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南京会战84年回望:萧山令与宪兵的抗战往事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4-08
前言
1937年12月,国军宪兵被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作战序列参加南京会战。是坚守城内的最后部队之一。 在南京城陷危机关头,宪兵控制了撤退通道、轮渡、火车等。然而,宪兵血战力战,无人抢先撤退。 最终,萧山令阵亡,参战宪兵几乎伤亡殆尽…… 全文干货,回顾这一战史,仅供关注这段战事的朋友阅读。 全文1万2千余字。 橡树在体制外写作,无体制内作家的财政供养保障。因而,每日努力写作,全靠文字养家,偶尔收费,还望体谅。 本文设置6元阅读,开设赠阅。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上)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第74军往事:血战万家岭,虎贲立威(3)》

刺菊,抗战锄奸团的北平往事

南口会战:罗团阵地,坚如磐石!

从郑州战役侧看淮海大决战

海湾战争:大棒与蟑螂的搏斗

最新链接:

解析多哈和平协议,漫说美国阿富汗撤军 

漫说阿富汗战争的句号

被坦克碾过的布柳赫尔元帅:加仑将军往事

从巴甫洛夫、加仑将军、季山嘉说起:回望北伐战争时期的苏联军事顾问团

伏击: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牺牲: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历史的幸福与苦难:杂说傅山的反清复明与《丹枫阁记》行草真迹

最新文章,点击可阅:

详说庚子国变,清朝抵抗沙俄入侵东北之战

红军改编八路军史话

陈仪悬案往事:策反与被捕

上海青帮往事之张啸林:从杭州到上海

为九一八纪念日,漫谈那些淡忘的抗战琐碎往事

史话陈纳德与飞虎队 

漫说重庆的陪都时代 

舟山群岛战事:详说上海“二六大轰炸”始末

从朝鲜战争漫说志愿军陆军的发展

长津湖战役系列参考文集:

《长津湖战役:新兴里攻防战,全景记述美军被缴获的白极熊军旗始末》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突击新兴里》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激战下碣隅里》

《寒战:长津湖战役的战略得失综述》

《寒战:长津湖战役全景战事综述》

漫说长津湖战役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序战 · 柳潭里血战【上】》,点击可阅。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序战 · 柳潭里血战【下】》点击可阅。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两军必争下碣隅里

全景漫谈朝鲜战争的爆发、升级、抗美援朝的来龙去脉(连载1)

全景漫谈朝鲜战争的爆发、升级、抗美援朝的来龙去脉(连载2)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由松骨峰战斗看长清之战


抗战前夜,在南京外围整训的国军。


题记:1937年12月,国军宪兵多支部队被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作战序列,全程参与南京会战。


同参战南京会战的第87、第88、第36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一样,南京国军宪兵主要驻防南京城垣复廓阵地,是坚守在南京城内最后的部队之一。


12月13日,南京城陷。


最后关头,南京宪兵扼守、护卫撤退通道,控制轮渡、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本为最有条件撤退的部队。


然而,南京宪兵在国军宪兵副总司令官萧山令将军指挥下,为掩护南京军民撤退血战不已,无人抢先撤退。


最终,力战之下,萧山令将军阵亡,参战南京会战的国军宪兵几乎伤亡殆尽……


弹指84年,又到天冻地寒的12月。


发生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会战与南京大屠杀的那些往事,如今还有多少人愿意去记得?


还会有人愿意抽空去回忆南京会战的那些宪兵吗?


今天说的就是南京会战84周年宪兵往事。



早期日本宪兵。中国宪兵最早仿效日本引进,与德国关联不大。


说起南京会战的国军宪兵,网络最流行莫过于横店抗战神剧模式的表述:


相传,这支神秘的部队就是国民政府自1927年起倾尽国力秘密组建,并于1933年邀请纳粹德国特种部队教官进行训练而成的王牌特种部队—委员长特别卫队,其代号为中国宪兵!


