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陈毅强:融会贯通,口译技能持续升级
专访
陈毅强
讲师/博士在读(澳门大学),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2001/200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分获文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08年获欧盟口译司中欧同声传译项目结业证书。国际会议同声传译(英汉),笔译。十余年口笔译经验,曾为国内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翻译服务。研究方向:翻译认知研究、技术传播与技术写作、机器辅助口笔译研究、会议口译理论与实践等。
专访记者李丹:陈老师您好,我是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公众平台的专访记者李丹,非常荣幸能邀请您做此次访谈。此前,我了解到您在翻译实践与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对您的口译工作感到非常好奇,请问您能分享一下您的口译工作吗?
陈毅强老师:2008年,我去国外参加培训,回来以后就开始慢慢从事口译工作。大约08年的年底到09年初开始做口译工作。做的比较多的是会议口译,包括会议同传、交传等等,也做过其他类型的一些口译工作。除此之外,有时候会议主办方会有一些相关的会议材料,比如PPT可能需要处理一下,这些大概就是我工作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做一些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的工作。因为在高校工作,有时也会做一些跟学校有关的口译工作,比如之前为建筑学院、艺术学院等做过口译和笔译,也经常做一些教育相关的会议口译。此外,我平时在重庆工作,当地有一些工业企业,比如汽车、摩托车等,有时也会为这些企业做一些口笔译工作。
陈毅强老师:由于我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文科为主,进入口译职业后,发现很多方向都跟其他的专业领域有交叉。因此在工作中也促使我学习一些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使用一些技术工具,比如在译前准备的阶段,处理术语时会用到一些。
在我的工作中,技术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起作用:
1)术语整理。最开始的术语整理方法比较传统,译员会通过手抄笔记本、Excel整理词汇打印出来使用等一些简单的方式。这些传统的方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很多译员工作的常态。在接触了一些技术方面的知识后,已经有所改变。最初我们会将单词导入电子表格,后来用到电子词典的导入功能进行整合。这样可以利用主办方会提供会议相关材料,根据每次会议的主题进行术语提取,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有时候会议材料总量大,类型多,在一些文件中针对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的常用词汇,经常会反复出现。此前,我们需要一遍一遍地翻阅材料,才能确定某个词汇是否是会议的关键词汇,现在借助术语提取工具,就非常省事。
2)数字的翻译。无论是在口译教学中还是在口译实践中,数字都是一个难点。许多口译研究工作会将数字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在口译实践中,我们会使用到一些语音识别工具。有些语音识别工具的数字识别准确性很好。如果在会议中使用这些工具辅助识别数字,相信会对提升翻译的准确度有所帮助。
3)百科知识补充。在译前准备和翻译过程中,类似ChatGPT之类的模型也能够发挥作用。至少在我的翻译工作中,会针对会议中出现的一些专业词汇与ChatGPT进行沟通,提示模型协助得出双语版本内容。相比于之前手动查询英文或中文的百科知识,借助ChatGPT确实能够提升效率。我经常在会议中使用ChatGPT,也将它安利给我的搭档。
此外,在译后复盘时我也会使用到一些技术工具。比如借助转写工具将录音转为文本,建成小型的语料库。这些语料有时也会用到课堂作为学习资料。目前针对口译建设的语料库比较少。无论职业翻译的同行,还是口译研究的一些学者,在各自的工作中都发现这个问题。而且建成的口译语料库规模一般也不是很大。目前一些欧洲语言对的口译语料库稍微丰富些。
总体来说,我在口译工作中用到最多的是语音识别和转写工具。有时会议中会出现一些音频、视频的文件,就需要借助语音识别工具进行转写。我也十分希望发现更多好用的翻译工具、语料库工具来协助自己的口译和教学工作。最近Meta新推出了一个多模态翻译的SeamlessM4T模型,值得去探索一下。
陈毅强老师:口译中涉及到多模态材料,一般是文本、语音、视频之间的转换。除此之外,有些现场还会出现实物和装置,在口译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需要关注。在处理这些多模态材料时,使用到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语音到文字的转写工具,同时也会用到一些翻译引擎,或者借助ChatGPT等工具辅助整理术语、提取关键词等。对于视频材料,通常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办方提前提供视频材料给译员,译员会提前进行字幕翻译,正式翻译时可以做跟读。另一种是主办方没有提前提供视频材料。这种情况下译员需要现场翻译。通常,有些译员会借助语音识别工具辅助自己现场翻译。但会场实际情况一般会比较复杂,可能会由于现场音频质量的关系,导致识别内容的质量不高。但语音识别工具仍然可以识别一些数字、专有名词等,这些内容能够给译员一些提示,协助译员完成翻译。总体而言,技术在口译现场对于口译工作还是以简单的辅助为主。
陈毅强老师: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个痛点。我尝试建立口译语料库的时候,主要有两种语料来源:
1)在不涉密的情况下,会场录音可以作为语料来源。译员自己的语料产出,也就是口译录音。针对提高语料的准确度,我现在还没有发现特别好的工具来保证语料的质量。除非是带稿同传且发言人主要以念稿的方式讲话,我们可以提前将原文翻译出来,提供给译员参考。但这更像是一种文本的语料,我们可以直接从文本的角度而不是语音角度处理语料。
2)学生语料。口译语料库研究中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学生语料,因为相对比较好控制。将一些不错的学生口译语料收集起来放在语料库中,可以做很多口译相关的研究,例如口译质量评测。有时将这些语料和其他工具结合起来,还可以做认知方面的探索。
