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三观裸奔的时代
前言
发觉了吗?2020已经悄然过去了三分之一。
大家都说,好像这几个月什么都没有做,就忙着见证历史了。
的确,回想一下,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重大事件或者危机加起来似乎都没有今年这头几个月多。
即使是对国际局势或者政治不太了解的普通人,都能感受到今年以来的各种不同寻常的讯息。
看不清的未知大环境
未来到底是一个什么走向?目前,似乎没人敢完全断言。
但“全球化终结”以及“逆全球化”的预判已经被很多不同国家的专家都分析过了。
比如基辛格4月3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
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对人类发起袭击,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能是暂时的,但它所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
对新冠疫情的严重性,他还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纪元,各国领导人面临的历史性挑战是,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建设未来,失败可能会引火烧身。
正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法国赛尔奇-巴黎大学教授张伦最近关于疫情的论点引发了中国读者的广泛关注。
“现代人由于科技的进步,似乎渐渐养成一种自信,对自己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甚至控制未来有某种过度的自信。世界共享的价值标准却跟不上这种全球化的脚步,区域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加深,这一切其实已经在准备某种危机。”
也许,这些担忧都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割裂的朋友亲戚同学圈与社群
全球大环境的风雨飘摇,尤其是疫情以来的各类热点事件也成了普通人三观的试金石。
从最开始对待武汉人湖北人的态度、到对待国外抗疫的心态、到后期对待留学生以及海外华人的态度、以及对待李文亮以及方方的态度。
朋友亲戚同学圈不停的割裂、连各类社群也吵得热火朝天。
由于方方事件,北大校友群踢出了一名对方方人身攻击的校友。继北大校友会闹翻后,武大校友会也沸腾了,踢出了一名对方方出言不逊的校友。
两个校友会都提倡应该至少抛开立场,首先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观点是最基本前提,而不是上来就人身攻击与谩骂,这些都毫无意义。
大家可能都有类似感受,通过此次疫情,发现原来自以为了解的亲戚、朋友与同学,原来竟然如此陌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原来大家早已经不是当初的彼此,所思所想差距非常大,看到一些人发的朋友圈,彼此都非常震惊与惊讶。
有些较真的朋友,会在朋友圈里你来我往的评论与争吵,进而拉黑绝交。
这是一个三观裸奔的时代
有时看着认识几十年的朋友反目,十分感慨:
大家到底都怎么了?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言不合就互道傻逼互相拉黑的时代了吗?
怎么之前这种感受不是十分明显?
哦!也许我们现在本来就已经生活在这么一个三观裸奔的时代了!
疫情相关事件只不过是催化剂与试金石罢了!
什么意思?
其实三观本身是每个人的隐私,就像内裤,不应该轻易拿出来给所有人看到。
过去我们了解一个人,也许要慢慢相处、要通过一些他为人处世的方式、要看他怎么待人接物、吃吃饭喝喝酒,慢慢交往着去了解一个人。
现在,过度发达的社交媒体,我们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想法的渠道与方式太直接与太容易了。
自己的三观都通过在朋友圈留下的痕迹、发的图、晒的东西、一句句小感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章,表达的淋漓尽致。
有时候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朋友圈而了解一个人,有的公司HR招聘也会通过应聘者的朋友圈发现一些判断这个人的有效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
我们现在越来越少发朋友圈了!
抛开体制内工作人士单位谨言慎行的要求与硬性规定,体制外由于朋友圈掺杂了太多各色人等,所以发朋友圈的顾虑越来越多,又懒得分组,所以:
干脆就不发好了!
不发朋友圈,已经变成了最安全的一种方式。
所以三天可见会有这么大的使用比例,隐藏的含义就是:
既能刷存在感,又不用让临时起意发的东西一直在那里,被人随时有机会重看,从而带来某些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这的确是一个三观裸奔的时代,我们有时候在感叹交流便捷效率提高的同时,会默默觉得丢失了一些什么东西,也许是原来那种: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能够爱一个人的一生会很长的感觉。
那时候,彼此留有余地,不会像现在,三观瞬间就暴露在几组对话之中。
那种彼此探寻了解的机会已经不复存在。
不发朋友圈了,都去哪儿了呢?
