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86)大方六龙:山奇水秀·诗词享誉·豆干味美·龙灯飞腾

云上毕节 云上毕节 2022-03-30


在乌蒙大地上,有这样一个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古镇,她踏着罗甸王国泥土的芬芳,沿着川盐古道的足迹,集古彝文化之灵气,一路迤逦走来。她,就是享誉四方的黔西北历史文化古镇——大方县六龙镇。


▲大方县六龙镇获评“诗教先进单位”


六龙镇位于大方县城东部,是一个蕴奇藏珍的丘陵盆地,它由乌蒙山系延绵至此而成。四周有帅旗山、五岳山、火焰山、云龙山、白岩山、公鸡山六支雄壮的山系,宛如六条巨龙,因此而得“六龙”之名。如今,六龙镇作为大方县城的后花园,已成为大方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代名词。六龙镇将自然风光、古镇建设、诗词歌赋、豆干美食、龙灯文化等集为一体,相得益彰,再显当年“小荆州”的美名。


▲美味的大方六龙豆干火锅
一、奇山秀水,绘制迤逦“小荆州”

六龙镇气候温和,山奇水美,地灵人杰,交通方便,商贾云集,素有“小荆州”的美誉。龙潭河一路吟唱向前奔流,干矶河平静蜿蜒潺潺流淌,凰山拔地而起傲视群峰,福珠龙潭绿如碧玉,杜鹃花开陶醉游人,百年桂树枝繁叶茂,雌雄双猴树相依相偎,水西幕魁总理陈恩之墓地芳草萋萋,沈公屯狼烟散尽沧桑无语……


1、凤凰传奇


▲传说中的凤山(公鸡山)(毛道安 摄影)


凤山俗名公鸡山,是大方名山之一,峰峦耸翠,高入云天,百里可见,形如凤首,故而得名。此山因地势较高,多雨雾,山中云雾常常成为气候变化的标志,《大定县志》载:“云气蓊翳,可占晴雨。”有吟咏凤山的诗为证:


展翅欣然下九天,饱经风霜为尘缘。

腾腾勇气冲霄汉,应把鸡声报晓前。


▲传说中的凰山(母鸡山)(毛道安 摄)


凰山又称母鸡山,位于六龙镇南面1公里的营上,四面绝壁,有羊场小道可通山顶,上面可观六龙全貌。因其形如母鸡,周围座落的小山形如小鸡,故得此名。母鸡山高耸入云,与公鸡山遥相呼应。母鸡山的中部有六个小洞,山奇洞幽,每年端午节,六龙人都要爬上母鸡山上聚一聚,唱几首山歌,吟几首小诗,悠然自乐。站在峰顶,感觉到四方八面的小山似乎在向母鸡山拱手相拜,喜而相迎,真是“一山独矗万山迎,东西南北一眼收”,身处山巅,让人顿感心旷神怡。


凤山和凰山两座孤峰探出,相望相守。中间一块巨石在七岔岩前大槽子麻窝处高高矗立,人称“媒人翁”。关于这个“媒人翁”,和公鸡山、母鸡山还有一段悲情的凤凰传奇。


▲传说中的媒尊公石(毛道安 摄)


相传在上古时候,蚩尤兵败,一部分人来到六龙定居下来。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位叫做“凤”的青年和一位叫做“凰”的女孩相爱了。就在一个端午的篝火晚会上两人私订终身的时候,天生丽质的“凰”被当地一个头目的儿子盯上了。第二天该头目就叫管家到“凰”家提亲,“凰”坚决不肯,可是“凰”的父亲迫于头目的权势及诱人的彩礼,答应了这门婚事。“凰”在母亲的帮助下,与“凤”私奔了。头目知道后,带人追到长坡之处赶上了“凤”和“凰”,一场混战之后,“凤”被打成了重伤而跑,回家后没过几天就吐血而亡,化为凤山;媒人胸口也受了重伤,回到大槽子化为媒人翁;“凰”被强行带回家后听说“凤”已死,悲恨交加瞬间化为凰山面向凤山;头目小儿子被砍了七刀,血流如注,被随后赶来的家丁抬回家后不治而亡,就在长坡东侧化为七岔岩横在凤山和凰山之间。


