衣钵。坏人禅夺人念故。欲中是菩萨。终不能也。除其宿命不请。如我语无异也。佛言。持是三昧者。终不痛目若耳鼻口身体。心终不忧。除其宿命所作。佛言。是菩萨为诸天龙神。及阿须轮。夜叉鬼神。迦楼罗鬼神。甄陀罗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赞誉是菩萨。皆共拥护承事供养。瞻视敬仰思欲相见。诸佛世尊亦然。是菩萨所未诵经前所不闻持。是三昧威神悉自得之。若昼日不得者。夜于梦中悉得之。佛告颰陀和。其有持是三昧者。我说其功德。一劫复过一劫。不可尽竟。略说其要尔。

  

劝助品第七

  佛告颰陀和。菩萨于是三昧中。将有四事助其欢喜。过去佛持是三昧。助欢喜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佛。亦于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得。当来亦当从是四事助欢喜得。我悉助欢喜。佛告颰陀和。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我于是中说少所譬喻。人寿百岁随地行至者不休息。其人行过于疾风。宁有能计其道里不。颰陀和言。无有能计者。独佛弟子舍利弗罗。阿惟越致菩萨。乃能计之耳。佛言。我故语诸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人所行处满中珍宝布施。不如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其福过布施者。百千万亿倍。当知是助欢喜福甚尊大。佛告颰陀和。乃久远不可计阿僧祇。尔时有佛。名私诃摩提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在空闲之处。是时阎浮利纵广十八万亿里。凡有六百四十万国。悉丰熟人民炽盛。有大国名颰陀和。有转轮王惟斯芩。往到佛所礼毕却坐一面。佛知其意便为说是三昧。其王闻之助欢喜。即持珍宝散佛上。自念曰。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隐。时私诃提佛般涅槃后。惟斯芩王寿终。还自生其家作太子。名梵摩达尔时有比丘名珍宝。是时为四部弟子说是三昧。梵摩达闻之助欢喜。踊跃持宝直百亿散其上。复持好衣供养之。以发意求佛道。与千人俱。于是比丘所作沙门。求学是三昧。与千人共承事师八千岁不休懈。得一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入高明智。因是却后更见六万八千佛。辄于一一佛所。闻是三昧自致得佛。名坻罗惟逮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是时千比丘从得等正觉。皆名坻罗郁沈。教不可计人民皆求佛道。佛告颰陀和。何人闻是三昧。不助欢喜学持守诵为人说者也。佛言。若有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但闻其功德不可计。何况学持者。若去百里千里。有是三昧当求之。何况近而不求学也。若有闻是三昧欲学者。当承事其师十岁。供养瞻视不得自用。当随师教常念师恩。佛言。我故为汝说之。闻是三昧去四千里者。往到其所。正使不得闻。其功德不可计也。所以者何。专精进故。会当得之自致作佛。

  

至诚品第八

  佛言。乃往昔有佛。名萨遮那摩等正觉无上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比丘名和轮。其佛般涅槃后。是比丘持是三昧。我时作国王刹利种。于梦中闻是三昧。觉已便行。求是比丘即依作沙门。欲得闻是三昧。承事其师三万六千岁。魔事数数起竟不得闻。佛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故语汝等。疾取是三昧无得忘失。善承事其师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莫得有懈倦。守善师不离。若饮食资用。衣被床卧珍宝以上勿有爱惜。设无者当行乞食给师。趣当得是三昧莫厌。常当自割身肉供养于善师。何况宝物此不足言耳。承事善师当如奴事大家。求是三昧者当如是。得三昧已。当坚持常念师恩。是三昧难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千劫。但欲得闻其名不可得。何况学而不精进。得是三昧精进学转教人者。正使如恒河沙佛刹满中珍宝。用布施甚多。不如学是三昧者。佛告颰陀和。若有人欲学者。当助欢喜。欲学而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学。当好书是三昧着素上。当得佛印印之。当善供养。何谓佛印。所谓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取无所顾。无所住无所碍。无所结无所有。尽于欲。无所生无所灭。无所坏无所败。道要道本是印。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何况愚痴者。是印是为佛印佛言。我今说是三昧时。千八百亿诸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得须陀洹道。八百比丘得阿罗汉。五百比丘尼得阿罗汉。万菩萨得是三昧。得无从生法于中立。万二千菩萨不复退转。佛告舍利弗目揵连比丘颰陀和等。我从无数劫求道。今已得作佛。持是经嘱累汝等。学诵持守无得忘失。若有欲学者。当具足安谛教之。其欲闻者。当为具足说之。佛说经竟。颰陀和菩萨等舍利弗目连比丘阿难及诸天阿须轮龙鬼神人民。皆大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文章:

