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之“最”
回忆起拍《八佰》的创作旅程,摄影指导曹郁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
“基本上要十年,才能有一次这样真正做自己、真正把你所有的才华都发挥出来的一段经历。”
曹郁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2009年和陆川合作的电影《南京!南京!》,接到拍《八佰》的邀请时,曹郁特别激动,他跟管虎说,我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十年了。
《八佰》是曹郁偏爱的一种类型片,史诗,有场面,有细腻的情感,又需要特别难的技术,逼着摄影师去拓展自己,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内容值得你去踏入这一段冒险。
电影《八佰》剧照
拍摄《八佰》,曹郁和管虎使用了不用分镜头的创作方式,以达到一种纪录感。他们磨合出的工作习惯是——管虎先把要拍的戏排一遍,曹郁看完后给出自己拍摄的设想,管虎进行一些修改,然后实拍。
曹郁给《八佰》写的摄影阐述的标题叫《最黑的夜,最亮的光》,在光影上追求极致,这部戏的难度被他形容为“以前我拍过的电影加在一起都没这么难”。
参与这部大体量的重工业大片,曹郁达成了许多职业生涯“之最”,跟随他的视角,我们将了解《八佰》的幕后主创们如何攻坚克难,将83年前的那场战役,复原到观众眼前。
曹郁
最隐形的光
《八佰》剧组在200亩的空地上平地起高楼,实景搭建出了四行仓库,又按1:1的比例挖出了一条苏州河,但曹郁走进片场时,第一反应不是震撼,而是焦虑。
这样大型的置景工程不是由一般的电影置景团队设计的,而是由建筑设计院按照工程的标准搭建,所以没有考虑到剧组拍摄架灯的问题。如果按正常电影的方式去拍,也能拍出正常的效果,但曹郁认为《八佰》是一部不正常的电影。
所谓不正常,是曹郁想不限制拍摄角度,360度都能去拍。正常电影可以在地面架灯,但《八佰》不行。
电影《八佰》IMAX版海报
曹郁在《妖猫传》剧组,给张榕容打了四层流动光,拍出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经典镜头,《妖猫传》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打出的不真实的光必须得让观众看出来;《八佰》则相反,是以真实为基础的电影,光必须隐藏起来——
“如何不受角度限制去拍这个电影?那灯肯定不能搁在地上,我跟导演管虎和总制片人王中磊说,能不能每一层打很多洞,拍一层的时候,把灯放在二层的地板上,拍二层的时候,把灯放在三层。后来算下来一共打了300多个洞。
但是比如二层你打了100个洞,从一层往上一拍,不就有100多个窟窿吗?我说再做100多个盖子,这样的好处是我可以提前把灯搭好,平衡室内外的亮度。
电影《八佰》剧照,室内戏
三小时大战的戏,我们同时要拍到屋内屋外,外面阳光灿烂,屋子里那么阴暗,差得太多没法做亮度平衡,这时必须在屋内打很强的光,但又不能让观众看出来。
我当时提出打300个洞,没想到中磊同意了,做这个事耗资很高,关键是我们的建筑院必须重新做一次计算,才能知道打了300个洞房子会不会塌,还得计算打完洞后每平方米的承重是多少,能上什么样的设备,洞附近能站几个人。
最后洞打完了,果然就达到了现在的效果,我们的摄影机是非常自由的。
观众可能看不出打灯了,只会觉得这不是很正常吗,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其实是最难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恰恰是最不讨好的,观众是没感觉的。
中磊说曹郁太任性了,说怎么能这么干,但是我特别感谢他,作为制片人同意了我的想法,也真出了钱,另外他做了很多协调,他当时开玩笑,说什么叫大片,请什么明星不算大片,能让曹郁来折腾才叫大片。”
电影《八佰》剧照,室内戏
最极致的对比