受够了朋友圈背后的潜在压力,不少人都吐槽去“微博蹦迪了”,现在的00后一代更是重返QQ。
QQ的重新火热,反映了年轻一代内心深处逃避熟人社交与家长窥探的心态。
为什么爱去微博发表见解?
因为微博提供的陌生人社交能够给人安全感。
或者去了微信社群。
那也是一帮陌生人互相取暖的临时性联盟。
社群靠什么组织人与凝聚人?
三观。
你会慢慢发现,社群沟通会慢慢大浪淘沙,剩下大多数三观一致的人,大家比较能够畅所欲言。
而觉得跟群三观不合的早已慢慢退群,斩断关系的方式很简单易操作,退群即可,马上去寻找新的组织了。
慢慢也会发现,能客观冷静讨论的群越来越少,太多因为三观争吵而一言不合退群。
有时候,社群也是一个人的舒适圈。
当一个群里大部分人都持有相似观点的时候,慢慢已经形成了比较难容忍不同意见的氛围,针对问题的讨论,也会因为发问方是少数派,而让辩论有了“被群殴”的感觉。
不欢而散的结局就是,不管参与讨论问题的人,是否抱有此种主观意图,最终都会走向这个结果。
这是略显遗憾的事情,有效讨论的前提就是大家尽量有事说事、有理有据,不要情绪加持进而人身攻击。
否则,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进阶形式的“乌合之众”?
我们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种现象。
也许,你的亲戚甚至某些朋友,还不如社群群友更懂你。
社群群友是最了解你对各种事件看法与认识的见证人,更知道你的三观。
因为陌生,反而更无所顾忌的展示最真实的想法与见解,表现最真实的一面。
早已经有很多人把社群当成了表达见解与疏解情绪的最佳地点,从社群获得理解或温暖或仅仅是些许善意。
结语
在这么一个无可避免的三观裸奔的时代,由于现实中的层层顾虑,我们越来越怕公开分享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因为不知道会被谁看到或者产生什么理解甚至外传出去,所以我们越来越吝啬发朋友圈,有太多东西都自己默默消化。
社群群友的地位与重要性也到了应该被重新审视的时候了吧。
我们也许应该正视与提高这种新的交友与互相取暖的渠道。
它早已比我们自己想象的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三观相似而聚在一起的群在各种被封之后又乐此不疲重新建起来的原因之一。
因为,即使是看似陌生的社群,也存留太多让人难忘的小插曲与思辨的火花或者是一手八卦。
这也是,当我们莫名失去某个曾经很活跃的群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或遗憾或失落的情绪。
在这个三观裸奔的时代,在这个注定不可能与看似最亲近的人分享一切的时代,请珍惜你的群,也珍惜你的那些陌生群友们吧!
嗨,你好!我们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们!
相关阅读:
看遍全球教育(点击即阅):
奇学校 最奇葩大学 |Alt School |大山里的幼儿园
神人物 哈佛尹希 | 曹原 | 斯巴达 | 郑渊洁| 哈耶克
Ronny Chieng | 施一公 | 丰田章男|莫言
趣节目 70岁对20岁说 | 婚姻指南 | 请回答1966
大咖说 施瓦辛格 | 刘慈欣 | 周国平 | 杨绛 | 洪晃
深挖掘 导师制 | 自闭症 | 原生家庭 | 华裔 | 脆弱
看全球 以色列 | 美国 | 韩国 | 香港 | 台湾 |新加坡
榴莲EDU有一线老师、海归派、高校教师及码农宝爸宝妈,关注全球教育资讯。加微信at52hz入教育社群,不定期教育资料分享。