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仲林( ID:e41121 ) 整理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中国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礼仪 | 茶桌上三种叩指礼仪,别弄错了!
来源/ CCTV4国宝档案
中国是礼仪之邦,茶文化传承已久,也形成了自己的茶桌礼仪。因为是礼仪嘛,自然里面就有许多规矩,有些规矩咱们得理一理,免得喝茶时失礼。
1、晚辈向长辈: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一般敲三下即可。
2、平辈之间: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
3、长辈向晚辈: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特欣赏晚辈,可敲三下。
古代最经典茶诗词40句: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来源/ 中国书法家网
【导读】中国的诗歌艺术宝库,其丰富多彩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茶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却美不胜收,不少篇什至今脍炙人口。真正就茶咏茶,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全盛于唐,此后宋朝达到第二个辉煌巅峰,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诗总量不可胜数。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
惟兹初成,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煜若春敷。
杜育《荈赋》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
颜真卿《月夜啜茶联句》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与赵莒茶宴》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皎然《九日与陆处士饮茶》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皎然《饮茶歌送郑容》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歌》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白居易《琴茶》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望日影,已复西南斜。
白居易《食后》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茶》
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
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曾巩《尝新茶》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苏轼《汲江煎茶》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轼《试院煎茶》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杜牧《题禅院》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
崔珏《美人尝茶行》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郑遨《茶诗》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
王禹偁《龙凤茶》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林逋《烹北苑茶有怀》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黄庭坚《品令.咏茶》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杜耒《寒夜》
矮纸斜行闲作曹,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朱熹《茶灶》
一枪茶,一旗茶。
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为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
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马钰《长思仙.茶》
临风一啜心自省,此意莫与他人传。
洪希文《煮土茶歌》
雨前虽好但嫌新, 火气难除莫近唇。
藏得深红三倍价, 家家卖弄隔年陈。
周亮工《闽茶曲十首》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
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
郑燮《满庭芳.赠郭方仪》
无事偶来成独坐,落花风度煮茶声。
戴永植《德未暮斋即景》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曹雪芹《秋夜即事》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曹雪芹《冬夜即事》
历代茶对联大全
中国宋代茶对联
(1)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2)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4)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5)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6)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7)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8)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9)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10)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陆游)
(11)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
(12)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范仲淹)
(13)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
(14)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林逋)
(15)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
(16)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陆游)
(17)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
(18)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