▲传说中的七岔岩(毛道安 摄)


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多么动人的美丽传说。


2、福珠龙潭


龙潭河位于六龙东面,上游是地下暗河,由上游的福珠龙潭经二里处涌出,经顺河流入乌溪河。龙潭河水质清澈透明,河水出口处形成十余亩的深潭,故而俗称龙潭口。龙潭口水面平缓,由于流量大,经短暂回旋后向下游奔腾而去。微风吹来,轻拂两岸杨柳,水面波光粼粼,水中鱼儿跳跃,构成了六龙的一道亮丽风景。

有诗云:

渔人频泛走翱翔,归去来兮味正香。

唯有清溪知我意,聊从圣语处沧浪。


▲位于六龙镇的龙潭河


二、玉章雅赋,吟诵诗词“小荆州”


自古以来,六龙藏龙卧虎,人杰地灵,名流骚客层出不穷。历史上曾涌现“文武双星”陈世昌、福建知县谭文藻、进士徐礼和、诗联书家宋蛟、辛亥革命烈士谭冠英、同盟会员陈百朋等知名人士。在诗词创作上,仅《黔诗备采》里就刊有六龙名人谭文藻、谭开来、宋藩、陈兆彪、徐礼和等人的诗词作品300多首。前人还留下了小说《梦中梦》,画册《山外山〉》,剧本《典型的母亲》等文化典籍,不仅开启了六龙文化的先河,并在六龙这座高原古镇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六龙镇全景(黄泽龙 摄)

今天的六龙文化,尤其是六龙诗词,已经在乌蒙大地上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从20世纪80年代起,六龙的有识之士就编辑出版了《迎春诗稿》、《映山红》、《长城颂》、《六龙文艺》、《归字谣》、《六龙撷英》等诗词和文艺刊物。2007年,六龙镇获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诗词学会表彰为“诗教先进单位”。2008年毕节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六龙镇为全地区第一个“诗词之乡”。2009年六龙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同时,六龙中学跨入“省诗词校园”行列。2012年3月,六龙镇被贵州省文明办、省文联、省诗词楹联学会联合授予“诗词之乡”的美誉。


▲六龙镇街口牌坊(黄泽龙 摄) 

从大方县城方向进入六龙,首先看到的是花牌坊文化墙,诗词歌赋,铁画银钩,或赏诗词佳句,或与书家壁谈。“荆州地貌今朝改,策令边陬步坦途。”“六龙遥望有凰山,一架屏风抱拥还。”前人吟唱备矣,然则侪辈更无逊色,走进政府大院,诗词之乡陈列室就呈现在你的眼前。诗书画作装点四壁,行草隶篆镶嵌其中,陈列桌上摆放着六龙镇各个时期的文学著作,有手抄的,有油印的,有内部出版的,有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聚云轩诗稿》《新醉翁诗集》《诗词百首译注》《含羞草》等等丰厚的作品,仿佛可以让人触摸到六龙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六龙镇街口牌坊(图片来自当代诗词家) 

据省诗词学会会员、六龙诗社社长徐诗汇老人介绍:到目前为止,六龙镇已编辑出版了《六龙诗词》10余期,40余万字;组织广大诗词爱好者积极投稿,已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诗词作品近800首,出版各种诗文集几十部。2010年大方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编辑出版的《大方诗词选》,六龙人的作品就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六龙镇一角(黄泽龙 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六龙镇历届党委、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了“两手抓”、“双促进”。漫步六龙古镇街头,处处感觉到的是吟风诵月、文化飘香的诗词氛围。再加上而今的六龙古镇处处青砖碧瓦、家家飞阁流丹,花格门窗,翘檐飞鳞,墙上题诗词,门楣作楹联,错落有致,井井有条,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再融入六龙优美的民间传说、诗书画印、楹联歌赋、祥龙图腾,无不展示着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焕发出来的勃然生机,无不展示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碰撞后的交相辉映。


