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节日习俗时时有,唯有春节特别多。
图源:文化陕西
买年货、蒸馒头、扫房子……纵然广袤的中国,都有各自的过年方法,但总有那么一些习俗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成为我们血脉中少不了的记忆。
比如,总少不了的“爆竹、年夜饭、贴年红”这老三样。
春联 图源:摄图网
其中,年画作为和对联、窗花一样重要的年红元素,是每家不可或缺的装饰品。除去一些特殊状况,每到大年三十,总少不了贴上几张年画。
无论是家喻户晓的大胖娃娃与门神,还是图个好彩头的吉祥物;无论是祖国大江南北的山河锦绣,还是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
中华大地之上,年画题材之丰富,风格之多样,远超你想象。
别看现在的年画几乎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若是追溯它的起源与发展,就会发现他几乎贯穿了整个春节的发展史。现在我们说到年,一般是把它当做一年的开始。但是,在还没有历法的时代,年在更多的时候,更像一种“终结”。这个时候,万物皆寂,一年的辛勤谋生不得不告一段落。但危险并未就此偃旗息鼓,寒冷的天气,食物的匮乏,各种疾病与死亡随之找上门来。当时的人们或许尚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面对自然给予的考验,总会担忧是不是鬼神发怒、作祟导致。傩戏面具 象征着自上古以来,人们对未知神灵的想象和恐惧为此,人们开始尝试“自救”,一边举行祭祀仪式,一边从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与神灵信仰中汲取灵感,试图将这些邪祟拒之门外。于是,原始的年画出现了。不过这时,还不能称之为“画”。先秦时期,人们相信“桃能驱鬼”,便在节前准备好桃木做的人形,以保家宅平安。“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在这个时期,人们不再费力去斫桃木,而是在年节时,要么将门神直接画于门上,要么用桃木板代替桃木人。并在桃板上书写“右郁垒,左神荼”,或画郁垒、神荼两神像以御凶鬼。到后来,桃符发展分为两支。文人们在桃木板上题写文字,老百姓们便在画上努力。逐渐延伸出了春联和年画两种形制。到唐朝,随着这种形式的进一步普及,我们熟知的钟馗、武将尉迟恭、秦叔宝等形象也都是出现在了年画里,年画的种类进一步丰富,但还是为了驱凶辟邪,把守门户,俗称“武门神”。等到了宋代,年画的品类进一步丰富,出现了赐福纳祥,升官发财的紫微天官式“文门神”,形成文、武双全的品类。 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及人们观念的进步,除大门外,其他空间也会有寓意美好的形象画,如民间传说中的神祗、仙女、童子等,增加了喜庆吉祥的效果。 随着年画的普及与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年画的种类与制作方式也有了新的突破。年画的意义也不再止于驱邪祈福,而是更多地表现着人们的精神追求。
隋唐五代时期,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孕育出繁荣的文化思想,年画题材层出不穷,上层社会和一些庙宇寺院开始流行手绘年画。随着年画习俗的逐渐传播,民间对年画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对此时的老百姓们来说,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可谓是上上之喜。它不仅让年画习俗的传播进一步为民众所接受,还更新了年画的创作方式。民间开始流传木版印制的纸质年画,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岁末市场上还有印卖木刻年画的买卖;南宋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由于图中集汉、晋两代的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四个历史人物于同一画面,故又称《四美图》。明代,年画被称为“画贴”,主要主题是有着吉庆祥瑞寓意的图案以及表现民间风俗的内容,一些如“一团和气”、“八仙庆寿”、“万事如意”等典型题材已趋于定型。除此之外,短版拱花技艺的发明,使年画的印制更为多样;明中叶以后,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日益成熟,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成为著名的年画产地。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高桐轩 四美钓鱼 杨柳青年画套色版印笔绘
在表现形式上,因受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当时流行的年画技法上应用了西方明暗透视技法,有的年画还刻印上了“仿泰西笔意”等字样,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才有了专属名字。清末民初,国家的内忧外患冲击着年画的农村市场,但上海、天津等城市则兴起了改良年画,表达着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描绘新事物等主题。此外,西画的输入和商业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将国画工笔重彩与西洋擦炭水彩结合的月份牌年画,其题材有戏曲故事、吉庆祥瑞等。抗战时期,解放区出现了表现革命内容的民间年画,在那段战争岁月里,鼓舞了军民士气;1949年以后,许多专业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继承旧年画优良传统,摒弃一些迷信、落后的内容,推动年画焕然一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年画主要反映新时代新风尚、记录着人民的幸福生活,抒发内心世界,并加入科技元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断与时俱进,人们可以通过VR、AI等方式赋予年画生命力。年画反映的不仅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更是一种精神理念的升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风貌,所以年画题材包罗万象,涵盖日常生活、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神仙是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堪称年画的基本题材。而吉祥物包括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盆等虚构品,通过隐喻、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义,表达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主题。民间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表现现实生活。这类题材在年画中少于其他题材。世俗生活的题材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
