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食征文】张亚红 | 钟情老玉米

时光捡漏 您生活的笔记本 时光捡漏 2021-07-30

您生活的笔记本

点击悦读更多精彩

关注


钟情老玉米

文 | 张亚红


 “卖玉米喽,卖玉米喽,凤翔老玉米!”

循着叫卖声,我看到了一个蹲在墙角的老人。一张塑料纸上,堆着一些裹着绿衣的玉米。

“5元4个,又甜又嫩的老玉米!”

老人抬起巴巴的眼神,急忙给我报价。

“好,给我拿两个。”

今天中午,有打牙祭的美味了,我和女儿正好一人一个。

近几年来,甜玉米、黏玉米、水果玉米一年四季大行其道,但却难觅地道老玉米的踪迹。只要碰上了,一定要买几个。

我是一个对吃食不太挑拣的人,但这几年的夏秋时节,却总会在卖菜的集市里细细搜寻本地老玉米的身影。悠闲逛街时,也常常难抵老玉米飘散的甜香。

是的,我在寻找老玉米。我喜欢在咂摸老玉米中,捡拾起生活的记忆。

小时候,解馋的水果除了夏天的西瓜、冬天的甘蔗之外,几乎再无牵念。每到暑假,我就在给玉米捉虫、拔草的劳作中期盼着大嚼玉米的快乐。

父母一般会在离家较近的小块自留地里种些应季蔬菜,玉米则是这小块田园边威武的守护者。勇士们站成一个小方阵,手牵手,肩并肩,飒爽英姿迎接朝阳、送走余晖,拔节生长的声音“蹭蹭”可闻。

很快,这一小块早玉米吐缨子了,我们一天天观察着颜色变化。等细长的玉米缨由淡黄转为浅棕时,每天早起做饭的母亲,就会到地里掰回几个玉米棒子,扯掉几层外皮,掀开里面的几层内膜,细细去掉一根根红缨子,饦(加热)馍馍的锅底整齐地码上几根,既省柴火又省水,还大大节约了做饭的时间。

等到我起床走向厨房时,总会在门外先嗅到随着烟水气钻到鼻子里的一股清甜。

“妈,煮玉米了!”

“哦,先洗手吃一个棒棒吧!”

我拿起一根玉米,靠在门框边一口气啃完,才会咂着嘴说:“这个棒棒不老不嫩,刚刚好。”

吃煮玉米,就要吃刚刚上满浆的那种。闻着,清甜滋味饱满;吃着,皮薄仁鲜,齿颊留香;吃完后,玉米棒身上干干净净。否则,太嫩的啃起来没味道,啃完之后,留一棒子身的空皮皮,严重影响吃的视觉效果。太老呢,又啃不动,费嚼,得一颗颗抠下来才能吃,吃的味觉效果大打折扣。只有这中等成熟度的玉米,才是让人大快朵颐的人间美味,我总会从仲夏吃到初秋。

吃了玉米棒棒,父亲就会挖掉玉米秆,扛回来栽到墙根晾晒,我们一伙猴孩子又在这一堆玉米秆里面东寻西摸了。这是要干什么?农村孩子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零食,看着这翠绿的玉米秆一节一节的,有点像冬天的甘蔗,我们就分头寻找几根粗细均匀的玉米秆,然后围在一起,扯掉玉米叶,折下一截尝尝,“嗯……”“甜不甜?” “甜!”赶紧一节节折断,分给其他小伙伴。大家咂得滋滋有声,找到甜玉米秆的那一个小人儿则洋洋得意。现在我的耳边,仿佛都能听见甜水流过喉咙、流进肚子的咕咚声。“不甜!”好,再找一根咂咂。儿童的欢乐就在这种幼稚可笑的行动中发酵,酿成了一杯杯生活的美酒,芬芳了人生的四季。

仲夏时节主要是吃煮玉米。等知了的叫声渐退,太阳的脸庞不再火红的秋天来临,玉米叶的颜色由浅绿变成了深绿、棕黄,这个时候,我们的玉米大餐又变了花样。

在挖玉米、掰玉米棒、拉玉米秆的繁重劳作间隙,细心的母亲会在做午饭的灶火灰中,埋几个包裹着厚厚外衣的玉米棒。饭做好了,煨在火中的玉米棒也飘散出醇厚的香味来。我们迫不及待地用捅火棍把它从灰中扒拉出来,“通”一声掉在地上了,外皮还着着火,用脚踩灭火苗,左右手调换着捧起灼手的玉米棒,一层层剥开它包裹得过于严实的外衣,就露出了金黄的玉米粒,仿佛开心笑的大金牙。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它大金牙吃掉我,而是我要彻底消灭掉它。

