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迎接注册制的“分层精选时代”—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六)

戴康、倪赓 戴康的策略世界 2022-05-13

报告摘要

● 事件:4 月 27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证监会及深交所发布意见 稿方案及细则,至此,创业板注册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存量注册制改 革序幕拉开,预计推进速度快于科创板,年内实施。

创业板注册制(意见稿)机制要点:①上市标准:第一,允许负盈利但50亿市值门槛略高于科创板;第二,提高盈利企业的门槛(最近2年累计净利润1000万要求提高到了5000万元);第三,支持红筹和表决权差异企业,但要求正盈利(独角兽门槛高于科创板);第四,产业定位高成长、高科技企业,无行业限制,包容性大于科创板。②交易机制:基本复刻科创板,20%涨跌幅、首日融券等放大个股风险,概念炒作难度加大,去散户化进程加快。③新进个人投资者设10万门槛(低于科创板,但匹配创业板体量)。④新老划断:实施前暂停创业板IPO。⑤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注册制,股权激励放宽。⑥退市增设市值类指标“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退市触发年限2年。⑦发行审核最长时间3个月。

 历史经验:注册制预期时A股影响启示。①大势:分流程度弱化,呈结构性特征(科创板经验);②结合供给预期和估值,龙头或占优(15年底经验);③风格:关注优质定增并购机会,次新股或遭冲击。

港台经验:注册制落地后A股影响启示。①大势:长期提升风偏;②行业:新股供给较多行业面临一定抽血承压;③次新股分化加剧;⑤长期基调:大分化格局奠定。

远期影响:资本市场生态变革。①资本市场结构优化,未来红筹独角兽、分拆等优质资产进入;②投资者结构优化:去散户化趋势加速,被动投资将成主流;③投资思路转变,分层精选时代来临,壳价值大缩水,创50稀缺性溢价下降;④估值体系重塑,题材溢价削弱,内在价值及流动性溢价的支撑权重将提升;⑤“宽进多退”驱动A股市场化提质;⑥券商业务扩容与“头部化”加剧;⑦创投盈利前移,洗牌加速。

投资策略总结:第一,短期无需担忧分流,一是分散节奏上市,预计不存在科创板首批情形;二是暂停创业板IPO下全年资金供给压力可控;第二,注册制本质是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金融服务实体,长期提升风险偏好,利好优质科技成长龙头;第三,大分层精选时代来临,未来壳资源加速贬值,优质稀缺公司估值提升,关注定增、并购重组放开可能带来内生增长的创业板企业;第四,长期利好券商、创投,提升行业集中度;第五,对科创板存在一定分流影响,估值回归及分化速度将加快。

核心假设风险:注册制推进不及预期,监管超预期,疫情恶化超预期。




引言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标志着存量A股注册制序幕正式拉开。


晚间,证监会发布《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等4份文件以及过渡期安排,意见稿反馈时限1个月;深交所发布《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征求意见稿)》、《创业板股票交易特别规定(征求意见稿)》、《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办法(2020年修订)》、《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修订征求意见稿)》等8份文件;深交所、中证金融、中国结算联合发布《创业板转融通证券出借和转融券业务特别规定(征求意见稿)》。至此,创业板注册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发行配售等细则有待细化,科创板经验铺垫下推进速度有望超预期,预计年内实施。


注册制本质是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金融服务实体,长期提升风险偏好,利好优质科技成长龙头,将是“金融供给侧慢牛”的重要体现。


本篇亮点:第一,从历史和港台经验比较视角预判注册制预期和落地阶段可能对A股市场的影响;第二,着眼长期,从资本市场生态变革视角探索全新的投资启示。

报告正文

1创业板注册制“进行时”


科创板开启注册制改革“试验田”,创业板成为过渡式改革的下一环。19年12月28日,《证券法》四审通过,明确按照全面推行注册制的修改思路,不再规定核准制。注册制授权二次延长期限20年2月底到期,新《证券法》3月1日起施行,4月27日创业板注册制顶层设计出炉,推进进程加快,预计年底正式落地。


与美国、中国香港“倒逼式”改革不同,我国注册制改革与中国台湾“渐进式”相近,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发式”改革,有望沿“科创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演进。



创业板注册制已有信号:政策铺垫。

  • 再融资与并购重组政策松绑,加速存量“优胜劣汰”。一是通过重组上市消化部分IPO压力;二是壳资源分化,得以注入优质资产的壳资源有望迎来转机,劣质公司加速淘汰。

  • 科创板、新三板推行经验积累:①科创板运行经验:一是筹备速度类比,科创板19年2月底成立审核中心到7月开市;二是科创板审核经验高效保质。②新三板精选层预留空间:一是直接转板制度为注册制提供后备军;二是精选层准入标准、审核流程等均借鉴注册制内核。


