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如许,莫愁前路 | 八期深度营结业
经过一年的实习,深度营八期已于2022年5月21日顺利结业。
在这一年,八期连续推出「专业开箱」、「记者在汛区」、「记者节系列」、「记者手记」、「对话自媒体人」等多期专题;稿件平均阅读量增加606,同比增长81%。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次闪亮的奖状和优秀的营员吧!
点击图片查看稿件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王瑞雪「八期深度组」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职场类法律类的稿件,显玲姐和敖老师给了我们特别大的自由度,所以从选题框架构思、资料整理到采访对象搜寻和内容写作的所有环节,都是我们独立完成的。能得到这个奖项,欣喜之余也有些意外,不过我们在找采访对象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虽然在媒体实习了很久,我还是觉得每次找采访对象都是一场持久战,小红书、知乎、微博、豆瓣、微信公众号……我们从各种平台联系曾经受到竞业协议影响的打工人,一共发出了几十封邀请,在最后回复的几个人中也只有三个人接受采访。但也许这种寻找的困难给了我们更多对话的热情,采访对象也愿意给予我们信任。
在不断走近竞业协议与打工人之间充满张力地带的过程中,能够用采访或者写作给到打工人们一些鼓舞和信心,已经让我的心中充盈着成就感,这也许就是我在其中最大的收获。同时,我还在这个过程中熟悉了法律文书网,北大法宝等文书网站,听了几个劳动法的专题讲座……虽然只是一篇稿件,但对我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这是我特别理想的实习状态了!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郭一蒨 「八期运营组」
得知自己获奖的那一瞬间有种惊喜从天而降的感觉。深度营有太多优秀的朋友,我十分有幸地在里面留下了一些存在过的痕迹,真的特别特别高兴。
事实上,竞业协议这篇稿子,对我来说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挑战。从收集资料开始,我们需要阅读法条、判例,还有各种与竞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等内容,可以说几乎是从一个无知的状态开始,渐渐摸索;联系采访对象几乎总是采写工作中最令我紧张焦虑的一个环节。这篇稿子需要比较多的专业信息和个人故事作为支撑,因此要找的采访对象也挺多。我自认不是特别擅长与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也数次被拒绝,反复地寻寻觅觅了不少时间;写稿就更难了,把人物故事和比较多的专业、技术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终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为此多次讨论,希望能斟酌出一个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但同时,我必须承认,这也是一份充满了吸引力和正向反馈的工作:汲取知识时的满足,被漫漫人群中那一个或几个采访对象答应时的欣喜,以及看着自己的文章逐渐成型,“稍微像点样子了”时候的感慨,都能成为时时推动我再往前探索探索的动力。而成稿发布后,这些积极的情感更加强烈。我不光从不同群体的视角处了解到自己感兴趣已久的竞业协议话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尽量把竞业这件事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似乎真的能感受到自己表达了一些什么,做了一点什么。我感到自己在努力地试图了解和融入这个世界。这应该是记者这份工作的魅力吧。
再次回顾起这篇稿子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很多很多的感激。记者老师们总是鼓励我们积极尝试,在采写全程中耐心地指导我们,数次把我从资料和素材的一团乱麻中“拉”出来;一起做稿的伙伴,她的存在让我觉得采写过程有人理解,困难有人分享,她的优秀也让我在做稿过程中学习颇多;还有每一个愿意敞开心扉,把知识和故事分享给我们的采访对象,他们的慷慨和友善给予了这篇报道有生命力的可能。
