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浴血河西系列:从红军东征到山城堡大捷(上)
最新链接:
从巴甫洛夫、加仑将军、季山嘉说起:回望北伐战争时期的苏联军事顾问团
历史的幸福与苦难:杂说傅山的反清复明与《丹枫阁记》行草真迹
最新文章,点击可阅:
漫谈911事件20周年及美国反恐战争
9月9日,国人不该忘怀的日子:侵华日军投降签字日
上篇文章:
最新文集: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序战 · 柳潭里血战【上】》,点击可阅。
陕北时期,红军重机枪阵地。
【本文6000余字,大约阅读20分钟,】
1935年11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率先进入陕甘根据地,胜利完成长征。
然而,当时陕甘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瘠民贫,部队给养和物资供应十分困难,完全不适合红军休整养兵,恢复元气。
此外,就战略地理而言,陕甘地区东侧黄河,受吕梁山阻挡;北抵沙漠,受阴山压制;西靠黄河,被贺兰山及祁连山余脉、六盘山余脉屏障。如此地理限制,红军主力除却东进山西,南下西安,其余往北、往西都是千里荒凉,人烟稀少。
因而,陕甘宁地理虽然不利于国军四面“围剿”,红军如要发展,同样非常困难。
就此,红军必须战略调整,以应变这一态势。
既然向北、向西发展受制地理意义不大,红军只得选项向南、向东发展。
不过,红军向南发展,就必然要与杨虎城西北军、张学良东北军碰撞。
同时,红军如是南下关中,除却引发与张、杨军事矛盾,之外,更容易引发驻防洛阳的南京中央军5个师顺势进入关中,更不利于西北未来发展。
因而,就战略发展而论,红军只能放弃南下,唯有选择东渡黄河进入经济富庶的山西。
如此,假设红军进入山西,在晋西地区及吕梁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再向晋中及晋东南发展,即可解决红军面临的给养、兵员、筹款、革命及北上抗日等等问题。
因而,红军很快制定在1936年2月至7月间,“ 开辟山西西部五县以上地区,使之成为初期的苏区”的战略。
红军东征,拉开帷幕。
1936年1月15日,红军下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进行动员,预备东征山西。
1936年2月20日,红军正式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及政委,率红1、15军团精锐1.3万人编为东征军,东渡黄河,远征山西。
然而,红军东征遭遇阎锡山部顽强抵抗,进展极不顺利。
战至3月31日,交战双方都在添兵。
红军方面,刘志丹率红28军渡河参战。国军方面,则以陈诚为山西“剿共”军总司令,调集10个师分两路入晋参战。
同时,阎锡山也调集晋绥军5个师反攻红军。
东征战事迅速升级。
1936年4月14日,左路军红28军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激战之时,刘志丹亲临前敌指挥,不幸阵前牺牲。
红军在东征及山河堡战役时期的主要军事将领彭德怀。
彼时,红军与国军在山西激战,日本军部得悉山西急变,也是蠢蠢欲动制订了“在冀、察协助下扫荡共军,日本方面将提供武器弹药、飞机或贷款,甚至派军事顾问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等战略。
日军借助其谍报机构及汉蒙奸势力,加速武装渗透、分裂绥远、宁夏,甚至甘肃地区,欲图借助华北跳板,西进山西,干涉红军东征,
日本方面为此大动手脚,不仅对红军、阎锡山部等形成威胁,对华北、西北及中苏边境等地区,也是极具威胁。
于是,日本妄动激起了中国各界愤怒,内地反日高潮此起彼伏。