▲六龙镇一角 (黄泽龙 摄)


三、慢尝细品,咀嚼豆干“小荆州”


漫步六龙街头,即使天气阴雨绵绵,你的心中也会升腾起一股暖意。人们来来往往,车辆络绎不绝。作为一个当地人,或说作为一个大方人,来到六龙,首先想到的就是豆干——六龙豆干。


▲六龙特色美食——豆干

在六龙,做豆干卖的人家大大小小上百家,驱车进入六龙镇境内,公路两边密密麻麻的六龙豆干招牌会让你叹为观止。一口砂锅搁在炉火上,用棉团蘸上菜油在上面抹一层,把一块块四四方方的豆干铺上去,又在豆干上抹一层菜油,不一会儿,那香气就弥漫开来,挡不住的诱惑,挡不住的冲动。


烙好的豆干颜色微黄,佐上味美的辣椒面,放入口中,酥软滑嫩,满嘴喷香。再喝上两口当地酿造的土酒,其滋味更是无以言表,美哉爽哉。


▲六龙特色美食——烙锅豆干

六龙豆干带来的经济效应最明显的就是“农家乐”。六龙豆干火锅以豆干为主,拌上特制的辣椒底料,一圈人围坐在一起,个个吃得额头冒汗,脸生红光。因为辣椒的缘故,嘴里已“呼哧呼哧”直出气,而伸出的筷子却不忍缩回,这场景,不能不令人心动,不能不令人感慨。


豆干的好坏与水质关系密切,比如六龙豆干就是因为它用的是敞口龙潭的水,所以做出的豆干味美,细嫩,筋丝好,风味独特,一直远近闻名,倍受广大顾客青睐。


▲六龙豆干制作工艺


因为有了六龙豆干,慕名前来六龙的人一直络绎不绝,本地的,外地的都有。自己先吃了个饱,再买些带回去,或自己吃,或当作礼品送给亲朋好友,都是很受欢迎的。六龙街上一位姓胡的大叔家的豆干非常出名,销量一直很好。很多人不仅在他家吃个饱,还在临走的时候带回几十百把块;来来往往的人一多,一天下来找个几百块钱不在话下,一月下来,收入几千块钱是常有的事。


▲六龙镇一家豆干厂,工人正在包装“手撕豆干”。

现在,以六龙豆干为主打品牌的“六龙特色小吃一条街”正在规划中,它将为六龙豆干搭建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平台。所以,六龙就因此获得了“豆干之乡”的美称。


▲六龙镇一家豆干厂,工人正在制作“手撕豆干”。


四、狂歌劲舞,飞腾龙灯“小荆州”

“荆州美,最美是龙灯。火树银花添异彩,吹笙鼓瑟闹盈盈,歌舞庆升平。”


六龙的舞龙游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传到六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明清时期,每到元宵节,六龙街上每家每户用竹子自行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点上蜡烛悬挂于房檐下,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组织人员进行评比,发奖品。至嘉庆年间,贵州黄平县有住户迁来,把黄平的龙灯制作和龙灯游艺活动带到了六龙(据考,黄平县的龙灯游艺来源于被誉为西南“龙都”的四川省铜梁县),从此六龙的龙灯制作和舞龙游艺活动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六龙特色舞龙嘘花

六龙的龙灯制作基本上沿袭了四川铜梁和贵州黄平的工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变化,六龙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造型上发生了变化,色彩上加入了自己的民间农民画的技法,更加夸张,更加喜庆,更加隆重,形成了具有六龙特色的龙灯。