实际上,到现在,我在深度营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不过,这篇报道,和我在深度营所做的所有东西或许都只是开始,未来或许也还有更多内容等着我去产生。对此,我充满了期待。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唐卓雅 「八期运营组」
这个策划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是我在深度营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第一次担任活动统筹。
最初想要做这个策划是因为去年七月河南水灾期间参与写作的一篇稿件,我对于在灾难期间如何和采访对象交流沟通,采访结束完在破碎的信息里整理出清晰的线索等等十分困惑。所以这个系列的全称是《记者在汛区|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从去年八月初开始策划,到八月底活动结束,耗时一个月,在这个期间我一点点成长,从小白成长为初级选手。
我还记得第一次和尚且陌生的大家沟通事情应该怎么做的拘谨,还记得第一次联系记者老师害怕被拒的紧张心颤,还记得系列结束后满满的成就感。
但如果不是记者老师们耐心善意的讲述、同学们齐心协力的合作,这个系列无法如此迅速而圆满地完成。
而系列最后一篇总结推文标题所写的“记录自有力量”也是我在做完这个系列之后最真实、直接的感受。
代表作品:
点击图片查看稿件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施咏洁 「八期运营组」
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H5会获得一个专属于它的奖项。
它只是一两分钟就能做完的趣味题,但是我每次提起,它总是附带着一串回忆:乱七八糟的草稿纸、凌乱的桌面、三个在凌晨奋战的人、不断出现的bug......有无数个瞬间我想放弃:“如果做不下去就算了”“也许这个程序本身就无解”。但我们总会重新坐直,一遍遍梳理程序,将bug消灭。
做出这个h5很开心,看到大家交流测试结果很开心,和朋友们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努力也很开心。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小的h5第一次让我很直观地认识到,其实很多自己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它都是可以完成的。
所以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放弃。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侯润蕾 「八期运营组」
《测测你是哪个类型的记者》这个H5能够获得“最佳新媒体作品”,我们都很意外,但是又觉得很值得。H5具体制作部分是最大的难关,如何设计背后的逻辑、如何点击图片就能赋分、如何解决一个个bug,都需要一点点摸索。熬了很多个夜,最终测试成功的那一刻,我们的感受是:原来只要努力去做,攻克难关,一切真的都皆有可能。
而颁奖词“为憧憬寻一条分流入口”赋予了这个H5新的解读角度,在抵达理想前,正如这个小测试,我们的表达都只是“盲人摸象”,但是其中的憧憬、想象都是如此真诚,值得回味。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唐雨筠 「八期运营组」
一年前大家入营的自我介绍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感慨短暂,也感念相遇。
深度训练营对于我们来说,在很大程度上的关键词都是"尝试"二字。这篇H5也便是尝试之一,和一些新的朋友做一些新的东西,为此付出努力,也收获很多宝贵的经验。诚然在深度营做的每一篇稿子都是如此。
而无论测出来是什么类型记者的我们,都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就像我们在最最开始说的那样,“第22个记者节,第无数个前行的我们”,这条路上,没有谁是孤身一人。喜欢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伙伴~
代表作品:
点击图片查看稿件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杨楠「八期运营组」
一直以来都对调查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和崇敬,在采访邓老师的过程中,对于这个职业和群体有了更为冷静客观的认识。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也被邓老师的坚守深深打动。真的很希望未来可以成为一名这样的记者,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小小期许吧。