(19)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10)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21)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22)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23)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黄庭坚)
(24)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25)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26)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佚名)
(27)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佚名)
(28)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中国元代茶对联
(1)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2)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3)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4)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5)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6)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7)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8)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中国明代茶对联
(1)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2)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3)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4)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5)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6)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7)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8)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9)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10)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孙一元)
(11)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12)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佚名)
(13)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蓝仁)
(14)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潘允哲)
(15)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
(16)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选自《金瓶梅》)
(17)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中国清代茶对联
(1)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 镇江焦山吸江楼)
(2)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3)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4)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4)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5)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6)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7)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8)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9)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10)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黄遵宪)
(11)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张延济)
(12)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
(13)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郑板桥)
(14)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15)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郑板桥)
(16)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郑板桥)
【赏析】十五幅书写茶的经典书法
来源/ 书法报
品茶,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明代杨慎说:“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品茶,可以说经常在品茶之外的情趣。而书法人喜欢品茶,则容易品见字里行间的妙趣。
“茶”字的写法有点渊源。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将“荼”字去掉一划,写成茶,一直通用到现在。元赵孟俯临汉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写法还是“荼”。自古书法家爱品茶,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书法家与茶有关的作品欣赏:
1、《苦笋帖》唐•怀素
长25.1厘米,宽12厘米,清时曾珍藏于内府,现在藏于上海博物馆。作品如下:
唐代僧人怀素所书。怀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长沙人,他的俗家姓钱,幼年出家做了和尚。怀素是以书法而闻名的,特别是狂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2、《精茶帖》北宋•蔡襄
《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
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
3、《思咏帖》北宋•蔡襄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1051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临行之际,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当世)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信札全文如下:
