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南京会战84年纪: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4-0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上)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第74军往事:血战万家岭,虎贲立威(3)》

刺菊,抗战锄奸团的北平往事

南口会战:罗团阵地,坚如磐石!

从郑州战役侧看淮海大决战

海湾战争:大棒与蟑螂的搏斗

最新链接:

解析多哈和平协议,漫说美国阿富汗撤军 

漫说阿富汗战争的句号

被坦克碾过的布柳赫尔元帅:加仑将军往事

从巴甫洛夫、加仑将军、季山嘉说起:回望北伐战争时期的苏联军事顾问团

伏击: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牺牲: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历史的幸福与苦难:杂说傅山的反清复明与《丹枫阁记》行草真迹

最新文章,点击可阅:

详说庚子国变,清朝抵抗沙俄入侵东北之战

红军改编八路军史话

陈仪悬案往事:策反与被捕

上海青帮往事之张啸林:从杭州到上海

为九一八纪念日,漫谈那些淡忘的抗战琐碎往事

史话陈纳德与飞虎队 

漫说重庆的陪都时代 

舟山群岛战事:详说上海“二六大轰炸”始末

从朝鲜战争漫说志愿军陆军的发展


淞沪会战期间侵入黄埔江的日舰。


长津湖战役系列参考文集:

《长津湖战役:新兴里攻防战,全景记述美军被缴获的白极熊军旗始末》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突击新兴里》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激战下碣隅里》

《寒战:长津湖战役的战略得失综述》

《寒战:长津湖战役全景战事综述》

漫说长津湖战役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序战 · 柳潭里血战【上】》,点击可阅。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序战 · 柳潭里血战【下】》点击可阅。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两军必争下碣隅里

全景漫谈朝鲜战争的爆发、升级、抗美援朝的来龙去脉(连载1)

全景漫谈朝鲜战争的爆发、升级、抗美援朝的来龙去脉(连载2)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由松骨峰战斗看长清之战


抗战期间日本画报上登载的进犯南京的日军画页。


题记:


南京,今天,天气温度为8~17度,正是围炉温酒的好季节。


然而,在84年前的这个好季节,却正是日军跨越制令线全面进攻南京的时间段。那些腥风血雨的往事飘零84年,至今依然在冬夜浮游书房,让我看去的那段历史悲剧,确实栩栩如生。


于是,今天就说说南京会战往事。


抗战早期,身着防弹衣的日军高级指挥官。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全文约8500余字,概述南京会战,感谢转发支持橡树】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


11月13日拂晓,日军稍作战后修整、补充,即以第16师团以3个大队为先锋,溯江向白茆口,浒浦镇一线进行战术出击。


彼时,日本内阁、军部拟定以苏州、嘉兴连接线作为作战终止线,将战事控制在这个连接线以东,是以,这条连接线也被成为日军战争制令线。


不过,日军在淞沪会战期间,以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钳击国军,并没有实现歼灭性重创国军的结果,因而,日本陆、海军上下空前弥漫战争扩大化情绪。


(参考《教材战例:为何说淞沪会战的登陆战,是现代战史里首场现代化登陆战?》点击可见)


(参考《在1937年抗战大背景下,中国与日本,谁发动的淞沪会战?》点击可见)


其中,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日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清川等侵华陆海军高层将领同为中日战争扩大化推动者。


因而,日军第16师团的西进战术行动被松井石根、朝香宫鸠彦王、长谷清川、柳川平助等日军将领默认、推动,很快升级为整个侵华日军的战略行动。


就此,日军突破日本内阁、军部等规划的战争制令线约束,向南京方向发起全面攻击。


彼时,华中日军以日军最为精锐的第3、第6、第9、第13、第16、第18等师团主力或者一部约15万精锐,在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重炮、战车等协同下向南京发起战略攻击。


——日军西犯,曾经参战淞沪会战的伪满国军於芷山旅、李春山旅等部也配属、加强给日军,参与对南京方向的作战。


后来,战至1937年11月30日,川军抗战将领饶国华率部在广德一线抵抗日军,即遭先期赶往战场的伪满军主力以优势兵力围攻。


最后,饶国华在战败以后,拔枪自戕殉国。

(参考《详说川军将领饶国华将军殉国始末》)


战火西延,中日战争继续升级。


战至19日,常熟、苏州、嘉兴等地沦陷,日军占领吴福国防工事线全线。


24日,日军继续向西攻击。


这天,日本军部鉴于侵华战争事实,解除了徒有虚名的苏州至嘉兴制令线,同时,又给由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编成的华中方面军下达命令,要求日军以无锡至湖州的锡澄线为新的制令线,西进作战不得跨越这个新的制令线。