鉴于东征战事、华北及西北局势发生急变,“为避免内战,保存抗日力量,并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5月,红军发出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对晋绥军停止作战,并开始往黄河以西撤军。
1936年5月5日,转战晋南的红1军团和红15军团、红28军、红30军先后从清水关、铁罗关、永和关等地回师西渡。
红军东征,匆匆结束。
不过,红军东征却为后来八路军布局山西,留下深远影响。
红军东征,既将南京中央军引入山西,激发了山西地方与南京的矛盾。这也激起阎锡山更加忧虑被南京兼并。因此,阎锡山开始与周总派遣的代表秘密谈判,为后来阎锡山制定联合八路军入晋抗日战略,埋下了伏笔。
同时,红军东征转战吕梁山地区,也为日后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创立吕梁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然而,红军东征暴露实力,也为南京方面派兵入晋,以近20万重兵寻迹红军东征路线,由山西逼近陕甘地区,提供了战机。
因此,鉴于晋陕战局变化,红军第二、四方面军正在向陕甘进军,以及新疆及大西北局势变化极快,陕甘中央红军为打开战略纵深,迎接第二、四方面军会师及打通国际路线,再度以彭德怀为司令、政委,编组中央红军西方野战军,出征宁夏、陇东。
1936年8月12日,红军主力会师在即,陕甘中央红军即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提出红军主力联合进军宁夏,发起宁夏战役,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
当时,红军深入调研北上可行性,认为“我军只要能占领宁夏之乡村, 靠近贺兰山,便可取得攻城武器”。
同时,红军方面对北上道路也有明确说明,认为“外蒙宁夏间是草地,有许多汽车通行路”……
这一道路,即为清光绪初年,晋商为左宗棠西征开辟的“绥新驼道” 。
同时,在北伐战争时期,“绥新驼道”也是冯玉祥得到国际援助发起五原誓师的主要交通线。
在经历万里长征,连续作战近年,当时红军消耗、减员极大,尤其需要军需援助、兵员补充。
因此,陕甘宁中央红军即制订了《十月作战纲领》,预备发起宁夏战役。
根据《十月作战纲领》,红军计划在三个方面军主力会师以后,尽量回避与张学良、杨虎城部冲突,集中力量向北发展。
此后,红军选择在西兰公路以北,同心县城以南,黄河以东,环县以西的地区,运动作战,以期重点打击尾追红军的国军,以及西北军阀马鸿逵势力,最终在此建立新的陕甘宁根据地。
显然,这个作战计划,为后来建设陕甘宁边区,奠定了策略上的基础。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地图。
东征之后,正在操练的红军炮兵。
同时,红军根据这一作战计划,还强调向北发展,打通国际通道,争取国际物资休养生息,回避了向东与阎锡山的冲突,向南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冲突,客观上也为红军促动、联合地方势力践行“逼蒋抗日”,提供了军事、空间上的条件。
此外,从《十月作战纲领》也可侧见,红军在完成长征以后,根本战略目标即为北上,并非西征。
后来西征,实则是为掩护红军主力运动的战略佯动。
当时,南京方面以胡宗南、王均、毛炳文等部20个师及旅大举围攻陕甘宁,因而,红军面对极大军事压力,在《十月作战纲领》也就要求“四方面军选择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之渡河点,以加速的努力造船 ” 。
红军总部的这一命令,即为红军在黄河西、东两岸运动,相互策应,以适时打破南京方面南北夹击,战略歼灭红军于黄河以东陕甘宁腹地的企图。
