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哭了的新传理论!超越99.999%对手

小螃蟹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转眼距离考研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考研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属于拔高冲刺阶段的超难新传理论该安排上了!


这些被称为优秀学子分水岭的高难度理论不仅会单独出考题,还可以应用在常见高频考点中成为“一招制胜”的提分亮点。勇敢新传人,不怕困难的看下去吧!


内容提要

媒介物质性

具身传播

媒介可供性



1.媒介物质性


NO.1 概念与简介


媒介物质性:泛指一切涉及“物”与“物质”的媒介构成、媒介要素、媒介过程和媒介实践。


与研究目光聚焦于文本、思想的主流传播学不同,媒介的物质性转移指向技术、空间、身体、基础设施等新问题,聚焦于这些物质性的媒介本身,及其影响过程、影响内容。


物质性在主流传播学中缺位:过往,传播学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认为传播是非物质性的,即认为传播是建立在人类认知思想、语言和象征等基础上的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活动。然而,媒介并非仅仅只是文本、机构、符号,物质性的基础设施、中介物也是媒介,这种物质性的媒介是形塑日常生活场景与文化实践形式的物质性动力。


媒介物质性重新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的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符号等矛盾不断凸显,传播的物质性问题由此受到重视。5G、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也将拓展普通人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方式,基于传感器获得的精准数据做出判断与行动或将成为常态。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使媒介物质性相关研究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


在新传考研当中,对媒介物质性的关注通常体现在媒介环境学派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以及传播的传递观当中。这些理论关注传播“中介物”本身的特性和意义,思考不同的物质性媒介对传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在答题中遇到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时可以在完成基础作答之后,把答案引申拔高到媒介物质性的层面,从而迅速拉开与普通考生的距离。


NO.2 媒介物质性五大议题


媒介物质性研究领域学者袁艳指出,物质性研究主要聚焦在技术与技术物、传播政治经济、空间与流动性、身体与情感以及媒介生态等五大议题上。


(1)技术与技术物

米切姆认为技术同时作为“客体、过程、知识以及意志”影响着人类社会。在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媒介的物质终端如电脑、智能手机和通信基础设施;数字时代媒介中的程序、算法、程序、页面,都是媒介物质性关注的对象。这些技术在无形中重塑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思考的方式,媒介物质性关注技术如何影响感知、知觉、经验、意识和主体的变迁。


(2)传播政治与经济

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入手,理解媒介的物质性及其在数字时代的政治经济。霍尔格·波茨奇(Holger Pötzsch)从这一方向的研究中提炼出三大问题:政府与企业对明显的分散式网络和媒体的所有权与控制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所提供的数字劳动与资本积累的问题;与数字经济有关的全球原材料的生产、分配、处置与开发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个问题,即关于平台资本主义与互联网平台治理的研究。


(3)空间与流动性

媒介物质性对于空间的关注被细化为“媒介地理学”领域,它关注网络、场所、社会关系之间更为加深的彼此联结与彼此依赖。在空间的视角下,传播被视作一种联结、聚合与组织的实践。


(4)身体与情感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技术与人身体的互嵌成为可能,由此产生出了新型的人-机混合的智能传播者,即所谓的“赛博人”和网络化身体,媒介物质性关注这种身体与媒介共存共生的状态,关注媒介与人的器官、感官交互的形式,机械与人进行信息交换的方式。


(5)媒介生态

源自英尼斯与麦克卢汉等媒介环境学派学者,认为媒介技术塑造环境,当前智能传播重构媒介生态,媒介以新的方式介入并且重构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新生媒介定义出新的使用环境,媒介物质性关注媒介与物质环境之间的连续统一关系,强调媒介与自然,人与非人之间的关联和纠缠。


NO.3 媒介物质性研究意义


(1)改变媒介研究中“重文本、轻经验”的局面,重新发现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延续媒介环境学派思路,将技术本身视为重要因素。媒介环境学派将媒介本身,而非媒介内容作为考察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形成了其理论脉络。重媒介物质性的思考有助于拓展传统的效果思维,从更纵深的历史社会进程考察媒介对社会系统的影响。


(2)弥合媒介研究中物质与符号、主观与客观等为代表的文化世界与物质世界间的断裂,发现媒介的不同面向。

比如转向实体空间,专注城市传播研究。城市传播置身于城市公共空间之内,物质性的思考有助于打开“传播”的视野,将人、物质、符号的流动囊括在新的研究框架中,审视网络、场所、社会关系之间更深刻的联结与依赖,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模式,以此对话戈夫曼、梅洛维茨的场景主义理论。