拍摄《妖猫传》的时候,曹郁接触到了用调光台控制灯光的拍摄方法,当时有两三百盏灯,用了差不多4个调光台。在《八佰》剧组,调光台数量增加到9个,因为灯的数量飙升到2000多盏,电线有50多公里。
除了“最暗的夜”里隐形的光,河对岸“最亮的光”也要靠灯光和美术置景共同完成,以达成那种最极致的对比——
“两岸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从摄影的感觉来说,南岸租界区更明亮更平稳,北岸战斗区几乎都是手持摄影。
我一开始跟美术指导林木没有统一好思想,南岸最早的设计更接近于真实的感觉,但我觉得这种对比不够极致,我想要的是纽约和巴黎的一些色彩元素,30年代有个摄影大师专门拍夜晚的巴黎,很浪漫,我就把这些素材提报给剧组,管虎和林木都支持,林木就重新做了一个设计,把南岸重新粉刷了一遍,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非常了不起。
电影《八佰》剧照,从四行仓库看对面的南岸
包括我当时看到一张照片,前景是一对情侣,后景是巴黎的一座大桥,类似于《新桥恋人》那样的桥,桥上每个灯都有雾气,很浪漫。我们戏里的桥灯也是重新改过配色的,提高了亮度,很像巴黎那种很明亮的感觉。
我和林木配合得非常完美,结合我们做的特殊的色彩处理,我们用了两天时间把所有的色标都拍了一遍,比如要拍一个红色的咖啡厅,到底是哪种红,林木把所有的红色都做成一个板子,让我拍一遍,然后他根据我要的颜色来处理。
南岸的设计很复杂,最难的是我说南岸夜景应该像一个自发光的行星一样,林木疯了,说“你说得倒挺简单,怎么才能自发光啊?"我说你有没有可能弄点霓虹招牌什么的。
电影《八佰》剧照,从四行仓库看对面的南岸
做这个霓虹灯就做死了,因为真正的霓虹灯很容易坏,而且亮度有限,非常不保证拍摄。当时制片人朱文玖特别焦虑,问我说如果我们有1500人站在这,霓虹灯突然灭了怎么办,你能拍吗?我说霓虹灯灭了就没有高光点了。
记得有一次我跟朱文玖吵起来了,那时霓虹灯都弄好了,灯泡都换到最亮了,发现我们剧组已经承受不了电费了,说一天可能有几十万的电费,能不能只亮一半灯,我说这都弄完了怎么能只亮一半,必须都得亮,他说那怎么办,连电线都快受不了了。
当时我们组居然在租界区的后面建了几个电站,全是发电机,我看他也是没办法了,就说能不能换成LED灯泡代替一多半的霓虹灯的效果,后来耗电量下来了,这样剧组才拍得起。”
电影《八佰》剧照,南岸的灯光
最崩溃的大场面
《八佰》拍摄到中段时,迎来了体能和精神上最大的挑战。影片结尾的那场跑桥戏,剧组连开了45个夜戏,每天晚上六点多到凌晨三点,连续一个半月,曹郁和所有人都感觉到体能到达极限——
“这个戏非常难拍,第一它要有真的照明弹,他们问我说你有什么光效能打出照明弹的感觉来,我说作为一个主光源,可能得有真的照明弹。我们当时做了200多个照明弹,花了很多钱,在任何一个中国剧组,这都很难想象的。
然后我们要下雪,我们的雪要覆盖整个大桥和整条苏州河,到底在什么地方下?当时负责下雪的人也疯了,说我下不了这雪。最后我们实际上是从南北岸之间牵了很多条钢索,有上百台下雪机被挂在钢索上面同时下雪,还有真的照明弹也被挂在钢索上,地上每次都要布几百个炸点,然后还有上千的群众演员。
电影《八佰》剧照,雪戏
拍跑桥整个段落周期有45天,拍跑过桥的部分也拍了有25天,这25天每天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当时苏州天气蛮恶劣的,风特别大,虽然有上百台雪机,但突然一阵大风过来,画面里雪没了。还有一天是罕见的寒流,把我们的信号线全给冻裂了,灯都亮不了。
就这么干了45天,一直干到大年二十九,当时真的觉得要撑不住了,感觉所有人都要病了。当时我跟管虎见面,都相互问候’你睡好了吗’,管虎那时候已经焦虑得睡不着觉了。我平时不喝酒,管虎送我一箱红酒我全都喝了,每天喝一点就能睡,不喝酒根本睡不着。他焦虑到极点,觉得还拍不好吗?怎么才能拍得更好?那种感觉太可怕了,你不知道怎么才能放松下来。”
电影《八佰》剧照,杜淳饰演谢晋元
最多的条数
南岸的民众向将士们伸出手的那场戏,在最初的设定里就是影片结尾的一组镜头。这个Ending也是曹郁记忆里拍摄条数最多的镜头——