“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
《思咏帖》书体属草书,共十行,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用笔虚灵生动,精妙雅妍。通篇虽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蕴含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及其游戏茗事的清韵,则真是呼之欲出,袅袅不绝。
4、《新岁展庆帖》北宋•苏轼
纸本,行书,纵34.4厘米,横48.69厘米,现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帖亦称《新岁未获展庆帖》,是苏东坡写给好友陈(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
《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墨缘汇观》著录,该贴用笔精良,章法上也多过人之处,正如岳珂所评: “如繁星丽天,照映千古”。据其内容来说,该帖不仅是苏轼书迹中的一件杰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贵资料。
5、《啜茶帖》北宋•苏轼
纸本,纵23.4厘米,横18.1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22字,纵分4行。《墨缘汇观》、《三希堂法帖》著录。其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
6、《一夜帖》北宋•苏轼
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45.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文人陈慥,字季常,与苏轼友善,两人书信来往甚频,《一夜帖》即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牍》。《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其文曰: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7、《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北宋•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举进士。
宋代著名书法家,“宋四家” 之一。该作是其所书自作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书写。
8、《苕溪诗帖》北宋•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节,世有“米颠”之称。
《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诗中记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断,一次,米芾身体不适,便以茶代酒,事后作了这首诗。作品如下:
9、《道林帖》北宋•米芾
米芾自书诗帖,诗曰: “楼阁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诗中描写的是: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见客人到来,便“拥帚”、置茗相迎接。“拥帚”亦称“拥慧”,扫地之意。古人迎候尊贵,惟恐尘埃触及客人,常拥帚以示敬意。“茶细旋探檐”,意为从屋檐上挂着的茶笼中取出细美的茶叶。“探檐”一词,生动地表现了寺院僧人以茶请客的同时,也记录了宋代茶叶贮存的特定方式:
10、《赐茶帖》北宋•赵令畤
赵令畤,字德麟,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四年(1134)。绍兴初,官右朝请大夫,袭封安定郡王。著有《侯鲭录》等行世。
《宋史》卷244有传曰:“令畤,字德麟,燕懿王玄孙也。早以才敏闻,元佑六年签书颖州公事,时苏轼为守,爱其才,因荐于朝……四年,薨,贫无以为殓……”
《赐茶帖》为行书五十七字九行信札。观其用笔结体,平实而不失灵性,颇有东坡风韵。赵令畤缘于对佳友的“梨栗”之报,以茶为礼,将上赐之茶旋即奉献“仲仪”乃及父母,故知其交谊之深,亦更知上茶奉于高堂,实为宋人之孝道也! 然“馀冀为时自爱”一语,则将惜茶宝茶之情坦露无遗。
11、《煎茶七类》明•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初字文清),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徐渭对茶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杰出的,他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还依陆羽之范,撰有《茶经》一卷,《文选楼藏书记》载: “《茶经》一卷, 《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书考经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的是,徐渭的《茶经》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与《茶经》同列于茶书目录的尚有《煎茶七类》。行书《煎茶七类》刻帖的原石,现藏浙江上虞文化馆。《煎茶七类》带有较明显的米芾笔意,笔画挺劲而腴润,布局潇洒而不失严谨,与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相对照此书多存雅致之气。
12、《不知》清•汪士慎
汪士慎是杨州八怪中与茶的交情最深的一位。汪士慎(1686-1759),安徽歙县人,名慎,或阿慎,字仅诚,近人,号巢林、甘泉山人等等。由于他排行第六,并嗜茶如癖,他的朋友金农常称之为“汪六”或“茶仙”。不幸的是,汪士慎在54岁时,从浙江游历归来后,患疾已久的左眼很快地失明了。
汪巢林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渐渐失去了光明,这时,就连最起码的那种自挑荠菜、瓦盂煨芋和自烧松子自煎茶的清贫生计也难以维持下去。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汪巢林与世长辞,终年74岁。
汪巢林的隶书以汉碑为宗,《幼孚斋中试泾县茶》条幅,可谓是其隶书中的一件精品。值得一提的是,条幅上所押白文“左盲生”一印,说明此书作于他左眼失明以后。这首七言长诗,通篇气韵生动,笔致动静相宜,方圆合度,结构精到,茂密而不失空灵,整饬而暗相呼应。该诗是汪士慎在管希宁(号幼孚)的斋室中品试泾县茶时所作。
13、《玉川子嗜茶》清•金农
金农(1687—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别号很多。金农的书法,善用秃笔重墨,有蕴含金石方正朴拙的气派,风神独运,气韵生动,人称之为“漆书”。
浙江的博物馆藏一幅隶书中堂,从中可见冬心先生对茶的见解。
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稽留山民金农。
14、《湓江江口是奴家》清•郑燮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影响很大,与茶有关的诗书画及传闻轶事也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郑板桥喜将“茶饮”与书画并论,他在《题靳秋田素画》中如是说:“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这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 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5、《角茶轩》清•吴昌硕