听到显玲姐把“最佳传播奖”颁给这篇稿件时,有点诧异,也很开心,这是在深度营的日子里我参与写作的稿件中很喜欢的一篇,也是和嘉轩、奕然通力合作的成果。没有嘉轩的不停追问和奕然的谋篇布局,想来这篇稿件都会失色许多。
不奢谈理想,但也不能忘记理想。很喜欢邓老师的这句话,也把它送给深度营的大家共勉。相逢即幸运,遇见你们,真好!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曹嘉轩 「八期运营组」
还是觉得说,这篇传播量最广是因为新闻行业的大家对调查记者关注度高,当然,我们写的也不错(bushi)。说到写作,有点惭愧。等我们三个人把各自的完稿发到群里之后,我发现我跟其他两位的写作风格好不一样,这对组稿来说太困难了。跟楠楠说我可以重写后,楠楠还说不用不用,她看着来,555555,真的辛苦楠楠和编辑们了。奕然也超牛,结构搭得漂亮,还夸我55555,我爱美女。最后定稿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其他内容,感觉大家额外做了很多功课,有这样的伙伴太安心了也,再说一次,喜欢大家!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訾奕然 「八期深度组」
这篇文章里我的贡献主要在稿件的成文方面,而从联系采访对象到采访过程,楠楠和嘉轩都付出了更多。
想来说一说这个标题,前半句“不奢谈理想”是邓老师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内容,这个重点还相对比较好抓,而后半句“也不能忘记理想”则是在嘉轩半开玩笑式的,轻松而又不懈的追问之下获取到的,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略带羞涩的心底话,这份情感还是被捕捉到了,楠楠在起标题时用了这两句,形成了奇妙的互文,真的是一个很棒的标题!邓老师对新闻真相的不懈追求,也令我难忘。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訾奕然 「八期深度组」
2021年7月30号的晚上,我正在进行《远方的,面前的,帮助者们 | 记河南汛区的志愿者》最后的合稿,这是我合过分篇目数最多的一次群像稿,包括我的那篇在内总共有十几篇,每一篇里承载的,都是一个沉甸甸的,关于河南暴雨亲历者的故事。而我要做的,就是将他们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最初报这个题的想法就是,我一定要做一点什么,什么都行,身为记者,我再也没有办法做到在公共灾难到来之时,无动于衷无事可做。我想起了一年前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坐在电视机前,每天焦急地等待着前方传来的最新消息,那时候我既佩服那些记者前辈,又深感于自己的无力。
于是在河南郑州洪水爆发后,我报了这个题,选择加入志愿者队伍,一边自己也作为志愿者参与联络受困居民,制作洪水后防疫手册,一边联系采访对象。那四五天里几乎每天一睁开眼,打开微信,就是几百条几百条的灾区消息,焦虑、错乱、茫然的种种情绪,我也一起品尝了,但是这种痛苦是有益的,起码让我能感受到,我正在做的事情,真的可以帮助到一些人。
参与这个题目的其他十位同学应该也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大家就这样争分夺秒地连采访带做志愿了将近一周,而终点的结果就在我的手边,我盯着屏幕,穿针引线将大家的段落勾连起来,从“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句开始,我脑海里关于整个稿件的图景就已经逐渐清晰了,终于,我在31号的凌晨两点完成了稿件。
紧攥着鼠标把全文通读了一遍,看了眼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才恍然意识到,原来今天是我20岁的生日,原来我二字开头的生命里的第一个小时,就是伴着新闻稿件一起度过的。
朋友圈里志愿者们轮番的转载,有人因为看到我们的稿件而来联系我们,再对接物资给救援队,这些时刻在我心里都是无价的。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张馨尹 「八期运营组」
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铁五号线被淹的消息出来之后,那天群里大家就在讨论河南暴雨事件。那天晚上,我整个人情绪比较消极,看着手机里不断有信息涌来,河南求救的消息,听到远方的哭声,我甚至能想象在五号线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呼喊,水一直蔓延,到胸口,再盖过头顶……面对灾难却又没有办法做什么,我充斥着无力感。