然而,这个新的制令线刚刚划定,几乎就在下达到侵华日军的同时,25日,日军即向锡澄线发起全面攻击,并且全面突破了锡澄线。


南京会战日军海陆军最高长官(左起)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朝香宫鸠彦亲王、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日军再次突破了锡澄线继续西进的消息传回东京,日本内阁和军部为此手忙脚乱。


于是,日本天皇召集日本军政高层,即刻开始研讨、准备划定新的制令线,以控制华东日军进攻节奏。


不过,日本朝野受日军侵华胜利刺激,早已鸡血翻滚,群情汹涌……


在淞沪会战早期,日本大本营尚未建立,日本国内无论内阁、军部、海军、舆论、民情对于是否全面侵华,实质上存在严重分歧。


然而,随着中日战争迅速升级,当中日战争扩大化作为主流声音滚滚而来,日本稍微理性的声音无不偃旗息鼓。


就此,日本天皇授意新成立的日本最高军政决策机构日本大本营,籍口顺应日本民意,向侵华日军下达了大陆令第八号命令: 


“……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日军战略西犯得到日本大本营许可,南京会战爆发。


客观而言,以当时中日国力、军力差距,日本打赢了淞沪会战,在军事上占据极大优势,有着丰厚的和谈筹码。


这时,如果此时日军能够将战事控制在制令线以东,外交斡旋九国公约签约国对华和谈,中国无论是否接受和谈,都将在外交、军事上陷入被动局面。


然而,南京会战彻底断绝了中日可能和谈的机会,也将中国与日本推向了血与火的几乎百年难以释怀的仇恨的深渊。


——在1927年至1937年之间十年,为中国从1840年以来,以及在辛亥革命之后,走向现代文明取得极大成果的黄金十年。


在这十年,中国交通进步,经济稳定,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尤其通过西安和谈拉开的国共开始谈判合作帷幕,更是为中国现代文明演进带来了极大的希望。


然而,中国宝贵的充满希望的发展机会,却被日本入侵全面打断。


中国的现代文明演进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历史代价。


读史耿耿,难以释怀。


现在回望历史,不难发现日军跨越制令线西犯南京,发起南京会战,炮制南京屠城,纯属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再一次的下克上的军事战略冒险。


不过,华东日军两次跨越制令线进攻南京的下克上的战略冒险,得到日本裕仁天皇签署下达的第八号大陆令的授意。


因而就承责中日战争扩大化和南京屠城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而言,日本裕仁天皇可谓真正的头号战犯。 


可惜,此人及其家族全部脱逃战后审判,实为历史遗憾。


日本裕仁天皇,侵华战争的真正的核心策动者、领导者。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南京会战发起,日军以其上海派遣军为主攻,沿太湖东侧、北侧,经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镇江向南京进攻,至丹阳、金坛一线,兵分两路向南京发起钳击。


同时,日军以第10军沿太湖南侧、西侧,经嘉兴、湖州、长兴穿插至芜湖和浦口一线,兵分两路,迂回合围南京。


南京附近长江宽阔水深,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便于日军海军及机械化推进。


因此,日军机动迅速,水陆并进,所到之处,地面部队可得到日军舰炮、航空火力及战车的协同作战,以陆海空立体火力狂轰滥炸,全面压制由淞沪战场匆忙撤退,尚未完全休整、补充的的国军。


中国的抗战态势不可逆地急速恶化。


战前,中国为应对日本侵略,耗时数年,耗费重金在德国军事顾问团辅助,针对日军火力配备和常用战术战法,从吴福线到锡澄线,再到南京外围防线,精心打造了多道体系化国防工事。


这些现代化军事工事设计精良,配套完善,与传统工事有着较大的区别。


为防止被日军间谍窃密和日军战前侦查,这些体系化防线经过精心测算,多在上海往南京的铁路、公路等周边修筑主体工事。


主体工事修成,即在周边及连接地段预埋沙包等材料,平常看去,无非凉亭、坟茔、碑刻、茅屋等等不起眼的建筑,不动声色。


待到战时,需要作战部队提前进入阵地,根据自己部队作战风格、装备武器,抢建相应合适的附属设施以配套原建常备工事,最终形成战力。


日军炮兵观察哨。


1935年,国军以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第87、第88、第36师为基本部队,组织了反击日军入侵的秋季大演习。