在柴火中煨烤过的玉米外焦里嫩,啃时柔筋筋的,嚼在嘴里甜丝丝的,完全不同于煮玉米的水嫩清甜,别有一番风味。饭后吃一个烤玉米,是对辛苦劳作一个秋天的农人的安慰,是对在风雨里锻炼的孩子的奖励。

不要以为走过了夏,忙过了秋,玉米就会彻底隐身了。不会的,我记忆中的重要食物之一——玉米,它可不能歇下来呀。

寒冷的冬天里,它化身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糁子,氤氲着父辈们沧桑的面庞。就一口油炝菜子苗,好一顿舒心暖胃的乡村早餐呀。

印象中的冬天早晨,太阳斜斜地照在山墙上,光秃秃的杨树枝上,麻雀弹奏着单调的乐曲,对门斜户的几位叔叔伯伯,总喜欢圪蹴在自家的大门外,隔着几米远的马路,喊叫着:“嘛(吃)稠糁子了。嘛一碗稠糁子,能顶三天饱。”嘻哈说笑中,大家都明白这种玉米粗粮其实是不顶饱的,只不过互相开涮取乐罢了。几位婶婶、嫂子,则坐在自制的简易小板凳上,边吃边问一句:“你家吃糁子就的啥菜呀?”绿绿的菜叶在碗里打个滚,裹上金黄的玉米糁子,在冬日的晨辉中闪着光,熨帖了庄稼人粗糙的肠胃,带给他们幸福的享受。

吃完一碗稠糁子,男人们剔着牙缝里的残粒,聚在一起商量着赶紧去哪找个活干,挣钱让老婆孩子过个宽展显摆的新年。女人们则一边铲着锅底的玉米糁呱呱,一边默默盘算,趁着冬闲,给家里的老人小孩再做几双新鞋。

我记忆中玉米登台的序曲在夏天,它退场的晚宴在来年的春天。

凤翔人每年开春时节,有个“二月二,吃豆豆”的习俗。农历二月二,正是阳历三四月间。听老一辈人讲,缺吃少穿的年代,一过完年的二三月,是青黄不接、最难捱的饥荒时节,有时遇上天灾人祸,好多人就得出门讨食。我小时候,也曾在二三月间,看见拉着一根棍子挨家挨户来“要饭的”外地人。也许,祖辈们“二月二,吃豆子”是应对饥荒的无奈之举,可流传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候,农村已实行生产责任制,粮食基本上能自给自足,所以吃豆子就成了对往日艰难生活的一种纪念仪式。

儿时的吃豆子,除过吃自家的炒黄豆之外,还包括吃炒过的玉米粒。黄豆一炒之后嘎嘣酥香,玉米则有些干硬。怎么办?能干的妈妈们又想出了新花样:倒点油,撒点盐,炒个咸鲜味的玉米粒尝尝。有人说:“一吃一手油,不好。”那就换个炒法:玉米快炒好时,撒一层薄薄的白糖,甜玉米又出锅了。要不,挑出一碗黄灿灿的大玉米粒,端到村口打玉米花的人那排队去。在“嘭”地一声震天动地的响声后,大人小孩跳着笑着,聚拢到一个盛玉米的铁罩子跟前,抓起一把把蓬松香软的玉米花就大嚼特嚼起来。红红的炉火,映红了乡亲们灿烂的笑脸;一声声巨响,仿佛迎接新生活的礼炮,响彻在村庄的上空。至此,“二月二,吃豆子”的习俗达到了高潮,老辈人曾经的饥馑年荒时节变成了新社会一群人的欢宴时刻。一朵朵玉米花,绽放在农人的掌心,预言着又一个好年景!