(3)重思身体之用,开拓具身传播路径。

移动数字媒介的广泛流行,重新打开了身体与技术的思考,赛博人的隐喻强化了技术与身体主体的互动关系,人成为使用特定技术看待世界的动物。具身传播取代传统的离身传播取向,将拓展更多关于身体实践的新命题。从身份角色走向身体观照,发现身体、探究身体的意义


(4)聚焦平台基础设施,深化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

平台社会环境下,如BAT之类的科技巨头正在使他们的数字产品成为居民无法离开的基础设施,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了调试这种设施规则的零件,在它们日益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更要警惕其对使用者的利用,以及利益的攫取、分配问题。


(5)开启新的可能。

现有研究中,人们关注得较多的仍是传统意义上被称为媒介的物及其物质属性对传播与人的认知的影响。而在人与物的远程物理性实时互动中,不仅媒介的物质性(即5G对信息传播速度带来的质的飞跃)起了作用,而且传播的主体之一也是物,更重要的是,其传播的是物理动作,或者说是物质运动。这为我们理解传播的物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甚至可能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



NO.4 真题盘点


💡简述媒介的物质性(简答题,北京大学深圳学院,440,2021)

💡传播的物质性(名词解释,南大传播学,2020)


NO.5 相关文献推荐


📕袁艳《电视的物质性与流动的政治-来自两个城中村的媒介地理学观察》

📕戴宇辰.媒介化研究的“中间道路”:物质性路径与传播型构[J].南京社会科学,2021(07):104-112+121.



2.具身传播


NO.1 研究发展


身体研究的缺席:“身体不会说话。”在传播研究史上,身体一直是一个沉默的存在。作为媒介,身体既是主体物质性的寓所,也是感知世界的途径。然而西方思想长期以来将感知视为主观的和不可靠的,与理性相比,处于从属地位。


身体在传播学研究中缺席原因:学者刘海龙认为身体传播的缺席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其一是传统认识论将传播视为“精神交流和互动”的无形现象,其二在于“身体在场”和面对面传播被当成是传播的理想类型。


具身传播重新受到重视:随着V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学者们也开始重新关注身体在传播中的重要性。未来已来,“身体”将成为把人与外界联结起来的重要媒介。传统传播学中“身体缺席”的局面被打破,身体重新成为传播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NO.2 概念解析


(1)具身传播

“具身”可以理解为:在投入到某活动时,人的 身、心、物以及环境无分别地、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以致力于该活动的操持。具身传播即身体参与传播过程中,达到与传播环境的“物我合一”的一种状态,而非简单的技术或者情感加诸于身体。


(2)身体传播

身体传播则主要指人类交流系统中,生理学意义上的身体与人类传播的互动关系及意义,强调将传播理解为一种社会性的身体实践,重点关注身体在传播中的能动性、生产性。


(3)两个概念的辨析

这两个概念本身相差不大。具身传播强调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紧密融入,而身体传播关注与人的身体相关的一切传播现象和内容。


NO.3 网络时代具身传播表征


(1)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人与技术的互嵌,技术对身体形塑与改变;

  • 身体的在场与缺席,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 网络时代以人为核心的的位置信息、媒介嵌入。


(2)具身传播技术表征

VR、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面部识别、语音识别、定位系统、智能手环、机器人等技术则是具身传播在技术上的表征。


(3)具身传播表征实例

手机也是一种“具身性”的媒介,它是我们的“假肢”,是人体的延伸(人是技术的延伸)。我们的社会关系、互动交往等都凝聚在手机这一媒介中。不夸张的说,今天的大众甚至可以划分为“使用智能手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今天,手机成为我们的“身体器官”,手机在场就是联系在场,我们也成了“手机人”。更具体而言,人的身体经过手机,成为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移动交互界面”,个人也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手机的“具身性”媒介特点,使人能够无处不在、地理定位、实时反馈,因此手机不仅仅是中介,而是人体的一部分,不断重构着我们的日常。


NO.3 具身传播研究意义


(1)提供物质性理解新视角

刘海龙认为,身体扮演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人对意义的诠释、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都要通过人的身体。身体是一种很特殊的物质,它为我们理解物质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身体的在场具有排他性。身体的在场,至少表明我愿意将这段时间排他性的让渡出来给特定的人或事。


