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武汉纪录片冲进了奥斯卡,我们该让世界看到怎样的抗疫真相?

何小沁 娱理 2021-02-25


电影是时代的写照,纪录片更是如此。


在特殊的2020年,疫情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方式。而越是不寻常的现状,越能激发起作者们的创作冲动。


过去一年里,我们写过那些拍摄完成的、即将拍摄的主流抗疫题材作品;我们也采访过诸如日本导演竹内亮的独立创作者的心声(请戳→外网刷屏——这位日本导演,想让世界看到中国抗疫真相),他们提供了疫情下的不同视角。

 

竹内亮导演回应外交部对他的称赞


娱理工作室今天要介绍的,是一部非官方纪录片,名叫《76天》。76天,是疫情爆发后武汉封城的时间,影片记录的是武汉四家医院重症病房的真实故事。


这部纪录片已经在若干国外电影节展映过,目前烂番茄新鲜指数100%,还被选入了2021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名单,有望获得正式提名。



消息有些延迟地传回国内,网友都感到很意外。有人问,奥斯卡会让这种展现中国正面形象的纪录片提名吗?也有人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拿不拿奖,真的无所谓。


客观评价,《76天》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抗疫题材作品并不少,为什么只有这部在国内外都获得了认同?


《76天》海报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76天》这部中国纪录片有望冲击奥斯卡:


因为疫情缘故,从去年起奥斯卡评选不再对线下放映有严苛要求,只要被选入会员专用的流媒体平台Academy Screening Room(ASR),就相当于获得了申报资格。


可能也是疫情年大家的创作欲格外爆棚吧,今年学院上传到ASR平台的奥斯卡候选纪录片竟然达到了200多部,要知道,之前的最高纪录是2017年的170部,而今年的数量还在增长中。


200多部一起参赛,看起来像是要“重在参与”了。但《76天》在国外的口碑还真的不错,《Variety》《IndieWire》《洛杉矶时报》等知名媒体的预测提名名单里都有这部。它还去了多伦多等许多国外电影节展映,入围了哥谭奖最佳纪录片,很有希望进入2月9日揭晓的奥斯卡短提名名单。


《76天》目前在烂番茄有74条影评人评分,新鲜指数高达100%,其中有21条来自Top Critics(知名影评人)。国内某平台分数也达到了8.2分。

 

《76天》烂番茄100%好评度


目前来看,难得国内外影评人都很认可这部纪录片。它是怎么做到的?


《76天》由吴皓、陈玮曦,以及一位不知何故要匿名的导演,三个人联合执导。


吴皓有旅美经历,专注中国当代题材纪录片创作,之前的三部纪录片评分都在7.5及以上,拍直播网红的纪录片《虚拟人生》曾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


陈玮曦则是媒体出身,曾供职《新京报》、《财新周刊》视频组、《时尚先生》特稿组。


两人曾分别很想记录下这场疫情中发生了什么,在合作过程中慢慢确定可以一起做成一部长片。



看《76天》,确实有点读一篇特稿的感觉。影片以武汉四家医院的病房为核心,也少许覆盖到城市街景、社区、居民家、隔离酒店等场景;重点选取了几个人物,穿插着记录了他们各自的一段经历,点面结合——

(如介意剧透请跳过本章节)


《76天》里如实记录了如下画面:


一个70岁的老渔民说着医生都听不懂的方言,在医院里肆意乱闯。他觉得自己没病,嚷着要出去,一会气得大哭,一会扬言要报警,夜里吵得病友都没法睡觉。医生每天像哄小孩一样哄他安抚他,后来才得知他患有老年痴呆。等到可以出院时,老头又开心又恋恋不舍,医生们一块去送他出院,笑着嘱咐他不要忘了她们。


 

一位中年妇女一觉醒来发现身边的老母亲已经去世,她和父亲也感染了。她和父亲被送进不同病房,她反复告诉父亲,一定要每天给她打一个电话报平安,打不了也要请护士帮忙打,然后给自己打气:现在还不能哭。


一名孕妇因为特殊时期老公无法进入病房陪产,一个人害怕得眼泪吧嗒吧嗒掉。成功剖腹产后,她和老公得先隔离,然后回家,但孩子必须留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终于盼到去医院接孩子的那天,她兴奋又紧张地看到了孩子第一眼,忍不住又掉泪了……

 


《76天》不是一部刻意揭示惶恐、残忍、痛苦的纪录片。除去开头和结尾之外,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很温情,尤其展现了中国医生的专业、耐心、友善、温暖——


