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喻学才:南怀瑾先生诗词意境蠡测(一)

2017-12-11 喻学才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作者简介


喻学才:东南大学教授,曾任东南大学中国文化系主任,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专家,国家旅游局旅游文化与规划专家。著有《三元草堂诗词联钞》、《三元草堂文钞》、《三元草堂随笔》、《孟郊诗集校注》、《东周列国志校注》、《中国历代名建筑志》、《中国历代名匠志》、《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中国旅游名胜诗话》等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其中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南怀瑾先生诗词意境蠡测(一)

喻学才

 

最近,本人有幸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金粟轩纪年诗初集》。随手札记,成小文一篇。发表在此,与同道分享。


一 、身世里贯及生平概略


南怀瑾先生的故乡在浙江乐清南宅(注1)。其《初夏之夜》诗曰:“壮岁举轻天下事,扬鞭谈笑薄皇王。中年敝屣空桑约,大隐尘嚣醉梦场。萍梗有情悲浩劫,孤邛无计涉沧浪。燃灯默尔思前度,惆怅重来奈夜长。”这首诗等于对他自己人生的壮岁和中年做了个简单的总结。其时当在六十九岁时。诗人古稀之年仍然怀念乡国,“层楼极目望天涯,望极天涯不是家”(注2)。 “一念关情天下事,尘心不了滞飞升”(注3)。由于政治分隔的历史原因,先生在大陆和台湾有两个家庭。这些家事在诗集里也偶有反映。如《初冬送长女可梦赴美国》(注4)、《得长幼二女旅美来书》(注5)。由于有此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在诗中慨叹自己是“无家无国”之人:“三十年来一梦余,无家无国已堪吁。而今几度思前事,万里云山似画图(注6)。” 读之令人落泪。先生早岁在家乡求学,青年阶段在国民政府任职,于云南边陲组织军垦。后弃职读书,入川藏求道,研修佛学。一九四九年随例去了台湾。开始选择招聚生徒传播国学的弘法大业。第一部著作为《禅海蠡测》。出版于一九五五年。后又赴美。七十岁后移居香港。二零零六年后,寄居江苏太湖之滨。迄今为止,先生有著述数十部。旁涉三教。领域之广,见解之精,为前古所无。期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曾为家乡捐资修建金温铁路一条。亦自古以来我国学林之奇事。此则先生身世之大略。




注1:《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78—179页,《去春承大韩民国同宗……并为柄国宗长序》

注2: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80页《冬夜随笔》。

注3:《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80页《辛酉阳春》。

注4:《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4页。

注5:《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6页。

注6:《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6页。





二、个性和情趣


南怀瑾先生有三大特点:一曰爱干净。即洁癖。一曰好学问。一曰悲天悯人。悲天悯人的特点留在后面说。他在六十六岁时所写《自笑》两首,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自己好学和爱干净两个特点:“自笑平生洁癖忙,命该浊世一身藏。原知净秽皆非相,却喜莲泥梦叶香。”(其一)“自笑平生好学忙,老来情趣更荒唐。围绕万卷无书读,翻教儿曹满纸抄。”(其二),诗意明白如话,不需解说。先生好学,似出天性。其《讲孟子课毕夜归静起》云:“静夜清思忽到明,市朝嚣杂闻人声(注7)。”先生为人十分独立,不肯俯仰随人。其在诗中自述“不惯依人输老拙,岂能随俗强悲欢(注8)。”先生志向高远,绝不做第二流人物。其《夜吟》诗云:“万古千秋事有愁,穷源一念没来由。此心归到真如海,不向江河作细流(注9)。”先生能随遇而安。他的学生锺某自美国来信了解学成回台湾平安与否,他作诗回复:“人间何处无芳草,随地归来便有山。岂是林泉留不得,只缘心自未能闲(注10)。”先生喜欢自己掌控时间,最能领悟闲暇的滋味。有诗云:“浮生自苦不从容,睡起依然日又红。贫富不知闲是福,几人肯唱大江东(注11)。”先生天性诙谐,曾有《答留美学生为求婚事来书乞助》诗云:“万里求书为爱情,老师无计说娉婷。何如取读浮生记,自唤心魔好梦醒。”先生喜咏史,更喜谈禅。谈禅诗留后讨论。此处只论其咏史诗。如《书越世家后》就是一篇西施咏。诗曰:“玉颜不意自成名,当日那知事重轻。存越亡吴论功罪,妾身恩怨未分明。”《审阅硕士研究生写清史论文后批语》则分明就是一篇爱新觉罗家族兴衰史评:“寡妇孤儿自入关,便宜占尽此江山。竟然二百余年后,母子君臣出塞难。”先生的咏史诗意在言外,有含蓄不尽之意。西施一首实际上提出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成名的偶然性。咏清史一篇则揭示出历史的因果轮回。皆属耐人寻味之韵文。


