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提婆达多“破僧和合”事件——《印度佛教思想史》
请按绿色播放键收听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
编者按: 《印度佛教思想史》是河南佛教学院研修班的课程,为方便学生学习,特别把部分资料发布到平台上。今天,学习“第四章佛教僧团的分化——提婆达多破僧和合事件”,请听课堂录音。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行愿 合十 |
《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 22、佛教戒律的精神 21、《阿含经》的思想5·4 20、先知法住,后知涅槃5·3 19、【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经的结集·小乘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区别 第五·2 18、【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经的结集·小乘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区别 第五·2 17、【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史的分期法”第五·1 16、【硕士课程】佛陀教法的核心教义——《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6 15、【硕士课程】正见为先导的中道行——《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5 14、【问答】佛为何不超度众生到天上或净土?第四课4 13、【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陀的中道正法,人间佛教之特色 第四课3 12、【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第四课2 11、【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第四课1 10、【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9、【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第三课3 8、【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7、【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一生第三课1 6、【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5、【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 第二课2 4、【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3、【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1、【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课1 第一章 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第三章 早期佛教史 第四章 佛教僧团的分化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佛教僧团分化的原因 佛教僧团的分化,对以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探索佛教僧团分化的原因,将有利于对佛教思想发展的了解与抉择。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一、提婆达多的破僧 谁是提婆达多的子孙呢? 1、提婆达多出家 提婆达多是阿难的兄长,佛陀的堂弟。佛陀41岁回到祖国迦毗罗卫城游化,有许多释迦族的青年受感召而加入释迦佛僧团。其中,提婆达多、阿难尊者、优波离尊者、阿那律陀尊者等一同出家进入释沙门僧团(《五分律》,《大正大藏经》二二‧一七上)。 2、提婆达多成就神通 出家后,提婆达多精进禅修,严守戒律,广学多闻,历十二年成就神通(《十诵律》,《大正大藏经》二三‧二五七上、《出曜经》,《大正大藏经》四‧六八八、六八九及《五分律》,《大正大藏经》二二‧一七下),深受敬重。之后,提婆达多东方王舍城为中心展开教化,获得阿阇世王的尊敬与供养。同时,提婆达多也获得佛教僧团中释迦族比丘、比丘尼的拥戴,逐渐在东方形成一股佛教新势力。 3、提婆达多向佛索僧团管理权 提婆达多以佛陀年迈为理由,要求佛陀将僧团的领导权交给他。佛陀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长阿含二经游行经》)。 佛陀呵斥他道︰“舍利弗、目连,有大智慧、神通,佛尚不以众僧付之,况汝啖唾痴人。”(《十诵律》,《大正大藏经》二三‧二五八中) 4、提婆达多苦行五法 提婆达多索僧团领导权不成,又要求佛陀将他倡导的苦行五法“乞食、穿粪扫衣、露坐、不食酥盐、不食鱼及肉”纳入僧团戒律中,但佛陀不接受提婆达多的苦行五法的主张。苦行,是当时印度人们最崇敬的风尚。曾经,佛陀又六年苦行的经验,但却不鼓励苦行。佛陀认为:乞食或受请食、或穿粪扫衣或穿金缕衣都无妨。重要的是修行者︰“不贪着利养”。或露坐或房舍住,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修行者︰“系念明相”。食酥盐、鱼及肉,是为了治病与支持身体而已,也无不可。尤其鱼及肉,只要是不专为自己而杀的三种不净肉,并不禁止(《十诵律》,《大正大藏经》二三‧二六四下、《善见律》,《大正大藏经》二四‧七六八下)。 5、提婆达多分裂破僧 提婆达多在僧众中进行游说,有五百比丘(《十诵律》,《大正大藏经》二三‧二六五上、《毘奈耶破僧事》,《大正大藏经》二四‧二0三中)追随提婆达多离开原来的佛陀僧团,成立以提婆达多为首的僧团。这就是佛陀住世时,历史上著名的提婆达多“破和合僧”事件。 提婆达多为佛教历史上,“出佛身血、破僧和合”的五逆重罪者。后来,提婆达多僧团的护持者,不供养佛陀。详细情况,请查阅《印度佛教史》资料。(抱歉,录音多来不及整理,需要学习者,请到佛学院来聆听!)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 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http:/dhamma. neibucon/ 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 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 index7htm
2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
【慎重申明】别辜负妈妈的爱!——见妈妈爱我,没妈的恶意恶毒者“嫉妒恨”投诉原创,实可哀悯!
【法音流布大洋洲】朝礼澳大利亚悉尼南天寺,聆听学诚法师“人类文明新生与佛教的世界责任”主题演讲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忆佛念佛:
清净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