细心的护士长从过世的奶奶手腕上取下了镯子,把去世患者们的手机、证件、车钥匙等物件一一登记和保管好。疫情结束后,她仔细地给每个物品消毒,然后联系患者家人,转交给他们作为纪念。

 

在写着“死亡病人贵重物品”的盒子里,一个老年机屏幕亮起,显示有31条未读短信


女医生安慰害怕掉泪的孕妇:我们都在这陪你,我自己也做过剖腹产。孕妇侧卧往脊椎里打麻药时,医生也一直握着她的手说没事没事别害怕。


孤寡老人戴着呼吸机,紧紧抓住医生的手不想让他走。医生对他说,我们现在就是你的亲人。


年轻的医生小伙送一对大叔大妈出院,他是上海来的志愿者,自豪地说大叔是他救助的第一位病人。


小护士用氧气瓶给医用手套充满气,然后在上面画了笑脸,写上“早日康复”,拿这个手套支撑起患者的呼吸管。


 

医生们互相在隔离服上画上加油打气的图案,或者写上疫情后最想吃的美食名字,地锅鸡、周黑鸭、咸水鸭……他们的乐观坚强鼓舞了很多病人。


可能有网友会问:为什么不去拍方舱医院?为什么没有展现那些更有冲击力、更值得称颂的医护、干部、工人、志愿者的事迹?只拍了医院的病房,视角是否太过单一?


首先要明白,这是一部非官方渠道、独立制作的纪录片。跟官方纪录影像,乃至剧情电影、电视剧相比,在格局视野、拍摄条件、戏剧浓度上肯定有局限性。它舍弃了大而全,把子弹集中打在了纪录片最宝贵的品质——纯粹的“临场感”上。


当疫情来临时,果断决定进入漩涡中心记录下一手影像资料,先不说实现过程有多困难,做这个决定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


想想看,在污染区一套防护服超过四小时就会失去保护功效,当医生在镜头前穿着厚且笨重的防护服、里出外进焦头烂额之时,镜头后的拍摄者,面临的其实也是同样的危险境地。


既然小团队无法做到全知全能视角,那么就老老实实拍好医院这一个切面。不做立场先行,不刻意煽情,只客观冷静地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

 

《76天》截图,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后


比起官方视角,《76天》的某些时刻显得更有“人味儿”,保留了一些主流作品可能会删掉的画面的词句。


比如疫情刚爆发时医院里手忙脚乱的场面,医生还不知道护目镜需要用洗手液擦一下再戴,一戴上眼前全是雾,病人急需插管可是设备不在。


门外患者越挤越多,情绪越来越焦灼不耐烦,眼前门就要被冲开,医生声嘶力竭喊大家不要挤,喊到嗓子都哑了。一名女医护人员说,我也从早上到现在没吃饭,请大家配合,我们保证会让大家都进来。



那位刚刚失去母亲的妇女不太信任医生的诊断,她对着化验结果,拿手机上网搜索。医生哭笑不得地告诉她,不要听X度,要听医生的。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我们习惯了主流作品里的英雄事迹、众志成城,习惯了悲痛和歌颂式的故事基调。《76天》没有宏大叙事策略,只有人间真实;没有英雄救世,只有一个个普通的、不加修饰的、活生生的人。


常去医院的人知道,作为直接关乎人的生与死的场所,医院往往是很多浓烈情绪的集中爆发地。抗疫战场上的医院,是不太可能有条不紊、平静祥和的,那样的场面只会存在于理想情况中。在短暂的慌乱和措手不及之后,强大的应对系统很快建立起来,而抗击疫情的过程,本身也是人们在不断战胜弱小的自己。


《76天》海报

前两天,徐峥说纪录片《武汉日夜》应该给美国人看看的新闻登上热搜第一。


疫情正在把世界变得愈发割裂,形成一座座孤岛。太多真真假假的消息,太多早上还含泪转发、下午就被证实是谣传的尴尬。到底什么是真相,可能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


当文字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影像便成为最有力的语言。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人或许不相信新闻和数字,但会愿意相信摄影机记录下来的画面。



《76天》片尾字幕写着,“本片在武汉四家医院拍摄,献给全世界的一线医务工作者”。


它聪明地打出一张普世通用的情感牌,通过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引发不同国家观众的共鸣。无须硬性宣传说教,中国是怎么做到最快速度清零的,看完电影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一二。