“角茶轩”,篆书横披,1905年书,大概是应友人之请所书的。这三字,是典型的吴氏风格,其笔法、气势源自于石鼓文。
其落款很长,以行草书之,其中对“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记述:“礼堂孝谦藏金石甚富,用宋赵德父夫妇角茶趣事以名山居。…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 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
所谓“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和他的妻子,李清照以茶作酬,切磋学问,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依然相濡以沫,精研学术的故事。后来“角茶”典故,便成为了夫妇有相同志趣,相互激励,促进学术进步的佳话。
柳亚子在《寄毛主席延安》诗:“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足见品茶寄情至深。自古会友当推崇“以茶会友”和“以书会友”,书法人占据两项,不难理解古今书法人于品茶之情有独钟。
【海丝茶画联盟】茶中书画 通古论今
来源/ 海丝茶产业资讯
几千年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来自于生活,却又超乎生活。在中国,茶既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也是文人墨客的宠儿。茶,从来可以是“柴米油盐浆醋茶”里的茶,也可以是“琴棋诗书画茶”里的茶。茶,有着其跟生活贴近的属性,也有着跟高雅艺术连接的属性。
在不断传承的文化里头,流传至今大多见到比较多的诗词与画作,音乐或许已经失传,一些事茶事乐的方法也找不到踪迹。因此那些能够真正复原古人事茶的原貌,茶诗茶画居多。而茶画,则是最直观记载了古人的茶生活,反映了古人在茶生活里的生活状态。
各个朝代,因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政权统治,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生活理念,其制茶泡茶饮茶也各有其极具历史气息的特点。这些茶生活的差异可以直观地从画作上得到验证。
唐·周昉 《调琴啜茗图》
比较著名的画作,大概从唐朝开始,这个时期的太平盛世无论从经济、政治方面都是空前的繁荣,文化在此基础上也达到了高峰。此时的茶是与文雅挂钩的,生活十分闲散恬静。在唐朝,以肥为美,贵妇都姿态丰腴,松散的披肩又带些小慵懒,不需要耕作,饭余之时调琴啜茗,是极好的人生享受。
元·赵孟頫 《斗茶图》
斗茶起于唐朝、盛于宋朝,宋朝的饮茶风气已经在各地盛行,而且泡茶的方法趋于大众化,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的泡茶方法是将干茶叶磨成末放入热水中,然后用轻竹帚搅拌。爱喝茶的人逐渐从喝茶向赏茶的方面转变,所以茶叶也就成为了社交中的必需品,文人雅士不断探求新的品种,并举行比赛来品评优劣。
斗茶成为在这个时候成为一种民风民俗,不少文人雅士也十分喜爱斗茶。图中不只展现了激烈的斗茶场面以及斗茶者的昂头挺胸神态,更是将当时斗茶所用的茶具、茶壶一一展现。根据研究,茶图之中所有的茶具乃是珐琅彩缸杯,口径大、杯身高,是古人常用斗茶杯的最佳选择。
明·文征明 《惠山茶会图卷》
明朝皇帝朱元璋废龙凤团茶,大力发展散茶,使得喝茶更加接近现代。喝茶,不似宋代一般非要比个高低,而是成为一种与朋友交流的媒介。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成为明朝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德十三年,文征明同好友一同游览无锡惠山,文征明与好友在惠山之上饮茶赋诗,童子则在一边煮茶。
清·钱慧安 《烹茶洗砚图》
清朝延续明朝的清饮茶,画中一男子坐于亭台之上,亭中有茶具、书函等等;亭外两位侍童,一位正在池中洗砚、数条小鱼在砚前嬉戏;另一位小童正拿着蒲扇对着小炉扇风烹茶。这里的烹茶与现代已经十分接近。
齐白石《寒夜客来茶当酒》
画中一枝墨梅插于青色细颈大瓷瓶,一盏红火油灯旺盛的燃烧。不远处,墨色中略带赭石之色的提粱大茶壶,伴着两个茶杯静静伫立。全画寓繁于简,引人人胜。油灯,瓶梅,寒夜有客至寒舍,活火现烹香茗甘泉,以茶当酒,品茶赏梅,促膝畅谈,备感亲切。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齐老的画作笔墨雄浑滋润,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齐老的茶画题材平凡,大都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这无不寄托了自石老人对生活的朴实、纯真,也抒发了他对往事的思念与回忆。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综合CCTV4国宝档案( ID:CCTV4gbdawx ) ,中国书法家网( ID:shufajiawang ) ,书法报( ID:shufabao ) ,海丝茶产业资讯( ID: lijiachacheng ) ,百度百科,由张仲林( ID:e41121 ) 整理发表 。 张仲林( ID:e41121 ) 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作者和转自张仲林( ID:e41121 ) 分享 。张仲林( ID:e41121 ) 所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张仲林( ID:e41121 ) 平台无关,仅供临床与研究参考,非医务人员请勿试药。
编辑:寒香医路 。
今日荐读
【最美天使】
1.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赛征稿火热进行中...
2.【护士节快乐】护士那么美,请你来看看,大波美图,音乐场景,献给最美的你!
3.【重磅】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赛圆满谢幕!
【新闻频道】
1.【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2.【潮州日报】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3.十载灯首逢盛世, 廿二高歌颂圣功●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丁酉年正月廿二日灯首纪实(一)
4.一届神逰日, 千载驾临天●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丁酉年正月廿二日灯首纪实(二)
【皮肤频道】
7.国医大师禤国维的8个医案:消痤汤治痤疮,消炎止痒外洗方治皮肤癣病,小儿湿疹方治小儿湿疹以及皮肤解毒汤,脂溢性脱发方等治……
9.禤国维皮肤病治疗经验交流 |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广州
12.马淑然教授论治痤疮经验
【肠胃频道】
1.国医大师脾胃病国手李振华:摆脱胃痛的困扰,就该这样治疗!
2.【问道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病防治九字法--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
【中医频道】
【西医频道】
【指南频道】
【书法频道】
【文学频道】
5.潮安战友张仲林
【人文频道】
1.《中国医师宣言》《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中国医师宣言》宣誓仪式首次在国内举办
2.茶竟有这些功效,清代医家如是说 | 最美十首茶诗,茶中有诗,诗中有茶!
【缅怀频道】
友情支持
《潮安健康》微信公众号(ID: e19620228 )
张仲林
张仲林微信公众号 ( ID: e41121 )
投稿邮箱:zhonglinzhang@126.com
您好师友!张仲林欢迎您关注!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敬请指导,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