我是一个远方的普通人,我能做什么呢?群里讨论结束后显玲姐提议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下这个选题,于是我们拉了个群,群里有十三个人。虽然当时觉得不一定能做出来,但总是觉得要试试。
无法到现场,但又心系河南,我的朋友建了河南暴雨互助救灾群,我很快就进去了,线上互助救灾,利用共享文档汇集救援信息,志愿者远程救助,这一形式从武汉疫情开始沿用下来。我也在帮忙转发救援信息,群里有专门的人负责核实、录入文档。“远方的普通人”好像能帮上一点忙,无力感被消解了一点。
“河南水灾特稿组”里,我们不断把媒体陆续发出来的长报道转发进去。经协商,我们决定写河南水灾中的民间救助者群像稿,我们大致列了三种类型的采访对象:救援志愿者,如拨打电话信息核实的志愿者、洪水后防疫宣传员、蓝天救援队组织者、社区红十字救援者候补队员;当事人,寻找河南郑州的朋友,因水灾回家受阻的人等;远方关心的人,如在信息群活跃的志愿者,身边关心河南水灾的朋友,高校对河南籍学生的帮助。我们讨论得出,通过互联网帮助救援,民间民众自发救援是本次事件的一大特点,因此我们初步决定以志愿者群为切入点,呈现一个完整的志愿者工作链,从线上到线下的救援帮助接力……在大致的框架出来之后,我们各自分头找采访对象,担心耽误志愿者和救援人员的时间,我们在灾难前期不敢打扰他们。
7月27日开始我们陆续完成了单个人物的采写,我采访的是一个河南水灾救援群的群主阳菜(后来很多媒体都采访了她,我采访完她之后新京报的记者也采访了她),当时我采访还是比较紧张的状态(据阳菜后来说,我采访磕磕巴巴的,她一听就知道是实习生)。阳菜那时是准大四的传媒生,在学校里备考。我们志趣相似,很投缘,因为采访认识成为朋友,采访后的几天也不断在聊天,我写进稿子里的很多内容是从聊天里获得的(包括结尾,阳菜去五号线献花的重要场景)。
阳菜给我推荐了其他采访对象——在新乡做民间志愿者的朋友、救援群里自高奋勇拿自己的大卡车去填决口的大卡车司机。在后来的采访中,我慢慢不再紧张,和采访对象是很放松的聊天状态,采访对象也会主动讲很多细节。
因为我们参与的人数太多,组稿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必须要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将众多采访对象串联起来。奕然承担了这项繁琐的工作,在她摸索出第一段开头的串联之后,我们看了很激动,终于有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在她组合完初稿,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零点,她差点忘了,那天是她的生日,“20岁是和新闻一起过的。”她后来说。那天我们将群名改成了“祝奕然20岁生日快乐”,各种赛博撒花为她庆生。
现在,我们的群名叫做“宇宙超级无敌特稿组”(颇有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毛孩气)。可能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第一次,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合作写一篇稿子,第一次写有这么多采访对象的稿子。虽然等我们做完已经过了一周,不够有时效性,但这次合作写稿的经历非常难忘。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邢峰彬 「八期不太彳亍组」
深度营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感谢显玲姐和小伙伴们的付出~虽然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大部分浪费掉了hh,但仅有的几次努力都让我成长很多——尤其是记者手记系列,先后访子琪老师和张月老师,真是“礼物般的对话时光”。
我一直坚信自己写文章、做采访都是门外汉:既没有正经的媒体实习经历、也没有正经的观察和训练。但深度营期间的几次实践让我逐渐明白,用务实、谦虚的态度与他人对话,再尽可能准确地表述,就会一点一点成长。共勉!
点击图片查看稿件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苏欣玥 「八期不太彳亍组」
很意外这篇稿子能获得“最佳人物报道”的奖项,非常荣幸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当时和颖欣一起快速地定下了这个题目,然后就靠着一股青涩又莽撞的劲头开始往前推进,采访和写稿的过程都波折不断,现在回想起来,大概也就是一句“痛苦但值得”吧。也要感谢颖欣真诚又深入的采访和许多做题的好点子!