查阅烂番茄上的74条外国知名影评人的好评可以发现,这些评价基本关注的都是影片的题材与技法,他们认为这部电影是面向全球与人类历史的,没有人特别提及中国或武汉字眼。


娱理工作室摘录一些呈现如下:


Ann Hornaday(《华盛顿邮报》):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同理心、职业精神和坚韧的电影,电影本身也体现了这些价值观。


Michael Phillips(《芝加哥论坛报》):很少见全球历史好像离我们那么遥远,却又近在眼前。这部电影是这一年的重要记载。


Nicolas Rapold(《纽约时报》):随着病毒在世界各地死灰复燃,《76天》暗示了一种面对未来的方式:有眼泪,但也有希望。


Peter Sobczynski(RogerEbert影评网站):在美国病例持续激增之时看到这样一部讲述新冠爆发的电影,肯定不是度过几小时时间的愉快方式,但它如此技法娴熟、扣人心弦,即便是那些饱受新闻之苦的人也会沉浸其中。这部电影对于未来观众而言,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时间胶囊。从这一刻开始,尽管它不可否认是一个残酷的噩梦,但也带来了一些小的胜利,人们为共同利益走到一起,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Kevin Crust(《洛杉矶时报》):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疫情题材的作品,但在当下这个时刻,《76天》是会在你意识中停留一段时间的那一部。


David Sims(《大西洋月刊》):《76天》是天然的、不加修饰的,是一段历史的第一稿,而这段历史还在继续书写下去。




看过片的国内网友,大部分也认为《76天》是一部客观公允、可圈可点的纪录片。 

 

国内网友对《76天》的评论摘录


《76天》并非一部多么制作精良、主题深刻的作品,固然也有许多缺憾和不足。但它在特殊时期,胜在了反应迅速、出片及时、具备新闻历史价值,以及击中了全世界的共同痛点。


奥斯卡的纪录片评选经常格外注重切中热点的题材。比如2002年反映校园枪击事件的《科伦拜校园事件》,2006年阐释气候变化的《难以忽视的真相》,2007年揭露伊拉克出租司机被虐致死的《开往暗处的的士》,2010年以全球金融海啸为背景的《监守自盗》,2014年由棱镜门事件核心人物拍摄的《第四公民》等,都最终摘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近三年内,就有四部记录叙利亚内战的纪录片获得奥斯卡提名。


《科伦拜校园事件》《难以忽视的真相》《开往暗处的的士》《监守自盗》《第四公民》海报


2020年的全球最大热点毫无疑问就是疫情,而一部来自中国的抗疫题材纪录片抢先闯进了评奖赛道。这么说似乎显得有点投机,但题材优势的确是很多外媒看好《76天》冲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76天》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味道,国内知道它的人还不多。据说主创团队正在筹备国内发行,他们希望这部冒着生命危险制作完成的作品,未来某一天能够以一个名正言顺的方式跟国内的观众见面,请大家耐心等待。




推荐阅读

主笔专栏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娱理精彩内容

台剧文艺复兴  我们都是湖北人  90后三十而立

疫情下的综艺   疫情下的剧组  疫情下的电影人 

疫情下的临时工  疫情下的电视人  疫情下的影视行业 

疫情下的新人演员  训练生节目版权费调查 2020年中观察

偶像公司CEO谈新人标准  音乐综艺修改歌词之谜 

影视剧综艺配音  粉丝运营请就位  青春有你四色解码

国产剧滤镜调查  韩国N号房事件  清平乐背诵天团

庆余年  囧妈  寄生虫  想见你  安家 隐秘的角落 

花木兰  三千鸦杀  王国  青春有你2  三十而已  

八佰 金刚川 风平浪静 我和我的家乡 姜子牙 鹿鼎记 

一点就到家 隐秘而伟大 燕云台 令人心动的offer2

张国荣  巩俐  汤唯  梅小青  孙俪  贾樟柯 孟美岐

黄晓明  佘诗曼  李宇春  许光汉  邱泽 蒙淇淇

李诚儒 黄轩  孔雪儿 楼姐楼炅择  刘维  黄觉

李易峰 王智 蓝盈莹 白冰 沈梦辰 张萌  金莎


微信公众号最近更改了推送机制

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也就是说,需要大家

将[娱理]设置星标

多点在看

这样算法就能

提升我们和你们之间的联系啦

亲爱的你

就能更及时地收到我们的信息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