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左邻右舍》十、动物的野性(董克荣 )
【退休生活篇】
《我的左邻右舍》
作者:董克荣
朗读:原野
十、动物的野性
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有一座上海动物园,现在是中国第二大的城市动物园,它的前身是西郊公园。过去虹桥还没有开发时,西郊公园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我姑父的家就住在西郊公园不远的一幢小楼里,小楼边上有小河,周围有农民种的庄稼。夏天可以在河里游泳捉蝌蚪;秋天在农田里能捡到没有收净的黄金瓜;月明星稀的晚上在外面乘凉,听着田野里蝈蝈的叫声此起彼伏;看到成群的萤火虫在草地上飞舞;甚至有甲鱼从小河里爬上岸来,让小孩子们又惊又喜,那里是孩童时的我朝思暮想的乐园。
记得在小时候,每逢星期天我母亲都要带我们弟兄俩到姑父家去。那时我感觉姑父家好远好远,就像是在上海的天边。我们坐着三轮车在去的路上昏昏欲睡。车夫是我们的邻居,姓丁,大家都叫他丁先生,我们也叫他丁先生。以前他拉黄包车(人力车),后来改成脚蹬的三轮车。每次去的感觉,就好像是在逃离南市的拥挤和喧嚣。
自从去过姑父家后,我就喜欢上那里的天那里的地和那里的一切。童年时每当暑假我和弟弟都迫不及待地住到姑父家去,因此而有机会去西郊公园,经常从低矮的篱笆墙爬进公园,在里面尽情地撒野。
那时西郊公园里没有多少动物,即便是猛兽也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模样,老虎狮子不停地打着呵欠昏昏欲睡,看过几次就毫无兴趣了。所以我们进到公园就是去捉蟋蟀,采蟋蟀草,长大以后就再也没有去过西郊公园。
后来西郊公园改为上海动物园,动物的数量也多了起来。再后来上海浦东新区建起一座国家级的野生动物园,无论从公园面积还是饲养动物的品种和数量,对于上海动物园来说那都是小巫见大巫,人们想参观动物就去规模更大的野生动物园了。
一次朋友邀我去野生动物园游览,我欣然前往,在那里见识了饲养动物的兽性,一改我在童年时西郊公园里见到那些动物的印象,亲眼目睹了猛兽的凶残,即便是圈养的,也改变不了它的本性。
那天上海刮着大风,天气阴沉沉的,还有些冷,似乎要下雨,动物园里游客不多。我们坐着游览大巴进园去参观游览。车上开着空调,我们不觉得冷,在温暖的车厢里说说笑笑,不一会儿车就停下了。
到了飞禽区我们都下车观看,见广场上有一张巨大的网,像一把雨伞一样耸立着,网里面有许多老鹰、秃鹫等猛禽。它们站立在地上或停在高高的木架上面,俯视着参观的人群。有几只小麻雀不知道天高地厚,竟从网孔里钻进禽笼,不顾危险飞到地上寻找食物。那些鹰们大概不饿,见了麻雀也无动于衷,小麻雀吃饱后还在里面蹦跳游玩,直到有一只秃鹫张开巨大的翅膀要起飞时,它们才慌慌张张地从网孔里逃了出去。
飞禽区还放养了各种各样的鸟,有的鸟大家从来都没有见到过,有的鸟叫声还是非常悦耳动听,有一位游客还跟着鸟叫秀起了口技。
沿着路边的小路往前走,我们见到水池里潜伏着鳄鱼。它们懒洋洋地趴在水底下一动也不动。鳄鱼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爬行动物,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还是卵生繁殖。因为生得丑陋又凶残,好像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它,所以大家都匆匆走过坐上大巴走了。
当车徐徐开进猴山区时,我们看到那里的猴群是与棕熊圏养在一起的。我想,动物园里将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饲养,大概是为了激发它们的野性,不要因为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让动物变得养尊处优而失去它的本性。后来工作人员解释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猴子灵活,棕熊愚笨,平时喂食,各吃各的,倒也相安无事。我看到有些调皮胆大的猴子还会去抢棕熊的食物,动作缓慢的棕熊也很无奈。