《琴棋书画》 图源/共青团中央
这种题材在民间年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表达了人们早生贵子、夫妻和美的良好愿望。这一部分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等。这类年画常见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中国民间年画分布广泛,明中叶以后,刻印年画的作坊几乎遍及全国,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中国木版年画兴盛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随后传播或影响到全国其他地区,而朱仙镇木版年画则被视为中国木版年画发展的先驱。如今的朱仙镇年画印制过程 图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该年画诞生于唐,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宋都东京沦陷,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朱仙镇,拉开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的序幕。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反映了农民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等美好的生活愿望以及扶正驱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别于历代宫廷文人画温文尔雅的格调,它线条粗犷奔放,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人物的面貌健美英俊而不带媚色,是朱仙镇年画最突出的特点。朱仙镇年画《抱鞭》作者:郭太运 图源:开封市文化馆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是中国江南一带民间木版年画,因在苏州桃花坞地方生产而得名。和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有“南桃北柳”之誉。它始于明朝中叶,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其中,清代中期桃花坞木版年画“仿泰西笔法”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2006年5月20日,桃花坞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表现形式有神像画、门神画、门房画、屏条、斗方、灯画等,通常以头大身宽的人物为主,色彩以红、黄、蓝、绿、紫、淡墨等色为基调进行组合,给人一种对比强烈鲜明、欢乐明快的视觉感受。近代桃花坞年画《家家丰收》 杨云清绘稿 叶金生刻版 图源/美术江苏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其木板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明末时出现了最早的画铺,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逐渐繁荣起来,当地人几乎都从事年画生产,可谓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其产品行销北方及东北、内蒙各地。对河北武强年画、东丰台年画、及山东潍县等地年画都有一定影响。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是京城对海外的主要口岸,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功能,因此杨柳青木板年画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刻影响,风格更接近工笔重彩国画,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艺术特色。娃娃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一大类题材,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吉祥美好,惹人喜爱。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
凤翔木版年画《蟾宫折桂、官带流传》
它始于唐宋,其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1507年,盛于明清,鼎盛时期生产者多达一百多家,画局也有十多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计、雕刻、印刷、彩绘、发售的作坊。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翔木版年画根植于民间,极少受其它地区年画风格影响。继承了中国最早的木刻技法,全以木版手工印刷,彩印与手绘相结合,以红、绿、黄、紫为主,色彩对比强烈且图形造型饱满夸张。它保留了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西部农民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民间美术特色,亦成为研究中国西部农村生活和文化风貌的珍贵艺术资料。其内容以人物为主,兼及花鸟虫鱼等。品种有门画、十美画、戏剧故事画、风俗画、六神画、窗花画六大类。绵竹木版年画,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绵竹三绝”。
所在地绵竹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连接,成都自唐以来便是国内雕版印刷的中心,绵竹受其影响,相传在宋代已有木版年画生产,清代乾嘉年间年画远销云南、贵州、陕西、青藏、两湖及四川省内各地。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竹木版年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形象夸张、线条古拙、色彩艳丽,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实用性和趣味性并重的特点。特别是独幅画和斗方在实用前提下,更注重对情节性、趣味性的追求,如《三猴烫猪》《春官偷酒壶》等,呈现出活泼俏皮、诙谐幽默的艺术趣味,反映了四川人民对生活特有的理解方式。多彩的年画,描绘着栩栩如生的形象,沉淀着几代人的审美与思想。即使时过境迁,年味渐浅。但在随处可见的年画里,在匠人的勾、刻、印、绘、裱中,年画的蓬勃生命力依旧存在。不变的,是千百年以来人们对未来的期待构成的方寸之间,是面对全新开端时雅俗共赏的愿景与期待,是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中,那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怀和仪式感。
年货市场 图源:摄图网
招聘、投稿、合作内容|艺旅文化 丁一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