在我们平时的口译工作中,翻译产出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这方面有很多学者做了非常好的研究和探索。从我自己的从业感受来看,这里面既包括客观因素,也有一些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来说,每次口译工作的性质,材料的难度,现场条件的变化等,都会有一些影响。主观来看,译员自身的翻译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在同传中,因为其任务的特殊性,译员经常会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之间做出取舍。有时为了保证交流的有效性,译员会牺牲很多内容,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有时候会议难度较大,尤其在无稿同传的时候,对译员的要求更高。如果译员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驾驭,翻译产出质量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陈毅强老师: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这是可以的。但这就和之前提到的一样,标准的译出语,亦或是原文文本的翻译稿,和实际口译的译出语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实际的口译工作中,我们很难真正按照双语的语料去做口译。但从搜集语料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可以制作单语语料库术语库,然后再做成对照版本来参考。
陈毅强老师:在笔译教学中,我们会用到一些翻译平台、翻译工具等。口译教学中最常用到技术环节还是在译前准备中,使用一些翻译工具进行术语提取整理,或借助ChatGPT读取某个文件,形成总结摘要等辅助性文本。
翻译完成后,学生可以把录音转写成文本,建成双语语料库,这种语料库对学生的口译学习帮助很大。虽然这些语料和实际的口译会议中的语料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我们上课的很多内容,常常和CATTI考试或类似考试的内容比较贴近,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应考。
陈毅强老师: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欧洲的同行们已经开发了机器同传工具,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现象级的产品,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一些人类同传。事实上,已经有产品能够很好地完成同传任务,比如KUDO AI语音到语音翻译工具。虽然很多人批评机器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但是我认为未来使用模型从模仿人类语音,进而模仿情感的几率是很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更加人性化的机器口译服务也是极有可能的。所以,一些初级的译员可能会被淘汰。同时,针对一些垂直领域的语言模型也在不断优化,那么很有可能一些专攻垂直领域的译员也会受到影响。当然,我认为在许多重要的会议场合,比如外交会议,机器仍然无法取代人类译员。
在我看来,技术驱动很多翻译工作向前发展,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是如此。我们的担忧是正常的,特别是那些在专业学习、语言能力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都不够突出的语言学习者,技术对他们的冲击会非常大。所以,我们应该去学习使用技术工具,驾驭技术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应该大力宣传技术使用。对于译员来说,协助译前准备、译后复盘的技术工具,尤其值得推广。
另外,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伦理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从法律角度看,我们需要时刻关注知识产权归属、数据安全、数据隐私问题,这些在我们的翻译实践和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制约,否则整个行业会非常混乱。我非常期待法律对数据的监管,但是技术方面的立法永远落后于技术本身的发展。目前来说,还是靠行业自律为主。对于翻译教学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知识产权保护和其他正确的伦理道德理念。
陈毅强老师:王老师的文章高屋建瓴,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数字素养”的方方面面。从我从业的角度看,事实上口译员与笔译员相比,所使用的技术工具要少很多。从职业的不同点来看,口译员往往更注重人际沟通。无论是在箱子里做同传,还是陪同口译,都需要很多面对面的人际沟通。这一点与笔译员有所不同。笔译员当然也需要人际沟通,但是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在线协作的方式进行,不一定时时刻刻都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当然,口译员也需要具备一些技术素养。以远程口译为例,口译员需要熟练操作自己所使用的设备,要有处理设备故障的基本能力,包括耳机、麦克风、网络链接、音频和视频等方面的问题。
整体看来,无论是从职业译员从业的角度,还是一些口译研究的现状来看,目前口译工具的使用并不像笔译技术那样具有系统性。我认为目前口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停留在起步的阶段。为了拓展口译技术方面的传播,助力行业发展和科学研究,我认为首先需要宣传口译技术和工具,让更多口译从业者、口译学习者去使用技术工具。只有在实现技术普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进行开展口译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除此之外,目前关于笔译技术的课程较多,而关于口译技术方面的培训课程特别少。应该开设一些口译技术相关的研修班,提升口译员的技术能力和研究能力。
- END -
专访记者:李丹
推送编辑:李丹
审核: Ethan_LSJ 周琳 段明贵 付娟 梁鑫茹
项目统筹:李丹
资讯推荐
▶ 专访
▶ 技术与工具
▶ 国际语言服务动态
| 翻译公司篇 | “收购狂魔”Keywords Studios
| 行业机构篇 | 加拿大联邦翻译局 Canada's Translation Bureau
▶ 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