那百余只猴子分成两派,各有一只猴王称霸,各自占据着一个山头。老猴王高大魁伟,小猴王敏捷善良。老猴王仗着自己群里猴多称王称霸。所以两群猴子经常会因为争食而格斗。
这时游览车开到一个小山坡边,车还没有停稳,猴子就纷纷跑过来讨食。有人带了一些香蕉、花生,为了看猴子争食,就一点一点从窗户里向车外抛掷食物,灵活一些的猴子吃着嘴里的还不忘过来争抢,那热闹的场景大家看了都很开心。
有一根香蕉滚落在小猴王的身边,小猴王捡起来正要吃,老猴王跑去伸手向小猴王要,小猴王非但不给还将香蕉扔给远处的小猴,扔出去后它还搔首弄姿眨着眼睛看老猴王,似乎在说,不给你,看你怎么办?大家看见小猴王调皮的样子都笑了起来。
这时的老猴王觉得失去了威望,顿时火冒三丈,跳过去揍小猴王,于是两只猴子抱在一起厮打起来。大家难得一见猴子打架,车上的游客都欢呼起来。看样子小猴王不是老猴王的对手,它又抓又咬拼命抵抗,两群猴子在边上挥臂尖叫呐喊助威。车上的人都很兴奋,随着猴群的叫唤一起呼喊。
双方的格斗越来越激烈,小猴王的体力渐渐不支,边打边退。老猴王的脸上也被小猴王抓破了几道伤痕。老猴王恼羞成怒,突然跳起来把小猴王扑倒在地,在它的腿上狠咬。小猴王痛得哇哇乱叫,脸上露出哀求的神色,老猴王这才带着胜利者的微笑,扬长而去。
小猴王遍体鳞伤,好像是腿部受了重伤,它痛苦地向假山上慢慢爬去。
正在这时,一头棕熊从远处慢慢地向这里走来,小猴王见了惊慌地拖着伤腿,往假山上奔逃,可是腿伤疼痛爬得很慢。棕熊不急不慢地跟在后面。一群小猴跟了上来,在棕熊身后慌乱地尖声大叫,想阻止棕熊追赶。有一只猴子甚至跳到棕熊的背上乱抓乱咬。车上的游客全都着急地喊:快跑,快跑啊!大家紧张地看着,有人不顾危险还打开车窗向棕熊扔东西,企图阻止棕熊前行。
棕熊不慌不忙地赶上去,轻轻一推就把小猴王推倒在地,又在小猴王的头上击了一巴掌,仅这一掌就把小猴王打得晕了过去,接着棕熊抬起头向天空长啸一声,那叫声惊天动地让人胆颤心惊。叫声过后棕熊咬住猴子的腿,一步一步将它拖往自己的领地。
猴群见状顿时发出了绝望的叫声,它们跟在棕熊的后面,有的在原地蹦跳,有的举起双臂连声尖叫,所有的猴子都惊恐之极。
听到棕熊的吼叫,又有两头棕熊从远处走来,它们围着猴子看了看,然后分别咬住小猴王的腿和前臂一起撕拉,只听见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小猴王的身体顿时分成三块,肉血飞溅,惨不忍睹。群猴几乎同时惊叫起来,个个瞪大眼睛,低头垂手肃然而立,几只幼猴躲在母猴怀里不停地颤抖。游览车上几个小孩也吓得哭了起来。
此时风越刮越大,还下起了小雨,阴沉的天空中飘荡着猴子们的哀嚎,那一声一声悲伤的叫声催人泪下。
三头棕熊蹲在一边大嚼起来,不一会儿,地上只剩下几根骨头和鲜血淋淋的猴皮。
大巴开走了。刚才我们还是高高兴兴的,见到这一幕大家的心情都变得沉重起来,直到离开时还在惨剧里翻腾,还在为那只小猴王的非命而难过。
如果猴子团结一心;如果两个猴王不去争斗,惨剧就不会发生了吗?不是的!野兽就是野兽,看似波澜不惊的大千世界其实充满了矛盾和争斗,动物的世界更是弱肉强食,它们为了各自的生存永远会争斗不已。在和平的环境中也不会改变它们的本性,一旦有机会,它们一定会露出凶残的面目。
人类世界也是一样,不要以为现在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而将刀枪入库、放松警惕。善良的人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枕戈待旦常备不懈,不让反动分子有机可乘,只有把自己变得强大,敌人才不敢随意侵犯,我们才有能力去捍卫世界的泰平和人民的幸福。
读者精彩留言