至于后来的河西红军西征以及遭遇惨烈的结果,则是河西红军为策应河东红军主力的北上及运动作战的巨大牺牲。
(红军西征的这段往事,我将不定期更新,还望朋友们关注更新。)
因此,早在红军主力会师之前,先期抵达陕甘宁的中央红军即未雨绸缪,开始全面布局大西北。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甘肃静宁以北现在属于宁夏西吉的将台堡地区与红二方面军会师。
就此,红军主力三个方面军全部完成了长征。
虽然经过万里长征连续作战,损失惨重,但是,完成长征的红军主力经过大浪淘沙,更见精锐,终究是当时西北颇具战力的战略军事集团。
因而,红军总部规划战略,着手在宁夏打开局面,更要在陕甘宁站稳脚跟,因此决定分兵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西渡黄河,挺进河西建立根据地。
红军西征军一部。
红军希望以此奇兵,能够在战略上策应红军西线野战军展开运动战,同时顺势打开大西北局面及打通国际路线。
显然,在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形势之下,以红军主力会师,作战部队和后勤机关约10万人马,集结在地广人稀,贫瘠苦寒的陕甘宁地区,如不快速战略展开,受粮草物资、入冬气候和国军围攻威胁,必将面临极大危险。
为此,红军在解决了张国焘分裂问题以后,向河东分兵,实有其必然的军事及战略原因。
1936年10月24日,红军以红四方面军30军、9军、5军以及第四方面军总部直属队共2万余人组成红军西征军,在靖远虎豹口河段西渡黄河,开始了著名的红军西征。
这一时期,红军也就真正完成了红军建制、军令的统一。
于是,红军在兵力、建制、军令等方面,有了大兵团作战的基础条件。
当时,在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序列的河东红军主力,包括有红一方面军之左权第1军团3个师,徐海东第15军团3个师;红二方面军的贺龙第2军团2个师,陈伯钧第6军团4个师,罗炳辉红32军2个师;红四方面军陈再道第4军4个师,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直辖第31军2个师。
这部分红军阵容整齐,可谓红军绝对主力。
这一时期,经过长征诸多政治、军事等事件,相比陈昌浩、徐向前率部西进的河西红军,彭德怀、任弼时率领的河东中央红军,已经成为了红军最核心、最精锐的野战主力。
河东红军即主要担负在西兰公路以北,同心县城以南,黄河以东,环县以西的陕甘宁地区打开局面,建设新的核心根据地,适时北上宁夏、绥远的战略任务。
就此,河东红军如要全力北上,其前提就必需要在陕甘宁展开运动战,打破胡宗南、王均、毛炳文等部,以及张学良、杨虎城、青马、宁马等杂牌地方军的国军的四面围剿、围堵。
东征之后,正在操练的红军炮兵。
因而,在1936年秋冬,红军集结主力打破各路国军、军阀的四面围剿,实为红军在长征之后的存亡之战。
是以,红军高层于11月15日、16日、18日三次电令指出:
“当前这个战争关系于苏维埃,关系于中国,都是非常之大的”……
如是打好这一仗,便是 “赠给胜利的全苏区人民的礼物”。
实则,就战略层面而言,打好这一仗,将为红军能否成功真正站稳脚跟,经略陕甘宁边区,并且借此打开西北局面的战略关键。
为此,红军党政军顶层人物都予以相当的重视。
尤其主管红军作战的周总、朱总等人,在战前多次赶往彭德怀的前敌指挥部,再三向三个方面军主要将领们强调打好这场立足之战之重要,之根本。
正如前文所述,陕甘宁地区当时人烟稀少,经济贫弱,气候苦寒,交通落后,非常不利大兵团运动。
因而,四面围攻陕甘宁地区的各派国军、军阀部队虽然番号诸多,实际上都受道路和补给影响,只能在外围运动,主力兵团均是无法进入核心战区作战。