▲六龙特色——舞龙灯

六龙的龙灯分两种,一种是大龙,大龙分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个部分,用韧性极佳的篾竹扎制,龙头高约2.5米,下连木把,便于舞动,其造型至关重要,结构复杂,工艺要求最高,外用有韧性的白纸粘糊,上色绘画龙头的每个部位,细到每片龙鳞都要有深浅色彩的变化,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口含龙珠,霸气十足。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十三节、十五节不等),约水桶般粗细,背脊用棕绳捆扎篾竹而成,约人手粗,是为龙筋,再用篾竹弯成园环和龙筋一起捆扎,是为肋骨,外用红布包裹,下有龙把。龙尾也用篾竹扎制,绘画上色,整个龙灯做工精绝,龙灯内燃烧的蜡烛采用牛油和石蜡混合浇注而成。另一种是草把龙,也分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个部分,只是结构比较简单,龙宝和大龙的一样,龙头和龙身连在了一起,龙尾分开,全部用篾竹直接捆扎,外用稻草包裹扎成,龙身也分九节或十一节、十三节、十五节不等,但均是单数,舞动时整个龙身上插上祭祀用的纹香,烟雾缭绕。


▲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陈泽荣正在对破损的龙头进行修复。

龙灯游艺活动从新年正月初九日亮灯(开光),至元宵节舞到十二时后送到河边火化(升天)。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组织当地好事者,在刚过去一年的腊月到各米行、盐行、百货行、富户筹措经费,不足经费则通过龙头摆赌抽头补足,然后在腊月即开始扎龙灯。


▲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陈泽荣正在进行龙灯的糊纸工序。


龙灯游艺活动十分讲究,必须通过庄严神秘的“祭龙典礼”开光后,扎制的龙才成为“真龙”,正月初九日下午6时许,由“先生”举行法事,传统举行法事的地点是六龙泰和街的四方井(该井上原建有龙王庙,现是六龙中心小学),程序是:祭祀神龙、宣读祭龙文、恭神迎龙、先生点相、画龙点睛、参拜四方、成为真龙。之后舞龙的人高举着龙到六龙的每条街道游行,是为龙到六龙千家万户,将会人人消灾除难,庄稼风调雨顺。


▲大方六龙特色龙灯开灯仪式(图片来自“小隐传媒”)

正式的舞龙从正月初十开始,夜幕降临,锣鼓声响动,火流星(用木炭装于铁丝扎成的筐内,用绳子拴住舞动如圆)划过一道道的双圆,象征团团圆圆,后面是紧跟的秧歌队伍,踩高跷的,舞虾灯、鱼灯的,划旱船的,张蚌壳的跟着点子载歌载舞,大龙随其后,“龙宝逗引,龙口不离;同心用力,互相默契;环环紧扣,勿失良机。”在技艺高超的舞龙人手中,通体透亮的“真龙”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壮观,真龙后面跟着的是草把龙,虽然没有大龙的气势磅礴,却也小巧轻灵,腾挪闪动,于细节处见真功夫,同时也是为舞大龙训练后备队员。是时,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赶来观光览胜,家家张灯结彩,处处火树银花。街头巷尾,人流潮涌,爆竹声响,锣鼓喧天,自制的黄烟自龙身下不断涌出,板花不断撒向龙灯。只见得龙宝溜溜旋转,引得那霸气十足的金龙在烟雾茫茫的人海中翻滚不止,使人感到“荆州绝胜风光处,龙迎瑞气庆新春”。六龙龙灯游艺活动的高潮在正月十五,家家户户亮出了各式各样的花灯,龙灯花灯交相辉映,真个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六龙,真不愧为“龙灯之乡”。 


▲大方县六龙镇民间舞龙热闹非凡

六龙风景这边好,荆州美誉名不虚传;六龙这个文化古镇——“诗词之乡”、“舞龙之乡”、“豆干之乡”,正以矫健的背影穿越历史的沧桑,正以崛起的雄姿,拥抱明天的太阳。


作者简介

张弢,1970年12月生,贵州大方人。有小说和诗歌专集公开出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大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学中文本科毕业,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当报社编辑,记者,机关文秘。现供职于大方县第三中学。通讯地址:贵州省大方县第三中学。电话13087860977,电子邮箱623799941)。


本文图除标注外均由罗大富拍摄

文/张弢
编   辑:吴   芳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