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7北京外国语大学谢辉

谢辉 书目文献 2021-05-12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

——027北京外国语大学谢辉


 

编者按:2019年《文献》杂志第3期推出“文献学青年谈”专栏(文献学青年谈[]文献学青年谈[二],广受学界关注;11月23-24日,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召开了“2019年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海内外数十位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回顾“文献学”历史,畅谈现状,展望前景,碰撞出很多有益的学术火花。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在校年轻学生了解“文献学”,借鉴前人读书治学方法,甚或主动地报考学习“文献学”专业,“书目文献”公众号推出“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专栏。此次参与采访调查的青年学者有数十位之多,主要来自高校、古籍收藏机构和相关出版社及期刊编辑部,他们或讲学于各大高校文献学课堂,或终日摩挲古籍,或矻矻于古籍整理出版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揭示,均是从自身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他们眼中的“文献学”。所设问题仅为框架,有些阐述在框架之外,受访者根据心得梳理逻辑层次。本号推送时不作结构调整,仅对明显错误进行订正。感谢在百忙之中支持本次“专栏”的各位老师!

记得关注“书目文献”,陆续推送的青年学者中,或许就有你现在或未来的导师哦!

前期框架设计和邀约人员,得到石祥、董岑仕等老师的具体帮助!特此说明。

 

南江涛谨按

2020-4-23



个人介绍


谢辉,1983年生,内蒙古海拉尔人。200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2006年至201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学习,师从周少川教授,201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拓片组工作。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弁 言


南江涛兄创设“青年学者说文献学”栏目,约我写一文。我虽然毕业于文献学专业,但于此道所得甚浅。特别是工作数年之后,自觉越来越不解,毕业时尚可乱道数语,今则一语不敢发。然南兄邀约甚殷,其情难却。谨因其所拟问目,每条略缀数语。皆为本人主观感受与体会,并无深入思索与理论总结,不知者则直云不知而已。实不敢妄侧于学者之列,但自觉本人遇到的一些困惑,可能在当前文献学研究中普遍存在,提出可供大家思考。走过的弯路,亦可为反面教材,或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后来人掉坑而已。

 

1. 文献学是一个冷门学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门学问的?是主动报考还是调剂?谈一谈您对“文献学”的最初印象,现在的理解有没有变化?

 

我自幼喜读古书,先看明清通俗小说,至于无可读者,又开始看历史类书籍,如历朝正史与《通鉴》等。先秦诸子与《国语》《战国策》等,以及《太平广记》等文言小说,也看过一些。但都是纯属消遣,看过即忘,看不懂就扔下。因数学极差,高考时只考了五十分左右,报志愿时第一志愿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二志愿为历史系,实际分数都没有达到录取线,但恰逢当年历史系扩招,得以录取。上大学后一度对明清史感兴趣,看了大量的明清史料笔记,但同样是当故事书看。大概在本科前两年及以前,对文献学的知识基本为零。当时曾有一老师推荐我,去拜会本校图书馆馆长邱瑞中教授,邱老师为刘乃和先生弟子,即研究文献学。但我当时对此学问一窍不通,遂与邱老师交臂失之。大约在大三时,本系闫崇东教授开设了一些与文献学相关的课程,如史源学、古文字学等。闫老师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老会员、常务理事,在课上常讲到文献学的相关知识。在闫老师指引下,我对文献学才慢慢有所了解。本科毕业时请闫老师作为论文指导老师,写了一个与汉书艺文志有关的文章,算是初步尝试。闫老师后又推荐我到北师大古籍所就读,先后师从邓瑞全、周少川二位老师,逐渐进入这一学科。

最早接触文献学时,对此学科的认识很模糊,只是大概知道是研究古书的学问而已。此后上过各种文献学专业的课程,自己也讲过类似的课,看过各种的教材与著作,但对于文献学是什么,既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太想明白,仍然只停留在之前的认识水平上。所谓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每念及此,颇多抱愧。

 

2. 毕业后又从事文献学研究和教学,您觉得涉古专业本科生学习“文献学”课程的必要性是什么?

  

我读硕士和博士时所在的北师大古籍所,以及现在的工作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都是大学的研究所,没有本科生。曾在北外试开一学期有关中国古代典籍的通选课,也仅一次,效果亦不好,有些人甚至认为文献学是教授写论文时如何搜集文献的学问,故对此问题可谓全无认识。就个人的感觉而言,目前的学生课业负担似乎越来越重,本院硕士一年级,修习的课程就达到六七门,每天都在上课,几无喘息之暇,本科生可能课程更多。而且如许之多的课程,似乎没有哪个可称为不必要者。历史学专业八个二级学科,严格来讲哪个都应该认真学,但实际是达不到的。如果平均用力,今日学拉丁文,明日学文献学,结局大概率是两个都不能用。文献学在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在哪里,是应该作为基础,人人都学,还是作为选修,愿学者学,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3. 您的研究方向是偏向历史文献学还是文学文献学?又或者说偏重目录、校雠和版本的哪个具体方面?请重点谈一下您在这个领域的治学心得?

  

我是历史文献学专业毕业,但毕业论文做的是有关元代易学发展的相关研究,勉强算学术史,与文献学和传统的历史学研究都有些距离。选择此题目时,曾犹豫颇久,后请教导师周少川教授。周老师未因其不在历史文献学范围内而否决之,反而颇多鼓励,谓张舜徽先生曾言,不论文史哲方向,只要选题好,能写的出来,无不可者。由此而言,文献学大约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虽然因学科设置,分为历史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但似乎差距不甚大。当然具体到个人,还是有些区别。比如古典文献学比较重视的文字音韵训诂等学问,我就基本不会。清人谓不认字不能读书,我即属于不认字者。目录版本校勘等,读书时相关的课程比较多,但我本人目前也只停留在能用的水平上。比如遇到古书读不通时,知道找个本子校一下。对这些专门之学本身,也实无心得。

 

4. 有人说“文献学”是个基本工具,算不上单独的“学科”,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如果是“工具”,是否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是“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否有瓶颈和走出困境的思路?

