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hristian Kerez事务所实习是怎样的体验?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在实习于克里斯蒂安·克雷兹(Christian Kerez)事务所的潘晖眼里,“这里无论设计方法还是工作室运营方式这里都更接近日本建筑事务所”,而不像是一个位于瑞士的事务所。学习于Mendrisio的Valerio Olgiati门下,实习于Christian Kerez事务所,作者免不了对这两位瑞士新生代的新锐建筑师做了一番对比:“O喜欢简单的大比例抽象线图配上大尺度的渲染图片,K则习惯使用大比例的模型和模型照片展示方案;O在黑暗空旷的工作室里沉默思考,K在忙碌的办公室里情绪激昂。”他认为Christian Kerez的成功来自于他对于建筑的热爱,在克雷兹眼里,“建筑更偏向于一种探索、一种实验”。
即将于明日招募的有方2015全新线路“具体精神:瑞士现当代建筑”(2015年8月6日-8月16日)也将到访克雷兹事务所。克雷兹对于建筑的热情与专注,相信对于每一位建筑师以及有志成为建筑师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
本文由又木文化授权转载。
Christian Kerez以瑞士新一代建筑师为人所知,但如果你来到Christian Kerez的事务你会发现这里和其他整洁干净的瑞士事务所大相径庭,这里没有精致的装修,地面是毛水泥地面,家具也十分普通甚至有些简陋,桌面上地面上都是各种刀具的刮痕。
你同时会看到成堆成堆的模型和模型材料,以及一帮神情紧张不苟言笑的年轻人。实际上无论设计方法还是工作室运营方式这里都更接近日本建筑事务所。这里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从早上8:30到晚上10点以后结束,在竞赛期间熬夜通宵更是稀松平常。而且为了节省事务所的开销,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实习生,人员保持在6-8人左右,出于同样的原因事务所的人员流动性也极大。每一个项目K(下文中都将把Christian Kerez简写为“K”)都会亲力亲为,从开始的概念到最后方案汇报都要亲自严格把关从而保证品质。很多年轻员工都缺乏对K的了解和所需要的成熟技能,所以老板在办公室发火骂脏话甚至摔东西也是十分稀松平常的事情。大部分时间工作室内都充满了紧张的气氛。而晚上9点左右老板回家以后我们就开始各种吐槽,气氛变得轻松不少。
因为笔者去年在Mendrisio跟Valerio Olgiati学习建筑,然后实习于Christian Kerez的事务所,所以借此比较一下这对建筑师基友。Christian Kerez和Valerio Olgiati在瑞士算是新一代建筑师代表的同时也被视为异类,在瑞士很大部分建筑师都使用和欧洲历史文脉有直接联系的reference作为设计的重要工具,例如ETH的Caruso教席和Mendrisio的Miller教席,而K则和好基友Valerio Olgiati明确地把Invention和Universal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且他们都喜爱日本建筑师(尤其是筱原一男),并且都把结构定义为建筑的源头。在去年Mendrisio建筑学院Valerio Olgiati教席的期末评图介绍嘉宾的时候O(下文中都将把Valerio Olgiati简写为“O”)把K称为在瑞士唯一几个能够和他讨论建筑的建筑师之一。
2012年K在去郑州汇报高层项目的时候O也跟着一起去了中国,回瑞士以后在facebook上调侃K的方案:
“Just back from a trip to China, Valerio Olgiati explained us today Christian Kerez's original proposal for a skyscraper in Beijing (top) and what he now personally believes to be a better alternative (bottom).”(O记错城市了估计)
可见的确是好基友。不过虽然K与O有着相当的共同兴趣和目标,但是他们两的工作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O的工作方式十分理性。首先O有一套上层逻辑以保证他在don’t believe in anything的条件下产生the only correct的答案。其中比如一个好建筑必须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必须是相互依存的不可缺少的;好建筑是要能够引发思考等等。但你如果将O简单地归类为理性建筑师就错了,O的目的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出只能用直觉接近的建筑。简单而言就是通过理性的过程产生看似具有非理性的诗意的建筑。在O的事务所你几乎看不到几个模型,项目一开始,建筑师很长时间内都以思考和口头的讨论作为寻找合适概念的方式,在寻找到一个符合上层逻辑的合适概念之后就会直接上电脑绘制技术图纸。O用一句话来解释他的设计方法:作家在写一篇小说之前就已经将这个整个故事构思完毕。(这与下文中K的工作方式截然相反)。当然从这里到最后结果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一开始确定的概念却始终是一个定量,并且项目的每一条线条都要为这个定量服务。而且O很擅长将他在世界各地所搜寻到的fantasy的记忆片段抽象化后重新整合翻译,从而抹去具象的reference的存在。我将O的Invention的方式定义为建构在一套严密的上层逻辑体系下的记忆与体验的整合。
而K的工作方式和其所提出的uncertain certain密不可分。在方案的一开始,K一般会尝试没有任何预判的方式介入,然后制作各种可能性的研究模型,然后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潜力较大较有意思的可能性继续发展。所以在方案的前期任何的结果的可能都是存在的,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结果才会变得开始明朗起来。当然这种探索式的设计方法不只是在方案的一开始,在任何阶段都是存在的,K从来不会提前确定一种可能性,而是在不断的选择判断的过程中推进方案。虽然在K事务所工作往往肩负极大的责任,但是方案推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K都要亲自过目把关,员工必须随时向K报告事务的进展并且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一旦有所失控K就会及时介入。当然客观上在这种设计方式中,K在之前项目中所积累的直觉与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将他的Invention的方式定义为一种建构在针对某个特定方向的不断的实验上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这也直接导致O喜欢简单的大比例抽象线图配上大尺度的渲染图片,K则习惯使用大比例的模型和模型照片展示方案;O在黑暗空旷的工作室里沉默思考,K在忙碌的办公室里情绪激昂。
既然K那么喜欢用模型来不断探索推进。我们就来看看K是怎么使用模型的。
最后笔者再说几句,在K的事务所潜伏一段时间以后完全被K对于建筑的执着,惊人的激情和超强的推进能力所折服,我有时候甚至疑惑不抽烟的他是如何能在工作室时刻保持满血的兴奋状态的。员工的压力所以也就格外的大。在他的眼里,建筑更偏向于一种探索、一种实验。 他对建筑绝对是真爱!这也是他能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吧。
潘晖
2015年5月3日于苏黎世
(作者潘晖,东南大学本科毕业,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硕士)
本文转自豆瓣网:https://www.douban.com/note/500944898/
文章作者潘晖享有文章和图片最终解释权。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你想知道的UNStudio, KCAP, GroupA的工作体验
似曾相识的Schmidt Hammer & Lassen?SHL Architects工作经历实录
英国的事务所不是只有Foster,Zaha和Heatherwick
瑞士的事务所不是只有Herzorg & De Meuron,Christian Kerez和Mario Botta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