(2)后人类生存方式思考

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具身互动实则身体、媒介及环境的互动融合,其中媒介的具身性展演若隐若现,而身体图式发生技术内卷化,因此传播主体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或体验者,这也形成了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即后人类生存,这为未来可能的社会图景留下了无尽想象与思考。


NO.4 反思与风险


身体传播随着智能技术越来越深刻的融入当代人生活,身体成为传播中的核心环节,这虽然昭示着传播中人的主体性回归,但是也会带来更严重的与人体直接相关的生活、健康等重要数据的泄露风险,人在技术的网络中成为更加没有隐私的“透明人”,这个问题也值得反思与警惕。


NO.5 真题盘点

💡材料:《奇云》(节选)“数字媒体引发了传播与文明的基本问题,并没有将人们 引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数字媒介成为权力和组织的工具;它复活了古老又多义的身体传播,也开启了一些传统烦恼。它为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中指引方向。”结合一两 个例子谈谈对《奇云》中这段话的理解。(30 分)(论述题,中国人民大学,824, 2021)

💡基于具身传播理论分析智能时代广告的特征。(简答,华南师范大学 334,2021)


NO.6 相关文献推荐

📕刘海龙.什么是传播视角下的身体问题[J].新闻与写作,2020(11):1.

📕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40(02):37-46.

📕刘明洋王鸿坤:《从“身体媒介”到“类身体媒介”的媒介伦理变迁》,新闻记者



3.媒介可供性


NO.1 可供性


美国生态心理学者吉布森提出可供性理论,用于关注动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初的可供性理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导致行为,也可以限制行为;其次,环境不一定被动物感知利用。


最初的可供性认为,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对于小鸟和熊猫而言,一根竹子就是一根竹子。不过,动物观察周围环境表面、布局、颜色和结构,再根据自己的需要,感知它可以提供给自己的功能,也就是“可供性”。同样拿一根竹子来举例,对于小鸟而言,这根竹子可以成为它短暂休息的落脚之地;不过,对于熊猫而言,这根柱子就是它今天的午餐。


基于生态心理学的可供性理论,传播学者将其借鉴应用到传播学研究中,应用于探讨信息技术对具有特定感知和技能的行动者而言所具备的行动之可能,学者潘忠党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可供性”的概念。


NO.2 媒介可供性


潘忠党在探讨“何为新媒体”时提出了媒介可供性,并将其具体化为三个维度的可供力: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其中

  • 生产可供性包括: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关联;

  • 社交可供性包括: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可连接;

  • 移动可供性包括: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可兼容。



潘忠党认为新媒体何以为新的研究,大致包括三个取向:媒介理论、人与技术的界面取向、行动场景的界面,而媒介可供性可达成理论统合。


(1)媒介理论

媒介理论关注媒介的技术特征, 以及人们会如何以相应的方式应对这些不同特征的媒体。认为媒介平台或应用的技术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人与技术之间的界面取向

这一取向主要考察媒介作为手段和资源如何被人们使用,来实现其个人、集体或社会的目标。考察如何对人与技术之间的界面实施编码, 使其具有行动的脚本,即将行动的脚本转换成为界面的一部分。比如计算机键盘如何在考察人的生理结构、使用习惯、文化习惯之后形成人与计算机交互的界面。


(3)行动场所的界面取向

在这里, 界面进一步地延伸到技术以及由技术所支撑的人的行动场所当中, 这种行动场所既包括物理或地理上的空间, 也包含社会体制或结构的空间。以行动场所来区分新旧媒介,但是电视等“旧媒介”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整合到更广阔的媒体平台上。考察的问题围绕着“旧媒体”如何融入以数码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新信息技术, 从而形成人与技术之间以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为中介的互动过程来展开。


NO.3 真题盘点

💡媒介可供性(名词解释,西北大学 814,2021)

💡媒介可供性理论对理解媒介技术的启示。(简答题,南京大学 681,2021) 


NO.4 相关文献推荐

📕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  “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01):2-19.



📚参考文献:

[1]一研为定CUC——媒介的物质性

[2]羊村传播——身体传播|学界观点

[3]刘海龙.什么是传播视角下的身体问题[J].新闻与写作,2020(11):1.

[4]殷乐,高慧敏.具身互动:智能传播时代人机关系的一种经验性诠释[J].新闻与写作,2020(11):28-36.

[5]芮必峰 孙爽. 从离身到具身——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J]. 国际新闻界, 2020, 42(5): 7-17.

[6]刘海龙,束开荣.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2):80-89.