整篇稿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秋月姐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故事,但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个事故。”这句话给了我无与伦比的触动,让我意识到,我们或许应该脱离“谈自闭症=同情,鼓励,展示苦难”的语调,转而去思考,这些自闭症的孩子和家长们,作为不同的个体,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有滋有味地生活。
来到深度营最大的感觉,就是自己从未这么生动又深刻地理解新闻这个行业——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专业名称,而是一个具象的、立体的、可以被感知和触摸的东西,是每一段真诚的对话和每一个具体的人。
这里能听到很多非常优秀的前辈分享经验,并且在听完分享之后总是热血沸腾地想要做题;也能在群里看到同期的朋友们从天南海北的地方发来消息,共同讨论一个新闻事件或者夸赞一篇优秀的稿件。要说深度营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东西是什么,除了文件夹里列成一排的听课笔记和稿件资料之外,大概就是这种对“同温层”的感知吧,让我能在每一个对现实和自我充满迷茫的时刻,从中汲取到理想和向上的力量。
感谢在深度营的遇见的每一个人,祝大家能永存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好奇心,继续大步走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余颖欣 「八期深度组」
结营,就像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画了一个逗号。意外获奖,更变成了可爱的逗号。逗号前面是在深度营学习打拼的一年,逗号后是未卜的前途,充满漂浮感。要说什么是结结实实的,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采访秋月姐,堪称刻骨铭心。第一次见到秋月姐时,她在放映会后发言,娓娓道出她的故事。智慧,坚强,无法被击垮,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但是在采访过程中,秋月姐指出我缺乏生活经历,“学生气”的认知是我共情他人的阻碍。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很怕冒犯人。但我明白记者必须发问。只是如何去问,需要理解,需要积淀,需要时间,而快速的成长几乎没给我留下什么时间。显玲姐说,没有准备好这回事,主动争取最重要。的确,经验都是一边跌撞一边积累的。
和欣玥一起做题,我真切地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她思维敏捷,点子张口就来。她改过的稿子到我手上,我便开始研究——怎么像她那样改写句子,把朴素的材料变得意味深长;怎么调换句子顺序,让整段叙述更流畅准确。后来我写其他稿件时,总会想起她写在导语的比喻,“欧阳秋月像一座桥”。我也想写得这样精准。
深度营有很多机会,等着人去主动争取。虽然八期已经结营了,但深度营的联结方式给我一种感觉,好像只要我继续做下去,就可以永远不毕业。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邓雨洁 「八期运营组」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一开始选择加入了记者手记系列,不仅参与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系列,而且交到了一群志趣相同的好朋友,这都是一开始举手决定加入时没有想到的。我常常觉得像无意间买中了彩票,也许是缘分,也许是我们这一群人都愿意积极参与。关于统筹排版,从一个小系列做成大系列,离不开所有运营组同学的支持。因为稿件会层层审核修改,运营组同学也很耐心一遍一遍的修改任务稿件。我自己也经历过在食堂、在办公室、在教室等各个地方排版修改,但所有的辛苦都换来了“被看见”就是最幸运的事情。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黄水一 「八期运营组」
深度营实现了我的很多愿望,比如20年记者节的时候,我给自己的期许是——希望明年记者节能对话到业界记者。后来我加入了深度营,这个心愿提早实现了。其实我还没到达过什么新闻现场,但在对业界记者的采访里,也间接抵达了我不曾到过的世界。在深度营真的见识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和事!
每次在深度营看到大家交流,都会让我觉得身边原来还是有很多相信新闻的力量,依旧热血澎湃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一直一直在路上…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获奖者自述
杨楠「八期运营组」