演习中,国军凭借南京外围当时尚未完工的假想多道防线,完败日军入侵。


演习结果极为乐观,蒋介石、白崇禧等高级将领对这些国防工事予以重望。


然而,实战与演习确实相距甚远。


当时国军缺乏现代化战争经验,对使用现代化国防工事的常识极为匮缺,因而在进入阵地之时,国军官兵既不知眼前的茅屋、凉亭、坟茔等等需要自行土工作业,推开、炸开,这才方为工事,也就更不知驻防部队需要结合主体工事,结合自己部队作战风格、武器装备等特点,进行土工作业,挖掘掩体、堑壕,配套主体工事形成战力……


绝大多数国军匆忙而来,他们抵达这些国防工事区域,误会需要钥匙、工事地图才可以进入阵地,误会工事管理人员逃跑导致部队无法进入工事,绝望之下,他们只得放弃工事,匆匆另行修建掩体,应战尾随而来的日军。


大量的战前修筑的体系化的国防永备工事几乎没起作用,防线即被日军突破。


日军陆海空攻击之猛烈,推进之迅速,超过国军对南京会战的预计,国军防御作战全局陷入被动。


日军从突破吴福线、锡澄线等多道防线,到攻击至南京城防外围,不过数日之间。


这时,从淞沪会战撤退下来的参战南京会战的国军各部,既未充分补充兵员、弹药,更未完全展开布放,便在慌乱之中,迎来了日军陆海空火力的狂潮般的猛攻。


南京会战在战壕中作战的国军,他们面对日军陆海空远程火力的进攻,却只能使用步枪还击。


战至1937年12月7日,南京外围门户句容沦陷。


这天,蒋介石飞离南京前往庐山,临行之前,他眼望战云翻滚,在日记里留言唏嘘、自警:


“……人民受战祸之痛苦,使之流离失所,生死莫卜,惨目伤心,无逾于此。……”


“……对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日军两次跨过制令线,快速西犯南京,中日战事急遽恶化,对中国方面而言,南京会战就已成不得不打之势。


南京会战之所以不得不打,并不是现在人们写史、论史那般,夸夸其谈说打或者不打的那番道理。


中国必须坚守南京,对抗战全局而言,实属有着政略与战略上的必要。


在政略上,中国坚守南京,既可抱最后希望以争取苏联兑现其外交承诺,在中国存亡之际的最后关头,派兵军援,干涉中日战争。


同时,中国也可借南京会战表明坚决抗战态度,争取九国公约国外交制裁日本,为中国继续抗战谋求争取国际支援。


——尤其在淞沪会战消耗军火极大,中国无法靠自产满足战争需求的严峻情况下,中国要坚持抗战,就必须要争取包括意大利、德国在内的欧美工业大国的军火贸易得以正常进行。


此外,中国既然与日本开始全面战争,南京关系国内国际观瞻,守卫南京对全国军民士气影响尤其深远。


当然,南京会战并非仅为抽象意义上的政治、外交而战。南京会战对中国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而言,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92式步兵炮,口径70mm,射程2800米,极易携带,两人即可操作,为日军大队、中队作战主要支援火力。


淞沪会战至后,日军两次突破制令线进犯南京,尤其过于快速地突破了吴福线、锡澄线,短时间逼近南京外围,这就在军事上,将中国逼向了持久战战略的绝境。


当时,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相继失败,国军如是弃守南京,日军轻松占领南京,即可快速打通长江南北联系,控制长江下游水道,然后,日军即可背靠京沪杭地区,北上占领徐州,实现华北、华东日军会师。


而后,日军可以控制陇海线、平汉线,继而西进、南下,随时可以向武汉、豫中等中国腹地发起切割式战略攻击。


如此一来,国军主力疲惫至极,却无足够军资、兵员补充,如遇日军快速闪击,大概率将无法防守以武汉为核心的鄂、豫、皖、湘地区的国防工事。


战争如果这样进行,日军打通徐州和西犯武汉的时间将大大提前,国军要组织战史上的台儿庄会战、花园口决堤、武汉会战等,在时间上皆无从谈起。


(参考《分析台儿庄会战之内线、外线作战:再说台儿庄决战取胜之军事主因》点击可见)


中国要想在未来的抗日战争中践行持久战战略,也必将变得极为困难。


因此,虽然南京几乎为长江环绕,地势低平,利于日军陆海空兵力展开,不利于以轻步兵为主的国军作战。


然而,在1937年12月的中国抗战的战略全局上,南京,确实成为了华东日军集群与华北日军集群的最重要的战略分隔点。


这时,被逼到绝境的中国,也就只能以牺牲南京,去争取后来的抗日战略的空间与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国军将参战淞沪会战退下来的第87、第88、第36师、中央军官教导总队等德械整理师,第48、第51、第57师等10个调整师,以及南京宪兵总队、江宁要塞部队等约近20万人精锐,全部部署南京战场。