《动物的野性》跟帖,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王晓光―――狼总是要吃人的,是野兽总改变不了它的野性和凶残。帝国主义也是一样,它对别的国家总是虎视耽耽,唯恐天下不乱,所以在这太平盛世的年代,我们也必须要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作者在游览野生动物园时,亲眼目睹了动物之间的凶残博斗和弱肉强食的全过程,那生动细致的描写,好像让我们也身临其境,怀着沉重的心情,惊讶好奇的观看了猴王的爭斗,以及棕熊掠食小猴王那惊心动魄毛骨悚然的一幕,小猴们那凄惨的尖叫和哀嚎声似乎还迴荡在我们耳边。小猴王死于非命,虽然是可悲的,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是大自然生态的规律,是人类无法抗衡的,我们只是从侧面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缩影。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精彩的描述。
克 玲------這描繪棕熊厮殺猴王的凶殘場面,作者在反映著我們人類的社會及給予我們警惕。人類智慧比動物高,思想複雜,如果為了自私自利要達求目的,不擇手段及訐詐的行為比動物更可怕。如果說人類比動物高尚,就在于人類在成長中會不斷跟前人學習,舍短取長,分辨是非,懂得控制自己,團結一致建立社會,否則就像一群沒理性的動物為自己的「野性」目標去追逐,不但對社會亳無建樹,而且互相殘殺,「他們悲傷的叫聲令人涙下」,更令目睹這些的人心情在「慘劇里翻驣」。
翟和平―――董老先生文笔流畅,叙述清晰,观察事物细致,抓住了动物的本性,由动物间的争斗上升到人性论理,只要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和睦相处,才能抵御一切外来之敌!好文章,读后振撼心灵,在此点赞!
叶荣芳―――《动物的野性》写得好,既记述过去动物园的一幕,又喻示当今的国际形势,提醒人们不要乐而忘国。
Linda Pang―――《動物的野性》讀後感:這篇文章很彻底地表達了弱肉強食的世界。這種現象在數千年前已存在; 不論在海底世界,森林原野,甚至在文明的現今社會,都不是新聞。我們自稱文明的一代,可以選擇不闻不聽,樂得清静。但這種原始、蠻横的行為已普及世界各地,而且影响民生和巿民的生命和財產。在文章裏,有一段令我重覆回味的一段,就是提及母親带着倆兄弟坐人力車的情景,在我腦海中营造出一幅温馨的畫面,与动物的残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平衡了文章後面的恐怖。
花月仙------写得真好。我看着文章仿佛自己也在这辆游览车上紧张地看这惊险的一幕。文章运用了动物的争斗隐喻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其实人类的争夺争斗远比动物更为激烈!
吴立盼―――这世界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自然规律。
韩沧新------说起野生动物园,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开园第一天,我们厂长早早开着厂车送我们去,到那里看到人山人海,大门一开我们冲了进去,这天上海电视台也去人了,我们正在观看动物,电视台的记者举着摄影机走了过来,让我讲几句感言,当时我很激动,讲了几句,谁知道晚上看电视新闻时,釆访我的镜头出来了,把我高兴坏了。小董这次不写人物改写动物,文章也同样叫人看了紧张揪心。我很会动情,边看边为那只可怜的小猴子流泪,动物确实可爱,它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活活被撕碎,它虽不会讲话,但它什么多懂,如果它们互相团结,不去争斗,这种惨剧就不会发生。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团结,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小董最后几句话点到位了,我非常赞同。一篇接一篇的好文章出台,让我回忆了往事,为老年生活增添了乐趣,我爱看但是看后写不好,反正有啥讲啥又没有老师打分,写得不好也没关系。哈哈!