创业板注册制核心驱动力:提升直融、防风险之迫切性

  • 国内视角:提升直融迫切性。①应对“防风险”需求:创业板注册制将成为继科创板后撬动全社会“宽信用”的下一环,拓宽股权融资渠道,助力更广范围民企融资纾困。②应对科创孵化需求:银行主导间融体系与小微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耦合度。③疫情催化生物医疗、5G等新技术、新业态公司融资需求。

  • 国际视角: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加上近期瑞幸咖啡事件影响,海外上市不确定性加剧。创业板制度国际化靠拢,避免优质创企“绕道”海外上市。


2

注册制机制横向比较

4.27创业板注册制(意见稿)机制要点:

  • 上市标准:第一,允许负盈利但50亿市值门槛略高于科创板;第二,提高盈利企业的门槛(最近2年累计净利润1000万提到5000万);第三,支持红筹和表决权差异企业,但要求正盈利(独角兽门槛高于科创板);第四,产业定位高成长、高科技企业,无行业限制,包容性大于科创板。

  • 交易机制:基本复刻科创板,20%涨跌幅、首日融券等放大个股风险,概念炒作难度加大,去散户化进程加快。

  • 投资者门槛:新进个人投资者设10万门槛(低于科创板,但匹配创业板体量)。

  • 新老划断:实施前暂停创业板IPO。

  • 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注册制。

  • 股权激励放宽:份额上限10%提到20%、激励对象放宽大股东等。

  • 退市制度:退市增设市值类指标“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退市触发年限2年。集体诉讼制等机制未健全下大面积退市可能性极低。

  • 发行审核最长时间3个月。


从创业板顶层设计与科创板同与不同?

  • 相似之处:①注册制审核机制:借鉴中国香港“双重存档”,发行与上市审核二合一,均由交易所进行,基本流程为“申请—受理—审核(3个月内)—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回复问询(3个月内)—证监会注册—发行上市”;②交易机制:T+1不变、前五日涨跌幅不受限后涨跌幅限制20%、价格笼子和熔断机制、首日融券(转融通机制做了优化)。③股权激励等配套制度类似。

  • 不同之处:①创业板行业没有科创板“硬科技”范围,包容性更高,但盈利性要求略高(如创业板红筹要求正盈利);②创业板个人投资者门槛低于科创板(但去散户化趋势下影响不大);③创业板退市指标新增市值类;④跟投市场预期不强制,但尚无官方文件。此外,发行配售等细化制度均尚未明确。


3

历史经验:注册制预期时A股影响启示

3.1 分流程度弱化,或呈结构性特征


创业板注册制推行前可能一定分流担忧,但预计程度不深。判断逻辑:①科创板经验:科创板推出前存量板块分流持续时间短;②科创板市值配售无冻结资金缓解分流,创业板有望参考;③科创板分流主要是由于首批25家集中上市导致,创业板存量市场不存在此问题;④“学习效应” 进一步弱化分流。


或将呈现对科创板的结构性分流创业板和科创板均具有科技创新成长性特征,市场参与者也具有一定相似性。


3.2 结合供给预期和估值,龙头可能占优


注册制预期下龙头占优。15年底经验来看,注册制改革将为市场带来更多科创新股供给,TMT、电子等科技概念受改革预期供给压力更大;而银行、食饮等成熟期龙头企业,未来供给冲击相对较小,表现占优。


3.3 关注定增并购内生机会,次新股或遭冲击


关注注册制预期下部分壳资源、成长小盘股的定增和并购重组机会,挖掘内生增长潜力。注册制下优胜劣汰,在正式落地前,再融资、并购重组先行,优质壳资源借力政策宽松加速潜力资产盘活,或将迎来更为密集的活跃机会。


新股&次新股受到一定的供给冲击。次新股稀缺性下降,15-16年改革预期期间次新股超额收益为-8.55%


4

港台经验:注册制落地后A股影响启示

4.1 打新初期破发率可控,次新股分化加剧


港台经验看:①中国香港新股首日平均涨幅16.94%,低于当时历史平均23.1%。中国台湾新股多为科技属性的电子行业,首日平均溢价更高(涨幅58.4%),显著高于历史平均9.37%。②破发概率上扬,中国香港新股首日破发率18.1%。但由于投资者结构以及询价、配售机制成熟度不同,港台新股表现参考意义较小。