加入深度营之前,我对于公号的运维知之甚少。在运营组的这些日子里,我参与了一些系列的统筹和稿件的编辑排版,渐渐熟悉了一篇稿子从完成到发布的流程。运营是一项需要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的工作,催稿、编辑、排版、校对、审核、发布以及公号的日常维护,就像一道菜需要经过精心的烹饪、精美的摆盘,最后送上餐桌一样,深度营的每一篇稿件都是在反复的打磨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愿愿、平平、李翱、润蕾、雨洁、糖糖,运营组的其他小伙伴,当然还有无所不能的小贝,大家都在闪闪发光,在你们身上,我学到太多东西,也感受到太多温暖。八期已然结营,但我们不说再见!天大地大,我们江湖再遇!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李秋雨 「八期不太彳亍组」
在深度营里有许多个难忘的“第一次”——
第一次和从未见过面的朋友一起写稿,同一鸣、宛冰夹在期末ddl里写出了法学的专业开箱;第一次参与面试,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做梦都还在腾讯会议里;第一次当主面试官,一开始全靠大家在群里帮忙提问,到后来能被夸“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用词很专业”;第一次做统筹,和宇瑄一起“从零开始”,有了二期和三期的跨界实验室……
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光太珍贵了,我得到了好多鼓励,还有“勇敢抓住每一次机会”的主动与自信。
留下很多遗憾的我拿到了这张奖状,总有些不真实的感觉。不过结营不是结束,深度营始终是一片可供我汲取营养的土壤。而且,未来要和大家多多见面,“见一万次面!”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贾婧枭 「八期不太彳亍组」
其实在前一天晚上还和朋友说应该不会有自己太多事,所以放心地去开创建深度营播客的会。很意外看到聊天框在cue自己,我深知自己的付出与成长没有达到一开始的预期,但想来这也是自己在深度营有存在过的证明。
最初从英语专业跨考到新闻学的时候怀揣着想要“铁肩担道义”的热血,甚至有朋友留言说:新闻界有你这种记者真的太棒啦;读研的生活充的确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做的事原来那么多,但是也确实让新闻热情消退。
一直都有说深度营是维持我新闻理想的小圈子,也见识到了很多优秀的朋友。附上最近的感悟——量力而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安排好生活学习与工作。希望自己还能享受新闻,也感恩每一份相遇。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作者自述
李秋雨 「八期深度组」
在深度营里有许多个难忘的“第一次”——
第一次和从未见过面的朋友一起写稿,同一鸣、宛冰夹在期末ddl里写出了法学的专业开箱;第一次参与面试,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做梦都还在腾讯会议里;第一次当主面试官,一开始全靠大家在群里帮忙提问,到后来能被夸“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用词很专业”;第一次做统筹,和宇瑄一起“从零开始”,有了二期和三期的跨界实验室……
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光太珍贵了,我得到了好多鼓励,还有“勇敢抓住每一次机会”的主动与自信。
留下很多遗憾的我拿到了这张奖状,总有些不真实的感觉。不过结营不是结束,深度营始终是一片可供我汲取营养的土壤。而且,未来要和大家多多见面,“见一万次面!”
代表作品:
《法学 | 不仅是一种热流》
https://mp.weixin.qq.com/s/WGcHPOnKxKmSpB8vwXCjig
《法学丨一问多答,法学有何魅力?》
https://mp.weixin.qq.com/s/U6qxadrRKN8_qdGKWh67HA
点击查看获奖者自述
贾婧枭 「八期不太彳亍组」
其实在前一天晚上还和朋友说应该不会有自己太多事,所以放心地去开创建深度营播客的会。很意外看到聊天框在cue自己,我深知自己的付出与成长没有达到一开始的预期,但想来这也是自己在深度营有存在过的证明。
最初从英语专业跨考到新闻学的时候怀揣着想要“铁肩担道义”的热血,甚至有朋友留言说:新闻界有你这种记者真的太棒啦;读研的生活充的确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做的事原来那么多,但是也确实让新闻热情消退。
一直都有说深度营是维持我新闻理想的小圈子,也见识到了很多优秀的朋友。附上最近的感悟——量力而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安排好生活学习与工作。希望自己还能享受新闻,也感恩每一份相遇。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获奖者自述
王映涵 「八期深度组」
这不是一篇获奖感言
同样也不是被玲姐判“违规”的感谢信
在深度营的一年实在太短了,感受繁杂,所幸有所收获
我始终认为同道是必要备选项,勇气是必要可选项,努力是不得不选项
深度营给了我和同辈不同期的朋友交流的机会
也让我与八期的伙伴们探讨和发现自己
意见相佐是常态 趣味相投是幸事
我们始终要走出舒适圈,但是这里让我看得更宽,活得更厚
交流得更有温度 ,合作得更有希望
这也是我很需要的
在这里,我做的是一道“多选题”