[7]新传读研社——如何理解人与技术?“想象可供性”了解一下

[8]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  “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01):2-19.


独一无二的《20天20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购买后记得找小助手登记哦~)👇👇👇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奶狗E哥

耿直卷卷

中二早早

懂你知知

认真考考

暖心S妹

吃货胖胖

温柔可可


22级备考初期干货💪

考前人手一本!独家《20天20题》今晚开抢!

这些新传考研最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直接上手背!

答题干瘪大白话?简洁易上手的名言金句语料库来啦!

都冲刺了,你还在犯这些答题错误?「答题方法课」即将开课!

独家!独一无二!高质量提分!《实务小册子》!送!

救命,考N次的新传理论别只背书!这才是标准答案!

提高30分!常用易错高Bigger名词又来啦!答案高大上就靠它!

免费练真题!周周福利抽奖!真题训练营UP群来了!

怎么才能让你的答案看起来高大上?点进这篇高级词语大盘点!

实务逆袭!最后12周超高效实务复习的秘密

《长津湖》凭什么逆跌23亿票房

奥特曼惨遭下架,这道30分的真题你确定会了?

九月热点丨热点+理论+分析,热点就该这么学!

考研只剩12周了,我还能做什么?

考研冲刺你正在做哪些无用功?现在看还来得及!

微博16亿热度的《鱿鱼游戏》,是今年最好的跨文化传播案例之一

策划类实务题一网打尽,高分模板给你准备好了!

简章变化?重新择校?冲刺安排?一篇搞定!

记不牢?答不出?21个专题简背答题模板直接送!

参考书不说的7个高频经典理论!搞定了会加分

每个学校都考过!每年都考!你不会还没整明白舆论把?

考纲大变天?今晚微博直播首秀!全解答!

你到底要不要换学校?看完这篇再做决定

考点又变了! 网络治理新规答题模板已备好!

新传考研大变天?110所院校最新招考信息请收好!

缩招?换书?停止招生?!最新院校招考信息都在这儿!(上)

真相了,消息写作的万能大法原来是...

你,根本不懂答题

论述题把你难哭了?最全答题方法打包送!

别再浪费时间!这样刷真题、看论文才真的提分有效!

清华新传教授关注的冷门考点,真考了就得这样蒙高分!

3个小时都答不完题?难怪有人考不了130分

三年单身只求上岸,考研人为了上岸能有多拼?

新闻史最佳背诵方法!173张知识卡片!个性化定制背诵计划表!!

万能新闻评论写作思维、高分句式!不会写的快来!

你努力了这么久,我不想让你栽在九月的这些坑里!

网传重点名解再来亿遍!每个点都需要你Get!

你的答题平平无奇?这份新传高级理论清单拿去背!

整治饭圈、优化算法,修正互联网环境......八月热点里全是考点!

为何这两年学者都在说这个专题?今年还可能会考!

传播学教程名解重点有又双叒叕来啦!不看血亏!

政策牵头、大佬背书,这个知识点还要再考亿遍,不学血亏!

CNNIC报告又双叒叕更新!你要的答题数据都在这里!

研究方法难搞哟!这有满分模板可套用,你要不要?

预报名要来了!这件事真的关乎你能不能考上研究生!

彭兰老师又双叒叕来划重点了!最新论文中的这些考点要注意!

你想要的答题框架,都在这一篇文章里了!

常考常新!一文搞定媒介融合专题!

一答题就无话可说?你可能缺少这份论述金句语料库

从陈力丹、彭兰论文中梳理专题,才是做专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上万字!新传必考大佬整理,看这一份就够了!

新传高分答案长啥样?这些阅卷老师已给标准!

一写评论就头秃?那是你不懂它的结构与语言!

新传考研又要变天?除了50余个新增硕士点还有这些重大变动!

彭兰提的算法素养都没看过,敢说自己懂媒介素养?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背不下来中外新闻史吧?

考新闻史的注意啦!今天的文章,就是你考研真题的风向标!

热搜预定!99.99%可能性今年会考这个超难专题!

最受偏爱的十大传播学考点,排第一的竟被考察45次!

真题中的黑马!都以为不会考,近两年却考了40多次!

都说5W模式不能用,可能是你没学过彭兰、喻国明的用法!

必考!李良荣为它改书!!喻国明为它发C刊!!



更多课程与干货🔍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2年全国考研群 11576739062023年全国考研群 979087703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b_k(请加点点微信)
点击原文,了更多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