  

目前文献学对我个人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工具。掌握这种工具,可以使我在研究其他问题时,有更多的材料和角度。比如做元代易学的时候,如果会一点辑佚,就可以从《永乐大典》等材料里,辑出一些现在没有的元人著作,据以立论。又如在做明清之际西学类文献时,如果会一点版本校勘,通过不同版本的比对及异文的情况,也能发现背后的思想变化。文献学是否应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我亦不敢妄论。因我目前对此学问的认识,大都自实践中得来,且各种实践经验都不太一样,如整理易学典籍的经验,付之于西学类典籍,似乎就不太好用。如果一定要按照现代学科的体系,分为理论、历史、专门之学等几大块,是不是就一定能涵盖这一学问的全貌,是否一定能促进其发展,也许不是太好说。中国传统的学术,好多都定位比较模糊,如四部分类法,有的类目界定其实很含混,但惟其含混,才一直沿用至今。西方图书馆曾经做过各种尝试,希望把中国古籍纳入到西方的学科分类法中,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近年又纷纷改编了四部分类法的目录。由此而言,文献学或许应该考虑从尊重传统的角度出发,建设一种有特色的学科,而不必拘泥于现在已有的框架和学科的定义。另外,学科与工具并不矛盾,即便文献学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同时作为一种工具。

 

5. 结合自身的求学和教学,“文献学”的研究生培养上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一般做些什么具体学术训练?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您对学生们有何期待?

 

本人并未指导过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个人的印象中,求学时似乎比较重视实践,比如版本学课程的作业是让大家考察一部书的版本,各种名著选读课程,是让大家点读某部古代经典选段,并逐句讲解。犹记当时讲授版本学者为邓瑞全老师,曾言,我讲一学期,不如你亲自去看一眼。所谓字体颜中有柳意,不能亲眼见之,你一辈子也想不明白。但现在历史学的其他方向,也都有类似的课程,如元史也有《元典章》阅读班之类者。由此而言,似乎也说不上有太多本质的不同。

学文献学专业的学生,我想如果能达到各种专门之学均凑合能用的程度,就已很不容易。比如碰到一本版本不明的书,能大概定一下是何时所刻,碰到读不通的字句,知道想办法校一下,以及到哪里去找校勘的本子与材料。特别是对于历史学专业不甚擅长的文字音韵训诂等,如能有所了解则更佳。如学有余力,最好再认真学学外语。将来写英文摘要、出国交流,以及引用国外学者成果,均有好处。

 

6. “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如何?论文发表难度?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本人所知,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多前往高校、研究机构、图书馆与博物馆、出版社等机构就业,亦有到中学者。我有两位师兄在中学教书,均极有建树,胜于我在高校中碌碌度日者百倍。另有到公司中就业者,但为数较少。以我毕业时而言,因文献学专业招生不多,大部分还能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工作。近年情况则不知。

关于论文发表,本人在读的时候,如果写一个纯粹文献学的题目,如某某版本考之类的,可能不易发表较高等级的刊物。如以文献为基础,写一些其他方向的文章,还是有一定竞争力。此是十年前的情况,近年似乎更注重角度创新与重要问题的解决,如研究的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方法与观点亦老旧,哪怕用力甚勤,也不易发表。

 

7. 请您谈一谈对文献学前景的展望,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方面会引起更多关注?


我对文献学的前景,实际谈不到什么展望。因我选择此专业,本身也不是因为其有什么前景,而是因我好读古书,且此专业主要和书打交道,不必见人,避免很多无谓的纷扰。我平生的愿望,就是能有一间小房,罗列古书于其中,读之自娱,发表论文和拿项目固亦是好事,但只是读书的结果,不是目的。故而我对这一专业的期望,不过“与己有益,与人无害”八字而已。王晶说,电影行业里面有艺术家,也有工匠。我想此语用之于文献学也同样合适,我大概只能作为一个工匠,研究一些具体问题。好在古书至死读不可尽,总会有些题目留给我做。至于此行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学科的建设,需大手笔者为之,非我所能。

 

8. 请您推荐一种“文献学”的必读书,简要地介绍一下内容及您的阅读体会。


  我读书不甚细致,看的虽然不少,但多是看过即忘,印象不深。如必欲推荐一种,或可选择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此书初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全国各高校文献学专业的专家分撰而成,后又修订一次。书中很多内容已经比较老旧,也存在一些错误,但好处是对文献学的历史及其所属各种专门之学,都作了简要的介绍。未接触过此学问者,看此书即可对文献学有初步了解。

专栏往期回顾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1西北大学景新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2山东大学姚文昌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陈绪平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5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刘明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6上海师范大学王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马艳超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8浙江大学出版社王荣鑫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9南京大学赵庶洋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0香港中文大学潘铭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1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2安徽大学唐宸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3复旦大学沈畅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4武汉大学李寒光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5国家图书馆刘鹏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6浙江师范大学孙晓磊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7南开大学赵建成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8河北大学李俊勇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9湖南大学翟新明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0苏州博物馆李军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1辽宁师范大学高明峰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2复旦大学唐雯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3扬州大学孔祥军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4南京大学张宗友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5暨南大学王京州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6同济大学赵成杰


注:本文为书目文献公众号原创,转载请后台留言或发消息获取白名单。纸媒刊载,请直接联系作者。感谢谢辉老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