借鉴科创板,打新仍有利可图,初期破发率可控。①科创板初期发行估值很大程度取决于主承销商投价报告区间,偏离度可控;②23倍时期,全A开板平均相对发行溢价率约300%,预计打破发行市盈率红线后估值提升的空间仍然较大,破发率可控。但创业板具体打新收益率预期仍取决于发行制度的确立。


港台经验看,未来注册制下新股分化将加剧:

  • 规模分化:首发规模较大的新股表现更占优。注册制下,较大规模新股相对稀缺,龙头溢价更高,中国香港前1/3市值与后1/3市值新股上市后1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5%和-36.8%,中国台湾分别为22.2%和17.3%。

  • 行业分化:具备行业壁垒的科创与新兴产业新股进入后更受资金关注,预期期间抽血效应兑现。中国台湾注册制后涨幅居前新股多为科技制造与新经济产业(半导体、电脑及周边、资讯服务业);传统制造型行业(纺织纤维、橡胶工业)收益大概率为负。

4.2 大分化格局奠定


长期来看,资金向优质龙头持续集中,小票进一步被边缘化。①中国台湾市值前10%个股稳定跑赢市场,06年来年均超额收益13.77%;②流动性进一步向龙头聚集,19年成交额排前/后10%企业成交额合计占比分别为86%和0.02%。

5远期影响:资本市场生态变革

5.1 变革之一:资本市场结构优化


注册制放宽上市门槛,将改善资本市场结构,凸显融资功能。①市值结构:成长性企业、中小市值公司占比将抬升,倒金字塔型资本市场结构加速“转正”;②行业分布:注册制将提升产业市值规模与经济转型方向的匹配程度。以美国为例,80年代以来,经济产值占比中“科技上、消费下”的趋势在美股市值中得到呼应。

5.2 变革之二:投资者结构“去散户化”


注册制充分信披基础上,价值判断移交给投资者,对投资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倒逼投资者结构变化:①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外资、社保、险资等长线资金持续入市;②去散户化趋势加速,被动投资将成主流ETF成为散户投资优选渠道。


5.3变革之三:投资思路转向“优质”与“稀缺”


分化导致投资思路转变:“四炒”氛围不再,稀缺与优质并重:新股稀缺性下降,“三高”问题缓解,长期看发行PE靠拢行业平均,打新理性化;次新股分化加剧;②壳资源大幅贬值,题材股、绩差股估值修正;③马太效应增强,迎价投时代的个股大分化,“同涨同跌”局面不再,选股基本面权重提升,低估值核心蓝筹凸显稀缺价值,国资蓝筹可能具备盈利本质回归和改革红利内外因催化;④注册制推出后短期内创业板IPO企业预计质地优良,创50稀缺性溢价下降;⑤科技长牛:代表经济结构转型方向,最大程度受益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发挥。


5.4 变革之四:估值体系重塑


注册制将引领估值体系重塑:定价主体重塑:发行“定价锚”的重要性提升,投价报告有效估值需求强化;②估值方法重塑:企业架构多元,传统单一PE估值不再适用。需提升红筹、VIE架构估值可比性;结合生命周期、行业、比价效应估值;③估值溢价驱动因子重塑:牌照溢价(壳资源)、融资优势溢价将缩水,题材溢价的波动也将削弱,内在价值及流动性溢价的支撑权重将提升。



5.5 变革之五:“宽进多退”驱动上市公司提质


从“严进少退”到“宽进多退”,资本市场支持优质企业底层逻辑不变。上市难度降低带来发行更活跃,短期质地较存量而言可能“良莠不齐”,但市场化监管+退市将有效对冲股票质量之担忧。


因此中长期看,股票供给逻辑主要由市场决定,上市成本收益被重新度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正循环提升,IPO发行密集期往往对应股市上行周期。


5.6 变革之六:券商“头部效应”加剧


注册制市场化发行改变通道型业态,关注券商盈利扩容与“头部化”加剧两线索:

  • 盈利扩容:保荐承销项目增多,“承销+直投”增厚收益;同时定增并购等传统业务向好,分拆、衍生品等创新业务延展。

  • 竞争格局以综合实力赋权,头部化聚集加速:“综合发行服务”全面考验资本实力、保荐专业度、研究定价能力、业务联动能力。


5.7 变革之七:创投盈利前移,洗牌加速


创投机遇与挑战并存,盈利生态将转变:①退出红利:直接受益于退出渠道拓宽;②投资周期缩短、轮次前移导致洗牌加剧:Pre-IPO套利空间减少,PE/VC回归价投赚取早期成长性盈利,考验未来价值预判能力;③长期重视其他退出途径:一二级价差缩减,重新审视“IPO至上”逻辑,产业并购等渠道有望兴起;④区域创投活力激发:粤港澳创企有望对接创业板。