禅修日记:轻轻的,走过你身旁

【除了食,还吃啥?】众生依食住,段触思识食

【2020元旦快乐】: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2020新年寄语】身苦心不苦,净土白云乡

财物五家有,不施悔恨迟

离苦得乐: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如法布施断穷根,积善修福种菩提

布施波罗蜜,利济诸有情

你妈被打,谁之过?

“暴打幼女”被剥夺抚养权,怪谁?


妙老慈悲育僧才,救苦飞扬观音掌

怀念妙老:眼界大千皆泪痕

怀念妙老:妙湛法师与中国佛教

缅怀梦参老和尚:佛菩萨欢喜你就好

慧海法师:唯识学上转依义

【忆师父】慧灯高悬普照众生,海纳百川兴教功深


佛门礼仪 : 礼佛的感悟

佛门礼仪:礼佛的深意

佛门礼仪:汉传佛教僧俗称谓

佛门礼仪:礼敬僧宝

佛门礼仪:礼敬法宝

佛门礼仪:礼敬佛宝

佛门礼仪:南传上座部僧众托钵乞食

【佛门礼仪】佛寺上香修持礼仪

【佛门礼仪】善信入南传佛寺的基本礼仪

【佛门礼仪】进入三大语系佛寺的常识礼仪

【佛门礼仪】 敬僧之礼,培福增慧

【佛门礼仪】居家供香诵经修持礼仪

佛法,从恭敬中求

【佛门礼仪】汉传佛教僧俗称谓

【佛门饭训】善信到汉传佛寺斋堂用餐礼仪

【佛门礼仪】供养三宝的心态、方法与功德


【恭迎阿弥陀佛诞】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恭迎药师佛圣诞: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纪念六祖惠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说善生经》导读:身口意离四恶礼六方,构建真善美福乐人生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世尊十大德号之含义

《法华经》导读:佛子菩萨行,成佛妙莲華

《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读议

三宝在人间,唯人能成佛

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导读:五蕴皆空苦止息,心无挂碍观自在

《慈经》: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与修慈心的功德利益

《金刚经》导读四:金刚般若

《金刚经》导读三: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

《金刚经》导读二:“般若道与方便道”五菩提

《金刚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

【地藏经】讲座: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导读


报国土恩:佛陀教我们爱国报恩

谁替你生死?剪断牛鼻线,还生命自由

为何生在父母家?

福人培福居福地,禅者安禅住禅林

致最爱的人:谁是你轮回中的情人

当和尚的信仰自由,谁说了算


【课程】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与论师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佛史课程】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报相续“说


【莫被名利淹没心】:粪甲虫之死

【解套】:给心松绑,你会吗?

【供天】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

人日说人顶天立地,忆念勇猛梵行三胜

谁绑住你了?!

谁才是真的爱惜自己与他人?

【红尘梦醒】谁是最后葬你的人?——老朋友,怎能忘记?

【破恶杀贼】:放下屠刀,立地修行

【莫与世间诤】文斗武斗明暗斗,欲诤见诤与无诤

【识破宗教谎言十大准则】:谁在说真话?谁在欺骗?

【依法摄僧】佛在僧中,谁是僧团的领导者?

【参·悟】谁,在拖死尸?

【佛教十大要闻】之一:2016 年“批印事件”评议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特稿】弥勒佛下生人间成净土,娑婆界龙华三会愿相逢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