这是一场关系中国后来抗战战略的决战性质的大会战。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12月8日,日军依靠海陆空强大战力,全线突破南京外围防线,完成了对南京的合围。


南京外围,提刀行凶的日军军官。


就此,屠刀滴血,挥向南京。


这天傍晚,眼见外围防线多处被日军击破,唐生智及南京卫戍司令部下达“卫参作字第二十八号”命令,要求各部退守复廓阵地,以缩短防线,集中兵力,固守南京。


然而,在12月8日之前,日军舰队及重炮部队尚未完全进入南京城防作战,本身出身军阀,极为匮缺现代军事常识的唐生智及他的南京卫戍司令部对日军地面部队冲击力虽感震惊,却没有充分预估日军陆海空远程火力的威力。


如此收缩战线布兵,放弃了回旋纵深,国军也就摆出了极为被动的挨打阵势。


南京背靠长江,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本就狭小。


然而,国军布防,却是集中防守南京复廓防线,将近20万人集中在西自靠近长江的板桥镇、牛首山,向东延伸至河定桥、紫金山,再蜿蜒至南京下游长江边的杨坊山,乌龙山等地区。使得防区更为狭小。


这样布防,看似集中兵力,实际上国军已经在无形中变成日军陆海空远程火力的靶子。


日军以陆海空远程火力狂轰滥炸,国军处境越发危险。


彼时,国军海军在江阴自沉,拟图阻塞航道。然而,中国海军的这一举措,既造成自废若干本可用于江防的宝贵的大口径舰炮的事实,更没有实现沉船挡住日军舰队逆江而上的目的。


海军援助无望,国军空军更是山穷水尽。


自淞沪会战开始,国军空军逢战必出,血战4个月至南京会战,几乎凋零殆尽。


客观而言,国军几乎没有江防、空防火力,极为匮缺远程炮火,仅靠步兵守城,外无援军,战区内又无足够的回旋空间可供国军实施穿插,向日军发起有限的反击作战。


没有任何胜机,没有任何友军,没有任何援军。


那时南京城里的国军,实为孤军,却苦守血战,确实为中国抗战军人之空前悲壮。


未战,实则已经处于败势。


如此态势下,如何有序地失败,如何尽量减少伤亡去失败,则成为国军在南京会战的唯一的机会。


南京会战之后,唐生智熄影军界。


然而,国军如要把控这个机会,就需要唐生智及南京卫戍司令部必须能够在冷静、准确地认清中日军队战力差距,清醒地理解持久战战略的基础上,尽量以部队轮动进行战术反击,以争取拓展、保持有限的战场空间,以争取尽量扩大战略纵深来稀释日军有限兵力,在避免国军主力被日军钳击、合围前提下,尽量运动防守,为国军战略转战鄂、豫、皖、湘地区尽量争取时间、空间。


之后,唐生智及南京卫戍司令部相机战事,统筹、协调参战各部在战事不利之际,展开运动战,以实现战略突围、退却。


实际上,早些时候,在南京外围作战的各部国军多有类似出击,并且取得相当的效果。


可惜,等到了国军全面收缩南京外围阵地,回防复廓阵地,也就自断退路,再无出击机会。


事实上,在后来的武汉会战、徐州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以及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等等抗日大会战,国军以极为窘困的地面部队,能够对战现代化日军并且取得较好战果,每战虽然战法各异,但是其作战思路都是非常相似。


即国军主要指挥者往往能够清醒判读敌我实力对比,在实战中能够全力拓展战略纵深,拉长日军战线,在时间与空间上消耗、稀释日军兵力、战力,使得日军最终受制兵力疲惫、物资消耗,在无法完成钳击、合围国军之后,只得放弃作战。


可以说,清醒、准确认清中日国力、军力差距,便是中国抗战持久战略的基石。


抗战八年,实则几乎是中国苦苦支撑的八年。


中国抗战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绝非抗战影视剧讲述那般高歌猛进的那般容易。


然而,道理如此简单,历史却非常可惜:


对于现代军事与战略的认识、领悟和运用,唐生智到底远远不如白崇禧、薛岳、汤恩伯、罗卓英……


其实,现在回看历史,之所以认为唐生智确属庸帅,并不是因为他指挥的南京会战的失败。因为在当时中日国力、军力和兵员素质等悬殊之下,任凭谁去指挥作战,国军都会是大概率失败。