有做下去的野心,也有继续的憧憬
最近被一句话激励,想分享给大家,指不定很快就不喜欢了
Success is not final,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祝八期的我们更好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获奖者自述
杜锐峰 「八期深度组」
这个荣誉我拿得并不安稳。平心而论,除了少数几篇稿件,我参与得较多,给了作者一些建议,大多数稿件我只是负责后期的文字修改,作用有限。
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吧,我也提醒自己,今后要在编辑岗位上做得更多些,参与得更深些,真正配得上“最佳”二字。
最后,做编辑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付出一点用心跟细致,就能和精彩的故事与优秀的记者在文字中相遇。不要脸地说,稿件推出也让我很有成就感,不比自己作为记者时要差。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获奖者自述
许愿「八期运营组」
一直以来我都被别人以腼腆、慢热这些词汇形容,尤其是在进入深度营之前。
还记得大二实习的时候,我常常会在做一个采访之前进行30分钟以上的心理斗争,在各类活动,我也习惯于当一个小透明。然而,在进入深度营之后,显玲姐一直在强调积极、主动、举手争取,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些鼓励,以及身旁小伙伴们的积极讨论,也让我选择了鼓起勇气,在第一次统筹招募时出于试一试的心理,敢于举手。
在后续的一次次策划中,我似乎对统筹这个角色不那么胆怯了,我觉得作为统筹,我似乎可以和更多的同学进行交流,也让我一次次被这一群积极主动、热爱新闻的小伙伴们圈粉,于是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我的再一次,现在的我,也能够独立面对各类采访对象,从容不迫地和他们交谈。主动举手吧,举手过后的惊喜,你会懂!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获奖者自述
冯平 「八期运营组」
抒情、自省、遗憾的话已经说过很多,结营之际,回望这一年,还是最想说那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后那就总结点小tips,既是收获,也是自勉:
(1)主动要更多,主动会更多;主动又靠谱的你,会在深度营收获更多。
(2)事事有着落、稿稿须尽心。正如奕然说到的,“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自己每次在做的选题也许就是最后一次去接触这些事、这些人,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呢?
(3)新闻与文字有关,但文字不是最终的目的。与其纠结转载量高不高、是否受到夸赞、稿子写得够不够好等,也许更需要关注的是选题本身。
(4)“给不给是一回事,争不争是另一回事,有些推动就是从我们的前辈写到今天”。面对选题烂大街、选题是不是意义不大等困惑,也许都可以用玲姐的这句话来提醒自己。
(5)在深度营,希望大家都能想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想在这收获什么、想完成什么目标,工作、学习、生活排好优先级,不留遗憾。
(6)采写过程里:多问一句、不要怕冒犯、多方核实/尊重事实、要细节要场景很重要、不要被任何事情打乱自己的采访逻辑和节奏、采访准备要充足。
(7)不论是做完采访、写完稿、还是编稿、统筹活动结束,每一步都要及时复盘。
(8)跟稿子死磕到底,采、写、编过程里,不要轻易放弃
(9)大胆地去和你想认识的前辈、伙伴认识吧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获奖者自述
唐卓雅 「八期运营组」
我实在没想到还有一个这样的奖项,导致我被cue到发言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晚上睡觉的时候回忆才在脑子里循环播放。
整个策划的流程我在招募手记里写过了,就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最大的两件事情。
一是友谊。虽然之前和很多人产生过许多交集,但是这次活动却实实在在地让我们产生了羁绊。两天面试,从早坐到晚,聊个不停,我们的革命友情迅速升华,我们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是组织。因为活动开始得有点仓促,初版策划并不十分完善,我也无法预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我们是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补充修改,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的统筹的三个要领是:清晰目标和把握进度、明确责任和统一标准、灵活调整和复盘。
最后感谢大家,期待见面!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获奖者自述
