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菩萨道 | 佛陀的任务

明昆三藏持者 欢喜觉悟 2019-05-04

佛陀的任務 


在這三類覺者之中(即一切知佛、辟支佛與弟子),一切知佛被稱為濟渡者(tārayitu);他是至上者,在自渡後再渡他人脫離娑婆苦海(即生死輪迴)。辟支佛在佛陀與其佛法住世時是不會出現的,他們只出現在兩尊佛住世之間無佛的時期。佛陀無師自通地覺悟四聖諦及有能力教導他人覺悟它。辟支佛也是無師自通地覺悟了四聖諦,卻無論如何都沒有能力教導與使他人覺悟。在親自覺悟了道、果與涅槃之後,他無法解說這些證悟的體驗,因為他沒有掌握對於這些出世間法的恰當文字。因此,辟支佛對四聖諦的智慧(dhammābhisamaya,法現觀)被論師們譬喻為啞巴的夢或文盲農夫無法以文字來形容的生活體驗。因此辟支佛已自渡,然而卻不能渡他。


辟支佛可以為那些出家為比丘的人剃度,他們也可以教人「等正行儀學」(ābhisamācārika),說道:「你應該如此平靜地向前走、向後退、看、說等」。但是卻不能教人如何分別名色(nāma-rūpa)以及觀照它們的三相(三法印:即無常、苦和無我)等等,以使他人覺悟道與果。


弟子被稱為受渡者(tārita),因為他們是受到佛陀之助與解救而得越渡娑婆苦海的。當烏婆帝沙(Upatissa,後來被稱為 Sāriputta,舍利弗)聽到阿說示尊者(Āssaji)說:“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ṁ hetuṁ tathāgato āha.”――「由因而生之諸法,世尊已說出它們之因。」,他即證得了須陀洹道果。


從這一點,有人可能會以為弟子可以同時是受渡者(tārita)與濟渡者(tārayitu) 。但是弟子的教法是源自佛陀,而不是自己的。他不能不借助佛陀的教法去弘法。因此弟子被稱為受渡者,而不是濟渡者,因為他們是不可能無師自通地覺悟四聖諦,而是只有在佛陀之助力下才能證得道與果。


因此,辟支佛是自渡者,弟子是受渡者。自從他們證得阿羅漢道與果後,他們時常進入果定(phalasamāpatti)和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以體驗寂靜之樂,而不是時常致力於為眾生帶來利益。


在另一方面,佛陀是不會只停留在為自己帶來快樂而已。事實上,在他圓滿波羅蜜的時候,他已下定決心: 「在我明瞭四聖諦後,我將使他人同樣地明瞭它。」等等。因此,他日以繼夜地執行佛陀的五項任務。由於必須執行這五項任務,佛只在用餐過後休息一陣子。晚上時,只用後夜的三分之一時間來休息。其他的時間他都用來執行任務。


只有佛陀才有「獨特與至上的精進力」(payatta),這也就是佛陀的多種成就之一;所以只有佛陀才能執行這些任務。執行這些任務並不是在辟支佛與弟子的能力範圍之內。 


--摘自《南传菩萨道》



往期图文:

菩萨内心的十六种倾向

菩萨的波罗蜜

菩萨道 | 深入地省察布施波罗蜜

菩萨道 | 深入地省察持戒波罗蜜

《喜满禅心》此生我只为完成当年对佛陀许下的承诺(终)

菩萨道行者谈菩萨道

善心美德可以中止不善业并带来成功和健康

临死业--临终很难控制住自己的心念

《喜满禅心》弘法那些年

《喜满禅心》耐心和宽容

能否在此生解脱

比库为什么只有三衣

成为优秀的比库

令生业-决定有情的一生

《帕奥禅师问答集》临终专注呼吸让他再来人间并修到了缘起

低劣的布施和殊胜的布施

相同的業,不同的結果

雷瓦达尊者 | 了解自己的心

乌.雷瓦达尊者 | 观察自己的心避免合作造恶

《帕奥禅师问答集》如何克服业障

《帕奥禅师问答集》如何面对病障

《喜满禅心》-慈心

《喜满禅心》-证得禅那

《喜满禅心》战胜自己,不轻言弃

《业的运作》当生受业成熟的条件

《喜满禅心》这辈子总有一天我要证得阿罗汉

善业的品质和果报的关系

决定一个善业是殊胜还是低劣的因素

礼敬彼世尊、 阿拉汉 、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长按二维码
关注 NandaBod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