据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于1946年交代,1934年国民政府国庆阅兵后仅30分钟,日本情报机关就接到了土肥原贤二从南京发来的密电,上面只有一句话:


中国宪兵现身南京,战斗力极其强大。 


……


蒋介石于1927年开始对全国200万军队进行选拔,经过层层严格筛选,组成了一支8000人左右的卫队。


这支卫队的成员,个个身怀绝技,以一当百”……


显然,稍微了解历史,粗通军事、战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典型瞎掰。


可惜,这一典型瞎掰,居然使得很多人都去信以为真,纷纷认为这就是南京会战的历史。


背离历史,辜负先驱,可谓遗憾之极。


这般遗憾,既见证了多数人们对抗战历史的漠然,更见证了多数人们对抗战常识的无知。


今天这段南京城抗战的故事,就从国军宪兵开始说起。


宪兵,英文military policeman,简称MP,也被称为军队警察。


宪兵这一兵种出现在现代军队编制,是专司督察军纪,稽察军风,处理军队及军人违法犯罪,负责地方军事戒严,卫戍首都及重要军政部门,执行守备或运送军事物资、战俘等特殊军事任务的职能性特种兵种。


显然,宪兵并非野战军而是特种兵。


职能所在,宪兵为军队司令部及军事机关指挥的执行特殊军务的特种兵,实际上很少担任作战任务。


中国宪兵源出日本,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以后的1905年满清光绪年间。


——汉语里面宪兵这一词汇,即来源自日语。


当时,清廷推行新政,派遣载泽、徐世昌、绍英等人赴日本考察军事,邀请顾问,仿效日本宪兵制度整训军纪,在天津创设了宪兵学堂。


就此,宪兵作为现代军队的一个特种兵种进入了中国。


清军改革仿效日军,是以,宪兵也由日本进入中国,与德国没有太多关系。


1932年1月16日,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军在德国军事顾问团帮助下加速军改,即以南京总司令部宪警处与首都卫戍司令部合并,筹组了国军宪兵司令部,隶属军政部,统辖全国宪兵。


——在军阀割据时代,诸如晋绥军等地方部队,都有自己的宪兵。


这些非中央系的宪兵名义上受宪兵司令部统辖,实际上还是听命地方军头。


这也是抗战前夜中国地方和军队处于分裂态势的剪影。


闲话,言归正传。


宪兵司令部建成之后,随即,国民政府公布《宪兵勤务令》,军政部公布《宪兵服务规程》,确定宪兵制度,明定宪兵职权,扩编宪兵部队。


就此,国军宪兵部队基本定型。


国军宪兵与前清宪兵一样,主要仿效、沿袭日本宪兵制度。


国军宪兵军纪极严,除却一般步兵的射击、土工之外,更强调培训学习指纹学、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军刑法、犯罪学、宪法、国际礼仪等等专业科目。


如此可见,国军宪兵既与德式军训没有关系,其培训学习科目更非以野战军实战训练科目为主,因而与所谓陆战精英、兵王等网络概念,毫无关系。


不过,当时国军在德国军事顾问团辅助下轮番实施军改,换装部分德械。因而,国军宪兵也部分换装了德国武器。


国军宪兵文化素质较高于其他国军部队,可是,因为宪兵既非作战部队,沿袭日本宪兵体制,因而部分换装德械,主要也仅是毛瑟手枪、骑步枪等单兵武器。更非德国军事顾问团秘密训练的奇兵。


1936年,抗战前夕,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这时,宪兵负责护卫津浦线、陇海线、京杭线等主要铁路线,因而这部分国军宪兵开始加强野战军训,并因此配置少数迫击炮与轻机枪,也就有一定的野战能力。


——就整体而言,国军宪兵常规野战能力显然远不如同期国军调整师等野战部队。


其实,兵种职能所在,宪兵主要用在后方,战力必然不如前线正规野战军,这是起码的军事常识。


然而,中日战局变幻,本该用在后方的宪兵也就在无奈之间,走向了抗战前线。


在1937年11月15日,淞沪会战失利,国军撤退仓促,开始备战南京会战。


这时,鉴于淞沪会战参战国军各部伤亡惨重,无法完成补充休整,大战将临之际,南京卫戍司令部急缺部队。无奈之下,建制相对完整的南京宪兵部队,自然就成为南京卫戍司令部的首选兵力。