然而,唐生智及其卫戍司令部对此并没有清醒和冷静的认识。


战前,唐生智及其卫戍司令对国军在南京会战将遇到的必败的结果,既没有事先作必要的预判,等到南京会战展开到最后全局崩盘以后,就自然谈不上准备周全的应对预案。


如此,南京会战匆忙间便由一场悲壮的决战,演变成惨绝人寰的南京屠城。


苦难摧心,耿耿至今。


南京会战期间,日军威逼中国平民。


抗战期间日军画报上的第10军一部。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南京屠城,可谓是抗战八年中国人最为痛惜的记忆。


显然,这一惨剧既为日军暴虐兽行,当时唐生智等高级官员对战争烈度全无判断,鸠拙渎职,确实也是极为遗憾。


12月9日,日军向南京国军复廓阵地展开攻击阵势,而后向南京空投了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署名的“劝降书”,对南京国军作最后通牒,要求国军于12月10日正午向日军投降。


当晚,唐生智及南京卫戍司令部下达了“卫参作字第三十六号”命令:


一、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地,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


二、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


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


国军南京卫戍司令部在最后关头的命令,没有涉及转移南京平民事宜。


显然,这是唐生智和南京卫戍司令部的失职。


直到这时,对南京会战即将到来的最后的决战,以及国军以弱抵强态势下在最后决战能够坚持多久,决战可能在何时必将发生崩盘,等等问题,唐生智并没有进行清醒、冷静的评估与应变预备。


在唐生智看来,可能中日战争与他在以往经历的军阀混战全无区别。

(长按添加关注流浪的橡树,更多精彩与友分享)


关注公众号朋友,可以长按加我微信好友。祝好冬安。


当时,国军参战部队收缩防线退守南京复廓阵地,防区几无纵深,大战在即,各级官兵为军令震慑,更是将兵力向前集中布置,呈一线布置。


同时,第78军军长宋希濂也是全无思考,机械奉命,派兵在下关等地协同宪兵、警察等出示布告,封堵城门,设置路障,收缴船只等等。


这两道命令,对国军临战布局误导极大,对于战时国军应变作战和士气也是影响极大。


国军全部一线布置,使己主力直接暴露日军强大火力面前,加速了国军在南京会战的崩盘。


同时,第78军沿街设卡、封锁,使得南京城内本就狭小的街道、城门变得更为拥挤。


此外,第78军虽然负责控制了南京江面船只,可是第78军毕竟为军队并非船运专业,到了关键时刻,第78军控制船只却无法发挥、调度其控制船只的运输效力,就此贻误战机,可谓历史遗憾。


当然,说到底,最为遗憾的,还是国军主要兵力呈一线布置的阵型。


这一阵型布置,使得国军在南京会战开始,直至最后时刻,都是承担着极大牺牲。


——国军重兵部署一线,遭遇日军陆海空强大火力急袭,承担正面防御的多数部队伤亡惨重,最后时刻,国军无法抽调兵力相机组织反击突围。


就此,国军主力在日军强大陆海空火力正面进逼之下,只得由线型的复廓阵地被动地向后退出,在日军远程火力打击下,几乎无序地涌向城北,泅渡长江脱险。


于是,国军在南京会战之前制订的突围为主,渡江为次的总退却方案,便在实战中演变成了次要兵力突围,主要兵力抢渡的悲剧。


抢渡官兵人数超越轮渡运输极限。


在涌向下关一隅的国军竞渡之间,宋希濂指挥部队痛下杀手,使得国军惊恐不安,自相残杀、人潮践踏。


最终,国军大量官兵滞留城北码头、车站等地,不及渡河脱困,被日军以水、陆、空兵力追击、堵截,伤亡惨重之下,被俘极多,最终酿成南京屠城悲剧,确实是非常痛心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之后,入城式上的松井石根。


1937年12月10日下午1时,南京国军拒绝投降,松井石根随即下达了对南京总攻击的命令:


“……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当继续南京攻城战,并扫荡城内之残敌。”


这是一场日军以现代化陆海空兵力,对仅装备单兵武器、少数火炮的准近代化国军的总攻击。


结果毫无悬念。


就此,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也就在日军破城的猛烈的炮火里,拉开帷幕。


(上篇更新《《长津湖战役:新兴里攻防战,全景记述美军被缴获的白极熊军旗始末》点击可见


2021年11月28日19时30分,橡树于广都铭贤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