应照静------故事精彩但又残酷,自然界的力量在相互碰撞,只有能力强者才能得以生存,弱肉强食。那可怜的小猴王,假如没受伤,不一定会被棕熊吃掉。人类也一样,国家,家庭乃至个人,各方面要强大起来,才能保护好自已,不受侵犯。文中提及的姑夫家就是我们家,勾起我小时候的回忆,辛酸困苦,自由甜蜜……,又思念起我那可亲可爱的父亲来……
宋振荣------弱肉强食,人类也是这样,故事很有哲理。
张禾笙------说得一点没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动物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小董观察得太仔细了,运气也太好了,竟然会碰到这么一出弱肉强食的情景………结尾点题,很能说清道理。
宋丽敏------是啊,在这个弱肉強食的社会,只有自身强大才不会被欺负。
应亚伟------动物就是动物,家里养的宠物狗,说不定哪天也会把主人咬了。我的一个朋友,夫妻俩没有孩子,家里养了一群狗。我们平时叫他狗爸爸,有一段时间他挺倒霉的,走到哪儿都被狗咬。甚至他最宝贝的一条狗也咬他。腿上和手臂都是伤,我们大家背地里都说他自身就有狗身上的气味,狗才把他当同类兄弟了,狗咬狗,常态。
蒋方龄------动物本能,场面血腥。但也千载难逢。
黄建华------看得好揪心,为猴子的不团结,为棕熊的凶残……其实人类有时也有凶残的一面,因为毕竟也是动物进化来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他能以人类特有的理性战胜兽性。最后一段才是最真诚的告诫~愿人类的理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龚韬英------《动物的野性》写得好生动!欣赏文章之余可以感觉到作者隐喻当今复杂的世界的良苦用心。
吴健强------真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像。
崔紫君------亲眼目睹如此惨烈的场景,定当终生不忘!
顾世惠------文章已拜读,写得好!动物的野心是不会变的。提高警惕还是需要的。正如文章中所说。狼改不了本性。为此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应照恩------好残忍那,这就是现实。
王丹珠------看了《动物的野性》着实吃了一惊。一、这种情景是不容易遇到的。二、难得的是作者把整个过程描述得像我们亲临现场一样惊心动魄!弱肉强食这种事情不管在什么种类间、什么时代里、什么事件中都会发生的。赞!
龚春英------《动物的野性》写得很生动,好像亲眼看到的一样。赞!
郁根生------我刚看完订阅号里这篇文章,就看到你发我的讯息。为你点赞!
陈美玲―――看了《动物的野性》这篇文章后,感觉自己又回到小时候的光阴,那时是小学组织去春游还是秋游,记得最清楚我妈帮我炒了一盒蛋炒饭,还给我5分钱,哇!当时好激动,前一天激动得一个晚上睡不着,当时去动物园觉得好远好远,现在由于交通发达,地铁一会儿就到,所以现在下一代和下下代真幸福,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说走就走,交通方便极了。作者通过描写在动物园中的猴和棕熊的争斗过程,说明了一个真理,不管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都要团结,俗话说得好,篱笆抓得紧,野狗钻不进。哈哈,又勾起我要写点感想。谢谢作者的文章分享。
沈菊生------克荣的文章我每篇都认真拜读,很美!他所写的都是我们经历过的、熟悉的事,好像又把我带到了那个年代,那是我们一起战斗过的地方,仿佛一切都在眼前。太美了!期待再次看到他的新作。
崔紫君―――我喜欢在没有喧嚣的环境中,慢慢细细的品味小董的大作。野生动物园我也去过几次,几乎都是走马观花,没有他观察得如此仔细。更绝的是居然让他遇上了一场猴子王之间的争斗,绘声绘色,如身临其中。尤其是看到棕熊分食小猴王时的惨状,太揪心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规律,在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看他的文章,心潮跟着起伏跌宕,很刺激,也很伤感!好文!谢谢分享!
叶荣芳―――《动物的野性》意深,《跟帖》贴实!
春 阳―――拜读了先生的作品,写得细微,生动,耐人寻味,是篇好作品。
韩沧新―――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点赞不容易,众人齐心陪你走,众人盼你多出彩。
作者简历
董克荣,1944年出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一团,曾当过农工、团宣传队演员、炊事员、文化教员、小学校长。1981年回上海在街道集体单位当营业员。1985年考入上海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后调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工作。曾担任区人大代表、上海市侨联委员、区侨联副主席。曾在《上海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侨报》、《上海法制报》、《经济时报》、《书评报》、《中国仪电报》、《南市报》、《南市外贸报》、《计划管理通讯》、《浦江同舟》、《国家安全通讯》、《黄浦侨音》、《花溪》、《炎黄子孙》等报刊和杂志刊登文章200余篇。2004年退休。
作品荐读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