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交绑架(杜课882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20-01-25


全文共 2205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Q


如何避免社交绑架?

黄牧宇问



社交媒体所带来的焦虑仍在不断增加,赞与被赞的人气竞赛就是其中重要的刺激因素。Twitter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Jack Dorsey 曾表示:“如果可以重来,我不会创建一个“点赞”或“喜欢”的按钮,这不仅没加强互联网对话,更没带来什么积极健康的影响。” 


Instagram 也据称正在测试一项完全隐藏“喜欢”的新功能。而微博、Facebook,也都在尝试用表情符号让点赞以更多形式呈现。


一项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就像网络成瘾的症状一样,例如在发出朋友圈的那刻,我们分泌的激素可以飙升到 13%。点赞也是这个时代成本最低的社交方式,不仅是我们想要保持彼此关系的暗示,还是一种互惠方式。而且,内容的好坏并不是点赞的唯一标准,这都使得点赞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货币”。


数字社交媒体教授兼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学校主任 Karen North 表示,点赞只是浅薄地表示关注或认同,而不是有意义的对话。


这种没有互动的观看其他人的经历有时会让人感到被拒绝或被忽视,且人们还无法避免一股“向上社交比较”的趋势,从而无法判断自我的真正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研究表明狂热的社交媒体用户更容易患抑郁症的原因。


点赞也有着意想不到的破坏力。在算法的逻辑下,高赞的评论会被置顶,高赞的帖子会被推荐,此时的群体效应会像“沉默的螺旋”一般,高赞的帖子传播愈广,剩下的内容则少人问津。假新闻、营销攻势和“水军”会给社交媒体甚至社会带来极深的伤害。


社交媒体最初开发点赞的功能便是为了满足人们“被关注被看见被认同”的底层心理需求,可为何“点赞”发展至今却成为了有破坏力的存在?人们能摆脱被点赞绑架的社交么?


A


社交绑架

杜骏飞



点赞并不是我们唯一摆脱不了的媒体近用习性。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对社会网络的依赖度增强了,究其根本,是恐慌而不是偏爱在发挥作用——那是一种社会资源匮乏感所导致的心理恐慌。


有人会奇怪:在社交媒体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社会关系了,为什么还会感觉到社会资源的匮乏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在一个人人可与人人相交互的时代,社交噪音变得无所不在,对话竞争也变得空前激烈。此时,人们在更巨大的社交版图中,要想寻求心理的锚定,反而会变得日益困难。


——这有点类似于你从一个小城镇来到了大都会,会感到高楼大厦衬托了自己的渺小无助,人潮汹涌衬托了自己的孤独无力,生活陡然呈现出“无根感”,这时,如果不能迅速打开社交局面,就一定会产生心理危机,因为最终你将因为无法确认自身的价值而走向痛苦,走向抑郁,走向自我否定。


我们这个时代社交规模的扩大,是以社交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从人的本性来说,“认识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是社交的目的,“被周围的人承认”才是。当社交对象的基数日渐庞大时,你会发现被如此规模的人群承认无比困难。——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交际场如鱼得水,在人群中能一呼百应,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是在这总体性焦虑的社会情境下,人们才会集体渴求被别人关注,并以关注更多人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心理成本。殊不知这样默契共振的后果,不过是情志意义上的饮鸩止渴。


这就是我们眼前发生的剧情:人们不停的发朋友圈自晒,刷朋友圈窥人,以此来保证“社交搜寻—心理依附”这一心理奖赏回路照常运行。至于那些对他人“点赞”的期待,无非是这种心理痼疾的升级而已。


人们为你点赞时,未必有多少欣赏和赞许,大部分时间,他只是在表明:在人潮人海中,我注目了你,并且乐于告诉你我对你的注目。同时,你对别人的点赞也是如此,你在表明,你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注意力交付于他,由此来建设你们的联系,或至少维系你们之间理论上的弱联系。


简言之,社交网络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人们的关系变得密集而稀薄,精神的交往变得浮躁而虚假。


面对这些心理困境,有些人主张我们要戒除网络生活,有人主张要细分垂直社区。不过,我认为,这些都未必是特别有效的药方。


我想,最好的解药,还是得来自每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你真的了解你自己,赞许你自己,认同你自己,大概,对外部的交往的需要就不会那么强烈了。如果你在心理上很充实,在价值观上很坚定,那么对他人的点赞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说到底,虽然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但还是不要把心理依赖交托于社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首先是要学会依靠自己。


这种精神生活的自我化,类似于人们在工作中的场景:该你承担的,你还是要自己承担,他人不可能真正承担你的生计问题。


说到底,他人是他人,你是你。当你意识到这一理念,并坚定不移地践行时,也许,你会忽然发现:坚持做自己,反而会赢得他人;当你做好自己时,反而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等你不去关注他人的瞩目时,你反而能获取他人的注意力。


这真是奇妙的逻辑,不是吗?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人物:记住梁益建 | 沈巍林清玄说一纸读遍梁任公 | 夜访马克· 吐温 读费孝通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批评课不崩溃七碗茶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永恒回归 | 女生残酷物语 | 女生箴言 


关注知善知恶 再谈996 心酸的成年 我们与恶的距离夸夸群激辩圣母院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周琪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