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你所未曾看到的人(总第287期)
感到你所未曾看到的人
文/杜骏飞
我在“写给儿子的箴言”第14句说:
“我们常常在没有看到一件事时,就已经感到了。别人看我们,恐怕也是如此。所以,要慎独。”
同学们问起,如何理解其中的“感到”?
这里,也许我们还当询问:人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又是如何发现他人的?是以眼、耳、鼻、舌、身,还是别的什么?
其实,我们的感知,远比你想象的精微而辽阔。我们看得到显豁,也看得到隐蔽,看得到宏大,也看得到微小,看得到绘声绘色,也看得到不可名状。
隐蔽的地方,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微小的细节,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事物的本性。此时此刻,我们不是看到或听到,而是感到。人能感到,才是人类之不可思议处。
极而言之,人们还会“感到”他不知道自己已感到的东西,此之谓不可思议。
至于“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其他的儒家经典,《大学》、《礼记》也都讲“君子必慎其独”。后世的儒家,尤其是理学,对慎独是念念不忘。曾国藩所提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中慎独是根本。
梁漱溟先生甚至说: “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与“慎独”相关的还有“慎初”(或曰“慎始”)、“慎微”,“慎初”是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慎微”则是戒慎于事务的细微,乐小善,避小恶。
长久的慎独,讲求的是内在的定力,是曾子所说的“三省吾身”,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为什么我们需要如此戒惧?
因为我们会被人看见,即使不被看见,也会被人感到。
即使不被人所知道,也会被自己所知道。
即使自己浑然不觉,也会被神明所觉,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在三尺高的地方看着你。
《尚书·虞书·大禹谟》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故此,人当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秉行中正之道。
《大宝积经》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就是因、原因,也叫业因。亡是亡失、消失。果,是结果。报,是报应,是回报。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起一个念头,都是在种因,在造业,自然,也就有果报。
《圣经》里则说:“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6:8)这也就是神灵在侧,看你做一件事,说一句话,起一个念头了。这也就是要你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秉行中正之道了。
因为,但凡人能看见,或自己能看见,或神灵能看见的,在时间的内心里,它都能感到。
今日概念回顾
慎独、慎初、慎微;感知(感到)、看见;清醒、定力、本性;一心一意、精诚恳切、中正之道。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愿你读她五分钟,知道一生贵重|于黑暗中得安宁 | 梵高的来信 | 少数人的责任 | 像乔姆斯基那样的人生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为什么你学了这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Hold the door…|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你说话的样子|阿尔镇是如何向梵高道歉的? | 开学演讲
关注:关于爱:九个艰难的追问|发布完政府规划,媒体就可以退场了吗?|不必待老师如父母,但望待父母如老师 | 战争与女性:4个思考题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善念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汤佩兰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