这些国军主力与军阀部队之中,唯有唯有胡宗南第1军和张学良东北军的王以哲第67军及骑兵师,受上峰严令,勉强向陕甘宁核心地区开进。
他们总兵力与河东红军主力大致相当。
不过,国军这2个军都是蒋介石、张学良体系的嫡系精锐,兵力充足,装备也好,极具战力,颇有威胁。
就此,红军、国军在西北的主力即在西兰公路以北、黄河以东的陕甘宁地区拉开运动战架势,对胡宗南部、王以哲部展开了试探性运动战。
因为是试探性作战,红军分路穿插、运动,攻击往往点到为止,并没有予对手太大的军事压力。
因此,胡宗南统帅精锐,也就由此误判其部既有东北军协作,战力远超红军,使得红军被迫躲闪避战。
在胡宗南看来,红军经历艰苦长征,东征作战,连续作战缺少补充,人困马乏,缺粮少弹,立足未稳,纯属不堪一击。
就此,胡宗南再无顾忌,在进入陕甘宁腹地以后,即分散兵力,分三路出击,寻战红军主力决战。
其中,胡宗南以其第1师第1旅为左路,由惠安堡东进,以第1师第2旅为中路,进攻萌城及甜水堡。
同时,胡宗南还以第78师主力为右路,由东北军保障右翼,由田家原进攻山城堡。
为此,胡宗南数次电台呼叫,得到了王以哲第67军及骑兵师助战保障第78师右翼的承诺。
随后,胡宗南即以他所指挥的第43师、第97师等2个师,尾随三路前锋跟进,预备寻找红军主力决战。
然而,胡宗南精心搭起的这幅全面进攻的摊子,还是被王以哲不经意地拉塌了。
原来,早在红军东征,回避与东北军发生矛盾并且与东北军展开秘密谈判期间,王以哲即为张学良的主要代表、助手,全面负责与周总、叶帅和李克农、钱之光等高层会晤,共商逼蒋抗日大计。
时日长久,王以哲与周总、叶帅促膝谈心,深受周、叶影响,于是虽然身在曹营,难免浮想翩翩,明暗出力,帮助红军。
因而,等到数月以后,王以哲率部到了陕甘宁核心战场,当然无心与胡宗南搭档。因此,王以哲说是率部配合胡宗南作战,实际上每日率部在陕甘宁地区周旋运动,搪塞应付。此外,王以哲有联络参谋送来红军电码,每逢行军机动,王部全程滴滴答答,避免了与红军发生误会、冲突。
就此,红军面对侵入陕甘宁腹地的主要敌人,除却王以哲东北军,实际上只有胡宗南主力。
鉴于红军疲惫,粮弹匮缺,亟需一场大胜补充部队的情况,彭德怀认为,红军会师以后,精锐集中,官兵士气高涨,敢战善战。同时,陕甘宁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诸多地理不利,使得胡宗南部虽然养精蓄锐,装备较好,却分兵冒进,相互难以快速联系、策应,势同孤军。
同时,王以哲第67军及骑兵师本来疏于联系、配合胡宗南部作战,更是为红军围攻胡宗南分路进攻的部队极佳战机。
就此,周总、朱总与彭德怀等人数日密电,最终,彭德怀决定集中东路红军主力,速战决胜胡宗南主力。
11月15日,红军退出同心县豫旺堡,彭德怀当即致电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
“我军今晨已从豫旺堡撤出,希速去占领,以免被其他部队抢去”。
旋即,王以哲部如期以进驻豫旺堡。
王以哲部进驻豫旺堡,既在桌面上为南京方面赢得一局,更在桌面之下,使得东北军右翼掩护第78师,纯属徒有其表。
此后,在山城堡战役之前,彭德怀再度致电王以哲:
“红军举行此次战役,目的是歼灭胡宗南的部队,红军与贵军是休戚与共,相知在心,请贵军推迟进军的速度,以免引起误会”。
王以哲接到电报,心有戚戚,当即派出传令兵,要求各部围绕豫旺堡收缩兵力,推迟行军。
于是,彭德怀以红军次要部队第6军团主力在郭家大湾一线组织防线,不慌不忙地对豫旺堡一线的东北军形成了对峙。
红军得到机会,旋即以最为精锐的红军第1军团3个师,穿插进入了处于胡宗南部和王以哲部之间的最为有利的攻击位置。
就此,红军已然在战役态势上,分隔了胡宗南部右路冒进山城堡的第78师。
山城堡战役尚未正式打响,扑向山城堡地区的胡宗南的第78师,就已经输掉大半。
【本文为修改稿,全文万余字,剩余部分赶稿不及,明日更新,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