訾奕然 「八期深度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命题”,我当然也会有,也许可以说,让我的生命在这个节点上遇见深度营,是一件无疑问的幸事,它让我对于自己人生的命题有了进一步的解答。
我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活着对我而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理想该如何去实现?这些看起来很形而上的问题,我正在自己找到答案,在一次次采访中,在与同侪的一次次对话里,我越来越能够看清自己。
其一,我想要更多地去看这个世界,真诚地认识世界上更多不同的人,与他们交流,观察并去深入感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牵挂。这件事情本身,于我而言就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想要去实现的意义。因为我能够那么清楚地感受到交流本身带给我的那份喜悦,那种灵感缪斯骤然降临的快乐,那种被理解的快乐,那种倾听他人给他人带来的快乐。
交流本身也许是一种冒险,它让我能够走出自身的局限,走出熟悉的圈子,跨越一切原本泾渭分明的边界,去认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我沉醉其中,我喜欢这种感觉,以我全身心的激情与热爱。交流让我能够打破自身原本的偏见与狭隘,离开藩篱,成为一个更完善,更健全的人。
其二,我希望去帮助更多的人。诚然,对于自身好作品的成就感,得到好的语句时的那份欣喜,对于作者而言当然是无比珍贵的瞬间。但是这些可能都比不上,你得知你落笔的文字,真正变成了矛,变成了盾,跨越千里的距离,帮助到了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人,TA的生命因为你的帮助,变得好了那么一点点。
能说话会表达其实真的是一种特权,有那么多的声音没被听到,并不代表着那些痛苦就不存在。媒体所拥有的巨大的发声器,就是应该给这些苦难而未被倾听的声音使用的,而我愿意做呈递话筒的那个人。
我希望通过锻炼,成为一个更健壮更完善的人,对其他人的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以我更加充沛的精神力,以我扎实钻研的专业本领,去帮助别人,真真切切地帮到他们。哪怕我注定无法驱散所有的黑暗,但只是做一颗火苗,也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了。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获奖者自述
施嘉翔 「八期深度组」
很惭愧,愧对于更多的期待和赞扬。这一年来,我所受和承载的远远大于我的能力范畴。从深度营走到传统媒体,真正地从零至一,从新闻理想的开始到破局,我更全面地认识到了我所做的事情,也更知道了我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也正因如此,当我想尝试更好的方向,做更好的报道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离想要达到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以至于从一月到五月底,想要做成的深度报道仍处于未知数。面对复杂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解释复杂亦然,而这也正是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
我看得见的光照在我身前,更多的黑色已在后方。调查报道式微的当今,很多真问题已然湮没在黑夜里,“因为正在淋雨,所以更想为其他人撑伞”的朴素正义难以实现,但仍有值得书写的理解增量在前方——那是一份值得送出的礼物。
好了,走得太快不是什么好事。我需要更少的认可和更深的积淀,感谢大家一路同行,会一起更好地走下去,祝你祝我。
代表作品:
点击查看八期评价
八期对胡世鑫的评价:
深夜审稿是你,无时无刻push是你,路灯下排版是你,提建议、督促改进也是你。虽然总是调侃“总监”,但没有老扒,我们不会做得那么好。最后,老扒的认真、负责、热爱亦在影响着我们。
——嘟鸟曾经在煎饼社群里评价他是真诚可爱的男孩子,这话或许是说对了。即使不论他所做的杰出贡献,一个总是不吝对所有人展示出善意和友爱,在八期毕业礼上未语哽咽的朋友,有谁能够拒绝呢?
——峰哥小贝身上有一股自己的“倔”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常常哭哭啼啼(bushi)。他懂得在该果断的时候果断,该退让的时候退让,我觉得他的管理、运营能力真的很厉害。希望小贝姐姐一定上岸!无论未来做什么都坚持自己。
——邓邓以上就是这次深度营评选的全部内容,感谢认真又努力的他们愿意分享出宝贵经验,也祝贺所有获奖的他们。希望想要成为记者的你们都能闪闪发光,打磨出一篇篇优秀的新闻作品!
一年如许,莫愁前路,结营不是终点,而是新未来的起点,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彼此继续发光,然后顶峰相见!
-END-
海报制作|董纪彤
条漫制作|王琢玉
值班编辑|王琢玉
统筹总监 | 许 愿
推荐阅读
[2]记录生活、探求真相,我们永远在路上 | 深度营年度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