先生的诗中常常出现如下意境:“不住红尘不入山,红尘青琐却相关。有时尘视三千界,四顾苍茫两仪间。”这就是文章后面还要专门提到的世外高人形象。《春梦》:“春风吹绿梦平芜,云月溪山似有无。窥阙篝灯夸一统,渡河筹策犹三呼。长途疲马惊新辔,短鬓催人号老夫。行遍天涯真倦矣,童心揽镜愧今吾。”此则是本文后面将会说到的世间志士形象。




注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6页

注8:《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64页,《丁巳中秋关中有寄》

注9:《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64页

注10:《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65页《答钟生自美国来书问学成返国平安否》

注11:《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67页《无题》




(待续)




相关阅读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七)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六)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五)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四)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三)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二)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一)

裴钢院士:《儒释道:东方信仰的三块基石》(完整版)

裴钢院士:《儒释道:东方信仰的三块基石》(下)

裴钢院士:《儒释道:东方信仰的三块基石》(中)

裴钢院士:《儒释道:东方信仰的三块基石》(上)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四)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三)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二)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一)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完整版)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 (七)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 (六)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 (五)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 (四)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 (三)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二)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一)

【七律四首】丁酉中秋缅怀南怀瑾先生示寂五周年暨诞辰百年

纪念诗三首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知》

洪兰教授演讲:《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宗性法师演讲(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下)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中)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上)

肖仲伟代表苏州市吴江区致辞

肖军代表七都镇致辞

南国熙代表南师家人致辞

陈知庶: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易智峻: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郑宇民: 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孔丹: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张连珍: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李光富: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胡德平:在南怀瑾老师辞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朱清时: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认知生命——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简报

纪念袁焕仙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四川纪念袁焕仙先生、南怀瑾先生活动简报

喻学才:士之楷模——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上)

喻学才:士之楷模——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下)

陈佐洱:天香桂子落纷纷 —— 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上)

陈佐洱:天香桂子落纷纷 —— 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下)

汪道涵、南怀瑾与九二共识

熊光楷:世上苍生架上书——与南怀瑾先生一席谈

郑康:追忆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研究

微信:nhjxsyjh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本信息


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征文启事


(温馨提示:请按住屏幕上下划动)

戊戌(2018)年二月初六(西历3月22日),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此,本会特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朋友征集纪念文章。


一、文章内容,可在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1、读先生的书,或听先生的课,或感受先生身教言传,所受到的启迪,所作的反省,于身心修养、做人做事、生活工作、学习学术、自立立他、贡献社会,有何改善与进步。


2、对先生生平、事迹、身教、言传、学术的认知与理解,可从某件事、某个角度、某个方面谈,亦可从多角度多方面谈。


3、与先生交往的故事与感想。


4、受先生影响、启发,或发扬光大先生思想,应用在实践中,利于自他、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案例。


5、先生辞世以来,吾人在修养、行为、生活、工作、贡献社会等方面,有何反省、改善与进步。


 6、其他。


二、体裁、字数不限,但希望精炼。


三、截稿时间:从即日起,至2017年底。


四、投稿邮箱:


ws@nanss.org

nanssw@163.com


五、不论用真名或笔名署名,均请附作者真实简介与联络办法。


六、所有来稿,本会将作为史料保存,并酌情在本会网站、微信平台发表。


七、投稿者,将有机会获邀参加有关纪念或学术活动。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联合发布

丁酉(2017)年4月17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