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点击查看 :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 请点击链接阅读 |
编者按:《印度佛教思想史》是2017年12月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修班的课程之一,2018年9月10日随顺河南佛教学院因缘再次开课。为方便学生学习,把部分资料发布到平台上。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行愿 合十 |
《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 第一章 印度的宗教文明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 第二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 第三课3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第四课1 第三章 早期佛教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第四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陀的中道正法,人间佛教之特色 第四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经的结集·小乘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区别 第五·2 第四章 佛教僧团的分化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僧团分化的原因 一、提婆达多破僧和合 二、第一次结集与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问题 三 、阿育王与佛教国际化的弘扬传播 第三节 部派佛教思想大义 一、佛陀观 二、舍利与舍利塔 三、释尊法身 四、生死与轮回 (一)佛陀说“无我” “是谁在轮回?轮回主体是什么?关于“生死与轮回”的问题,要说到佛陀时代古印度宗教对有情众生的认知。佛陀教义与印度奥义书不同: 1、佛陀说“无我”; 2、佛陀否定“真心梵我论”; 3、佛陀对“生死与轮回”的教导。 早期佛教,当时更注重的是从死到生驱动力(集)的探讨,以及如何止息这个驱动力的修行方法(道)。 部派佛教时期,将焦点扩张到生死轮回、业报流转过程的探讨上,更接近形而上的论理推演。这与佛陀以“众生身心的观察,重于经验而少哲学性探求的教说”,有些差异了。 (二)部派思想“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一切法的特性: 1、早期佛教的“一切法”,指“五蕴、六处、六界、十二处、十八界”身心活动的范围。 2、部派佛教的“一切法”,法体是没生灭的“三世实有”说;“现在(实)有”说,不承认三世实有。 注意:“假必依实”问题。本来探讨诸法自性的有无,其目的是要建立因果相续的解说。“假必依实”的观念,终究与乔达摩·佛陀的“缘起法”不能相容。 部派佛教思想大义,关于有情的生死轮回。其中,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有情众生是如何轮回生死的?”就是一切有情众生“生死轮回”、“业报相续”的机制。下面阅读相关资料: 三世有与现在有 乔达摩·佛陀说“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是生而又灭的。在生灭现象中,有“未来、现在、过去”的三世,有依因缘而生果的关系。但经深入的论究,论究到一一法的最小单元,生灭于最短的时间──“剎那kṣaṇa”,就分为二大系:“三世有与现在有”。 “三世有”是上座部中“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本末五部)”及从“说一切有”分出的“说转部Saṃkrāntika”所主张。 “三世有”的意义是什么? “一一法的实体”是没有增减的,这是“法界不增不减”的古义。例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六(大正二七‧三九五下──三九六上)说: “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安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 一一有为法的体性,是实有的:未来有,现在有,过去有,不能说“从无而有,有已还无”的。依诸法的作用,才可以“说有、说无”。这是说,一切法不增不减,本来如此: 没有生起以前,已经这样的有了,名“未来有”。 依因缘而现起,法体还是这样,名“现在有”。 作用过去了,法体还是这样的存在,名“过去有”。 生灭、有无,约法的作用说,自体是恒住自性,如如不异的。生jāti与灭──无常anityatā,是“不相应行法”。依缘而“生”与法俱起,剎那不住,法与“灭”俱去;法与生、灭俱而起(生灭相)用,所以,说法生、法灭。其实,“法体”是没有生灭的,也就没因果可说,这是针对“法体”而言。例如:《大毗婆沙论》说:“我说诸因以作用为果,非以实体为果;又说诸法以作用为因,非以实体为因。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这是著名的“法性恒住”,“三世实有”说。 依说一切有部,“常与恒”是不同的。法体如如不异而流转于三世的,是恒有;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是常。这一思想,有法体不变而作用变异的意义,所以,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的说转部说:“有根边蕴,有一味蕴”。这应就是《大毗婆沙论》所说的:“有执蕴有二种:一、根本蕴,二、作用蕴;前蕴是常,后蕴非常”。一味蕴即根本蕴,是常恒而没有变异的,根边蕴即作用蕴,从根本而起的作用,是非常的。这就是说一切有部的法体与作用,差别只是法体的是常、是恒而已;但在一般解说,常与恒是没有不同的。化地部末计,也说“实有过去、未来”。案达罗四部说:“一切法自性决定”;“一切法有,三世各住自位”,也近于三世有说。与三世有说对立的,是现在有说,如大众部等说:“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化地部说:“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一切有为法,生灭无常,因果相续,都是现在有。 过去了的,影响现在,所以,说过去法“曾有”。还没有生起而未来可能生起,所以,说未来法“当有”。曾有而影响现在或未来的,未来而可以生起的功能,其实都是现在有;一切依现在而安立,过去与未来,假名而没有实法。这是说:人生、宇宙的实相,都在当前的剎那中。 《大毗婆沙论》有一值得注意的传说:“有说:过去、未来无实体性,现在虽有而是无为”。这是现在有说,应属于大众、分别说系。说现在有而是无为的,似乎非常特殊! 从大众部分化出的北道派说:色等(有为)法的自性svabhāva,是真如、无为。这正是“现在实有而是无为”;无为是有为的自性,如如不异,依自性而起用,有生有灭,才是有为。这与说转部的“根本蕴是常”,同一意义;不同的是“三世有与现在有”而已。 “三世有与现在有”论诤得尖锐的对立着,但论究到一一法的自性,现出了“是常、是恒”的共同倾向;对“大乘佛法”来说,也可说殊途同归! 总结 部派佛教思想大义,关于“生死轮回、业果相续”的讨论,立世俗“补特伽罗的‘假名我’”,或者是“胜义补特伽罗的‘实法我’”,或者是“不可说我”、“一心”、“有分识”等等,其实,都脱离不开外道“神我”的阴影。然而,具有“神我”阴影的部派大义,与乔达摩·佛陀说“无我”论,显然有差异。这些部派所持的生死轮回的业报说,也影响到后期大乘佛教各派。 ————————————— 分享本课程的初心:“以史为鉴”通过学习佛教思想史,找到佛陀纯正教法,令迷路者少走冤枉路。深深感恩诸佛菩萨加被,感恩玄奘大师、太虚大师、印顺导师、圣严法师等历代三藏法师为后学指路。摘印顺导师著作中的话,供养走在正法路上的师友:“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
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
http:/dhamma. neibucon/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
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
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index7htm
2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被虏僧说法,令饿马垂泪】:马鸣菩萨与《佛所行赞》——《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二
【慎重申明】别辜负妈妈的爱!——见妈妈爱我,没妈的恶意恶毒者“嫉妒恨”投诉原创,实可哀悯!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忆佛念佛:
清净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