宪兵为特殊军种,编练不易。


为此,国军宪兵在战前即一分为三。


一路,以宪兵司令谷正伦亲率司令部机关及少数宪兵部队等,退往重庆筹建陪都事宜。


一路,以宪兵副司令张镇率宪兵学校迁徙长沙,保留宪兵种子。


而后,以副司令、参谋长萧山令少将率领宪兵留守司令部及第2团、第5团、第10团、教导第2团等1万余宪兵部队,进入南京卫戍序列,准备应战日军。


这1万有余的宪兵队伍既包括5000余宪兵,还包括当时首都警察厅各个分局警长、警员等4000人,保安警察队1700人,合击5800人左右。


萧山令到任后即将这部分警察队编为10余个大队。


——以这样的警宪部队用在战场,可见当时国军兵力之缺乏,确实无奈而为之。


民国警察通常装备单兵轻武器,实战能力必然不如正规军。斜挎毛瑟手枪用于近战,巷战,野战能力有限。


蒋纬国先生手绘南京会战态势图局部,及我标注的宪警部队最后阵地示意图。


不过,宪兵虽然装备简单,因为宪兵负责监管南京武器军火库存,同时宪兵文化素质较高,有着较多技术军官。因而,备战之初,宪兵发放武器并加强战前训练,加速扩编了适应作战的迫击炮、重机枪等单位。


然而,宪兵基本装备武器大多以单兵轻武器、近距离武器为主,这番战前磨刀,不过聊胜于无。


宪兵上阵,意义大过实战。


这既是国军抗战至紧要关头的无奈之举,更是国军坚守南京、抗战到底的决心。


11月18日,南京宪兵各部被部署南京市内和复廓阵地。


其中,宪兵教导第2团负责带领民工抢筑雨花台防御工事,宪兵第10团负责巡察及城防勤务,警戒日特、汉奸破坏,宪兵第5团则负责南京卫戍司令部护卫,以及确保下关一线铁路、航运的运输。


26日,日军进犯南京,来势凶猛。


为此,唐生智及卫戍司令部按照作战预案,将参战部队10余万人分别部署在南京外围防线、南京城垣复廓阵地等两层防线迎战日军。


(长按添加关注流浪的橡树,更多精彩与友分享)


关注公众号朋友,可以长按加我微信好友。祝好冬安。


(长按添加关注流浪的橡树的长江杂谈公众号,更多精彩与友分享)


其中,在南京外围江宁镇、牛首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由叶肇第66军、俞济时第74军、邓龙光第83军及徐源泉第26集团军等部队,分区负责防守。


(参考《南京会战84年纪:孟塘血战,突出重围(上)》

《南京会战84年纪:孟塘血战,突出重围(下)》)


而在南京城垣复廓阵地及雨花台、紫金山、乌龙山、幕府山、清凉山一线,则由桂永清教导总队、宋希濂第36师、沈发藻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及萧山令的宪兵部队等负责防守。


当时,南京宪兵即以宪兵第2团团长罗友胜少将为清凉山守备队队长。


因而,宪兵方面集中了装备较好的宪兵第2团、教导第2团、特务营、宪兵第5团第1营及重机枪第10连,组建了城西清凉山守备队,独立防守清凉山防线。


大战将至,这时,久未执掌兵权的唐生智顾忌南京城防兵力派系不一,便有借助宪兵加强控制全军,易于指挥的想法。


因而,唐生智签署命令,以其保定军校同窗萧山令将军兼任了战时南京市长和首都警察厅厅长。


于是,出自保定军校第三期的萧山令作为南京最高宪兵将领,即身兼了宪兵副司令、宪兵参谋长、南京空防司令、战时南京市长、南京卫戍副司令、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首都警察厅厅长等等职务。


受命危难,本兼多职。


在南京卫戍司令部的最高指挥层里,萧山令即为南京战时兼职最多的国军将领。


这一现象之下,既有唐生智等人看准了萧山令为人“条理缜密,处事忠勤”性格使然。


同时,唐生智对萧山令的重用,也可侧见南京会战之时,国军参战各部的统一指挥,可能确实存在相当问题。


1937年12月4日,日军前哨攻击南京门户句容,南京会战最后的一战南京保卫战爆发。


1937年12月,国军宪兵被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作战序列参加南京会战。是坚守城内的最后部队之一。


在南京城陷危机关头,宪兵控制了撤退通道、轮渡、火车等。然而,宪兵血战力战,无人抢先撤退。


最终,萧山令阵亡,参战宪兵几乎伤亡殆尽……


全文干货,回顾这一战史,仅供关注这段战事的朋友阅读。


全文1万2千余字。


橡树在体制外写作,无体制内作家的财政供养保障。因而,每日努力写作,全靠文字养家,偶尔收费,还望体谅。


本文设置6元阅读,开设赠阅。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37%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