“那个手拍了无数次,因为我特别想把它拍到最极致。我们也换了很多种手,有很粗糙的战士的手,有中产阶级的手,戴手表的手,女人的手,孩子的手。因为都知道这是电影结尾,那么到底结束在谁的手上?所有人,包括导演、我、美术指导,其实都觉得是未知的。每一遍都很难拍,所有手的镜头都是我亲自拍的,你走过去的速度,包括你焦点先给哪个手,再给哪个手,虚到什么程度,都拍过很多种方案,那时候大家都疯狂了,一定要把它拍到最好,所以拍了特别多遍。”
电影《八佰》定档海报上的手
最烧钱的摄影机
《八佰》是亚洲首部全程用IMAX数字摄影机拍摄的影片,这种摄影机只租不卖,租金非常昂贵。剧组一共租了两台IMAX数字摄影机,有大概95%的镜头都是单机位拍摄。《八佰》原本只打算用这台摄影机拍摄5场戏,结果试拍后曹郁决定从头用到尾,因为拍摄效果实在太好——
“这其实是我第一次用IMAX摄影机,这并不简简单单是为了一个商业卖点,更多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因为我们当时遇到一个难题,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在同一个画面里把很亮的部分和很暗的部分记录下来的摄影机,专业术语叫动态范围。
即使已经打了几百个灯,想把暗和亮同时记录下来,还是很难的,同时我们的战斗还要从仓库拍到对岸,或者从对岸拍到仓库,还要清晰,用专业的词来说是解析度要很高。
电影《八佰》剧照,四行仓库室内戏和南岸室外戏
我们当时试了所有市面上的摄影机,测了一个月,发现鱼和熊掌是没法兼得的,最后才找到了IMAX摄影机,我当时就特别激动,这是一个所有指标都符合要求的摄影机,是我们完成叙事的工具。
我非常喜欢单机拍摄,我们当然可以租十几二十台机器把什么都拍下来,但那样就没有调度。《八佰》这么大的一个戏95%都是单机拍摄,需要导演和摄影师很有魄力,因为这意味着演员调度必须特别准确。
我觉得电影的美就在于调度,场面的调度配合着摄影机的调度,我很喜欢法国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我提出这个方案管虎也很支持,他真的做到了,当然我也做到了。”
电影《八佰》剧照
《八佰》的摄影团队有200多人,分成四个组,这是曹郁带领过的人数最多的摄影团队,基本是他之前拍过的所有戏摄影团队人数的总和,当年拍《可可西里》,团队总共加起来就30人,而《八佰》给了他相当于两个连人数的团队,整个过程就像带领一支部队在打仗——
“摄影团队由4个组构成,第一个是摄影组,就是负责拍的人,大概有20多人。第二个是灯光组,有100多人,因为我们这次灯很多。第三个是机械工程组,80多人,这次我们用了很多吊车,像演唱会那样搭了很多Truss架,把摄影机和灯放在应该放的位置上,就是由这个组来完成。第四个是Dit组也就是数字工程组,有四、五个人。我们还有航拍组、潜水摄影组。
但在现场你不会觉得有这么多人,因为所有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有时候可能今天发现还少10个人,明儿还得再加。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就是我根本认不全我摄影团队的人,人太多了,我只能认识几个组长,和组长下面的大助手,剩下的人我几乎都不认识,得靠他们的胸牌我才知道他们是哪个组。
我的组员很多都跟了我好多年,最早从《可可西里》时就跟我在一起,所以就像一个部队一样,指挥技术性特别强,拍这种大的戏其实很过瘾,《八佰》是战争题材,然后你带领200多人像打仗一样,你要排兵布阵,你有战术安排,所以很有意思。”
电影《八佰》花絮照
推荐阅读
关联阅读
主笔专栏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娱理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最近更改了推送机制
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也就是说,需要大家
将[娱理]设置星标
多点在看
这样算法就能
提升我们和你们之间的联系啦
亲爱的你
就能更及时地收到我们的信息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