节令推进,我钟情的老玉米,在“谷雨前后,点瓜种豆。”的吟唱中,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一个轮回。

而今,我再次吃着家乡的老玉米,回忆它甜蜜的一生时,就像我自己又回到了时光隧道中,穿梭而过的回忆深深烙印在我生命的年轮中,一圈又一圈,串连起童年乡村的一桩桩往事,激发起心头清甜的滋味。


“巴倒烫杯”我与美食的故事

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

为了发扬和传承家乡美食文化,【时光捡漏】公众号携手巴倒烫串串火锅店,共同发起“巴倒烫杯”我与美食的故事征文活动,面向所有文学爱好者,题材不限,字数不限,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美食,信奉人生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的信念,用文字讲述自己曾与美食邂逅的故事。我们可以说大餐,亦可记述普通不过的一碗手擀面。我们看重的不是华丽诱人的词句堆砌,而是美食后面最能打动人的故事!


参与办法

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作品标题以【美食征文】前缀,可以添加图片。


征文期限

征稿日期:2018年7月26日——8月5日止

推文日期:2018年7月28日——8月8日


评选方法

本次征文分二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文章阅读量为基础,结果乘70%,作为基础分。

第二阶段:所有作品采取网络投票方式,最终票数乘30%,作为附加分。

作品最终得分=基础分+附加分


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

奖励面值500元的巴倒烫代金券一张,此代金券可同时在信滋餐饮、山水泉与巴倒烫任一店使用,并长期享受八八折的VIP待遇。


二等奖6名

奖励面值300元的巴倒烫代金券一张,使用方法和范围同上。


三等奖10名

奖励面值200元的巴倒烫代金券一张,使用方法和范围同上。


优秀奖若干名

奖励价值百元的西府特产礼盒一份。


July 26, 2018


July 27, 2018DELICIOUS     FOOD美味诱惑


关于巴倒烫、山水泉、信滋餐饮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凤翔山水泉蒸饺

电话:0917-8920999

地址:凤翔县南环路老电力局对面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巴倒烫串串火锅(西区店)

地 址:凤翔县西区大道(市民中心对面)

订餐电话:0917-7788899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海子坡信滋品道

电话:0917-7526666

地址:凤翔县大海子村路口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地址:凤翔县雍兴路大转盘钟楼美食城

巴倒烫小火锅 

电话:7211958

地址:凤翔县东湖口东湖广场东侧




【美食征文】彭江红 | 妈妈的臊子面

【美食征文】李 荣 | 夏日美食蘸水面

【美食征文】宋力行 | 人间滋味,山药地软

【美食征文】刘建生 | 巴倒烫——我的最爱

【美食征文】柳如烟 | 难以忘怀的美味

【美食征文】李 莉 | 这一碗豆花泡馍

【美食征文】文周锁 | 从死面饼子到臊子面

【美食征文】杨云云 | 母亲的刀削面

【美食征文】汪 鸿 | 清凉浆水话美食

【美食征文】薛永利 | 酿米是道菜

【美食征文】刘晓兰 | 装在纸箱中的手擀面

【美食征文】宋秦力 | 背着锅盔去上学

【美食征文】赵小明 | 天下美味娘做成

【美食征文】麻永斌 | 一碗驴耳朵削筋

【美食征文】刘建生 | 家乡美味——苜蓿麦饭

【美食征文】刘春宁 | 贴着标签的味道

【美食征文】赵玲萍 | 难以忘怀的血条面

【美食征文】路 强 | 豆花泡馍香,游子思乡情

【美食征文】田 野 | 时辰包子,我的最爱

【美食征文】曹权利 | 我吃过的巴倒烫火锅

【美食征文】谢喜平 | 凤翔美食之荞面饸饹

【美食征文】李登元 | 搅团鱼鱼

【美食征文】李均宏 | 麦仁粥

【美食征文】赵应林 | 巴倒烫伴我走过人生十几载

【美食征文】小 草 | 难以忘却的陈村街美食

【美食征文】李 荣 | 重逢“花花面”

【美食征文】王小强 | 喝碗稀拌汤,赛过做神仙

【美食征文】魏谦卓 | 锅盔、油饼、芽麦面角角

【美食征文】夏西龙 | 鸡蛋和豆腐的故事

【美食征文】谢险峰 | 咥一碗削筋,欠活很

【美食征文】张忑侠 | 槲叶粽子忆亲情

【美食征文】王巧文 | 洋芋擦擦话感恩

【美食征文】谢喜平 | 凤翔锅盔馍的传说



责任编辑丨  辛   克

文字审核丨  濯   尘

公号维护丨  魏晓兰


捡拾生活点滴,留存美好记忆!

欢迎加入『时光捡漏』原创文学平台,编辑部将于8月中旬举办第三期线下读书会,敬请关注,欢迎参加!

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编辑微信:google1982072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