六、风险提示


注册制推进不及预期,监管超预期,疫情恶化超预期,企业盈利不及预期。
近期广发策略重磅系列报告

1“全球风云”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全球高波动的历史密码——“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一)【广发策略】危机期外资流动的五条规律——“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二)【广发策略】混合型财政,A股能否刻舟求剑?——“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三)

2“场景革命”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拥抱全球第三次场景革命——“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一)

【广发策略】疫情下产业“场景”重构的思考——“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信息化建设: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三)

3“轻问轻答”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财报视角三问“库存周期” ——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一)

【广发策略】如何看本轮“商誉减值”?——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率先补库”行业十问?——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科技成长估值能否突破“均值”?——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四)

【广发策略】以史为鉴,美股七十年的四次急跌——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五)

【广发策略】美股:悬崖边还是台阶旁?——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六)

【广发策略】全球疫情如何影响中国产业链?——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七)

【广发策略】再议如何减记A股盈利预测——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八)

4近期重点大势研判和行业比较 

【广发策略】不卑不亢——A股市场点评(2020年3月19日)【广发策略】A股市场的三大预期差——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3月15日)【广发策略】底部已现——A股市场策略点评(2020年2月5日)【广发策略联合18大行业】疫情的“危”与“机”全行业解析(2020年2月2日)
【广发策略】03为镜,比复刻历史更多的思考——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2月2日)
【广发策略】贴现率下行加持“冬日暖煦”——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1月12日)
【广发策略】冬日暖煦——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19年12月8日)【广发策略】把握地产链“逆袭”好时光—暨10月经济数据策略点评(2019年11月14日)

5“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新能源车主题能否“贯穿全年”?——“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一)

【广发策略】新能源汽车的中线动量—“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二)

【广发策略&4大行业】进击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三)

【广发策略】新能源汽车主题历史复盘启示—“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四)

6定增研究范式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定增投资高收益的奥秘——定增研究范式(一)【广发策略】定增与业绩起舞之谜——定增研究范式(二)【广发策略】定增新旧项目全景比照——定增研究范式(三)【广发策略】定增一二级联动四大战术——定增研究范式(四)【广发策略】寻迹定增行业比较方略——定增研究范式(五)

7“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金融供给侧慢牛——19年二季度策略展望

【广发策略】否极泰来:A股历史性底部全对比——“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供给侧慢牛”2.0时代——“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科技牛的估值:从中观到微观—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四)

【广发策略】科创板映射— “金融供给侧慢牛 ”系列报告(五)

【广发策略】“稳”民企,“兴”制造——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六)

【广发策略】周期股迎来绝对和相对收益阶段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七)

【广发策略】A股进化:中国优势企业胜于易胜——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八)

【广发策略】新规后回购的同与不同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九)

【广发策略】A股Mini版Q1进行时—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

【广发策略】基建链助力A股Mini版Q1行情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一)

【广发策略】广谱利率下行期的A股布局之道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二)

【广发策略】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逻辑—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三)

【广发策略】5G引领科技投资进入蜜月期——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四)

【广发策略】消费“新”视界——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五)

8“A股进化论2.0”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A股进化论2.0开篇:分层时代,进化新生

【广发策略】“新金融寡头”时代来临——A股进化论2.0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周期进化,制造“优先”——A股进化论2.0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消费篇:从"长跑"到"常胜"-A股进化论2.0系列(四)

【广发策略】成长篇:效率时代,聚焦硬核—A股进化论2.0系列(五)

9A股“进化论”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PPT-A股“进化论”开篇之作——新生态,新均衡,新方法

【广发策略】新生态:温和去杠杆路径下的A股展望 ——A股“进化论”(二)

【广发策略】PPT-新生态:全球价值链缔造A股科创范式 ——A股“进化论”(三)

【广发策略】PPT-新生态:产业资本与一二级市场联动 ——A股“进化论”(四)

【广发策略】新均衡:A股全球化下的中外机构行为差异——A股“进化论”(五)

【广发策略】新均衡:全球视野重构A股估值新体系——A股“进化论”(六)

【广发策略】新方法:成长股估值体系重塑——A股“进化论”(七)

【广发策略】PPT-新方法:“以龙为首”的A股护城河演绎——A股“进化论”(八)

【广发策略】PPT-新方法:ROIC为“矛”,现金价值作“盾”——A股“进化论”(九)

【广发策略】新方法:大类资产角度看债股联动——A股“进化论”(十)

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0年4月28日


分析师:

倪   赓:SAC 执证号:S0260519070001

戴   康: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

           SFC CE No. BOA313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